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活着的讀後感(通用14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的讀後感(通用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的讀後感(通用14篇)

活着的讀後感1

《活着》是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部可以和西方那些經典大片相提並論的電影。他完全可以和《阿甘正傳》《肖申克救贖》《飄》等影片載入人類電影史冊!作為張藝謀的早期作品,這部影片和張現在的影片風格完全不同,比起來,現在那些所謂的耗資巨大的大片,沒半點思想,完全就是垃圾!它同時也是張被禁止公映的一部影片,至今未能公映,也因為這樣,很多人沒有看過甚至沒有聽過這部片子。

學校這學期沒組織幾次電影放映,前不久突然説要放映《活着》,學校海報上宣傳是張的一部禁片,咱們也是衝着“禁片”兩字去的。那天晚上,兩個報告廳擠滿了人(估計上千了),大家去遲了,沒有位子了,也都站着看。看的過程中掌聲不斷,不僅為葛優的演技,更為這部片子的深刻。看完後,我又看了餘華的同名書,感觸很深!

不知道國家有關部門為什麼要把這樣一部電影定為禁片,其實知道,只是不願多説,大家看了之後自己體會去吧。

活着的讀後感2

小説講述的是一位叫福貴的老人悲慘的一生。福貴曾經是一個闊少爺,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這一代,家道開始衰敗,他爹爹生活奢侈、揮霍。而福貴比起父親來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吃喝嫖賭,無惡不做,終於在一次賭博中,上當受騙,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輸給了別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親也被氣死。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相依為命,過起了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母親由於過於勞累,生病在牀,一次,福貴去給母親取藥,被國民黨抓住,作為莊丁送上前線。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親人,渴望能夠活下去。

兩年後,他幸運的回到了家,母親原來已經死了。悲傷之餘,唯一能讓他高興的是他有了一個兒子,但是,他不幸命運這時候才剛剛拉開序幕。福貴家庭雖然貧窮,一家人卻生活的非常幸福,兒子有慶也在健康的成長,一次學校組織給縣長的太太獻血。有慶由於先天的營養不良,再加上抽血過多竟然死去。福貴又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打擊,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種悲痛的氛圍之中。一直到又聾又啞的女兒出嫁時,全家才有了一點歡樂。

然而,上天並不憐憫這可憐的人,仍舊一次一次的把難以忍受的苦難向他降臨。先是自己的女兒難產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難以忍受喪子、喪女的雙重打擊而去世。福貴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讓人難以意料的是,二喜卻在勞動時,不慎被兩塊水泥板夾死。自己的唯一一個親人——外甥苦根最後也意外的離老人而去!最後,和老人相依為伴的只有一頭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貴不緊不滿、平靜寧和的敍述出來的,該長哭當哭時,他無動於衷,該唏噓感慨時,他不肯多談半點。老福貴把所有洶湧的情感都潛進了冷漠的敍述之中,我的心中卻引起的最強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誰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裏的主人公換作是我們,我們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但老福貴卻活了下來,而且心裏感到無比的踏實。老福貴是這樣説的: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還是老樣子,腰還是常常疼,眼睛還是花,我耳朵倒是很靈,村裏人説話,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誰在説。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裏人都知道這十元錢是給替我收屍的那個人,他們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騰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但是面對着這樣欲哭無淚、欲歎無聲的敍述,誰的感情不像一鍋煮沸的水呢?

人為什麼而活着?

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但是,我卻覺得作者餘華説的更有道理。

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妻子家珍,她對人活着的意義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訴福貴説:“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這不是對餘華這種“活的哲理”的最好詮釋嗎?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傾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活着的讀後感3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

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的讀後感4

在還未看內容時我曾做過這樣的猜想:小説既然取名為活着,那必然是表現主人公在經歷萬難後仍然堅強的活着。帶着這猜疑我細細品讀餘華的《活着》,讀完之後讓我倒吸一口冷氣。雖為活着,但卻讓我不斷地看着鮮活的生命在這個活着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

《活着》這本書太過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卻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着這個故事。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乃至更多人相繼離福貴遠去。只留下我內心無聲的歎息和淚水。

福貴的兒子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有慶對生活充滿無限的嚮往和希冀,即使貧苦艱難的生活,即使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麼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面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衷心的笑了,因為我似乎看見了有慶的希望。可是令我無法接受的是有慶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們知道的許多社會底層的人們一樣,有慶的死冤枉而荒謬。由於血型與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獻血,他竟因為抽血過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戰慄。全書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我們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或許就是生命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活着的呼喚。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5

我第一次看活着,不是看的小説,而是以小説改編的電視劇,在很小的時候就看了,看完之後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慘了。

活着這部小説,是我在高二的時候看的,當時是因為很多同學的推薦,然後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買來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看他,而是先去找了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影,當時看完電影就不想看書了,因為看完之後感覺到很壓抑,福貴的命運坎坷之難。

緩了一星期後,把這本書從放書本的最底層給抽了出來,書還沒開封,打開之後看了前言,繼續看內容,當時上課偷偷看,看的心驚膽戰,但裏面的內容越發吸引我,我用了一天都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我不敢細細的看,只敢一掠而過,看完之後,發現書本比電影描寫的更加有細節,也更真實。

在這本小説中,作者以旁觀者的身份聽老農福貴講述他悲慘曲折而又幸運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一個紛亂特殊的年代,他經歷了家庭的興富與衰弱,經歷了戰爭與動盪,也經歷了身別親人的接連離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賢惠的妻子,聰明伶俐的孩子;卻也失去了許多。福貴是悲慘的,在揮霍完家產之後,他由地主變為貧農,家道衰落,父親也因此離世;但他同時也是幸運的,正是因為變為貧農,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為地主而被槍斃;他是幸運的,因為有了個賢惠的妻子,作為農民的他生活卻也是幸福的。但是,隨着親人的接連離世,他的生活也漸漸地改變,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命運如此多舛,他仍堅強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過去的傷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麼平淡。這種平靜或許只有快到了生命盡頭,回望過去時才會有吧。

迄今為止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四遍,每看一遍都有一個新的體會,能從書中感受到更多的感悟,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活着的讀後感6

活着很難,很苦,很累;所以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生就像心電圖,一帆風順,你就掛了。”這句話在之前對我感觸不大,可在看了餘華的《活着》後,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諷刺的,一帆風順,災禍也就真的來了,不頂風而行,不逆遊而上,你只會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場鬧劇,就像硬幣的兩面,一半好一半壞,只有好和壞拼湊起來,才會是一塊完整的硬幣,才會是人生。

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福貴講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個富少,成天往城裏跑,煙花巷子裏,睡錯了牀,他挺悠閒的,他知道自己有資本,但煙花巷子太温柔,他真正愛着的是讓他後悔一生的賭場,或許是他傻吧,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坑進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會變得不一樣嗎?怎麼可能會不一樣,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現在的一切沒有變,又會變什麼呢?他輸了,因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親知道後,沒有打罵,他把地產田地換成了銅幣讓福貴扛過去。徐家出了兩個敗家子,牛變成了羊,羊又變成了鵝,鵝有變成了雞,到最後連雞也沒有了,福貴的爹也去了。

福貴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貴了,他要養活自己,他租了五畝地,從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貴變了,他的命是苦的,但無悔啊!他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兒女是最孝順的,哪怕到最後,只剩一隻牛陪着自己。

我沒經歷過那段時代,我不懂,但有慶的死卻讓我泣不成聲!不過或許,在這個動亂的年代,死去或許能少受點苦,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親人相繼離去,福貴的生命也失去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五個年頭,他看着親人一個個離去,我不知道他怎麼想,他進述時,還是那麼寧靜,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書,或許帶給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覺,可人生也還要繼續過,還是會出現新的章節,可那有那麼容易就過去,失去親人的痛苦怎麼能夠忘卻,只是暫時想不起來罷了,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又豈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靜並代表真正的安靜,內心的波濤洶湧才是真的。其實,老人“福貴”講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讓我覺得,最快的是時間,最慢的也是時間,春去冬來,一年就過去了,四十年間,有太多的遺憾,或許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人生,因為我不是他,我不該去批判一個人的選擇,因為我沒經歷過。

福貴和他的牛“福貴”一起回去時,福貴嘴裏唸叨着“有慶、二喜、家珍、風霞、苦根。”我哭出來了,這是一個老人以他的方式紀念、寄託已經離他遠去的人,一個又一個親人,要有多堅強,才能在動亂的社會,埋葬一個又一個的親人,目睹一個又一個被死神無情奪走的生命,還能如此平靜的把自己的一生,一個悲慘但卻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講述的淋漓盡致,他成功的活着,在精神上,活着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這麼悄悄的,那一天就能與親人團聚了。

《活着》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不只是一星半點,我不懂那個時代,但我知道,無論什麼時候,人心裏想活着的慾望,親人離去的痛苦,獨自一人活着的孤獨,如野獸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擁有的,無論過多久,那種最原始的感觸就是最深的感觸,無論跨越多少時代,多少國家,他是最好的歷史,最複雜、痛苦的中國變換歷史。

活着的讀後感7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餘華的小説《活着》,讓我感受很深刻。這本書講述了福貴苦難不同尋常的一生。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一是家境由富到窮的巨大落差,二是所有的親人都死去了。尤其是當他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死去時,他心底那種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讀過了《活着》這本書,想想自己以前的成長歲月,我明白了在人的一生中,總會經歷種種磨難,總會遭遇無數的坎坷挫折,總會體驗到痛苦難當的心情……。回想一下自己,當自己還幼小的時候,總認為沒有人喜歡自己,沒有人理解自己覺得很是煩惱,總認為被父母責罵,被老師冷落,被同學嘲笑的日子就是痛苦的人生。還認為學習成績不好,遭遇流言蜚語的打擊,遭遇考試失敗,就是沒有希望的的人。讀過《活着》之後,我才發覺跟福貴經歷的這一切比起來,這根本就不算什麼!我才知道福貴在經歷一種無言的痛苦,一種只能由自己柔弱的肩頭去扛的痛苦。

《活着》説了一種樂觀的精神,福貴承受了一切的苦難,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生存,這讓我受觸動最深。他不過是個普通人,他不懂生存有什麼深奧的意義,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一切了,只要活着什麼都有可能。然而跟福貴承擔的痛苦比起來,有時候我們顯得很消極,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開始垂頭喪氣。現在想想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活着》告訴我,讓我相信了只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滄海一粟,就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好好的對待生命!好好活着!正是他想説的,也是我從中明白的一個道理。

活着的讀後感8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

活着的讀後感9

我,一個農民的女兒。總褪不去泥土的氣息。小説,我情有獨鍾,喜歡看農村題材的。我喜歡他的土,喜歡他的庸,喜歡他的俗。餘華的小説《活着》便是我較喜歡的一篇。

小説《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在別人看來是苦熬的一生,而他自己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小説《活着》能讓自己清醒,小説《活着》能讓自己平靜,小説《活着》能讓自己淨化。福貴的一生是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福貴的一生是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想來,活着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感受周圍環境給予你的一切,各種滋味。今天的我們也有太多的福貴。記得我一位高中同學她父親是盲人,母親是聾啞人,全家唯一的勞動力是比她大了五歲的姐姐。小時候她穿得最破,都是姐姐退下的。吃的最差,別的同學除了飯,還有鹹菜。她常常除了飯,只有鹽。但她卻是我們班最漂亮的一位。除了天生麗質以外,她總是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別人看來她總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快活。而找不到半點苦澀的跡象。二十多年後我們同學相聚,她來了,她帶着笑容,帶着熱情來了;她已是我們村裏的小學老師。可這些年裏她相繼失去了父母,早幾年她的姐姐、姐夫在一次幹完農活乘坐拖拉機返家的途中翻車,墜落溪流奪走了他們的生命,留下一個小侄女。不幸,坎坷;她沒有被生活壓彎腰,歲月的艱難,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滄桑。哦,我的同學,一位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女同學,是一位挑戰命運的強者,是一位戰勝命運的智者。因為永不放棄,路在她的腳下越走越寬。現在侄女已工作,女兒已上高中。

人活着,就應該這樣。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將發生什麼。但只要勇敢而堅強地活着,無論下一秒發生什麼,你都能夠從容地面對。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重要的是目前。而今。眼下。

今天。是個多麼現實的定義啊。看得見今天,抓得住今天,經歷着今天。熱情奔放的為今天而活着。將小説《活着》主人公福貴的思想靈魂下載一段,粘貼到自己的潛意識“文件”中。需要時調用潛意識“文件”,會使自己淨化一次,明白一次。高興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為什麼我們不高高興興過每一天呢?用色彩來裝扮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豔麗多姿,光彩照人。

小説《活着》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人的一生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措折;也總會降臨稱心如意的;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輪迴。需實實在在面對,遇上困難,不要抱怨,不言放棄,跨過了這道嵌便是一馬平川。多多地去體會幸福感受。有人説:“苦中尋樂”;有人還説:“一家不知一家事”;還有人説:“好死不如賴活”。是啊,活着本身就是一份了不起的財富。好好地擁有。守好,管好自己的寶貴財富。

活着的讀後感10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曾經”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歎息之餘,我感歎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説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為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卧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必須。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為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為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脱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説: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着,為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説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活着的讀後感11

讀的過程中我就在不斷的問自己,不斷地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福貴我會怎麼選擇怎麼面對,我是否能夠承受得住,亦或是我在什麼時候會承受不住。很多問題,很多思考,這就是一部偉大文學作品的魅力和意義。活着,應該是一種來自本體的意念吧。

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態活着,但是每個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樣,但其實本質上來説都是一樣的。只要擁有活着的意念,就能單純的做到活着,有生命。

福貴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什麼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更是被扭曲的,可單單就是這樣一個被毀三觀的人,卻幸運的被扭曲到了一種人生的理想狀態。我猜,他也曾崩潰過,也曾麻木過,但是“活着”的意念,這種人的本性從根本上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生命中難以承受的大悲之後,眼中也就只容得下幸福和快樂了。活着,就是為了追求為了抗爭。

活着的讀後感12

活着!為誰而活着?為什麼要活着?《活着》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反覆閲讀,反覆去思考的一本書,一本小説。

這本書讓我讀後,難以忘記,至今記憶猶新。

這位中國最享譽世界的作家——餘華,他通過這本書敍述了一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活着》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人是為活着本生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本書記述了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和“我”講述自己年輕時無所事事,然後賭錢輸光家產,一夜之間從富人變為農民,脱下綢衣換上麻布衣服,從一個遊手好閒的闊少爺變為一個親自耕種的苦丁,然後家人的死不斷的向他襲來,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家珍,萬二喜,孫子一一離他而去,可是他自己卻承受住了這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最終買下一頭老牛,伴自己安度晚年,悠閒的回味自己的一生,看破這滾滾紅塵。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福貴身上,他被剝奪了許多東西,但唯一不能被剝奪的也只有活着的意志。這本書暗示着我們每個人無論受到怎樣的災難,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學會放平心態,看淡一切。《活着》確實被賦予太多的內涵,無疑是一種享受,它讓我能更清晰地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人生的意義,也許是終生受益吧。

合上書,我似乎明白了許多,即使不能明白那些大人口中的哲理,但我知道不管發生什麼,都要活着,即使不能看淡一切,也要活着,因為我是為自己而活着,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也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活着的讀後感13

這輩子想起來就這樣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這樣的命。年輕的時候靠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差點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餘華《活着》

《活着》是一篇讀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翻開書頁的不忍,那種合上書本後的隱隱不快,我很想知道一個人需要怎樣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撐他在遭遇到一連串的打擊後還能頑強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終於的落單與那頭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是生者的讚譽或是悲哀,之於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卻又不得不為他的淡然而心生絲絲敬意——他用平靜的面容掩飾着他內心的波濤洶湧。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況是活在幸福當中。一直以來我都是個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樣貌,平凡的日子波瀾不驚,也曾幻想過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轟轟烈烈,然而父母告訴我,平凡點好,平凡了就會淡然,就會寵辱不驚學會獨立學會堅強;老師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讀書,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澱、成長;朋友亦説,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開心得沒心沒肺。平凡好嗎?我對着鏡子問那滿鏡的平凡,鏡子裏的朦朧玻璃後的水銀説,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別人是一種幸福。

於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閣樓,我在散發微微黴氣的書架上尋覓的時候,那本薄薄的小書兀自闖入我的鏡片,泛黃的書頁,向我傾訴着它的不簡單,那個叫做餘華的人,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正常卻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貴於是闖進了我的生活,情緒在那娓娓敍説的過程中起了漣漪,《活着》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縱使餘華不是一個擅於煽情的作家,然而與平常之處的發掘,那漫不經心的筆觸卻直擊讀者的心靈。

人之處總是單純得像杯白開水,那時候的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平凡什麼是轟烈,那時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強烈的目的,也許是一時的好奇也許是一時的氛圍讓自己有了瞬時的衝動。於是,那個時候的自己總與“半途而廢”相伴,也總會為了搭幾塊積木而拒絕吃飯——這一切,全看興趣的大小。在現在看來小時候的行為是那麼的脆弱,因為背後支撐這一行為的唯有興趣,全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從不會迷茫不會對自己的生命感慨萬千,於是,那時的生命也是最有韌性的——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

很多時候,遠離親人遠離朋友的日子裏,感覺幸福一下子遠行,孤獨與寂寞,傷心與難過,許許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襲來,有過快樂的憂傷,也有憂傷的絕望,揚起的嘴角,是那麼的倔強,沒有淚水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心痛。一個人的堅強,那種超負荷的難捱只有自己才能體會。然而所有的悲觀在遭遇到福貴時變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貴時變成了有幸。我不是不快樂,而是還沒有適應快樂。所以如果有幸我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着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沒有資格難過,我還可以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好好享受每一天的點滴,好好活着,為了自己也為了關心自己的人,為了這更長更遠的明天好好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14

暑假裏,身為初中生的我很應該找些有意義的書籍來灌輸自己的知識,《活着》是我在這個假期裏讀過較受益匪淺的書籍。

在文章首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對待事物保有一種樂觀的態度而是生活的一種本質”。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是典型的舊社會的“敗家子”但經歷種種磨難,家人的離去。一切都似乎顯得並不是那麼的重要。他經歷了經於常人的艱苦和困難。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那他的一生中除了悲催的生活就是重重的苦難。但是正因為他用了樂觀的態度來面對一切使他那苦難的一生充滿着歡樂和幸福。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母親是最慈祥的母親還是他的孫子,女婿以及一頭老牛都是最好的。他堅定的相信在他最危難的時候他的親人會化成那一頭憨厚忠誠的老牛一起陪伴他度過難關。

最令我感觸深的一個場景“老人説着站了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塵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聲,那牛就走過來,走到老人的身旁低下頭,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韁繩”。這裏用了樸素的動詞卻感人的描寫出福貴內心深處對生活最平凡渴望的一面。最樸素最無華往往抒發的卻是另一種的態度。

《活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至今我也銘記於心:對於人來説活着就是一個最美好的希望。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重重的困難也會有一波三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這種現實,心靈脆弱致眼淚情不自禁得滑下,每當我想起福貴他經歷了“天塌地裂”的生活仍能樂觀用真善美的眼光去對待生活的時候,覺得自己慚愧無比,或許我無法閲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的生活了解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