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3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龍應台的大名早有聽説,最近的關注源於朋友圈裏看到的她在大學的演講,主旨大約是講和“人文素養”有關,尤其是作為一個政客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她也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多讀點“文哲史”方面的書;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講,也談中國夢,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並希望下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恐懼,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為一個獨立學者和“馬政府”的前文化部長,我有理由相信龍應台顯然是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現實批判主義的文化人。讀到龍應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睛,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着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覺得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漢子,作為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這本書並不厚,或許是因為我尚沒有孩子的緣故,卻讀得比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後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種畫面感,如嬰兒般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書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嬰兒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測,去想象。讀此書我似乎也有種在努力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小多由奶奶帶大,母親也並非如龍應台那般有文化,或因為兒時記憶斷線的緣故,我已記不起什麼蝴蝶結,也想不起多少兒時的故事,還有什麼洋娃娃,但這已不重要,因為我依然健康快樂的長大,依然具有獨立人格,依然愛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故事,龍應枱筆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從小接觸到三四種語言,可以聽一個有文化的媽媽講各種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態和媽媽對話。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裏,這個媽媽既聰明嚴厲,又有一個母親柔情般的呵護,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每位家長也都儘自己所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了我們。

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後依然免不了龍應台對社會,家庭的思考,關於婚姻她説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減”。這些,她又如何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去解釋?我最新的領悟是婚姻與家庭本無所謂完美,所謂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時,雙方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溝通面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尋找共通點;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賞中讓彼此成長。如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學會欣賞,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人生就像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有可愛的小花,温柔的小兔,也有可怕的荊棘,危險的猛虎,我們在路上磕磕絆絆的走着。有的人,走得壯烈,走得華麗;有的人,走得灰暗,走得毫無價值。

走在路上,回首遙望遠方,只見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在眼前。成年人的路,往往復雜,難以區分現實和虛幻,障礙處處難;孩子的路,是一條開滿誘惑孩子的豬籠草的稚嫩小路,但是,豬籠草會比美麗的花兒少好多。

一天,我拿起了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我輕輕抹去灰塵,發現這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封面上是一張小男孩在枯葉上走路的圖片。“咦,是不是童話呢?哦,會不會是講教學經驗的啊?是不是一封封信呢?”我帶着滿臉的問號翻開了書本。原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安安和爸爸(德國人)媽媽(中國人)的種種事蹟,還講到了他的弟弟——飛飛的出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因為他發現,媽媽好像不喜歡他了;他為了試試新剪刀鋒不鋒利,而去剪弟弟的衣服褲子,搞得弟弟像個小乞丐;安安在聽媽媽講水滸傳時,想到了打劫,便與昂弟跑到街上“打劫”巧克力等等有趣的成長故事。

書中曾説過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那麼,怎樣讓小天使不受污染地成長呢?記得,書裏有一段寫了安安與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贏了,誓死捍衞似得抱着小卡車,只見安安後退了兩步,媽媽剛要去安慰他一下,可安安卻擺出一副舉的姿勢,嘴中發出“砰砰”的聲音,然後滿意地喊了聲:“死了!”媽媽卻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動機是從哪兒來的。安安愛聽故事,媽媽當然就講故事嘍,講到《小紅帽》時,安安便知道了:獵人要用打死大灰狼了。從此以後,媽媽講故事之前,都會瞅瞅,裏面是否有暴力沒有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次很萌的經歷。夏天來了,媽媽帶我去買西瓜吃。這時,我看到人們在選西瓜的時候,會用手敲一敲,聽聽聲音,再買。於是乎,我就認為買東西時都要拍拍它們,媽媽也沒在意。後來,媽媽帶我買鈴鼓,我選了一個紫色的,然後熟練地舉起右手,在上面拍了兩下,誰知,震耳欲聾的響聲傳來,耳膜被震得生疼,“唉,看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敲一下的啊!嗚嗚”,媽媽和服務員阿姨見了,簡直要抱着肚子笑開花了。

慢慢來吧,孩子!你慢點來!可是,如今是已經做不到的了。現在的孩子,一個學畫畫,一個學舞蹈,還有一個又學畫畫舞蹈,還學圍棋武術,如何慢慢來呢?!爸爸媽媽們一定説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嘛,多學一點又無妨。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真正喜歡呢?爸爸媽媽,讓我們有一個像安安那樣慢慢來的機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兒,去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讀書如同與人打交道,不能只看外表。有的人,外表平凡,卻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有的則相反。讀一本好書也是如此,縱使它沒有鮮亮華麗的外表,但豐富的內涵一樣能使它鋒芒畢露。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

這本書讀來非常的平實,透過這平實,分明看到了一位耐心、內心充盈着愛的母親,看到了一個温馨幸福的小家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可愛的、聰明的、健康地成長着的孩子。正如封底的一段話:“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本質的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她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我花了較短的時間把整本書瀏覽了一遍,一種温馨的感覺一直縈繞在心間。

每一篇小文章裏,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這句話特別有道理,這也就是龍應台,他獨特的教育藝術:慢與愛。

現在中國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説白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早早地進入早教班。以至於現在的幼兒園提早變成了小學,孩子們要上認字課、美術、音樂、體育、算術,還有英文……過早學會識字的孩子便在入學後坐在教室裏發呆,因為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其他沒學過的小夥伴們卻嘰嘰喳喳興奮地發現字的世界,“那種快樂,確實像一個瞎子突然看見了世界,用張開的眼睛。”或許幼兒園裏不教認字是對的,急什麼呢?童年那麼短,那麼珍貴!

這本書不僅適合已經做父母的人看,也適合將要做父母的人看,它是温情與理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你會被慢與愛的教育藝術所感染。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生活中影響我們最深的往往是些平常事。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決定着我們對一些事的看法,影響着我們做出的決定,近而影響着我們世界觀的形成。我們就在這些平常事中慢慢長大,懂得愛與被愛。

龍應台的這部生活散文《孩子你慢慢來》講的就是這些平常事,平常事中的母親與我們。

龍應台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為作家的工作性質,反而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重要的幼年時光,能親眼看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

她以樸實、細膩、簡潔的文字,還原了孩子成長的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和説教。通過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使孩子出眾,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

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因為愛,她並不遺憾為了孩子而佔去她原本計劃好的時間、不在乎歲月侵蝕漸漸變成“黃臉婆”的容顏。她知道:一旦身為母親,“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用心的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東西並獲得快樂。

讀罷《孩子你慢慢來》,我對自己説:我能不能不當孩子的上帝,而做孩子的朋友?能不能做一做孩子忠實的觀眾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能不能經常給孩子不經思索的熱愛,而不是給予沉重思考後的要求?能不能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長,讓孩子在興趣中快樂成長?能不能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孩子的愛好與選擇,尊重孩子的人格,及時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讓孩子在充滿鼓勵的沃土中成長?能不能不要單純讓孩子學外國話,而是讓他學英語的時候,通過閲讀書籍或觀看錄像,觀察美國人和英國人在生活方式上的某些差異?能不能在家中為孩子買一個地球儀,只要在電視上看到某個陌生國家,就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在地球儀上尋找,直至最後成功“發現”為止?能不能經常帶孩子去去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讓孩子在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中認識世界?能不能不把網絡當成洪水猛獸,而是經常就某個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和孩子一起上網,查詢相應的信息和知識?

我們是應該尊重一下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還孩子一個自由的童年了,畢竟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我們作父母的作老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雖然,打破慣性思維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但“孩子你慢慢來”希望成為我們的口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龍應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簡單樸實,正不是有那種華麗詞句的無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華麗卻總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説作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歌頌母愛,我不敢否認,卻更加願意相信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筆尖流露,淤積於心,終日似有所懷,醖釀三番而瀉於行墨,遂成錦繡,作者寫時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詞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筆之所成,自然流暢,沉浸在回憶之中一篇優美的散文便寫出來了。這也是可貴之處,如詩一樣,任然之氣是詩之靈魂,我雖不會寫詩卻在看詩上有些功夫,其實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詩,哪是為賦新詞強説愁的應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樂思岳陽,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再如年年歲歲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來,好詩總是揮灑自如的,讀此書便會沉浸在故事中,隨着作者的心情波動而動,安安種種可笑可愛的行為彷彿自己見證了一般,這種故事的帶入性使讀者很享受這篇文章,並且是很自然的,沒有什麼讀者請看,看官細思之類的話,正是文章高妙之處。

一篇結束,發現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種作者要傳達的哲學深思在言語之中了,比如《龍》,比如《神話.迷信.信仰》這裏的作者思考只是點到為之,卻給了讀者一個線頭,指不定能憑着它從水裏釣出什麼大魚。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個東西放交匯的產物正如華安《放手》中説的那樣:她對我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又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讀書恰似知人,作者對自由,對尊重的需求和似隱實現的中華文化傳統思維在書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兩種教育理論的綜合,又是兩種對人生的態度碰撞,愛與放手該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遠在不停的奔跑,卻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分離的,不似夫妻,愛要結合靠近,愛孩子便教會他獨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華安文中: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這句話不能説是對母親教育獨裁的悔恨,只能説是自己懂的了一層人生,也只有站起來的人才知道何為站。

我一向認為那些説出高深莫測的話的人並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説白話的人説的話才更應該重視,那種白話是微言大義,而作者便是通過這些白話告訴着一位母親和孩子生活的哲學。讀此書的意義也就在於知道這哲學,這種哲學我也是説不出來的,也是隻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書外,離開作者的記憶,我看這書封面上的圖畫,便有了一種寂寞,書的最後華飛寫文章都十五歲了,你長大,我也老了,這世間的緣分總是喜歡製造遺憾的,以前只是4感覺花開了,又落去,每一個季節輪迴都令人驚喜,現在自己也將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親友都難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龍應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傷,時間是慢不下來的,但怎可辜負,所以不必求時光慢,你慢下來,用慢觀快,快者也慢了,再説這世上的花開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連夏天晚上的茶也涼的慢,不妨,欄杆旁的風真的又温柔又輕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終於把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斷斷續續看的,一直都喜歡龍應台率性犀利的文筆,沒想到散文也能寫得這麼美。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原文中一段話,看孩子笨拙地打着蝴蝶結,需要大人耐心等待。

龍應台的兩個孩子華安和華飛,上學回家路程只要15分鐘,可孩子們都要走一個多小時,開始以為孩子們撒謊,後來跟蹤才發現,孩子們一路上走走停停,經過一節短牆要爬上爬下玩會;經過一個庭院深深的大鐵門,鐵門裏關了狼狗,孩子們要去逗一下,逗得狗叫他們覺得刺激;看到地上一隻黑色的螞蟻正在辛苦地搬運食物,他們會停下來觀察討論;路上看到一塊工地,孩子會去那裏蒐集寶物,其實也就是廢品,這樣回到家花了約70分鐘。

龍應台的確是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着温馨。她每天會給孩子們講故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了像一顆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教會孩子如何做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對現象如何敏鋭靜觀。在孩子眼裏,母親不像家人,倒更像摯友,這點可以説明龍應台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文章提到一個細節,龍應台生二胎華飛時,華安的心理狀況。

客人來道喜時,大凡養過兩個孩子的會帶兩份禮物過來,而且進門先送禮物給大的孩子華安再去看老二,先誇華安如何漂亮再誇老二,很會關照老大的心理。只養一個孩子的只會帶一份禮物,而且直奔主題誇老二,根本沒留意到旁邊還坐着一個被冷落的孩子。所以當有一天客人誇弟弟睫毛長,頭髮柔軟,手可愛後,安安幽幽地對媽媽説“我的睫毛不長嗎?我的頭髮不柔嗎?我的手不可愛嗎?”所以生二胎的筒子注意了。文章對老大老二性格分析也有道理。老大曾經獨佔父母的愛和整個世界但被迫學習分享,所以人生態度是緊張的、敏感的,但也因為是老大,會是個成熟而有主見的人。老二飛飛不曾嘗過獨佔的滋味,一生下來就要和別人分享,會有個“隨你給我什麼”的好脾氣,人生會簡單、輕鬆。

文中還提到安安朋友去超市偷東西后和安安分享結果被抓的case,很有教育意義,超市老闆是個很有愛心的人,這是一次愛的教育。

最喜歡文中提到他們在大草原放風箏的情景,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原,躺在綠綠葱葱的草上,看風箏飛來飛去,寧願一輩子就這麼躺着。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許我們真應該少點功利心,放下那顆浮躁的心,讓孩子慢慢自由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羨慕安德烈和飛飛。在這個沒有冬陽的日子讀這本暖暖的書,整個人都暖和了,被温情包圍許久感動。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我喜歡龍應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於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天,我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腦,完完全全投入於閲讀中。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樂的伴隨下認真看的作品,因為即使聽着音樂,我也可以完全過濾掉一切無關的干擾,要的只是能夠讓我凝神靜心的輕輕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説出到底因為什麼而感動,而喜悦,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對,看這本書時心情一直如輕風般緩緩流動,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所以讀安安的成長和讀妞妞的故事不一樣,自始至終,不曾落一滴淚。

我很難寫好一篇讀後感,因為我看書往往只是沉浸於看書的過程,看過後就忘了許多細節,甚至連自己有過的感受都會忘記。在整本書裏,唯一能被我清晰記起的是“你眼睛裏有我”。

“你在幹什麼,寶寶?”寶寶情急地喊出來,“媽媽,不要動……”一邊用兩隻手指撐開母親的眼簾。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安安專注地、深深地,凝視着母親的眼睛,聲音裏透着驚異和喜悦,一個字一個字地宣佈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裏有我,有安安,真的……”

説着説着激動起來,伸出手指就要去撫摸媽媽的眼珠——“真的,媽媽,兩個眼睛裏都有……”

媽媽笑了,她看見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鏡子,像湖裏一泓清水。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嬰幼兒剛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不長,他們有着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純粹的淚與笑,這是上帝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麗的印記,這些印記還未經過歲月的沖洗,所以顯得如此動人。他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説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體格與內心才能不斷茁壯、強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寶寶只有幾個月大。那時我急需從各種育兒書,成長書中尋找知識、積累信心、增強力量,可是這本受很多人追捧的《孩子,你慢慢來》卻沒有給予我心靈的支撐,我覺得它温馨但不夠強悍。第二次翻開這本書,我突然比之前更加感動於書中生活的瞬間,也比之前更懂得孩子對於母親的意義,這些看似細微細碎細小的時刻,組成了孩子與母親的整個世界,就像湖水上的粼粼微光,閃閃發亮。對於母親來説,這些就是記憶中最珍貴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

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温暖心扉。而與之對比的是,因為交不起補習費而挨老師鞭子,最終帶着弟妹自殺的王愛蓮。開篇便用這樣的對比與警示引起思考,一個温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説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説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

媽媽的世界温柔又多情,她忍不住與孩子親吻,她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她有自己的事業理想卻心甘情願的放下,面對好友的詢問“你後悔嗎?”,她説:“還好。有些經驗,是不可言傳的。”她有時也心煩,但是看到亮晶晶的純真眼睛,她的心裏無比柔軟。她思考三歲的孩子真正要的是什麼,她安慰孩子的失落,她有時也會像很多中國媽媽一樣要求孩子寫字規範,但是面對孩子的憤怒她又坦然接受。媽媽相信孩子的誠實,在意孩子的自尊心,面對偷東西的小孩沒有責罵。這些讓人禁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説,媽媽的耐心與信任是多麼重要。

我們常常在説,教育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好的教育給予孩子信心,壞的教育摧毀孩子的自尊。耐心的等待是大人能給予孩子的最温柔的擁抱,而我們常常忘記這一點。我們催促孩子,因為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我們嘲笑孩子,因為他們做的不夠快不夠好;我們嫌孩子笨拙,完全忘記他們還只是孩子。無形當中,我們替孩子做了很多,而最終我們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做。

生命很長,成長不易。還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情景,外出的六個小時的媽媽回來了,她問:“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做了什麼?”這小孩平靜地回答:“我想事情。”媽媽忍住笑問他:“你想什麼事情?”“嗯——”小男孩莊重地回答:“我想,沒有媽媽,怎麼辦。”看到這裏,心柔軟了,眼睛模糊了,在孩子的童年裏,媽媽就像是天空,籠罩着一切,沒有媽媽該怎麼辦?男孩平常地説出這句話,媽媽們看了卻心中激起千層浪。如果孩子這樣需要你,你是否願意慢慢地陪伴他長大,讓他慢慢地向前走?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書店買下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雖然是女作家寫給兩個混血兒子的成長故事,但是作為教師的我必須好好看一看。

龍應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説出到底因為什麼而感動,而喜悦,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在序篇《蝴蝶結》中有一個小孩子系蝴蝶結,那一句“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體貼的母性關懷温暖心扉。而與之對比的是,因為交不起補習費而挨老師鞭子,最終帶着弟妹自殺的王愛蓮。開篇便用這樣的對比與警示引起思考,一個温柔的世界對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單純又寬廣,孩子的善良令人動容,孩子的真實讓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讓人熱淚盈眶。學會説話的華安,觀察世界的華安,聽故事的華安,看小鳥的華安,説四種語言的華安,失落的華安……孩子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充滿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鮮,同時他們也展現給我們一個無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長大,直到她準備好獨自前行。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而我們面對着這麼多孩子的教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説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在一個班級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家庭環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個個體的成長不同。我們老師是不是也能對慢一些的孩子們説一聲:孩子你慢慢來呢?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為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樸實。你看,一個憨厚淳樸的果農和一個雍容華貴的國王種的果樹結出的果子,誰的會更芳香更甜美呢?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人生就像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有可愛的小花,温柔的小兔,也有可怕的荊棘,危險的猛虎,我們在路上磕磕絆絆的走着。有的人,走得壯烈,走得華麗;有的人,走得灰暗,走得毫無價值……

走在路上,回首遙望遠方,只見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在眼前。成年人的路,往往復雜,難以區分現實和虛幻,障礙處處難;孩子的路,是一條開滿誘惑孩子的.豬籠草的稚嫩小路,但是,豬籠草會比美麗的花兒少好多。

一天,我拿起了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我輕輕抹去灰塵,發現這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封面上是一張小男孩在枯葉上走路的圖片。“咦,是不是童話呢?哦,會不會是講教學經驗的啊?是不是一封封信呢?”我帶着滿臉的問號翻開了書本……原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安安和爸爸(德國人)媽媽(中國人)的種種事蹟,還講到了他的弟弟——飛飛的出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因為他發現,媽媽好像不喜歡他了;他為了試試新剪刀鋒不鋒利,而去剪弟弟的衣服褲子,搞得弟弟像個小乞丐;安安在聽媽媽講水滸傳時,想到了打劫,便與昂弟跑到街上“打劫”巧克力等等有趣的成長故事。

書中曾説過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那麼,怎樣讓小天使不受污染地成長呢?記得,書裏有一段寫了安安與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贏了,誓死捍衞似得抱着小卡車,只見安安後退了兩步,媽媽剛要去安慰他一下,可安安卻擺出一副舉槍的姿勢,嘴中發出“砰砰”的聲音,然後滿意地喊了聲:“死了!”媽媽卻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動機是從哪兒來的。安安愛聽故事,媽媽當然就講故事嘍,講到《小紅帽》時,安安便知道了:獵人要用槍打死大灰狼了。從此以後,媽媽講故事之前,都會瞅瞅,裏面是否有暴力沒有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次很萌的經歷。夏天來了,媽媽帶我去買西瓜吃。這時,我看到人們在選西瓜的時候,會用手敲一敲,聽聽聲音,再買。於是乎,我就認為買東西時都要拍拍它們,媽媽也沒在意。後來,媽媽帶我買鈴鼓,我選了一個紫色的,然後熟練地舉起右手,在上面拍了兩下,(耳朵是湊在上面的)誰知,震耳欲聾的響聲傳來,耳膜被震得生疼,“唉,看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敲一下的啊!嗚嗚……”媽媽和服務員阿姨見了,簡直要抱着肚子笑開花了。

慢慢來吧,孩子!你慢點來!可是,如今是已經做不到的了。現在的孩子,一個學畫畫,一個學舞蹈,還有一個又學畫畫舞蹈,還學圍棋武術,如何慢慢來呢?!爸爸媽媽們一定説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嘛,多學一點又無妨。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真正喜歡呢?爸爸媽媽,讓我們有一個像安安那樣慢慢來的機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兒,去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我買這本書的唯一原因是這本書很有名。我翻閲了一遍,書很薄,大致看了兩遍,因為和作者一樣,都是兩個小孩的母親,所以文中不少地方有共鳴。

書中提到:一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

我和兒子出去也是這樣。他會好奇的問很多問題,對任何事物都很感興趣。在孩子的眼中,什麼都是新鮮的,而且他觀察力很強,看的比你細,記憶力也比你好。

文中提到了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如何平衡?作者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作者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想,是因為這段文字,讓我愛上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看到龍應台的另外一面,那個睿智又温柔的女人,叫母親。

“孩子你慢慢來”,我喜歡這個名字,因為它的親切,它的柔軟,它的沉靜。作為一位母親,作為一名老師,我抱着受感動,受教育,受批判的心態去讀這本書,書中沒有所謂的説教,沒有所謂的評判,沒有所謂的建議,卻深深打動着我。

“只有十五分鐘的路程,安安卻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孩子,你慢慢來”,這是一種對生命個體的敬重;是堅定地相信每一個生命個體都內在地藴含着健全發展的可能性;是一種母親對孩子細膩的呵護與理解。

“他爬、他笑、他搖頭,他站起來又一次跌倒,他眨動着圓滾滾、亮清清的眼睛。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看着他每一個動作。”感動於作者對孩子細膩的呵護與理解,同時也懂得了“慢”的內涵:我們做母親的尤其是做教師的,應該有理由靜下心來,慢慢地陪着孩子們走,一路慢慢地領着他們欣賞和享受,耐心等待着孩子們的長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和愛!這也才是真正的教育!

清晰記得,在深圳大街上四處張貼的廣告“時間就是金錢”,在這個時代,似乎成了一列太擁擠的地鐵,人人必須趕着往前走,否則你便掉隊,趕不上來,讓周圍的人失望,承受各方面無盡的壓力。連我們的孩子都已早早被他們的父母、教師或推或拉入這個趕車的行列,幾乎沒有例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要小學化,小學要初中化,初中要高中化”等讓人難以承受的重成了我們的至理名言。浮躁的社會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態,讓多少兒童本應充滿純真和快樂的童年不在、讓多少青少年本應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青春不在,醒着的時間就只有一個字——快!要知道,在許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説,卻需要時間,我們不能焦急,只能慢慢等待,要把人生當成是一趟旅遊而不是一場賽跑!只有有了旅遊的心境,我們才會對我們的人生學會欣賞、學會享受、學會快樂!面對幼稚的生命,我們不應催促,我們只有等待,這是人倫,更是常識。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一直以為龍應台是女中“豪”傑,她的文章正如她的名字一樣——豪氣萬丈。但是,品讀了《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之後,讓我看到了她久藏背後的另一面,一改在我心中的印象,原來,她還細膩、柔軟、温情、耐心、極致。

龍應台用質樸平淡的語言將自己如何陪伴兩個兒子——安安和飛飛成長的故事敍寫得生動活潑、滑稽可愛,同樣做為母親的我,在這質樸平淡的背後能感受到她對兩個孩子的珍愛和傾注。因為真實,所以它具吸引力,拾起這本書我便幾乎不肯放下了。

讀完這本書,我還以一名教師的角度審視了這本書,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讓我非常之敬佩的一點——耐心!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媽媽會訓我、罵我、對我感到不耐煩,有時還會把我晾一邊,要是一直糾纏於一個問題的話定會自討沒趣地收到各種“懲罰”。在我的身邊,我的弟弟,或是小夥伴的媽媽也總有打罵他們的時候。但是龍應台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充滿了耐心,她不會厭煩於和安安的對話以及安安的問題,反而還會和安安互動,滿足孩子的好奇,解答孩子的疑惑,甚至引發提問,從不厭倦,哪怕安安的話還説不完整、表達不清;她可以講一百回的《西遊記》;她還可以幫孩子們拯救那“噁心”的老鼠……。

教師,是個需要耐心的職業。面對學生的反覆提問,面對學生的重複錯誤,面對學生的調皮搗蛋,面對學生的幼稚要求,教師應當如何面對?從龍應台老師身上一一可以習得,繼而內化,付諸實踐。

第二,要理智地選擇教育材料。書中提到《白雪公主》、《小紅帽》、《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等兒童讀物,他們憑藉角色的成功塑造、善惡分明、故事情節之引人入勝等優勢已經流傳至今,為孩子們喜愛,但是其中諸多血腥場面、各種殘忍手段的描繪確實應當引起社會、家長和教師的重視,這些真的適合講給幼兒和兒童聽嗎?聽到這些“精彩”殺人場面,不管是近看他們微弱的判斷力和極強的模仿力,還是遠看他們品質和意識的養成,我們應該想想是否適合將這些內容從小就代代相傳?

教師的職責之一是正確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內容,而後呈現和教授給學生,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學習資源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剝奪它的豐富,但我們可以成為為學生服務的過濾器,保護好孩子們難得的純真、温和和善良。

……

龍應台是一個成功、稱職的的母親,這一切,都源於她對孩子偉大而又無私的愛。我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稱職的教師,必然要有大愛之付出,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正如於漪老師所説“師愛要超過親子之愛,親子之愛是基於血緣關係的本能的愛,師愛帶有鮮明的理性色彩,包含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讀了此書以後,我覺得我是好人,因為我喜歡孩子,很喜歡!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龍應台是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等一些較有影響力,最近,剛剛讀完《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感觸頗多。

《孩子你慢慢來》寫到“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對龍應台而言做一個母親作為一個女人一生當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書中以第三人稱來敍事,彷彿作者也在和讀者一起來打量這對母子的生活常態,你看不到一個母親面對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細碎。華安在玩耍在淘氣中認識這個世界,媽媽在做家務在趕稿子在給孩子唸書在生氣,那些文字最樸實、最細膩、也最簡潔地還原了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説教,只是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眾,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它們渺小、無謂,它們太習以為常,太容易被遺忘,可它們就這麼漂漂亮亮地給留了下來,寫了下來,一篇篇,一幕幕,長長短短,晶瑩剔透,甚至不要求情節完整,只要納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緒傳達出來,就行了。

拜讀此書以後,我才深深感受到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龍應台作為一個母親,她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字裏行間不單單是傳統的母職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書中,我發現許多句子充滿了愛,體現出龍應台十分愛自己的孩子,因為龍應台以一種母親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兒子華安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懂得了母愛和做母親的辛苦。作為大多數母親都對待自己的孩子十分嚴格,這一點使孩子發生了叛逆心理,而在這本書中龍應台和兩個孩子相處十分融洽。作為孩子都有幾個無知的要求,比如説要媽媽很温和、要媽媽不打人不罵人、要媽媽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這些要求並不過分,但要做到卻很難,而龍應台全做到了。此書還告訴大多數母親,如何做最優秀,最討孩子歡心的母親。做一個孩子忠實的觀眾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時刻牽頭引領,只能望向他蹣跚的背影而已。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平等對待自己的孩子,做一個像龍應台一樣盡職的好母親,滿足孩子們那些無知的要求吧,因為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將此書獻給已做母親或即將做母親的您一起分享!體驗做母親的那份喜悦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台所創作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感受到作為一位母親而擁有幸福與歡樂。讓我回憶起作為兒時我的天真與喜悦。一次次閲讀,一次次擁有新的感悟,這樣純真、美好的感情,怎能不讓我的心變得平靜?

作為母親的龍應台,用自己最多彩絢爛的筆序、輕鬆柔軟的字體記錄着孩子的點點滴滴。故事中的一位母親用母愛和理智來教誨、哺育着孩子,一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感受着屬於他們的快樂。而我的感受與其融在一起,喜悦、回味、舒暢,要想體會那種快樂與喜悦,自豪與淚水,真的很難很難。成長的過程是是幸福、可愛、自豪但略帶痛苦的,作者卻用温柔的字樣,譜寫得讓人心生温柔。

我喜歡龍應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於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天,我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腦,完完全全投入於閲讀中。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樂的伴隨下認真看的作品,因為即使聽着音樂,我也可以完全過濾掉一切無關的干擾,要的只是能夠讓我凝神靜心的輕輕的曲子。

卷首語説道:“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一篇小文章裏,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我認為這句話特別有道理,這也就是龍應台她獨特的教育藝術:慢與愛。

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台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這是我第一次讀龍應台的書,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赤裸裸地表達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和共鳴。

對於剛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經歷: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覺得幸福。我就經常有這種感覺,那種滿足、那種幸福是無法形容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説:“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他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的偉大。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肯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小學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