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1

自古以來,緬懷逝者的文章多如牛毛,從向秀的《思舊賦》到潘岳的《悼亡詩》,從“貧賤夫妻百事哀”的沉痛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哀婉,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每一篇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宣泄了悲傷,每一篇都有它自己的動人之處。而我從未見過一篇像《我們仨》這樣的祭文,如此渺茫,如此悽美,如此痛徹心扉,如此地特殊而驚豔。

作者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

夢,本該荒誕而不合邏輯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言行舉止卻如此正常,和生前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對逝者太過了解,連在思緒紊亂的夢中,都知道他會如何説、如何做嗎?夢,本該是模糊不清的,而這個夢中逝者的一怒一笑都如此真實,這是由於作者對他太過熟悉,在頭腦混沌的夢中都能如此清楚地勾勒出他的臉龐嗎?夢,本該是很快會被遺忘的,而夢醒之後,作者都能如此如此清晰地回憶起逝者説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聲語調,這是因為思念太深,連夢中出現的幻覺也不願放過嗎?思念,是得要多厚重,才能讓人做夢都在念想;思念是要有多麼痛入骨髓,才能讓夢的麻醉都沒有效果,讓逝者的音容在夢中都如此清晰!

作者通篇未提思念,而這個夢卻讓思念顯得如此宏大。思念的境界,不是行也思量、坐也思量,而是做了一個如此清晰明瞭的夢。

對逝者離去的痛,為什麼必須要哭天搶地、長篇大段的回憶才能展現?作者只用平淡的語言,便寫出了她尋尋覓覓的茫然。夢像一層輕紗,遮住了意識,也的話了痛苦,留下滿滿的絕望與不知所措。潛意識透過薄紗,預示了結局的悲痛,而恍惚知道結局的夢中人卻只能無助地在夢中的夢中看着女兒一天天消瘦,無助地跟着丈夫的船一天天走遠。迷茫覆蓋了整個夢境。也許,喪親帶來最多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這種不知所措。太習慣了有他們的生活,太習慣了他們的一言一語,而他們逝去了,未亡之人卻久久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在這個她不能理解的、沒有他們的世界裏彷徨。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如此精確地呈現出來。

作者夢到的是驛站。這是多麼絕妙的暗喻!人生在世,孑然一身,哪裏才是家?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只有家人,能給予我們安定與幸福,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存在於世。而當作者的家人離去時,她就失去依靠於安寧。從此,家不再是家,而只是她的驛站了。她也不再存在於世,只是寄居在人世間、漂浮不定的旅客,像一片枯葉,沒了大樹的根系,從枝頭滑下,孤獨地飄在空中。

作者通篇未寫自己的孤獨,而這個夢卻奏出了孤獨的絕響。

夢的清澈寫出來思念,夢的平淡寫出了渺茫,夢的內容寫出了孤獨絕望。作者僅僅描寫了一個夢,而它卻驚人地展現了作者對逝者無限的愛與思念,展現了這人世間做真實、最深切的情感。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一個夢,竟能如此淒涼哀婉;一種愛,竟能如此偉大而深沉。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2

對於失女喪父後的楊絳來説,家可能存在就是我們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在企業將來進行時。

就像整個家庭的照片一樣,我看到了楊絳先生的青春,中年到老年,他們三個人的生活——在一起。

家是靈魂的避難所,是疲憊不堪時想去的地方,以至於失去女兒後,楊絳先生説”然而,三里河的家不再是家,而只是我的客棧”我只能讀這個,我只能感受到無力的痛苦,蒼白和悲傷。楊絳曾經視為“終於有了家”的“家”已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營無處不在這個家,温暖的温暖。那破碎的小心臟變暖的愛心人士中,三個心連一個,所以“我們三個孩子不尋常的遭遇。” “我們家很簡單;我們三個,我們是非常簡單的,沒有尋求世界,人們沒有打架,只是為了湊在一起,在一起,每做力所能及的事”簡單的一句話,説寫了幾十萬普通家庭,普通的和進入行人大家活出了自己非凡。因為這個簡單的家,“我們三個人都沒有白活,因為它是我們三個人。”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可以發現,我們國家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進行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已經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沒有找不到學習他們了。我只能把問題我們學生一同工作生活的歲月,重温自己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心中之情以及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音樂一字不能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找回家的路。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3

我第一次讀我們三個人的故事是在一個冬天的下午,之後的每一天,我都會在那個時候讀幾頁,在寒冷的陽光下,或者在一次悠閒的談話中,或者在緊張的放鬆中,快樂的時光總是由許多這樣的時刻組成的。人生是一次穿越花海的旅行,這本書出版於2003年,也就是楊絳先生旅行的最後一年。

“我們仨”的前奏工作的第一部分為“我做了一個英里長的夢”開始了。第二部分寫“紅樓夢”,楊絳先生的方式來描述與“我們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的實際情況。本文是最經常提到的古驛道和柳樹,她每天都要走在路上,似乎總是古柳樹枯死,吸引到,但不是任何活力。她日復一日地重複這條路,有時路上丟了,已經出現了焦慮和害怕,但不要放棄,永不丟失。當我讀到這篇文章部分,崛起已經是淚眼婆娑,眼鏡都開始了幾件眼淚。在以後的歲月裏,楊絳先生已經失去了她的女兒和她的丈夫,在這個痛苦章的結尾成為一片枯葉,三里河在她家登陸,但它是不在家,客棧。第三部分重點介紹了楊絳的家庭生活瑣事。一個常見的普通書生家庭,我們與遠花的幫助,共同提高。

許是我們經歷了長達到了一箇中國世紀的飄飄落落,楊絳的文字工作充滿了一種古典的韻味,十分自然恬淡,卻富有文化張力。那些技術規範在框架中的方塊字,彷彿可以組成一場場網絡電影,擁有更加柔和的燈光和輕緩的配樂。錢鍾書曾為楊絳作詩追憶自己初次進行見面:“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飽含深情,相濡以沫。生活中的小事在楊絳的筆下開了花,三個人發展像是他們一家人又像是好哥們,這樣的家庭關係大概是企業所有人學習都要為了懷念的。

做一個揮之不去的夢想,回顧生活千里。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4

轉眼在中山這個城市已經生活半年多了,越發喜歡中山這個城市。

就讀書而言,中山的圖書館就比北京便利很多,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無需押金,刷身份證即可(國家圖書館和朝陽區圖書館的押金合計1000多,還沒有退掉呢),全程自助,刷身份證機子自動吐出一個讀者證,選好的書放在指定位置,自動全部借閲成功。便捷的我都不確定自己借閲成功沒,哈哈。

“市民選書,政府買單”,不錯吧,幾乎你想讀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裏借到哦,如果借不到,給政府發書單啊,哈哈。

最近借閲的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經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後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慣:鍾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後,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藉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讀完此書,熬夜寫此文,那個小可愛不停地在身邊搗亂,那就先寫到這裏吧,晚安啦!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5

前幾年在新聞上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惋惜,不僅惋惜這樣一位偉大作家的離去,也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因此,便忍不住又讀了一遍楊絳先生的著作:《我們仨》。

書的開始就是一個長長的夢,夢的內容主要是楊絳先生一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一次次相聚,一次次別離。初讀此書,我並不能完全讀懂這本書講述的是怎樣一個故事,但我能深刻體會到楊絳先生對這個家庭的依戀和熱愛。懷念往日生活時,楊絳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總讓我覺得我的心底似乎有一顆種子,準備破土而出。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楊絳先生依然懷着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所有困難,也許正是她的淡然,才使她平實的文字,處處散發着魅力!書中並沒有悲痛欲絕的呼喊,也沒有令人揪心難過的詞語,讓我感受更多的是楊絳先生對丈夫和女兒的濃濃思念。寫作時,楊絳先生一人,懷念我們仨,那條古棧小道上,也只剩楊絳先生一人踽踽獨行。我想,回憶裏温馨的家庭,女兒的關愛,丈夫的牽念,才是真正的大愛吧!我喜歡他們一家人的性格,喜歡錢鍾書和楊絳的不諳世事,不爭不擾,喜歡錢瑗的大膽聰穎,孝順聽話。

換做我,我是不能接受最親的人雙雙離去這種事情的,我自然不如楊絳先生如此脱俗待世,楊絳先生如此看破紅塵,想必她的內心也是經歷無數次掙扎的。也許寫下這本書,懷念那段往事,是對楊絳先生內心的少許安慰吧,誰能忍受原本和睦的家庭不復存在,原本親愛的人從此陰陽兩隔呢?楊絳先生坦然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坦然接受命運的不公,在她的書中感覺不到對人生的埋怨,對不公平社會的抨擊,反而傳遞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精神:坦然迎接生命中的風雨,把風雨當作洗禮。

楊絳説:“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裏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了情和愛,還談什麼痛苦和折磨呢?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6

《我們仨》是幸福家庭的典範,是我心中嚮往的一方恬靜而又舒適的淨土。當閲書後而悟書時,更能真切地體悟到在平淡生活中,親情方是最暖人心的。

《我們仨》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在晚年所寫下的和丈夫錢鍾書與女兒錢媛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她回憶了他們一家所經歷過的平淡恬靜與跌宕起伏,幸福與艱難,快樂與痛苦。回憶的網交織在一起,情感的線串聯在一起,想念的人聚集在一起,質樸簡單的文字體現出了真正美好的模樣。

對文學的研究和書籍的熱愛,是這個家的文化傳承。錢鍾書夫婦在牛津大學期間,楊絳先生寫道,丈夫最愛在那裏的圖書館中閲讀書籍,常常是將大量時間投身其中。而錢鍾書先生也稱讚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兩人都出身於書香世家,如若沒有相投的志趣,契合的靈魂,又怎會相遇、相愛再到相伴一生呢?不僅如此,他們也經常與女兒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如此書香濃厚的家庭文化,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啊!

想到黃庭堅所説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劉向所感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高爾基所悟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覺書籍之於楊絳先生一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

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是這個家的親情的核心,在書中所寫的女兒錢媛,有時像楊絳先生的姐姐,有時也像錢鍾書先生的兄弟。家中常常是歡聲一片,笑語連連,有的不僅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嚴肅,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包容如朋友一樣的關係。如此看來,在平淡生活中,融洽的親子關係是最温暖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親情是最純真簡單的,也是作者最牽掛的回憶。

繾綣時光路漫漫,莫等逝去方珍惜。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與他們同閲讀,共分享,勤交流。只因親情最温熱,情感最質樸。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間煙火,琴棋書畫鳥草花點綴幸福。親情延續,直至心間最深處。

《我們仨》優秀讀後感7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裏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裏似真似幻,想要脱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裏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説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又有什麼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着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裏驛站密佈,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着我走着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延伸至遠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幾隻沒有拴繩,飄得老遠。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着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説就是那隻。我同她踏了進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櫃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裏。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着像個落難的災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彷彿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着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裏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週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閒,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週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説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説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後,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牀上,與護工聊着天。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着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工大媽吃了。應當的確是不嚴重了,阿圓也是這麼認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悽然,心中流着淚,他應當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窘境,其實也説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髮。不過説着也奇怪,阿圓逝後,我再沒犯過夢魘。

於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裏,“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痴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