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1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1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13篇)

《四世同堂》讀後感1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美好的節日,我都會想到哪年熱鬧,温馨的場面。那年中秋節的晚上 我坐在自己家的窗口邊,無憂無慮的看着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覺的拿出來了一本書。堵上了幾頁書。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讓我的中秋時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讀着老舍的中秋,又過着我的中秋。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啊!

老舍的文筆可謂是把中秋寫得淋漓盡致啊!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描寫得讓人讀着就已經覺得嘴中有餘香了。他把小白梨,説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説像紅花那樣的大。把大棗,説是葫蘆形的。把各種各樣北平的美食,説得淋漓盡致,使人顧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經變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這是他們買水果的口號。老舍先生寫活了抗爭時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爭時期,照樣過着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們有着自己和諧温馨的小環境,互相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這就是老舍寫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那些青年學生們,在抗戰時期,能有他們豐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葉,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讓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學生的身上。在那時他們也是一股清流。

這樣的中秋可謂是夢寐以求的。這樣的文章讓人賞心悦目。這樣的文采讓人感歎不已。 我吃着圓圓的月餅,望着圓圓的月亮,還在回味着那篇文章······

《四世同堂》讀後感2

祁家老大和老二,瑞宣和瑞豐,他們一樣:生活在祁家,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但他們也很不同。瑞宣願意全心全意去為別人着想,盡力幫助身邊的人;而瑞豐,更多的是去巴結有勢力,有前途的冠家,圖的是地位與財富。瑞宣擁有祁家祖傳的純樸,那麼瑞豐更多的就和冠家一樣,名利與地位,虛偽,不為別人着想,只想着讓自己更加厲害。

老大和老二,親兄弟並不志同道合——經常擦出火花,其實老大的一切都做得很好——他氣得要喊出來,與老二動氣。老二就會換種意思句句説到老大最看不起,最自私的地方——也許是冠家,與他們合得來罷了。而且老二還會挑話茬,讓老大很不舒服,於是大聲反駁,老二就會故意去讓長輩知道,讓長輩當靠山。老大就得忍讓,還要控制長輩的情緒和整個局面,想説的又到心裏去了。老二永遠不會成長——他的心裏永遠都是名利、金錢、地位,與冠家的關係。總是想着這些,何時去為國家努力!他長不大,也永遠不會長大,那個有“抱負”的弟弟,他的“抱負”,大哥有嗎?大哥的抱負與純樸,他有嗎?

這是兄弟,也不是真正的兄弟,他們還會是兄弟嗎?

《四世同堂》讀後感3

年輪,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是大樹特有的印記,一圈套一圈,一層圍一層,年年增加。默默記錄着世事變遷,任憑雨大風吹。歷經滄桑,辱寵不驚。

祁老太爺就像是一棵大樹支撐着整個家。一大家人是他的依靠,他也是一大家人的依靠。有他在,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主心骨,內心都有一種依靠和鼓勵,讓他們不要害怕,勇往直前。

祁老太爺從小就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對於他來説/,戰爭不只是恐懼,更多是未雨綢繆。他堅信在皇城根底下,三個月什麼事都不會解決。他早已不害怕戰爭,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北京老胡同裏的人,生來就是謙卑有禮,祁老太爺歲數大了更是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對衚衕裏的人,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很有禮貌,對和白長來的兩個“便衣”亦是同樣,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也是祁老太爺的智慧。錢家出殯時,他只是站在街門口,望着抬走的棺材,目送着他們離去。

祁老太爺臉上的第一條皺紋,每一個人生的智慧,都有是他的年輪,他永恆的印跡。

《四世同堂》讀後感4

終於看完了百萬字的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得不讚歎,尤其是讀到好幾處我都落淚了,錢先生回憶獄中地整個過程讓我好幾次哽咽,妞妞最後去世那一幕太扎心,妞妞的倔強讓我為之流淚。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閲讀的時候會隨人物的情感變化而一起變化,每次小羊圈裏死去一個人大家悲慟的時候我也會眼圈變紅,大家開心的時候我也會心情很好,雖然開心的事情都不多,即使最後日本投降了,中國勝利了,反倒沒有很開心。

八年的佔領,貧窮、飢餓、寒冷、隱忍、死亡、危險……讓小羊圈甚至北平人在最後一刻也沒有對同住的日本人大開殺戒。就像瑞宣,期盼已久的勝利多想大聲喊出來,可是看看祁老人手中抱着的死去的妞妞,一個半死的老人抱着一個死去的孩子——正好像一個半死不活的中國懷裏抱着成千上萬個死了的孩子。勝利了又如何,勝利和失敗有什麼區別?還是有那麼多像妞妞一樣痛恨敵人倔強地等着勝利卻沒捱到勝利來臨就離開的孩子,還是有很多在敵人的佔領期間犧牲的人,孟石,仲石,錢太太,常二爺,祁天佑,小崔,小文夫婦,孫七,李四爺,千千萬萬中國人。所以即使勝利來臨,誰都想做點什麼,或説點什麼,也想出去看看勝利是怎樣一番場景,都想大聲地痛痛快快喊一句:中華民族萬歲。可是大家都呆呆地,人們一會瞧瞧這個,一會瞧瞧那個,悲哀,喜悦和惶恐都摻和在一起。一個被征服的國家的悲哀和痛苦,能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塵那樣,一擦就掉。我想冷冷清清的北平,冷冷清清的祁家就是最好的回答,即使依舊四世同堂,可是死去的兒子,孫子,重孫女都足以讓祁老人放聲痛哭。直到最後象徵着勇敢和希望的老三回到這個家才如春風一般開始融化屋子裏多年來凝結的冰塊,新中國又充滿了希望。

整篇小説裏我最想寫兩個人,瑞宣和錢先生。先説説瑞宣,一個十足的文人,心繫國家存亡的文人,可是因為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活,到戰爭最後勝利也沒能棄筆從戎。但是全篇中瑞宣的喜怒哀樂完全來自於戰爭的勝敗,上海宣佈抗戰,瑞宣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上海淪陷,北平的學生上街遊行,瑞宣悲憤辭職。國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到重慶,瑞宣像個遊離的風箏,找不到方向,當蔣介石發佈堅決抗戰到底宣言,瑞宣似乎又找到了一根線,有了堅定的方向。一路的掙扎苦悶,一路的自我安慰和勸説,當瑞宣父親去世的時候,瑞宣才明白自己的錯誤,自己不肯離開北平,純粹是為家中老幼的安全與生活。可是,自己下過獄,弟弟當漢奸,連最老成謹慎的父親也投河自盡,在敵人佔領下想保護一家人簡直是夢想。

父親的離去讓家人更加離不開瑞宣,需要他的工資養活,需要他拿主意,需要他安慰老小。直到老三回到北平開始地下工作邀請瑞宣加入,瑞宣才真正毫無顧忌、義無反顧、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救國的事業當中,他擅長的筆,他擅長的語言,他多年積攢的謹慎,一起參與到愛國的行動中來,他不懼畏敵人,不怕流血犧牲,更加充滿希望地戰鬥着。如果把瑞宣的變化分為幾個時期,抗戰初期,積極抗戰,懷抱希望。抗戰中期,小羊圈多次有人離去,國土節節敗退,自我掙扎和自我安慰。抗戰中後期,麻木和絕望。抗戰後期,熱心投入到愛國事業。瑞宣是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的代表,他們惶恐,他們憧憬,他們苦悶,他們掙扎,最後終於釋放內心。

再來説説錢先生,錢先生是一個連一隻蒼蠅也不肯得罪的人,他整日吟詩、作畫、賞菊、飲酒,兩耳不聞窗外事,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錢家的大門永遠緊閉着,即使要出去也是開一條小縫。但是他是個明白人,“我是個不大問國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生活着,是國家所賜——我不怕吃苦,不怕窮,只怕丟了咱們的北平城!”在國難面前,他不再賞花吟詩作畫。兒子犧牲後,冠家去日本人那邊打了小報告,他入獄了,但他臨危不懼,在獄中也是幾次鼓勵同是苦難的淪落人,當他出獄後,他安頓好家裏的大小事,毅然決然地投入到抗日的戰爭中。在鬥爭中他的愛國主義由報私仇到復國恥到徹底消滅戰爭,一步接一步走向成熟,一個隱士變成一個戰士,勇敢、威武、高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錢先生便是這種精神的傳承,一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在國難之前挺身而出,顯現出剛正不阿的氣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的新我的代表。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後感5

中國式的大家庭裏,講求一個“家和”。所謂“家和萬事興”,便是中國式的大家庭裏所追求的至上的一種穩定的情感維繫,而“國”,則是有無數個小分支匯成的命運共同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傳統的宗族觀念裏,“家”便是最牢固不過的存在,人與人組成了“家”,家與家組成“國”,家國一體,構築成中國人獨有的宗族與家庭觀念。

一個傳統中國式的四世同堂,關於小羊圈衚衕裏的祁家祖孫四代的故事,在那風雲起伏的北平城裏,如同一面鏡子,倒映着北平人日常生活方式,呈現出當時的人民既遵循傳統,又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面貌。書中的人物百態,也生動再現了人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思想覺醒歷程。

大抵是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是複雜多變的,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被他手中的筆所驅使,從書中走到那座城裏,掙脱着這可怕的戰爭、動盪的社會以及生活的貧苦加諸給他們的不幸。在這北平小羊圈衚衕裏,有着歷盡滄桑,固守傳統的祁老爺子。對於北平城裏的一切,都帶着些許天真的態度。日本軍隊打進來了,也只是認為“北平的災難恰似一個人免不了有些頭疼腦熱的,過幾天自然會好了的。”而無論小羊圈衚衕外是怎樣一片天地,他也只是偏居一隅,享受着四世同堂的榮光,希望着這個四世同堂之家能在戰爭中安然度日;而飽含着一腔愛國熱忱、心懷希望的祁老爺子三孫子祁瑞全,則對這個混亂的北平,以及造成這一局面的入侵者,充滿了憎恨,並在大哥祁瑞宣的幫助下逃出了日軍佔領的北平,投身抗戰,在烽火的磨礪中變得成熟而富有擔當……孤傲清高,寧死不屈,有着極高民族氣節的錢老爺子;正直樸實,勤奮工作,私底下協助抗日誌士的冠高第;出身卑微,是非分明,最終壯烈犧牲的尤桐芳。在《四世同堂》裏,也正是有這羣不一樣的小人物,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反映着家國一體,人民的命運與國運緊緊相連。

回憶起,那些在抗戰中為掙脱黑暗,反抗侵略而奉獻或犧牲的人,在那漫漫長夜裏仍為了光明而奮鬥,那從心靈裏激盪起的民族氣節,那顆為之付出的心是如此炙熱。正因如此,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了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霜雨雪而不衰,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事強大,還在於每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沒有國哪來的家,“國家”,這個振聾發聵的詞語,在老舍先生的書裏,也貫穿了整個故事,叩擊人心。一個四世同堂的家族在戰爭中支離破碎、奮力圖存的命運,也是整個華夏在抗日戰爭到全面爆發到勝利時期,在等待黎明前的那個最黑暗的時光裏,無數個小家的真實寫照。

合上書,我從那小小的小羊圈衚衕裏走出來,體會着老舍先生在書中傾注着的,對無力反抗黑暗現狀,隨波逐流的人民的歎息、悲哀,對勇於反抗,懷着愛國熱情人們的讚揚和憧憬,以及對中華民族翻開新的歷史篇章的未來的期望與希冀。面對着他筆下這個如此沉重的世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意猶未盡的結局,讓我深深歎息。中華民族走過了那段艱難、晦澀的黑暗時光,走向了新的時代,新中國的命運也由此掀開了它嶄新的篇章。起風了,吹開了那加諸在人民身上黎明之前籠罩的濃霧,吹散了百姓心頭的陰霾,它吹起了新時代的號角,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迎來發展的榮光。

《四世同堂》讀後感6

終於看完了,但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最初在語文資料上看到節選的部分,知道常二爺、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對小説也很感興趣。我以為“四世同堂”只是講那一家人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可當我開始讀後,慢慢地,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家庭,這一切都不平凡,這展現的是中國在抗戰時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縮影。

小羊圈是個小衚衕,住着好幾户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麗很喜人。可偏偏生在戰爭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祁瑞豐等人,為了生活下去,選擇當漢奸,把當時的侵略者當作爸爸,苟且偷生,最終還是遭到了報應。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錢默吟先生、劉師傅等人,不甘當亡國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勵青年,為國家貢獻着一點點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卻總得不到安寧。老大天佑的自盡,二孫瑞豐的被殺,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臨着恐怖的饑荒……

小説的結尾戰爭還在繼續。我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畢竟這是人寫出來的,應當給它些美好。但是這部小説並沒有,遺失了十三段。看到作者太太和作者兒子描述出來的概括,真的好讓人難過:錢先生被捕、小妞子餓死……

看此書時,時而憤怒,時而難受,時而同情那個年代的人,時而想打死那些漢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個個鮮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認識的人。我知道他們的模樣,他們各自的性格,他們的抱負。我又想,要是我生在當時,我會怎麼辦?我能做些什麼?

歷史永不可被遺忘。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更應當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我想,這也是老舍先生寫此書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7

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

而瑞宣和瑞全同樣令我印象深刻。我覺得他們兩人與巴金先生《家》中的覺新,覺慧極為相似。瑞宣是祁老太爺的長孫,雖然他同瑞全一樣希望去參加革命,但終究放不下這個家,瑞全則不同,他敢想敢為,毅然幫助王排長離開北平,親手殺了自己的初戀—做了特務的招弟。把一個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刻畫的淋漓盡致。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他們因RB人的到來而生,又因RB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冠曉荷,無論何時何地,他對RB人永遠是必恭必敬,直到臨死,RB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RB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祁瑞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貪”字,便至人於死地!

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RB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8

讀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觸很深,老舍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躍然於紙。冠曉荷,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的行為作風,品行穿着,無一不讓我感到深惡痛絕。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曉荷欣喜難耐,他覺得這是一個讓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他認為日本人使北平淪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裏沒有國家。小羊圈衚衕裏,總會有幾個人愛國家,愛北平,錢二少,一個正值壯年熱血的青年,他決定出去抗日,他想要為國家出份力。大赤包卻聽到了這回事,她告訴冠曉荷,去告訴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當官了。迷官迷財的冠曉荷一聽,馬不停蹄的去告訴了皇軍,可皇軍並不體貼他,要讓他在前面帶路,帶日本人進小羊圈衚衕裏,去錢家抄家。冠曉荷以漢奸的身份站在了這個衚衕裏。賣人求榮,漢奸!漢奸!真是令人氣憤!

冠曉荷他瞧不起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給他一官一職,他甚至覺得英國和法國可愛,倘若英國和法國能給他官職。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麼這些個官職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當。他為了升官發財,不要尊嚴,不要骨氣,對侵略國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諛奉承,只為權利。他把利益擺在一切前面,真是無知又無恥的日本人的走狗。

《四世同堂》讀後感9

花了幾個星期,斷斷續續讀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個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寫出神韻來了。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説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着無可比喻的美。

讀着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感到悲痛,但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守舊的以四世同堂為傲的祁老人,忠厚老實的祁天佑掌櫃,時時在新舊思想中掙扎的祁瑞宣,受盡迫害而奮起反抗的錢詩人,樸實善良的李四爺夫婦,自私自利的冠曉荷夫婦……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裏!

最令讀者熱血沸騰的,是貫穿全書的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面對這樣質樸濃烈的愛國情懷,試問有哪一個讀者不會被從心底裏深深感動?這本書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中華英雄們,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熱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捍衞自己的祖國!反之,有一些勢利小人,一心想攀龍附鳳,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出賣國家,遭到世人的唾棄,他們難道不悲哀嗎?

對於《四世同堂》這部文學鉅著,不論我讀多少次,最最打動我的,依然是其中濃濃的愛國深情!讓我們的淚水隨着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而奔流,讓我們的熱血隨着書中人物的英勇抗爭而沸騰!讓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今天的美好生活,也讓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屬於我們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已身上有屬於炎黃子孫的錚錚鐵骨,而時刻驕傲地挺直中國人的脊樑!

《四世同堂》讀後感10

由於語文老師要求在假期讀《四世同堂》這本書,我便去圖書館看。起初並未引起我的重視,只覺的人物一個接一個的讓人頭昏腦漲,但隨着閲讀的深入,一個個人物也漸漸的鮮活起來。讓人讀後熱血沸騰。

這是一部中國現代長篇小説,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輔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榮辱沉浮,讀後,一個陷落的城市深深的刻畫在腦海中,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殘酷的暴行,表現了安於現狀的人們心靈的震撼起伏和普通民眾通過反抗傳達出來的濃濃的愛國之情。

在這麼多的人物中,我感動的是錢先生。他的家人接二連三的被日本人殺害,連自己也被日本人打的奄奄一息,但這些卻沒有使他絲毫的退縮,撇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

《四世同堂》讀後感11

老舍是我國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駱駝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説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地時應當奮起反抗,而不是順從,否則就是自掘墳墓。在我們國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負是,很多老百姓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就放棄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難,這些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罵!

故事講述了北京淪陷區裏祁家、錢家、冠家等各階層普通人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祁家人和錢家人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而冠家人去出賣自我的同胞,從日本人手中獲得好處,當衚衕裏所有的老百姓都艱難的生活着時,冠家卻因為勾結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後的錢家人為了報仇與日本人周旋,進行了反抗。

在書中,我們看到冠家人一開始討好日本人,做出了禽獸不如的事情,而之後對日本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變被日本人無情的拋棄和迫害,他們種下的惡因也所以收穫了惡果。可見,對待敵人,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犧牲,也不能改變自我的意志,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個人與國家命運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時,國難當頭,卻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民主和國家,為敵人做事,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

《四世同堂》讀後感12

《四世同堂》是我初中時閲讀的第一本書,寒假的時候又重温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遠是那麼質樸而生動。

這是一本描寫抗日戰爭的書,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戰場,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這是相當少有的,畢竟大家都關注着閃閃發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動常常被忽略。故事發生的場景很小,但是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人物不少,但讀後卻會清楚地記得每個人。

歷史的鏡子

書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亡城的縮影,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線索,細緻地刻畫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如何掙扎在生與死的縫隙裏以及他們緩慢而艱辛的覺醒過程,並且分析了在國破家亡的嚴峻時刻,國民們的精神素質和種種心態。可以説,《四世同堂》是我們認識歷史的一面鏡子。

沉默有時候是最保險的

書中太多的人物給我留下了印象。一輩子想着保全自身最終卻選擇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長孫瑞宣;為抗日戰爭無私奉獻的進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終下場悽慘的漢奸冠曉荷和大赤包。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數不勝數,細細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種種行為罄竹難書。他們掠奪一切資源、搶糧食棉被和煤炭、禁錮思想、強制學生學日語,六十歲以上和六歲以下的人不發糧證、甚至把那些凍死、餓死、病死的人運到城外喂狗。也正是在最嚴酷的迫害下,中國人才丟掉幻想,進行反抗。

那些醜惡的靈魂在老舍的筆下顯得血淋淋。與此同時,老百姓依然英勇無畏,他們願意為祖國付出一切,也正是這種精神,最終的勝利才站在我們這一邊,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氣節。

感謝老舍先生,不僅因為他留下的經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個時代國家最苦難的一面保留下來,讓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銘記國恥,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讀後感13

去年生日同學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過後,有點慚愧,才看了一部!開始看時,就想着到時候看完了能寫篇讀後感,就像初中還是高中那時候常寫的讀後感。此刻擺在自我的牀頭,卻總有些原因,讓你靜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寫寫感受,看後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豐、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樣的性格,走着不一樣的道路。

記得當時看到瑞宣的一段獨白時,自我就發了一個動態,與其説當時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説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寫道:瑞宣認識他自我,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麼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儘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壞習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果與影響差不多等於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並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灘臭水裏。

當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這樣的狀態。可是就像瑞宣認識了他自我一樣,我彷彿也看到了自我。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夠細心謹慎,也沒多大的智慧與才氣,從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長是什麼?最怕問你擅長什麼?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卻總有那麼一股勁,堅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還能做點什麼,我至少還能夠改變點什麼,我覺得,人就是要這樣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連你都不覺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過走向一條相反的道路。或許,就是因為大多都是這樣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個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個好的未來,此刻我的眼裏,我們的眼裏,大多都是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