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餘華活着讀後感(通用20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1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華活着讀後感(通用2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餘華活着讀後感(通用20篇)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

餘華在《活着》寫到:“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是啊,福貴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正如王安憶認為的:餘華的小説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貴便是這樣一位世人。福貴在感歎着祖上的兩百多畝地到他手上竟折騰光了;感歎着戰火紛飛、子彈無形的日子已消失;感歎着原本不該死去的親人終究都死去了;感歎着他最後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來……這一切的厄運一個個地將他逐進了傷心絕望的深淵,但是接連的災難並沒有把福貴打倒,他活着,與一頭名叫福貴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為一種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餘華用一種平淡而又自然的筆觸將福貴的一生經歷娓娓道來,這樣的平淡與自然更能凸顯出生活於福貴而言是殘酷與無可奈何,但同時也是一種活着的態度,真正體現生命的張力與無限可能。也正如作者餘華所説的:“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貴有很多個離開這個人世的理由,但他卻仍然從容淡定地活着。

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福貴在活着,其實是對活着最好的詮釋,但讓人感到難受而不禁淚下。在我的認知中眼淚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卻是寓於這種宣泄後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識的高度。從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難與幸福之前與之後,永遠都是飽含着對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貴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對苦難所展現的堅忍和抗爭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為他的不幸與堅忍而感動。縱使淚水照耀不了前進的道路,但我們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也是一種哭過後的堅強和淚水洗滌過的幸福。作家餘華正是以犀利的筆調將人類的苦難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不得不有所“畏懼”,同時也真正地感受到命運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簡單、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頑強、最動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活着就要忍耐,面對所有逆境苦難,包括最殘酷的,每個人都應該嘗試着去克服它、度過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所以讓我們忍受此時的苦難,享受此時的幸福,因為我們正活着!活着已經是一種難求的幸福,而能快樂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一種責任,我們的任務就是盡力、儘量、盡心、盡意地完成它。走進餘華,讀完《活着》,我收穫了對人生的另一種深層感悟。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2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主角福貴是一個出生在地主家庭的敗家子,嗜賭成性,最終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後被俘虜,歷經波折,最終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後,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枱上;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隨福貴回到鄉下,不料卻被半斤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温情被一次次親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活着》就這麼用一個老人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慘的一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多的修飾。越是這樣,越能讓我在讀的過程中潸然淚下,越能引起靈魂的震撼。看完之後,覺得心情是沉重的,悲傷的,一直被作者有意無意製造的死亡陰影籠罩着。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在接二連三的重大打擊下,並沒有呼天搶地,一蹶不振。雖然命運如此,福貴卻仍能堅強樂觀的活着,這是怎樣一種境界。福貴雖然生活貧苦,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並沒有抱怨什麼,也從來沒放棄過希望。“活着”,這兩個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需要我們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生活中或許會遇到苦難,遇到艱難,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不如意,想想福貴的堅強和豁達,就會覺得其實不算什麼。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許是因為他們把人生複雜化了。其實,活着,是最簡單化的人生,它沒有功名利祿也沒有喧囂浮華。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説的: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3

接觸到《活着》這本書,可以説從路遙《人生》開始,有一本書對馬雲的影響很大,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下,一個鏈接進去以後,看到了《人生》這本書,跟美國著名的facebook營銷模式一樣,網絡營銷人員慣用的營銷手段在這個網站上也展現出來:"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還瀏覽過一下書籍餘華《活着》",看到這本書以後被它下面的評語給打動:現代社會充滿了浮躁,特別是80後的年輕人,浮躁,急功近利。《活着》主人翁富貴的一生,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平靜,讓我們安靜下來,思考我們的人生,人活着,就有希望。

這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浮躁,在我身上也有很明顯,我有時候也在想想,怎樣讓自己平靜下來,但是身旁的環境,似乎總是讓人很難平靜,一會説這個發財了,一會那個説要買車了,一會聽説某某又買房了。生活中似乎都離不開這些東西。女孩子也似乎對這些東西越來越感興趣。所以天天總是想着怎麼買車,怎麼買房。但是,欲速則不達,人如果想前進,就必須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因為安靜才能思考,才能進步。

話題又回到《活着》這本書上面來,主人翁富貴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人生中的苦難都歷盡,經歷從富貴子弟到貧困的農民的大喜大落,最後身旁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富貴依然能堅強的活着,富貴的人生軌跡可以做以下概述:富貴子弟,整天吃喝嫖賭,賭博把家產全部輸光,全家人搬到茅草房居住,父親意外死去,妻子被老丈人拉回城裏,剩下他跟母親與女兒,妻子回來後生了個兒子有慶,富貴被拉去當兵,與家人分開幾年,戰場上活了下來,女兒因為沒錢治病而變成聾啞,兒子因為為縣長獻血,被醫院護士把血抽乾而死亡,妻子重病不起,女兒嫁人後,因為引產,保留住了兒子,女兒也離他而去,最後妻子也因為生病離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剩下他的兒子跟富貴生活,最後因為急着吃幾個豆子而死亡,剩下了富貴一個人。

富貴最後説了一句話:他們都走了,都是我親手埋的,到時候我走的時候,就沒什麼好牽過的了。

《活着》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説。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訴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訴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訴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訴了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4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斥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醜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也促使着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説着醜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後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着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着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為活着而活着,我們在活着的過程中經歷着無數的故事,不論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着,正是因為艱難,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更加映襯了活着的意義。故事結尾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閃光,堅定的信念象徵着他不屈的靈魂。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長,每當翻開書卷,總會有一種綿軟的情感縈繞在心頭,思緒萬千,卷卷都積滿深情,行雲流水的語句,真摯動人的情感,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温潤中閃光。讀一本好書,與書為友,潛移默化,見證着崇高靈魂的再現,頃刻喚醒心靈,豁然開朗,彷彿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這本《活着》,書頁間彷彿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温度,我閉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飛向那片明亮的書海……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5

《活着》這本書的作者餘華,説實在話,因為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説來慚愧,小學和初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於讀書,我還是很嚮往的。《活着》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後感之類的篇幅。因為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着》。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後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着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着自己剩下的餘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着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為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説到這裏,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後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於她的責任,而終於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悦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為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並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暱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裏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着》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6

合上《活着》這本書,心中不由得感慨萬千。徐富貴的人生可謂坎坷,從走路都自帶錢串聲的闊少爺變為租賃土地對人低聲下氣的佃户,從錦衣玉食變成了破衣爛衫,吃糠咽菜,但這只是富貴悲劇生活的開始,父親因為富貴賭博輸光全部家產而氣鬱而死,母親因富貴在抓藥途中被抓去充軍最終病死,兒子為校長獻血時被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女兒又在生孩子時大出血而死,留下苦命的外孫苦根與女婿相依為命,接着妻子家珍撒手人寰,女婿又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夾死,最後自己唯一的親人苦根也被半鍋豆子奪去了生命。

這是何等的苦難啊,而頑強的富貴最終戰勝了它們,他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最終卻安詳地活出了自己的風采。無論生活怎樣殘酷,飽經苦難的富貴依然保持活着的意志,他依然對明天充滿希望,堅持頑強地活着。即便是在人生暮年,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之後,富貴買了一頭和自己一樣年邁的老牛,併為之取名富貴,他們孤單相伴,一起在黃昏的村頭交流、勞作,歷盡人生苦難的富貴卻留給了世人一片祥和、寧靜。

回想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體重而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又有多少人因工作不順而怨聲載道。我們會因父母對我們生活的橫加干涉而憤憤不平,甚至橫眉冷對,我們會有領導額外強加的工作而心中不滿。我們會因孩子沒有考出自己理想中的成績而勸解甚至指責,為了讓孩子能全面發展而費盡心思地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我們甚至會抱怨社會發展太快,導致我們總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前腳剛剛邁入,後腳已被時代所淘汰……

我們的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我們抱怨,我們埋怨,我們憤世嫉俗,我們甚至藉助平台大聲疾呼,指責社會的不公,人情的淡漠。可是,這些與富貴的經歷相比,簡直是不值一提,“不堪入耳”的,我們如果為這些事情而苦惱,似乎是太過於矯情了。即便是新聞中通報到的跳樓,尋死事件,他們所經歷的苦難與富貴的相比,似乎也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生活艱辛,壓力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無論怎樣的苦難,都不能成為我們放棄生命的理由。因為,唯有活着,才有希望。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7

“活着”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忍受困難,戰勝挫折,讓我們變得勇敢的力量。,題記

《活着》這本書中的福貴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他的一生是那麼坎坷,他的父親在他賭博賠光家產的時候離世,這無疑是一種雙重打擊。他的母親在他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離世,他的兒子因為血被抽乾離世,他的外孫吃豆子離世……最後,只剩下他與一頭老黃牛為伴。這種種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能同時發生,可全都真實地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活着》,我好像身臨其境一般,走進了福貴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貧困時代,吃不上好飯好吃,為了供兒子上學,曾把女兒送給別人。我不禁捫心自問,現在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果還不努力學習,怎麼對得起那些勞苦百姓呢?在打仗時,老全被子彈打中,可見戰爭是多麼殘酷啊,你永遠不知道死亡在何時何地等着你。“人民公社和運動”給福貴帶來了無情的打擊,但他仍然沒有屈服,默默忍受着這一切。我認為,他是堅強的,是無謂的。

或許,從我的角度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因為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困難就是苦難。但是,如果從福貴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可能不會這麼認為。也許,當他多年以後的某天,回味自己的一生時,他會感到幸福和快樂: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並與他們擁有美滿的生活,儘管親人們都已離他而去,但回憶仍是美好的。他不會忘記浴血奮戰的日子,更不會忘記和親人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他不會忘記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含着細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懂,別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要好好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在最後,“老牛與牛漸漸遠去,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這體現了一種平靜,愜意而又自然的鄉村生活。此時的福貴與這頭老牛一樣,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8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活着,活着的目的是什麼;我該怎麼樣的活着?

以前看過餘華的《活着》,也 為它寫過讀後感,可是在空間裏找了好久,都沒看到,也不知道當時的想法是什麼樣的,不過肯定沒有現在這麼深刻吧,因為這個問題是它自己冒出來的,不再是作者強加給我的了······

索性在網上找了點,想從裏面找點東西,去開導我,卻發現上面的字是那麼蒼白無力,我是誰的副本。或許是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所不同,所以體會才不會那麼容易產生共鳴吧。

外婆走了,我見證了她人生的最後20幾年,也瞭解了她在我還沒出生前的歲月。她曾經和我在一起地活着,現在不知道該用什麼狀態去形容她了。她來過這個世界,有自己的爹媽,有自己兒時玩過的夥伴,有過暗戀的對象,也有追過她的人,最後有一個丈夫,有三個兒女;她有過花一樣的年華,有過夢想,有過努力和打拼;她有過哭泣,失落,有過放棄,有過怨恨,也有過後悔······這一切我基本都有,沒有的以後我相信也會擁有,可難道人生只是為了這些,為了這些走的時候就要説永別的一切?如果人乾乾淨淨的來,乾乾淨淨的走是註定的程序,那麼中間的一切,或多或少又有什麼區別?

這些日子,一直都有些恐懼,老是會不自主的想自己的以後。我給了自己很多選擇:做一個的農民,或是月光族中的一員,或是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好多職業,好多人生,看似天壤之別,可最大的差別是什麼呢?最大的差別不就是它們依舊還是一樣,還是人生,還是活着嗎?在這麼多的選擇中,我找不到答案。沒有一個答案是錯的,但好像也都不是我心裏的想要的結果。無論哪種選擇,最後結果還不是一樣。沒有誰能阻止它的前行,無論你在這短短几十年內做過什麼,能改變的是什麼呢?

有人説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一生,會有好多東西值得珍惜。愛情,親情,友情······一切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東西。可同樣是這些東西讓我們感到難過,感到生命的無奈。即使幸福與難過都一樣值得珍惜,到了生命最後的最後,你閤眼的那一霎那,腦海中閃過的是什麼?是愛還是恨,是滿足還是遺憾。

在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進行着人生,都在活着,各種不同的過程,同樣的結果。我試着去想過自己的死亡,感覺活到六七十後再離開,也應該不算是件事嗎悲傷的事情,或許還會有人竊喜呢。可當我慢慢縮短年齡,到四十,三十,到現在,卻又不敢去面對。嘴上説不怕,可真的叫我離去卻總有那麼多不甘心,我不知道為什麼而活着,卻不得不選擇活下去······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是我看了好幾篇讀後感,最有感觸的話,也是最不能理解的話。離開活着,所有的一切都不值得我們去努力,去珍惜;可是“活着”哪來那麼大的魅力,值得我們去花上一生的時間,去經歷世事的變遷,為了“活着”,花那麼多的時間,耗費那麼多的經歷值得嗎?為了活着而活着,究竟該如何地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倆個人,卻有相似的人生,相同的經歷,相同的過程。在遙遠的地方可能也正有人在敲着鍵盤思索活着的意義。我們重複着彼此的過程,不同的人,同樣的過程,誰是誰的副本?我與他存在的意義是否一樣,是否也是在為“活着”而活着?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9

餘華的《活着》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就像某人説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我們也許只需要像福貴那樣活着,像那頭老牛那樣活着。儘管有些蒼涼的意味,是不是愛過了才會懂得心死了還要活着的坎坷。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

活着,就是善待身邊的每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0

最近再一次看完了餘華的《活着》,還記得第一次看這本書時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以至於一口氣把它讀完了,當時的感受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是依稀記得一點點感受: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歷程,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位老人牽着他的老水牛走在夕陽下的情景,我不為他感到悲傷,我自己很平靜。這個暑假我突然又很想看看這本書,這次是斷斷續續看完的,看完後仍然是一種靜謐,一種對大自然對生命的靜謐感,時光就那樣就躺着,人的生命也一點點消耗着,誰也逃不了最終的結局,都會這樣靜靜地離開……

書中的故事的確讓人有一種悲痛,甚至説是一種苦難,但作者所採用的敍述方式確讓我們感到平靜,幾乎沒有大喜大悲,就是一位老人在話家常,講述家人的故事,他們曾經生活過,然後他們死了。

餘華在麥田新版序裏這道這樣一句話:“《活着》的福貴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的確,在我們看來福貴這一生的確過於悲慘,但在福貴自身看來,他和他們有許多的經歷,或快樂,或悲傷,或恐懼,他們經歷過了,然後各自走向各自的歸程,有的人可能走得快點兒,有的人可能稍微慢一點,但最終都殊途同歸。曾經的我一直害怕討論死亡的話題,我沒有經歷過,我害怕,我不知道在面對至親在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會是怎樣的,但是如今我卻有點看明白了,就像福貴説的“人是早晚會熟的”,也就不再如此害怕,反而開始想想自己的這一歷程該如何去度過。

前幾天剛看到一票文章叫做“閒暇的重要性”,文中指出工作不應該變成我們生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我們應該學會虛度光陰,近年來有很多人士開始認識到虛度光陰所帶來的幸福感,但社會上更多的還是拼命工作和鼓吹拼命工作的人,這些人們為了工作放棄了一切,包括父母,愛人,子女,無法陪伴他們,無法正確處理家庭和工作的關係。曾經有一篇傷情的文章叫做工作了就沒法陪伴孩子,看着讓很多人唏噓不已,人類的無奈也正在這裏,每個人都在生活裏掙扎。

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活着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見解,生活永遠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強求別人,也別委屈自己,做好自己就好,短暫飄渺的一生有很多問題想不明白都是正常的,自從有了人類開始,大家就在探討生死的問題。就在探討如何生活得更好更有意義,一致的方向是向着真善美出發,但個種情景只能由自己去體會,去成長,去經歷。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1

暑假時拿到了一本書,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烏黑的大字:活着。我很少看到一本書的題目就如此深沉,懷着巨大的好奇心翻開了第一頁。

這本書是作者聽了美國民歌后寫下的小説,作者餘華不動聲色的讓我們跟隨着他冰冷的筆調,親眼目睹人們在這個叫活着的故事裏接二連三的死去。

大致閲覽了這本小説,主要是講了“我”在鄉下聽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講述自己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少爺,由於好賭而輸盡家財變成一個窮人,他的親人相繼死去,最後只剩他和他的一頭老牛活到現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為福貴的敗家而感到氣憤,再後來又為了福貴悲慘的命運感到悲哀。整個故事氛圍都比較陰沉沉,但是,無論福貴的命運有多麼悲慘不堪,即使到了趨於死亡的邊緣,他都活了下來,在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福貴,他年輕時並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物,當時的他放蕩不羈,後來雖然變老實了,但是並不懂得教育孩子。不過仔細想想他還是有着其餘人不曾擁有的品質。福貴受到的打擊和痛苦是常人所沒有的,可他還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堅強的活着,不像春生因為在文革受挫折而自殺,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讚揚的。

在現實生活中,像福貴那樣抹着濃厚的悲慘色調的人很少,但是我們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嶇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氣餒投降,或昂首挺胸繼續前行,這樣,生活中的大小細節和感受都會被我們遺忘,被時間所遺忘。

合上書本,鮮豔的紅再次入我眼裏。我知道時光如黑夜一樣正在轉瞬即逝,死亡也終會如黑夜從天而降。但只要像現在這樣活着,寧靜就在遙遠的身旁波動……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2

放暑假前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最近天太熱,剛好在家啃書,利用了三天時間看完了餘華的《活着》,請原諒我在書中劃了一些我認為經典的句子

趁現在有空閒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點感想。六十年動盪造就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運的打擊,令人無法喘息,而他卻一次次選擇堅強的活着。第一次厄運是他兒子有慶的死,一個五年級學生,多麼鮮活的生命,卻在一次義務獻血時,出現醫療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運是他女兒鳳霞的死,鳳霞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卻因為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頭二喜後有了轉機,她得到了二喜的寵愛,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最終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時由於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緊接着是身患軟骨症一直卧牀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這時這個家只剩下福貴,二喜,還有年幼的外孫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沒有了媽,爸爸又是個孤兒,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總以為厄運不會再找上門來,可接踵而至的又是親人的離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運時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圓滿的家庭卻只剩福貴和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也是一種幸福,但好景不長……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歲,因為孩子生病了,福貴心疼他,於是鮮少地給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結果孩子由於過度食用而撐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塗。”他守着老月獨自懺悔。從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貴”這隻老牛的陪伴下孤獨的活着。

到此故事也就講完了,真不知道福貴憑啥勇氣活到最後?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着時光如住常般活着,然後無懼地老去,原來,《活着》便是最好的幸運,活着就是生命的體驗,跡是最大的勇氣!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3

很喜歡餘華的《活着》,人們經常會以第三人稱視角審視小人物的情感、在悲憫同情下的自我陶醉也會常自詡成為優雅的共情,這些情感是不真實的,摻雜目的性的,這是一種底層表達。人們冠以對作家的內心活動加以最高惡意的揣測,深信不疑他們的陰暗和憤懣,這種俯瞰有些過於着重建立在生存仇恨上,顯然會產生極大的理解偏差。然而書中描繪的卻是眼淚的寬廣和豐富以及絕望的不存在。

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切換視角思考文學,我將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能否找到一種温和的途徑,正如自序中寫到的那樣“我們是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飽含純粹、一塵不染。

書中從兩個大的維度剝離出中心人物的故事線,一個是自食其果,一個是苦中隱忍。主人公富貴生來身份顯赫,比起時代下的芸芸眾生他生而為人的確幸運,為人卻終日遊手好閒、嗜賭成性,這種個性和命運的反差在作品表現上有助於激化情節矛盾,尤其是賭輸家產、逼死父親、妻離子散等發生一連串因果報應後,富貴體會到的切膚之痛,解構了人物成功重獲新生,也就是這時富貴才徹底學會摒棄了自作悲劇的命運,開始正式經歷悲劇。不由感歎,人性本身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只有失去才配叫擁有、比如不痛到身上痛不是痛。

或是機緣巧合賭輸宅子自保小命、也是天意人為痛失愛女,到小説末尾風燭殘年的老人只剩一頭水牛與他孤苦相伴,富貴身上經歷了太多悲劇,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過生活,儘管生活一開始就不懷好意地矇住他的雙眼,用苦難當作止痛劑虛偽假惺“回報”潦草搪塞,妄圖馴服得到來自心底敬畏的順從,一切都無法擊垮一位改過自新、認真生活的人,這也是作者傳遞堅毅的活下去的中心價值。

身為鼎勝人的我們,在經歷了疫情後的市場低迷,經濟環境如同洪水猛獸席捲眾多企業,但是我們仍然屹立行業翹楚,鼎勝精神核心的不屈撓、不服輸鼓舞着每一個人,我們像直掛雲帆的巨舶,渡過浩蕩滄海,迎着曙光在全球開疆拓土、永葆熱忱經營屬於我們的瑰麗大陸!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4

其實在第一次讀《活着》的時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貴,總會想起另外一個福貴——那是經典國產動畫片裏的“神廚小福貴”。雖然早已經過了看動畫片的年齡,但這部動畫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記憶中,這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邪不壓正的動畫片。在最後小福貴的爺爺死了,小飛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徵着黑暗勢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揚威。就像這本書的主人公一樣,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在故事的最後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當年《神廚小福貴》的文學顧問正是《活着》的作者餘華。

富貴這個名字也是相當諷刺了,除了在他還是少爺十那段紙醉金迷的荒唐時光,他的人生處處受挫,也無福分也無貴。

或許正如作者餘華自己説的那樣:“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富貴最終對生活的從容是建立在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之上的。有慶、鳳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後連續給他帶來的痛苦大到他連痛苦的必要也沒有了,這時候他只能活着,漫無目的的活着。作者似乎是故意將它們從富貴身邊畫去的小説情節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親人的離去或許是偶然的,福貴的痛苦不斷延續卻必然的,兩者交匯出了福貴的淡然人生態度。

這才有了開頭,他牽着老牛談笑,從容的一幕從始至終,他沒有過激的語言,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彷彿那個受苦受難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現實的苦難練就了農民對生存產生了淡然以至於麻木的態度,既然生活沒有反抗的餘地,乾脆就認命,苟全性命於亂世,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悲劇。

關於活着的意義,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從另一個角度來説,這種豁達,其實也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漫無目的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活着,真的就能算活着嗎?活着不僅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着更應該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一個人在死亡與生存邊緣選擇淡然時他應該是超脱的,但倘若一個民族在生死關頭上也抱着如同福貴一般無所謂的念頭,我想這將是一個民族的不幸吧!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5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為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福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説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説道:“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福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福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6

讀餘華的《活着》讓我回憶起童年,想起老一輩的苦澀人生。雖然他的文字寫的是那樣的平淡,但是卻感到那樣的真實,那樣的親切。讓你讀着,想笑卻笑不出,只想哭。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過那些動盪不安,但是我們這些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卻是聽着那些故事長大的一代人,所以看《活着》就感到很熟悉,不陌生,甚至就像回到小時奶奶講的事情一樣親切。

曾記得小時候總是吃不飽,玉米和紅薯是我們的主要糧食。難得吃一頓白麪饃,吃得連手中的饃渣都舔淨,如果吃一次白麪條,飯後那碗乾淨得就不用洗了。但是必竟那時我們的社會已經穩定,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來就又過起了天天吃白麪,經常吃些雞蛋和肉的生活,所以以前的生活離我們是越來越遠。遠得我們有些忘本。只有在我們有時把剩饃頭扔了,剩飯倒掉了,才會聽到老年人對我們的吵嚷“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像話,還是在前些年讓你們吃沒有的吃,餓得吃樹皮,才不這樣亂糟蹋糧食啊!”依稀記得那時的我們總是頂嘴説:“啊呀!現在可是不一樣了,都改革開放了,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憶苦思甜呢”。漸漸的,就是父母他們也不再吵我們了,因為我們的生活確實是好起來了。以前離我們更遠了,遠得很少有人再想起來!

我們不願意回憶往事,是因為有些苦我們經歷過。我們想把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忘掉,但歷史是不可以抹殺的,我們越想忘懷的事情,越會發現那些事情在眼前直晃。怎麼能夠記不得整年沒有新衣服穿的歲月啊,一年到頭的撿姨媽們穿下的衣服,又肥又大的,只看見衣服看不見人,整個的一個大水桶似的,哪裏有什麼少女身材啊!雖然如此,但是我們覺得那時的人還是滿純真熱情的,鄰里鄉里的覺得很親,現在卻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陌生。那遠遠的過去就使我們有種淡淡的懷念。不過誰也不願意再過以前的生活卻是真的。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是福貴老人説的話。也是對整個社會做人的一個總結。真是簡明扼要。可是現在社會上就是這樣的人多,你看看到時處説的是什麼?誰誰是騙子,誰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個人;還有的就是什麼情人了,二奶三奶之類的,不都是這樣的人嗎?不過現在人人都見怪不怪了,這種事情就成了一種現象。成了一種現象啊!真值得人深思。

社會進步過程中,看來是免不了要出現一些不良現象的。浪費成風的現象就像古人所説: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貧不改舊家風。人人都是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啊!不過好在這只是一陣風,刮過去就平息了。現在不是到處提倡節儉嗎?我想那些不良現象也會漸漸平息,成為一陣風很快的刮過去。在物質充實的今天,讓我們的精神也充實起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人們生活更加幸福!

得寵思辱,居安思危。《活着》給了我這樣一種啟迪。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7

生命,一直都在感悟,卻依舊悟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也始終弄不懂它的真諦。

看了《活着》,綜觀全文,從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一伏一硬、前後呼應似乎都預示着悲劇的發生。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作者將生活記錄的如此真實,面對劇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催人淚下。

就富貴的活着而言,在失去所有至親,他的活着比死更艱難,活在那時需要更多的膽量和勇氣!也許活着是一種幸福也或許是一種煎熬,但我想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就應該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也許人生不如意太多,在生命的歷程中,人們都畏懼命運的跌落。"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其實未必。沒有火山造成的山體崩潰,就沒有別樣美麗的高山湖泊誕生;不經過懸崖斷壁的跌落,就沒有瀑布的美景出現;沒有海底橄欖巖的斷層拉傷,就沒有馬里亞海溝的深不可測;沒有地表地幔的轟然震裂,就沒有美麗的地下河的眩目奔流。

但是,人畢竟與自然界不同,人的生命的跌落有它負荷的極限。人與自然的生生之理有是相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站在人生的斷裂層,與我們處於命運的跌落點時,我們需要的是直麪人生的勇氣,要勇於面對現實。既然已經發生並且是不可挽回的,那就隨它發生吧!要每一個人都做到處變不驚,泰山崩於面前而不改色,那是很困難的。但它崩了,你有什麼辦法?你要學會樂觀。在殘酷的跌落面前,肯定沒辦法樂得起來,但恐懼,驚惶,懊悔,無望都無濟於事,這些只能把你在這沉淪中扼殺,令你窒息。你必須冷靜的看到,命途的跌落,肯定會造成命途的改變,原來的路不可以走了,那麼並不等於無路可走,就是無路可走也要走。

生命歷程中有痛苦悲傷,也有憂思淒涼。但只要你把它看透,在那些災難、不幸、挫折、失敗的幕紗背後,黎明女神的手指也許正在把它們撥攏,在愁雲慘霧中漸漸顯示出玫瑰色的希望。生命的每一天都是這個樣子,每一天都因我們之愛而愉悦歡樂,也因為不可得而痛苦憂傷。但只要肯抬頭,肯放手,每一天便有太陽升起在你的領地,生活的天空則永遠是晴朗。

有時候在思索為了生活和感受人需要流淚嗎?把淚流在為別人的痛苦之中,把淚流在同情的衣襟上,把淚流在"無言獨上西樓"的子夜,把淚流在萬里魚雁的信箋上,把淚流在梁祝的琴絃上,把淚流在值得你流的地方。淚水終歸也是水,不過卻是流瀉着種種心中裝不下的情感之水,而淚水同樣是一種獲得平衡的需要。

人生也許如此,那些善良、忠誠、美麗的生命也往往恍如流星落花,逝虹去霞。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風得意,事事順心。面對挫折能夠虛懷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種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徹悟人生的大度。生命誠然渺小,人生就這樣浮浮沉沉,把握好現在不要遺憾。找準努力方向,即使大海茫無邊際,不管暴風雨有多麼嚇人,對自己説向前進吧。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8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所活着,這是《活着》這本書中的中文版自序所提到的一句話。我並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在看完《活着》這本書之後,卻對它有了很深的感觸。

老人吆喝起來:“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的好,苦根也行啊。”其實這裏只有一頭牛,叫福貴。可誰也不知道,這個名字卻包含了老人的一生。

在他年少時,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有着一個還算美滿的家庭。但是他爹因為得知他賭錢輸掉了所有家產後氣死在糞缸上。他娘沒過多久也隨他爹去了。女兒鳳霞得了疾病,變成了啞巴。兒子有慶給他們學校的校長——縣長的女人獻血,卻被醫生無情的抽乾了他的鮮血以保住那個女人的命,他唯一的兒子死在了那個醫院。人民公社成立以後,他唯一的啞巴女兒終於找到了男人,一個偏頭,叫萬二喜。沒過多久,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時失血過多也死在了那個醫院。隨之,他的媳婦家珍也平靜的死了。只留下他的孫子苦根和他的女婿雙喜和他相依為命。後來,女婿在做工時被水泥板壓死,唯一的一個孫子也因為在吃豆子時撐死。只剩下他和那頭老黃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為什麼要活着?

在讀完餘華的這本書後,我想我知道了答案。

為了活着而活着。即使你回顧你這一生,發現自己只是一個過客,沒有留下什麼,也沒有帶走什麼,但你也要活着,至少你經歷過。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19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為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富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國共的戰鬥,經歷了文革的動亂,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為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説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説道:“我知道富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富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富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餘華活着讀後感 篇20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包含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展示了一種樂觀生活的精神。主人翁富貴如果能生活在當前,他極有可能會是一位心理學大師或勵志大師。

主人翁富貴是民國時期一個地主家的少爺,曾有過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因賭博輸光了家業,並把他父親活活氣死。幸運地是,她的妻子家珍對他不離不棄,和他一同共度難關。為了養家,富貴租種了原來屬於自家的農田,改掉了當少爺時的臭毛病,變了一個人似的,像農民一樣做農活、過日子,生活漸漸有了起色。

不幸的是,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在路上被部隊抓了壯丁,隨着部隊輾轉千里,歷經生死考驗,最後幸運生還回家,準備與家人重逢。可等他再回到家時,家中發生了很多變故,庭院破舊不堪,他女兒因病成了啞巴,他母親也因病離去。不久後,三反五反、潮流衝擊着他的生活和家庭,缺衣、捱餓、受苦、就成了家常便飯。

因縣長夫人缺血,他兒子有慶作為唯一符合要求的人,被活生生的抽死在醫院;他女兒鳳霞與城裏的二喜結婚,小夫妻相親相愛,生活好不容易有了一絲曙光和喜悦,但鳳霞卻因難產死在醫院;富貴在醫院經歷了地獄般的心靈折磨。隨後,他妻子家珍因病相繼去世,他女婿二喜在工作中,意外被水泥板活活砸死,只留下了富貴和他孫子苦根。

到這兒,或許苦難對這位老人折磨應該結束。但隨後更悲傷的是,富貴好心煮了豆子給他孫子吃,沒想到的是,苦根卻因多吃豆子被活活撐死,整個家庭只剩下富貴孤身一人。後來,富貴巧遇一頭待宰的老牛,看到了老牛的目光,富貴想起了自己的經歷,感覺同命相憐,富貴高價買下了老牛,並待老牛似親人,和老牛相依為伴。

富貴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在他的一生中,他經歷過花天酒地,也經歷過窮苦潦倒;他品嚐過婚姻和家庭的滋潤,也品味過喪失親人的悲痛。總的來説,在他的人生中,他經歷的困苦、悲傷多於他得到的快樂。無論是財產化為烏有,還是他妻子、女兒、兒子等親人的先後離去,他都沒有向縣長春生那樣放棄生活、放棄人生、放棄生命。面對生活和命運的坎坷和不公,他沒有過多的悲傷和抱怨,而是儘快走出陰影、走出低谷,他選擇的是好好的生活,好好地活着,並積極地迎接未來。

一輪夕陽、一塊農田、一位老人、一頭老牛,帶給我們的不是生活的滄桑,相反,它帶給我們的是對命運的不屈,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從《活着》這本書可以感悟到,對一個人來説,生活之路、工作之路、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生活、工作、人生中出現一些波折、經歷一些坎坷,純屬正常;無論被生活或被命運如何欺負,都要用樂觀積極之心去化解,或許這才是閲讀這本書得到的最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