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5K

品格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脊樑,國民的品格素質決定了其文明的程度,高尚的品格是我們取得成就的基石。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品格的力量讀後感,歡迎閲讀。

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暑假裏,我讀了《品格的力量》,讀了這篇故事,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父親決定賣掉自己的美國收音機,而這收音機總是常常出問題,經常要修,所以父親要把它賣了。在路上,他一再的叮囑女兒要和服務員説收音機是被修過的,不然買主的利益會受到損害。父親跟服務員説了又説,因為他知道,不誠實的話是很可怕的。結果,收音機就賣了6元錢,這個就是誠實的代價。

讀了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誠實,要做到誠實守信。就像我以前,撒一個謊,説我沒有拿完成的錢買玩具,媽媽就相信了我,而我的內心卻深感愧疚。這件事就在我的腦海久久沒有忘懷。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細節,能夠體現他的道德修養,而且比一些大人物展現給大家的都真實、生動、具體。就我們來説,在平凡的生活中盡心盡責是展現我們品格的主要途徑。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心靈,即使他擁有了金錢、權勢、名譽,也不會有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有美好的品格,即使其他一無所有,我們的人生也將是有意義的。品格的高貴與受教育的程度、財富沒有必然的聯繫。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權勢,而是一個人高尚的品格。培養高尚的品格,也許並不能使你在物質方面富有,但是卻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這樣的回報是和物質不能相提並論的。誠實也是高貴品格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人生的財富之一。

人生高貴的財富莫過於一個人的'高尚品格,它是美好意願的表現。培養高尚的品格,或許不能讓你在物質方面富有,卻可以贏得人們的讚美和尊敬,這樣的回報是物質所不能比的。因此,養成良好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

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在這個國語追求物質享樂的年代,我們決不能忽略品格的價值。這是一本值得你一讀再讀的書。”

《品格的力量》是英國十九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寫的,雖然寫於一個多世紀之前,但絲毫沒讓人感覺過時,相反,對於身處當今物質享樂年代的我們仍具有很多啟迪。

作者在這本書裏,力圖把那些曾在人世間生活過的最優秀的男女的高貴而壯麗的人生圖景展示在年輕人面前,給人以心靈上的強烈震撼。人生在世,生活百態。然而作為年輕一代的80後,尤其在當今時代,我們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和作為呢恐怕不是海闊天空的誇誇其談,抑或是像唐吉柯德式的白日做夢那樣就可以創造美好未來的。

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説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湧,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説:“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説:“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了水裏。“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這題目一出,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在當今世風日下的社會,人們首先要抓住的是保護自己背囊,道德是那樣的軟弱無力。難道誠信不應該是我們首先所追求的嗎難道這個社會不需要道德品格來維繫嗎我疑惑不解,但《品格的力量》給了我答案。

其實金錢、才學、榮譽並不是真正的品格,雖然天才總是得到人們的羨慕,但是品格高尚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天才更多的是理智的產物,而品格則是心靈的力量,從長遠來看,正是心靈指導着人們的生活。天才人物憑藉自己的智力獲得社會地位,而品格高尚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贏得社會聲譽。天才人物受人羨慕,而品格高尚的人則是世人的楷模。

而且更加明顯的一點是,有錢並不意味着品格高尚。財富與高尚的品格之間更缺少必然的聯繫。擁有財富的人品德不一定高尚,相反,財富往往是品德敗壞和墮落的重要原因。財富與腐敗、奢侈、罪惡,彼此之間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財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或對慾望缺乏調節的人手中,只會是一個誘惑,或是一個陷阱——他們最終會給自己及他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人類失去了品格,那就等於失去了萬物之靈長的屬性。誠然,社會上存在虛偽、存在狡詐,善良有時收到欺辱,誠實有時候遭到傷害,但真、善、美永遠是人類的追求,品格仍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快樂之源、幸福之源。

品格的力量讀後感

讀過塞繆爾·斯邁爾斯的《品格的力量》中《女性的素養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一章後,深有感觸。由於作者所處社會當時的女性絕大多數禁錮在狹小的家庭範圍內,所以作者把家庭教育的責任及功過完全歸結於女性,這固然有它的時代侷限性,但文中許多關於家庭教育的精闢論述仍然值得今天為父母者學習、借鑑。

家庭是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因為正是在家庭中孩子接受了貫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結束才會放棄的行為準則。斯邁爾斯在文中寫道:“從嬰兒臉上第一次露出微笑開始,您就應該抓住機會開始教育。”確實,從孩子一生下來甚至還在母親肚子裏的時候一直延續到孩子成年都應該這樣。筆者曾親眼看到這樣的事例:一位母親眉飛色舞地當着孩子和其他家人的面精彩地描述剛剛發生的一件事,因為爭玩具這個3歲小男孩和另一個4歲小男孩當着雙方家長的面打了一架,打架中這個小男孩毫不畏懼,事後這位母親還向我繪聲繪色地描述當時的情景,小男孩在母親的表揚和嬌縱下,流露出十分得意的形色。

看到這個場面,我就對她説:你怎麼能這樣教育孩子呢。可她振振有詞:現在的社會是老實人吃虧,我的孩子雖比人家弱小可氣勢上一點不輸。還繼續鼓勵孩子:以後再碰上這種情況,你就使勁打,不要怕。事後不到一個小時,小男孩就把鄰居家一個2歲多的孩子打得哇哇大哭。孩子的奶奶責問她,他回答:我媽告訴我這樣的,今天我跟小朋友打架,我媽媽還説我狠咧!當時,我感到十分震驚,也許那位母親,只是想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太軟弱,可是教育方法卻極其錯誤:她不是先問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教育孩子不要和別人打架,而是當着眾人(包括孩子)的面,很得意地描述孩子打架的“英勇”。產生後面的後果也就在所難免了,生活中就是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如靈丹妙藥般很快就在孩子身上產生了不良反應,而良好的教育卻要靠父母長期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才能看到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為人處世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孩子的父母言語粗俗、動輒打罵,孩子往往也學會了罵人;而生長在知書達禮、父母都温文爾雅的家庭中,孩子多半懂禮貌、有修養;如果父母好逸惡勞、心術不正、行為放蕩,那麼在這樣家庭中長大,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極大的不幸,會讓他們具有道德缺陷和道德方面發育不良。當然這有別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的封建血統論,它所能説明的是: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家庭在道德品格教育方面往往更具影響力。雖然在日後的發展中,個體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自我拯救的能力,對周圍的環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幼年時期所形成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對道德品格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有一位母親帶孩子去擦鞋,擦鞋人提醒讓孩子自己動手,這位母親不高興了:又不是不給你錢。殊不知從這樣的事情中孩子將學會的只會是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而不會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儘可能地包辦孩子的一切,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做。卻不去想一想父母必竟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包辦一切。應該讓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早日學會自立。這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他才能儘快適應,實現自立。否則只會像温室裏的花朵,缺乏活力,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然而家庭並不都是培養良好品格的最優秀的學校,它們也可能是最糟糕的學校,關鍵就取決於這個學校的教師——為父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