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48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2.05W

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

什麼是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然後將得到的感受和啟示寫成的文章叫做讀後感。

讀後感就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來説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4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四世同堂》讀後感(精選4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世同堂》讀後感1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筆下的鉅作,跟我們娓娓道來北平淪陷時期,日寇鐵蹄下老北平胡同裏發生的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紛亂的年代裏,隨着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有國才有家,家和國的命運是深深地連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衚衕裏的老街坊們足足有二三十户,在被日寇佔領,“北平哭泣”的年代裏,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連踏出家門都是件冒險的事情。國難當頭,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射出老北京胡同裏的世間百態。以冠曉荷等人為代表的漢奸羣體,為了一己私慾,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出賣自己的同胞,可謂“有奶便是娘”。他們滿心以為,投敵賣國會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可最終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慘無人道的活埋。身敗名裂,是一個叛徒罪有應得的下場,足以告誡我們,在國家淪亡的情境下,別説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就連任何一個國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安全保障,國之不存,所有的榮華富貴,註定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所幸的是,雖然有人賣國求榮,但更多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終於能夠覺醒過來,挺起中國人的脊樑。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錢家和齊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羣體。書中的錢默吟,原本只是一個醉心於風花雪月的舊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國恨的洗禮下,他的精神世界實現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最終他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民族大義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箇中國人的最起碼的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代的洪流,衝散了小羊圈衚衕裏一户户人家的命運,這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卻見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階層、小市民階層紛紛覺醒,奮起反抗的過程。有國才有家,這是一個多麼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卻要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才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什麼是國?人民就是國,無論面臨怎樣的苦難,人民的抉擇,成就了國的偉大。多少年來,多少代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組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對於這種民族印記的漠視和淡忘,是多麼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亂分子,他們身為中國人,卻深以為恥,甘心投入異族的懷抱,不惜挑起事端,出賣同胞的利益。所謂的“追求自由”其實只是他們追求私利的一塊遮羞布,他們的行徑其實與戰爭年代的漢奸並沒有什麼不同,歷史證明,出賣國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註定不可能會實現,歷史只會將這樣的人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戰爭年代早已成為過去,家仇國恨似乎已和我們這一代人非常遙遠。但是忘記苦難,意味着背叛,只有將先輩們濃濃的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一代代繁榮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讀後感2

刪去了後十三段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點慶幸,尤其是看到關於後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會引來多少眼淚。

從前不管是看抗戰片還是在歷史書中,對於這段歷史的刻畫總是宏大的,老舍先生卻從一個名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過對各户居民的刻畫,向我們展示了戰爭來臨之際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國的瑞全、劉師傅、錢先生等人,被家庭責任所累默默抗爭的瑞宣,貪圖享樂苟且偷生的瑞豐、冠曉荷一家……“小羊圈”裏的一羣人不也就像一羣被日本人圈養起來的羔羊嗎?

書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規矩客氣,北平人的愛湊熱鬧,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慶祝北平陷落”“慶祝南京陷落”“慶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覺得諷刺。

意外的是對於1號日本老婆婆的描寫,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背景下,會有這樣認識過世界的人,可以明確表達出:我愛我的國家,但我更愛和平,但也很不幸這樣的覺悟不是每個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剛好在學外國教育史,對日本在二戰前的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紹,這個老婆婆之所以有這樣的覺悟大概也是因為脱離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見確立正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輩子的順民,不管是誰的統治下始終規規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實人”,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遊街,那個時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選擇吧,當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應該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離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樣的遭遇,遊街一天後,大概想的也只是和書中他曾經刻畫的這個人物一樣乾乾淨淨地離去吧。

想説的話真的太多,對這本始終讀的拖沓的書感到慚愧,對於每個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們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屍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讀後感3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説,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温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説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着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讀後感4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説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己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子,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使每一個描寫他們的作家不得不咬切恨齒、緊縮雙眉,但使我欽佩的是,老舍先生並沒有用非常激烈的語言去深批日本人,一方面他用一種冷幽默表面上輕描淡寫、若有若無,蜻蜓點水般描寫,但就是這麼幾滴水,已足以揭示出他們令人噁心的心態,通過這些文字,我的腦海裏浮現出的是老舍先生輕蔑的眼神和淡淡地冷笑;另一方面,作者也沒有全盤否定日本人民,這從書中小羊衚衕1號門的一位日本老婦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裏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裏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讀後感5

翻着《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國人。歷史,似乎教會了我一點什麼。

瑞宣愛家,也愛國。當日本人入侵中國,瑞宣希望去戰場,只是家庭和北平人愛和平的性格束縛着他,讓他只能在家,照料着一家老小。他討厭瑞豐所幹的事,他也明白像瑞豐這樣的人該受到教訓,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讓祁老人擔心,不能讓母親操勞。他的內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劉師傅,像程長順,像陳野求。他們都讓家中人活下去,儘管生活在太陽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鎖鏈,把他們的手腳捆綁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們真的只能為不去戰場找這樣的理由嗎?難道僅僅是因為愛家、愛和平嗎?

我想,不是的,也許我們還缺少一些勇氣。

我們沒有勇氣去放棄家庭,我們沒有勇氣去流浪,我們沒有勇氣離開被統治的地方。我們可以忍氣吞聲,除非叫我們餓死。我們可以去當漢奸,首先得給我們飯吃。我們要生存。

這是不是一種懦弱?一種“愛家”的懦弱。

我們沒有勇氣,放下家庭去戰鬥;我們沒有勇氣,面對黑漆漆的槍筒;我們沒有勇氣,站出來説一句:我恨日本人。我們沒有勇氣,因此只能拿愛家、愛和平當藉口。

若我們可以放下家庭,去當一個戰士,像錢先生那樣,是不是我們就可以少幾天被統治?若,我們再多那麼一些勇氣,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一段屈辱的歷史?

如果我們多一點勇氣,就像錢詩人那樣,別人把他當瘋子,他也不生氣,就算流浪街頭,也心甘情願,中國,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時候該增長一些勇氣了。我們,是這個新時代的主人,過去的事,應當當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歷史,未來,我們應當吸取教訓,做一個有勇氣、敢擔當的人。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現在的我們,還需要勇氣。

《四世同堂》讀後感6

《四世同堂》是我看過最過癮的中國現代文學書。沒日沒夜看了好幾天,對我的影響已經不穩定很久了。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鮮活。他們在小羊圈衚衕玩着自己的悲歡離合,由於日本人的到來和離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説到《四世同堂》,不得不提漢奸的代表形象。“漢奸”,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貪財的惡棍,為了錢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靈魂。他們的風景,讓人看着討厭;但是人死了,看起來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幸福。“賣國賊”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迷失方向的窮人。其實他們的出生是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不是因為日本人的撤退而死亡。他們活在很多人的潛能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一樣了。“賣國賊”已經不流行了,如果他們不流行,也不代表他們已經不存在了。

錢尹默老師是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不知道為什麼書裏總有人忽略這麼一個強勢的老人。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談,光憑他的力量和勇氣就足以成為整本書不可忽視的景觀。錢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革命戰士。在這本書緩慢的節奏中,錢尹默是一個緊湊而神祕的形象,這給這本書增添了許多鏗鏘的力量。正因為在千千有成千上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中國才最終站出來,走向光明的未來。中國人討厭日本人。看《四世同堂》,你會更確定你對日本人的仇恨。但當時的中國人是無奈的,新舊社會交替帶來的困惑是無窮無盡的。人們迷失了,不知所措。所以有的人革命犧牲了,有的人背叛慘死了,沒有一個人徹底活下來。

戰爭結束後,沒有勝利的喜悦,反而更加慘烈。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悲劇。人們一直很好奇老舍為什麼給你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人們對故事的突然結束感到驚訝,但不知道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風大”就足以表達老舍的意思。歷史的車輪向前轉,歷史的浪潮起起落落,風也起,但不一定吸沙,可能打雷,可能下雨,無邊無際。中國總是推着大車往前走,總有爛泥和傷痕。但是回顧過去的悲慘一頁,要看到除了回憶和歎息之外預示的美好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7

一口氣看完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是在血染時代的北平古城小羊圈裏。齊白石謹慎持家的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温柔略帶惆悵的瑞鉉,由隱逸詩人蜕變為革命鬥士的錢,奮發圖強的大嫂,熱血青年瑞荃,忠厚率真的常先生,狡黠老實的白探長,樂於助人的李四小姐,無趣無恥的瑞豐,關曉和,殘忍的大池保,藍東陽,胖阿加莎高易、我也對睿宣和睿全印象深刻。我覺得他們很像巴金老師《家》裏的覺新和覺慧。睿宣是齊父親的孫子。雖然他和瑞全一樣希望參加革命,但終究放不下這個家,但瑞全不一樣。他敢於思考,大膽行動,毅然幫助王排長離開北平,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初戀——做特務的弟弟。把新一代有志青年刻畫的淋漓盡致。

這本書的另一個重點是叛徒。看完之後,他們忍不住咬牙切齒地抱怨自己的行為,卻無法為自己的死感到開心。他們的出生和死亡都是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即使他們死了,這些叛徒仍然頑固不化。在監獄裏,大赤寶還是讓別人叫她冠軍,冠軍。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會一直對日本人畢恭畢敬。直到他死了,當日本的人想活埋他的時候,他沒有異議。甚至當日本官方客人查看他的檔案時,這些對他的態度也被稱為“好公民”。瑞奇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貪”字,便至人於死地!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一本我在幾個星期前買的《四世同堂》,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看。

《四世同堂》主要講了在清政府結束統治後,日軍進犯中國,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交織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因為我只看了一點,所以只知道大概。在《四世同堂》中,我最不喜歡的便是冠家了。冠家的人在日本人來襲時,不説反抗日本人反而巴結日本人,讓日本人把錢先生抓了起來,絲毫沒有愛國之心。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祁家的老三了,老三不僅是大學生,有着許多的知識和學問,還有愛國之心。在日本來襲時,依然和王連長一起出了城,投靠了中華民國軍隊。放棄了小家,為了大家而奮鬥。

《四世同堂》這部300萬字的書籍,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在當時的可恨和普通人的場景,是一部不朽的名著。

《四世同堂》讀後感9

我慢慢吁了一口氣,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揹負着歷史的厚重,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這個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和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陰狠的大赤包、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文夫婦、冠曉荷…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困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説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的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先生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在那個時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老先生是個一個進程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錢老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最痛恨日本人的,而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向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10

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態人生,亦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段厚重的歷史。正如老舍先生在開篇所寫“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奮勇向前。在書中,老舍先生用一個個形象的詞彙生動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這些詞彙不僅能描繪出不同人物頗具特點的相貌,更能準確的勾勒出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面帶笑紋,老成持重的祁老人;

圓臉重眉,一團和氣的祁天佑;

深居簡出,謙恭和氣的錢默吟;

盡職盡責,樂於助人的李四爺,當然也有虛榮的冠曉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説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小羊圈衚衕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間,有相互依存,也有獨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雜枝殘葉。老舍先生用他略帶調侃的京腔京韻,寫活了抗戰時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態人生。

小羊圈衚衕,似乎與外界相隔離,它有着自己和諧温馨的小環境,鄰里和睦,相互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當日軍攻城,北平淪陷,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全都被打破。每個人都帶着些震驚,惶恐與不安,但也有一些為此興奮並蠢蠢欲動的人。不用説小羊圈衚衕,單是從祁老人的家中,就會因年齡閲歷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親日,有人抗爭單從這一個家庭,一條衚衕的對待戰爭的理解與行動,便能映射出整個北平,乃至全中國人在日軍鐵蹄下,亡國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寫活了那段沉重的歷史,用他飽含深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着那段歷史中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細節。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日軍暴行和叛國求榮者的譴責與批判,可以看到他對敢於奮勇抗爭的志士們的敬佩與讚許,也可以看到他對被迫成為亡國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結尾寫下“起風了”三個字,必是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明白,無論狂風暴雨,總會有陽光衝破雲層,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風仍會拂過,生活仍在繼續。

《四世同堂》讀後感11

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我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那個以往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四世同堂》開始於抗日戰爭之前那個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結束於抗日戰爭勝利的美麗時刻,而期間人們經歷的便是那個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練自我的時光,其中一個關鍵詞自然是被中國人民深惡痛絕的日本鬼.,他們所做的種.種令人髮指的事以及他們近乎變態的心理,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賣國賊大赤包、祁瑞豐……

《四世同堂》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十分引人注目。“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我的靈魂。他們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我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而當我讀到幾位漢奸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我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當中國沒有被侵略的時候,他們無權無勢,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國,俘虜中國,他們明白僅有憑藉漢奸的貪婪以及中國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到達目的。這樣便給了漢奸們升官發財的機會,而漢奸們又意識到了是日本人給他們帶來了錢與權,理所當然他們更加擁護日本人,而還沒得到這些的,便更會使勁各種手段去討好日本人,這樣便奠定了中國漢奸前赴後繼的情景。

如果説漢奸是那個時代所造就的,那麼我想招弟、野求更是當時的犧牲品吧!作為大赤包的女兒,她註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個極其虛偽、極其自私,不知榮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如何善良、純潔,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變了,變成了一個只會享樂,沒有思想,不懂正義、使命、愛國的女人!

《四世同堂》分為三部,分別是《惶惑》、《偷生》和《饑荒》,真實地紀錄了革命戰爭期間中國首都的社會現狀,展現了滿目瘡痍的真實圖景。老舍揭示了人性墮落其後的某些隱含的因子。祁老人在忍無可忍之際最終站起來向日本人發出憤怒的吶喊,然而一旦抗戰結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我所遭遇過的苦難,對他的重孫小順子説,”只要咱倆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麼要緊!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這把年紀,當你那個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負,沒有人敢站出來,青年人中雖然有一部分充滿鬥志,敢出説話,可是迫於生活壓力還是順從了大潮,苟延殘喘的生活。

其實,老舍在講述這部氣勢恢弘的民族史詩的時候也隱含着期望和期待。文中最終一句,起風了,恰似沒有結尾的結尾,卻讓我們更深的體會出老舍的那份心思。歷史大潮在洶湧澎湃着,中國的命運也將翻開新的一頁,除了歎息和悲哀,更多的是中國未來的期望!

《四世同堂》讀後感12

讀完這本書,我彷彿置身於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四世同堂,全書是圍繞着小羊圈內生活的祁家、錢家、冠家在日本人入侵北京時所做的一切。

老舍詳細描述了祁家4代人的經歷。通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娣、冠曉春以及藍東陽等等數個有血有肉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

表現出來了在戰火紛飛,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和假惡醜之間的鬥爭。當你閲讀這本書,是你彷彿置身於那令人哀痛的時代。其中我最喜歡的角色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在他身上體現傳統家庭觀念和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是非常強烈的,但,還好,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我最敬佩而又心痛的角色是錢詩人,我始終忘不掉最開始描述錢詩人時,錢詩人的形象,尤其是那一口結實整齊的牙。可在錢詩人經歷了敵人嚴刑拷打之後,他滿口牙都被拔光。我不能想象他有多疼,但是看見一個年近六旬的老人經歷的此般事件後,我無法掩蓋我心中的痛惜。這僅僅是北京城裏一個小衚衕裏發生的事,卻是中國千千萬萬人在那個年代裏的縮影。

《四世同堂》讀後感13

讀完《四世同堂》,有一種釋放感,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疑問:為什麼中國人那麼逆來順受呢?為什麼中國當時僅在短短半年內就淪陷了大半個?答案還是在這個封建社會制度上。三皇五帝,加上舊社會的黑暗腐敗等,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深深地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

他們膽小的只求自己平安,對國事漠不關心,這樣的人有很多。他們愚昧無知,但是我們能去怪他們嗎?為什麼魯迅先生那麼喜愛青年?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喜愛接受新事物,求進步,反傳統,想改造社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不會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比如老三瑞全。日侵略者佔領了北平,征服了大半個中國,卻永遠征服不了中國心。他們找來了一羣漢奸走狗,去散播什麼“中日親善”的鬼話,更加深了老百姓對侵略者的厭惡。我想在這裏説,中國不會亡,只要有一個有膽魄、有知識、又愛國的人,中國就永遠不會亡,不會被征服!北平就是個例子。雖然它被佔領了,但是還有像錢先生、祈瑞宣和瑞全這樣的愛國者在,他們是屬於中國的,只要他們在,中國的脊樑就不會彎!

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了,就有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只要千千萬萬個人站起來了,中國就站起來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瘋狂地殺了許多人,還企圖美化他們的戰爭,消滅他們的罪證,殊不知,每一箇中國人都是活生生的證據。他們殺不盡所有的中國人,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看看漢奸的下場吧,大赤包在獄監獄裏得精神病而死,冠曉荷被活埋,瑞豐被特工打死,藍東陽被核彈炸死。這就是出賣中國的下場!

最後抗戰勝利了,中國人民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推翻了舊社會,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一個充滿了理想與實幹的中國!如果説舊中國是一個垂死的老人,已日薄西山,那新中國就是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如日中天。中國,從有記載開始,歷經過十餘個朝代,幾千次饑荒,大大小小几萬次戰爭,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看看過去,為什麼中國會落魄到如此地步,因為守舊的制度,千年不變的、一潭死水的“思想”。人家在那裏大鬧工業大革命的時候,中國在幹什麼?人家推翻了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時候,中國又在幹什麼?永遠在沉睡!所幸,現在終於醒了,為時還不晚!

如今的中國已逐步奔向小康,前途一片光明!中國的未來,將更好!

《四世同堂》讀後感14

有一天,我無意間在書架上發現了一本我從未讀過的書——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那本書好像有着一股神祕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便把它抽了出來,開始細細品讀……

《四世同堂》這本書,圍繞着一個小衚衕裏的幾户平凡的人家展開故事。時而令人歎氣,時而令人憤慨,時而令人興奮,時而又令人自豪。在書中,我看到了在北平淪陷時,錢家、祁家、冠家等不同階級的老百姓為生存做出的選擇。冠家為了討好日本人,做出禽獸不如的事。而祁家、錢家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人同歸於盡,錢老人最後成了地下工作的聯絡員;祁家大少爺祁瑞宣是知識分子,他甚至忠孝不能兩全,他選擇在家中盡孝,成了地下報刊的編輯,同時,他告訴街坊鄰居們中國沒有亡國,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小星星,不很亮,但卻能給身邊人們帶來希望。而老三祁瑞全選擇了盡忠,離開北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這本書中並無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淡樸實的語言,卻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花草樹木都寫出了神韻,常常會引起讀者深思,給予了我們許多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就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敵時,就應當奮起反抗,如果順從,就是自掘墳墓,《四世同堂》裏冠曉荷的遭遇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奸,不顧別人,一心只想佔便宜,害了不知多少無辜之人。為了升官發財,他一遇見日本侵略者就點頭哈腰,連自家的房子被侵略者佔有時,還不忘向他們鞠躬行禮。,最後也得到了惡有惡報的下場,大快人心。

讀完整本書,我得出一個道理:一個民族,沒有應有的血性,任人宰割,這個名族註定不會長遠。

《四世同堂》讀後感15

“勝利是戰爭的結束,然而卻無法起死回生,也無法使瀕於死亡的人不死。”

當戰爭來臨時,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不知恥辱地向敵人屈膝做走狗?還是堅決抵抗寧死不屈做亂世英雄?亦或是默默無聞,在水深火熱中活着?每一個選擇,都關乎人生,《四世同堂》,會將戰爭中每一個選擇都完美呈現在世人面前,呈現那一段崢嶸歲月。

《四世同堂》,講述了一條叫“小羊圈”的衚衕中的人情世故,以祁家、冠家、錢家為線索,重現了日本人佔領北平後民不聊生的情景,“小羊圈”中的每家住户都代表了各階層人民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與榮辱沉浮,也無情地揭露了日本人的兇殘和招人憎惡的品質。

老舍先生,還寫過《駱駝祥子》、《茶館》等小説,我們不難看出,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有趣,極其個性生動,有很多地方語言的特色,使人妙趣橫生。他的文字樸素卻又凝練,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動,時而水流湍急,他的文字中包含着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使人感到不那麼陌生,讓讀者感同身受。

《四世同堂》中有許多遺憾:祁天佑多麼老實的一個人,又多麼善良的一個人,卻被日本人當做奸商,在大街上當眾羞辱,投河自盡;妞子,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但她身上也有着不凡的品質,從她的眼裏,我們可以看到她的自尊,她的堅強,寧死也不吃日本人給的食物,最終因急性闌尾炎而去世……

同時,那些漢奸走狗們都得到了應得的報應,“善惡終有果”,他們為了權利,為了錢財,不惜放棄尊嚴,忘記國家,而去巴結日本人,他們就算給日本人當狗,也極其願意。

“亂世出英雄”,像錢先生,祁瑞全這些為國家效力,不肯向日本人屈辱求和的人,是多麼偉大,他們下過監牢,受過毒刑,但心中卻依然有着祖國,《四世同堂》中,就謳歌了許多這樣偉大的人。

讀這本書時,我真的融入進去啦:當保定,太原陷落時,我着急;當我軍打退一次日本人時,我興奮;當中國快淪陷時,我擔心;當日本人投降了,我開心到了極點……

讀完《四世同堂》,看完那一段屈辱歷史,翻過那被佔領八年的北平,我又想起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話:

“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命如薄紙,應有不屈之心!”

《四世同堂》讀後感16

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無悔這近乎不眠不休的一日一夜。

老舍先生是我非常欣賞的中國作家,之前也不過看過他的話劇茶館和幾個短篇《馬褲先生》、《抱孫》、《眼鏡》 等等。他那不着痕跡的幽默讓我徹底折服,他筆下的人物仿若一幅幅漫畫肖像,看似誇張滑稽,可是琢磨之下卻又發現如此神似。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人物也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產物,可是卻也會一代代遺傳到今天的我們身上;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這一特殊的民族,在先生的筆下,總會看到活生生的自己,讓人掩卷深思。

《四世同堂》讀後感17

《四世同堂》這本書是老舍寫的。其中重點人物有祁家的三個少爺、錢老先生、長順兒、老英國府、約翰先生,還有一些反面人物冠先生、大赤包和他們的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女兒:高第、招弟等。

書的大概內容是:日本人打進了北平城,在那濫殺無辜。冠先生和大赤包因為怕死,所以便昧着良心給日本人做事,坑害了不少中國人。祁家二少爺起初也這樣,但後來經過磨練也重新做人了,雖然平時還有點吊兒郎當,但心還是向着中國的。祁家大少爺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從不肯讓自己為日本人做事,因此得罪了日本人,遭受了牢獄之災,受了不少苦。他還為共產黨做事,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險啊。在他的幫助與鼓舞下祁家三少爺加入了共產黨。

我讀了之後覺得祁家大少爺是一位為了祖國能夠獻出生命的人。從他身上我看見了一些東西:舍小家,為大家,捨己為國。的確,大家都應該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可見,祖國在祁家大少爺的心目中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我被祁家大少爺對祖國深深的愛所打動了,為他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所折服了!這種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是個人發自肺腑的感情,更是一種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感。

隨着科技的改進,人類前行的步伐也未曾停過,人們都不以小愛為愛祖國。其實,愛祖國有很多種方法,哪怕只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行,現在就讓我們愛祖國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18

記得《四世同堂》是在自己小學時代第一次讀的,不過那時候體會不是很深,很多情節已經不記得了。現在中央電視一台正在熱播《四世同堂》,勾起我許多感想,決定重讀一遍原著。

《四世同堂》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而是通過淪陷區北平小羊圈市井百姓的苦難生活來描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老舍先生用老辣的筆力和慈悲之心將整個中華民族的灰色記憶,濃縮在一個大雜院十幾户居民的悲慘遭遇和忍辱負重中。他們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有為了民族大義而棄個人安危於不顧的錢先生和祁瑞全;有正直氣節卻始終沒有勇氣放下家和家人的祁瑞宣;有貪生怕死認賊作父的冠家藍東陽之流…讀故事的時候,也常會想,如果生活在這樣國破家亡的亂世,我,能成為故事中的誰。山河破碎之時,個人存亡安危真的無足輕重,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豐衣足食,不用為了蔽體果腹而流血犧牲。國破家亡,警鐘長鳴,心存悲憫,奮發圖強!

花了3天時間,終於把《四世同堂》讀完了,很受感觸。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那麼固執,每次和朋友爭論對日本人或美國人的看法的時候,我的説辭會那麼偏激。儘管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們不得不和他們打交道,使用他們的產品,但是想要從我嘴裏吐出一句讚美他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在我的記憶裏,我從沒説過他們一句好話,因為我不是政客,更不是外交官,我只是一名熱血的純粹的中國青年。我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民族所受恥辱的歷史,記住了自己的先祖心中所藏的仇恨,我想我也會讓自己的下一代明白這段歷史,記住這種仇恨。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我想我們國家都不要大意,永遠不要相信敵人的眼淚和巴結的笑臉。利用和平時代,把自己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打造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樣,就算我們沒有侵略別人之心,也要有足夠的力量保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防止別人侵略,防止悲劇重演。

《四世同堂》讀後感19

“休對故人思故園,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是蘇軾的《望江南》中的一句。這首詞描寫了清明時節,作者卻不能返鄉祭祖的一種遺憾的情感。因為有句俗話説:“有根才有家。”可是有一羣人,他們卻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忍辱負重”,甚至出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最終自取滅亡。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長篇小説。小説中描繪了抗日戰爭中北平人民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其中有許多人物,如祁瑞宣,祁瑞豐,錢默吟先生,冠曉荷等,他們每個人物都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但要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祁瑞宣了。

祁瑞宣是祁家的長孫,是祁家的“當家主父”,可以説是上有老下有小。他的身上有一種令人欽佩的愛國情懷,寧可被日本人捉進監獄,也不會向黑暗勢力低頭,甚至甘願吃就算是貓狗都不願吃的東西,也不願給日本人做事而衣食無憂。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民族氣節,一種不忘根的民族氣節,一種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祁瑞豐雖説是祁家的次孫,可是他和大哥瑞宣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瑞宣勤儉樸實,謹慎小心,老成持重的讀書人。瑞豐則是個看重金錢利益,大肆揮霍,好吃懶做的花花公子。為了利益,出賣了國家和民族,做了漢奸。我十分厭惡他這種“忘根”的行為。

可是,想着想着,我不禁慚愧起來。我想到了外婆,她老人家70多歲了,外公去世後她一直一個人住,有什麼事不麻煩媽媽,總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爸爸和媽媽因為單位工作忙,即使外婆家就在單位旁邊,也不能常去看看,所以媽媽對外婆總懷着愧疚,一年也只能見幾次面。可我總對外婆不理不睬的,甚至還説外婆土,俗,一直到上中學後,有時我想見外婆都沒有時間,現在我一見到外婆總會有説不完的話。一會兒是班上的趣聞,一會兒是在書上看來的笑話段子,聊天説地不像祖孫,倒像一對朋友。

人,無論到哪兒,都不能忘本,忘根,不能忘記在你身後為你默默付出的人。不能在後悔中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四世同堂》讀後感20

最近正在閲讀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一本極具時代意義,又富有深刻內涵的長篇小説。在閲讀的過程中,不得不對老舍先生高超寫作能力表示敬佩。

小説以盧溝橋事件爆發,北平陷落為時代背景,將這個時代的歷史特點濃縮到一條小衚衕裏,通過祈老人一家和衚衕里老百姓的生死沉浮反映出這個時代的主題。書中給人影響深刻的人物頗多,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這些命運交織在一起的人們,代表了革命時代的各色各類的人羣,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命運找找到那個時代的線索。

在那個戰火紛飛,被日本侮辱的時代,每個人的生活充滿了未知之數,惶惶恐恐,擔心哪一天一個炸彈從空中投下來,生命就成了炮灰了。可是在艱難的時代,總會產生偉大的精神的,而愛國救國當然也就成為了當時人們心目中最深切的願望。“老三!在國旗下吃糞比在太陽下吃肉強!”這是瑞宣對老三瑞全説的,發人深省的一句話。

面對日本人的侵略,他們兄弟沒有屈服,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拯救者自己的國家。相反的,冠曉荷和大赤包卻在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討好日本人,想着如何在日本人的庇護下謀得生存。讓人咬牙切齒的是他們竟然誣陷柔弱的詩人錢默吟,種種惡劣行徑和他們的醜惡嘴臉把漢奸這一角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恨之入骨。還有本性善良的招第,在媽媽大赤包和日本的影響下,心靈開始腐化,為享樂,為金錢,為名利,變得麻木不仁,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這樣深刻的人物對比,把每個人物的性格赤裸裸的擺在了讀者的面前,讓人深思,讓人過目不忘。

儘管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作品留下來的是對人性的思考,是對歷史的反省。一個人如何在艱難的時刻,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依然保持自我,依然擁有一顆理性純潔的心呢?這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人太容易迷失在利益中,唯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態度,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方可在這條愈加物質化的社會道路上走的踏實,走得光明。

另一方面,面對那一段不堪的歷史,我們要更多的反省,如何讓我們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如何在國際社會中樹立更好的形象,是我們青年必須肩負起的重大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為自己的未來,為民族,為國家的未來奮鬥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21

老舍先生的作品,是第一次讀,沒想到,如此的好!名副其實的大家,只需寥寥數筆,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立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皇皇鉅著,笑中帶淚,不願離手!

那年的北平,硝煙四起,顛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給全北平的人民帶來了什麼?匱乏的糧食,破舊的物品,還有無窮無盡的欺壓與打罵。對他們來説,所謂的尊嚴不過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漢奸,無人阻止,看着兇蠻的日本軍,無人抵抗。為什麼?因為他們是北平人。長期以來的古老文化,長期以來的封建思想告訴他們,不需要拼,不需要見血,戰爭一定會過去。是這樣嗎?持續了整整八年的抗戰,全國上下無數鮮活的生命,整個北平滿目的瘡痍,徹徹底底否定了他們的想法。

瑞宣,一個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報國之心。他是個文化人,能看透國際的局勢,也能看透中國的危險。面對日本軍和漢奸的無理取鬧,他會憤恨,會難過,但他不會做任何事情來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於家庭的羈絆,他不能放手去幹守衞國家的事情。他勸説了老三瑞全,也勸説了劉師傅,他們都能夠出去闖蕩,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對着北平的種種苦難,獨自在家歎息發呆。他,不敢拼。

另一個例子,錢默吟。一個熱愛書畫、熱愛花草的老人,也是一個連螞蟻也不忍踩死的老人。與瑞宣一樣,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處的困境。他下過牢,被拷打過,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詐與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發傳單,號召北平人團結起來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遊説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他為自己的兒子驕傲,因為他有勇氣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他也為自己驕傲,因為他為戰爭勝利獻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與不拼,一字之差,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拼勁,只會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是註定不長遠的。不拼,是那時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這種觀念使近代的中國受到這樣大的侮辱。像錢先生這樣的人,是中國人希望燈火的點燈人。只有毫不畏懼的去拼搏,才是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有的血性,才是一個有底線、有骨氣的中國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麼?如今,拼成了現代中國的代名詞。學生們在書海中拼,醫生們在手術枱上拼,工人在生產線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但是隻有拼,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體現人生的價值。每個人都有追求,每個國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樣想想就能實現的。他有愛國之心不錯,但沒有付諸行動的追求都是一場空。而拼,就是實現追求的最好辦法。以前中國人不拼,所以中國落後了,所以中國的領土被其他國家侵略了;而現在中國人拼了,所以中國站起來了,所以如今的中國正慢慢領先全球。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應該拼。而我們最應該拼的就是學業。許多同學都像瑞宣那樣只做空頭功夫,在腦子裏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題,看多少多少書,卻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動,看到電腦手機依舊不講原則地玩,這樣怎麼能學好?我們應該像錢默吟先生那樣,盡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四世同堂》讀後感22

讀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觸很深,老舍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躍然於紙。冠曉荷,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他的行為作風,品行穿着,無一不讓我感到深惡痛絕。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曉荷欣喜難耐,他覺得這是一個讓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他認為日本人使北平淪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裏沒有國家。小羊圈衚衕裏,總會有幾個人愛國家,愛北平,錢二少,一個正值壯年熱血的青年,他決定出去抗日,他想要為國家出份力。大赤包卻聽到了這回事,她告訴冠曉荷,去告訴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當官了。迷官迷財的冠曉荷一聽,馬不停蹄的去告訴了皇軍,可皇軍並不體貼他,要讓他在前面帶路,帶日本人進小羊圈衚衕裏,去錢家抄家。冠曉荷以漢奸的身份站在了這個衚衕裏。賣人求榮,漢奸!漢奸!真是令人氣憤!

冠曉荷他瞧不起中國,因為中國沒有給他一官一職,他甚至覺得英國和法國可愛,倘若英國和法國能給他官職。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麼這些個官職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當。他為了升官發財,不要尊嚴,不要骨氣,對侵略國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諛奉承,只為權利。他把利益擺在一切前面,真是無知又無恥的日本人的走狗。

看完全書,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志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漫長的八年,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活動那段歷史,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所感到悲痛,但是,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感到要愛護自己的國家,要在國家危難的時刻去盡力做,使我們的祖國不受侮辱和侵略。

《四世同堂》讀後感23

一口氣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彷彿置身於那血雨腥風的年代裏古老的北平城中那處小小的小羊圈,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在眼前跳動。

而瑞宣和瑞全同樣令我印象深刻。我覺得他們兩人與巴金先生《家》中的覺新,覺慧極為相似。瑞宣是祁老太爺的長孫,雖然他同瑞全一樣希望去參加革命,但終究放不下這個家,瑞全則不同,他敢想敢為,毅然幫助王排長離開北平,親手殺了自己的初戀—做了特務的招弟。把一個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刻畫的淋漓盡致。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冠曉荷,無論何時何地,他對日本人永遠是必恭必敬,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異議,就連日本官賓查他檔案的時候,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祁瑞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漢奸們對利益的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們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其實不僅是漢奸,當今社會那些腐敗官員都是對自身的放縱,僅一“貪”字,便至人於死地!

漫長的八年,發生在小羊圈的人們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國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鬥爭,使我更深切地瞭解了中華民族的那段歷史,那些從歷史教科書上獲取的比較抽象空泛的認識,彷彿有了血肉,而激發出無比的責任感、愛國心;雖然沒有正面去描寫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卻仍然能使人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無窮的災難,這部書堪稱得上是中國版的《戰爭與和平》。

老舍在揭示當時一些人性的墮落的同時,也反思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為什麼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會被日本欺辱?作者把問題的根源指向了中國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而這個堡壘卻容納了包括等級觀念、宗法思想、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在內的家族文化的諸多內容。祁老人、韻梅他們都是受這種觀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雖然是個博士,但在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裏思想不免會受之波及,這應該就是他後來一直生活在自責與痛苦之中的原因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24

終於看完了,但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患難是最實際的,無可倖免的;但是,一個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設法在患難中找縫子,逃了出去——盡人事,聽天命。”

最初在語文資料上看到節選的部分,知道常二爺、祁老人、天佑太太等角色,對小説也很感興趣。我以為“四世同堂”只是講那一家人平凡而簡單的生活,可當我開始讀後,慢慢地,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在寫一個家庭,這一切都不平凡,這展現的是中國在抗戰時期北平百姓生活的縮影。

小羊圈是個小衚衕,住着好幾户人家。在太平年月,北平一切都很美麗很喜人。可偏偏生在戰爭年代,日本人入侵了。人人都想生,人人都在為生活而努力。有的人,像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祁瑞豐等人,為了生活下去,選擇當漢奸,把當時的侵略者當作爸爸,苟且偷生,最終還是遭到了報應。有的人,像祁瑞宣、祁瑞全、錢默吟先生、劉師傅等人,不甘當亡國奴,一些出走,一些不食周粟,一些努力激勵青年,為國家貢獻着一點點星光。祁老人呢,最在乎自己的四世同堂,然而卻總得不到安寧。老大天佑的自盡,二孫瑞豐的被殺,老三的出走,以及一家老小面臨着恐怖的饑荒……

小説的結尾戰爭還在繼續。我以為所有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因為畢竟這是人寫出來的,應當給它些美好。但是這部小説並沒有,遺失了十三段。看到作者太太和作者兒子描述出來的概括,真的好讓人難過:錢先生被捕、小妞子餓死……

看此書時,時而憤怒,時而難受,時而同情那個年代的人,時而想打死那些漢奸走狗。那些人物,像都是活生生的,個個鮮活,在我跟前,似乎都是我認識的人。我知道他們的模樣,他們各自的性格,他們的抱負。我又想,要是我生在當時,我會怎麼辦?我能做些什麼?

歷史永不可被遺忘。在這和平年代,我們更應當勿忘國恥,緬懷先烈。我想,這也是老舍先生寫此書的一大目的吧。

《四世同堂》讀後感25

對有現在人來説,“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幸福,一種美好:老人含飴弄孫,悠閒自在;小孩子輕鬆愉快、茁壯成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寫了一個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於戰爭,他的這種幸福被敵人強行奪走。

這場戰爭直到今天提起來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華戰爭。日本侵華,對於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這在中華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夠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嗎?

説實話,在沒讀這本書之前,面對南京大屠殺,面對那冰冷的“30萬”,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蠻外,我便無其他的感覺。畢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畢竟我沒有經歷那一場屠殺。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直到錢默吟入我的視線。他善良、友好,雖然貧窮,卻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作為一個文弱的詩人,平時連一隻螞蟻都不肯踩死。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被日本軍帶走以後,被拉去做電椅,被用皮鞭抽,臉被打腫後,連東西都看不清,嘴裏的牙齒所剩無幾。更可悲的是,兒子在他被捕後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擊而自殺身亡。這就是侵華,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國奴”的稱謂強加給中國人之後,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殘得不成人形。

看着錢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樣,聽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開的聲音,心裏冒出一陣鑽心的痛。對於這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不能忘卻,而且我們也更應該清楚,國亡了,我們何去談幸福和尊嚴!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中國人是勇於反抗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愛國青年。書中描寫了這樣一羣人,像瑞全一樣,受過教育,有愛國心,懷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當亡國奴,奔赴戰爭前線,為人民謀幸福;像瑞宣一樣,為了家庭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魔爪下鬥爭着,拯救着那些被敵人壓迫的人。他們不僅要把自己的家艱難的維持下去,而且還要忍受着亡國的折磨。他們的身體雖在家裏,但心早已飛到了戰爭的前線。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也正因為這樣,中華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裏,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牢記使命,艱苦奮鬥,積極地奉獻祖國。只有國家富強,我們才會有尊嚴,我們才不會受欺侮。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人民紛紛把自己的錢財存入銀行,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國難當頭,最能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個國家人民的愛國心。然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説,情況就不容樂觀了。書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羣中國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漢奸。像冠曉荷一樣,像瑞豐一樣,為了發達,出賣靈魂,出賣尊嚴,甘心做敵人的走狗。他們抓住亡國的機會,盡享榮華富貴。他們是我們五千年文化下產生的恥辱,是我們永遠唾棄的對象。我們要時刻警醒自己,不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做一個有尊嚴,有骨氣,內心坦蕩蕩的中國人。

《四世同堂》讀後感26

書是夢開始的地方,初次接觸老舍作品總是容易進入夢鄉,被我稱之為“催眠劑”,而四世同堂這本書又顯得尤為突出,三部曲“嚼了”許久,中間放下又拿起,可謂波轉九折,今天總算給它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四世同堂》以抗戰時期北平一個普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故事展開的具體環境,以幾個家庭眾多小人物屈辱、悲慘的經歷來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戰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會心態,再現他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覺醒歷程。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藴表明,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達、武器的先進,而且還取決於該民族普遍的社會心態。擁有幾千年燦爛文明的大國為什麼卻遭受日本人的侵略,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的深刻反省。作品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中國人這種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態,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國人不論怎樣人口眾多,也不管體格如何健壯,最終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與看客。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丁約翰……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就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27

用了許久終於把《四世同堂》給看完了,其實好多次都想動筆寫些什麼,但又總是不知從何説起。畢竟這故事離我們生活太有點遙遠,想要設身處地的瞭解,確實是有些困難,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舊中國的歷史,卻總是若隱若現,不經意間就又回到了現代中來。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筆,樸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優秀的作家總是如此,他們總是能以看似輕描淡寫的筆墨寫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顧名思義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為中心的,可是長遠來看呢,又能發現不少關於他們鄰居——冠曉荷、李四爺、小文夫婦、丁約翰等等人物的描寫。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反應,瑞宣一家可能是那個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實寫照吧:既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可是又不捨家中父老,總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感到苦惱、煩悶。除此之外呢,以冠曉荷、祺瑞豐為代表的另一類人,卻真實做了“漢奸”們:他們並沒有什麼深厚的愛國之情,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能夠好過一些,所以也就甘心為日本人做事、甚至於忘記了自己是中國人。這二者在歷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總會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於國家;也總會有一些勇士誓死保衞祖國,不願意國家跟了別人姓。英雄受後世敬仰,漢奸則遺臭萬年。

有時候讀到瑞宣的心理描寫時,我的心彷彿也被揪在了一起——他愛國、他有才華,他有着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應去為國效忠!可是它還有着肩負整個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脈啊!所以對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樣毫無顧慮説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豐那樣為了生存而給臣服於日本人。他有骨氣、有責任,他不能拋妻棄子為國盡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給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頂樑柱,更是抗日年代的當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揮灑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當家人,我走了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講到瑞宣時,我都不由得沉默下來。是啊,作為當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裏再苦悶、再煩躁,也不得輕易流露出來,總歸要撐起整個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裏説不出的悶,甚至都要透不上氣來,只能騎着車出去四處轉一轉,以此來告訴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經遠去了。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説不出的痛。像書中描寫的那樣,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氣死的、因吃不飽飯而被生生餓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卻被當作傳染病而後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現在的我想都不敢想這樣的故事,那些事情離我們太過遙遠,沒有親身經歷過,怎麼能談感同身受呢?沒有扛槍上過戰場、沒有經歷過國恥,怎麼能説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們為了吃、為了穿、為了住,為了人生存的資本而奔波;我們單單為了生存嗎?並不,我們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與理想。人生而為人,並非是來享福的。難處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難。總有一些先驅烈士為國效力,也總有一些甘願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來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四世同堂》讀後感28

那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對北平,對中國,都是悲慘的一年。所有的中國人民都不得不面對侵略者在自己的家鄉橫行霸道。災難下,有人誓死為國,不怕拷打,而有人依然追求着榮華富貴,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自私自利,令人不齒。

這些人有一個名字,叫漢奸。冠曉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他自詡為文化人,的確讀過一點書,寫得了文章,也明白點事理。只可惜,他把這僅存的知識用在了討好日本人上,甚至還為此沾沾自喜。他欺軟怕硬。在他眼中,日本人就是最厲害的。因為他堅信,只要日本人高興,他就能做所謂的官兒,享受一生的富貴。可面對中國人,他去出賣,去逼迫,毫不把他們的生命看在眼裏。的確,這樣的做法使他風光了一陣子。可他忘了,他身處於中國,中國永遠是中國人的地盤,中國人終究會戰勝侵略者。荒唐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向中國人維護着日本人的形象,口口聲聲地説日本人一定會好好待他。那他是怎麼死的?被日本人用泥土活埋的!

與冠曉荷一樣可笑的,還有他的女兒招弟。招弟是個外表漂亮的姑娘。在她看來,生活的樂趣就是搓幾局麻將,找幾個與她一樣淺薄無知的朋友聊聊天。什麼國家的苦難,侵略者的無恥都與她無關,畢竟她還有個漢奸爸爸。在其他中國人窮的吃不起白麪,穿不起衣裳的時候,她在試戲服,學唱戲,想給日本人表演,好打出名聲來,登上報紙頭條。在媽媽被抓走時,她也不想着自己去找事做來養活自己,只覺得沒了媽媽來賺錢,她就沒法兒活。最終,她選擇去當日本人的特務,來監視中國人,儘管她自己也是個中國人。最終,在抗戰勝利之際,她被真正有骨氣的中國人瑞全掐死了。

同樣生在冠家的,還有招弟的姐姐,高第。可是,她卻成了與家人截然不同的一種人。她是這個家中唯一的中國人。她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妹妹,更看不起他們那種不可一世,虛偽狡詐的性格。她愛家,但她更愛祖國。對家的愛不過是一個子女、一個姐姐應盡的責任,而愛國,才是一箇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熱血與激情。她表面上與招弟一樣做了特務,可她暗地裏與錢默吟先生聯合起來做事,抨擊日本,守衞中國。作為冠家人,她一開始是遭到鄰居們唾棄的,可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樣生在戰火紛飛的中國,同樣生在冠家,有人成為了英雄,有人成為了狗熊。明明是同樣的環境,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在於個人的選擇。生活環境的確決定了很多,也能影響很多,可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古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高第推翻了這個道理。即使生在只懂吃喝玩樂的冠家,她同樣做出了自己的一番貢獻。一個追求正義的人,即使生在邪惡的環境中,一樣能夠擁有一顆正義的心。

往小了説,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是這樣。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堂,有的人能夠學好,可有的人就是學不好。責任不在老師和同學,而在自己。高第在惡劣的環境下一樣闖出一番事業,更何況在如此舒適的環境下的我們呢?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上網課效率很差,作業正確率很低,可你要明白,全班、全市甚至全國的學生,都和我們一樣,坐在電腦前上課。既然別人能學好,為什麼自己不能?還是得反思一下自己,網課有沒有好好聽,作業有沒有好好做。

同樣的中國,不同的國人。同樣的網課,也會出現不同的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被環境戰勝,而是堅定自己的內心,用行動去戰勝環境。

《四世同堂》讀後感29

《四世同堂》這本書,據書上寫,這是老舍寫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它講述的是革命時期日本鬼子闖入北平,小羊圈人原來正常的生活,被搞得不像樣子。

對於這個變化,小羊圈裏的各家人也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從軍的從軍,反抗的反抗,毫無變化的毫無變化,甚至還有人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高興,成為日本人的走狗。讓我最印象深刻、表現截然不同的二人分別是錢默吟先生和冠曉荷,先説錢默吟先生吧!在得知兒子的死訊後,不但沒有傷心,還因兒子的死是因為幹掉了一車日本人而驕傲,當鄰居冠曉荷把他兒子的死因告訴日本人,日本人派人來抓他時,他也沒有一絲恐懼,反而昂首挺胸,被捕了後,他也一心只想着消滅侵入中國的日本人,被人救出後,他便開始對外界宣傳反抗日本,並給那些反抗者出主意,這沒有恐懼,沒有害怕,一心把入侵者趕出中國的形象深深打動了我。再説冠曉荷吧!在日本人侵入北平之前,倒也沒什麼事,日本人來了以後,他就一心幫助日本,全然不顧自己是個中國人,他相信,只要幫助日本就能獲得利益,於是便無恥地出賣了錢默吟先生,得到了利益,便更加瘋狂地幫助日本,弄得整個小羊圈烏煙瘴氣,大家都討厭他,可他卻全然不顧。還和他老婆一起,和一些漢奸、日本人稱兄道弟,親密無間。最後他得了胃病,日本人怕傳染,就把他埋進坑裏,他卻還一心以為,日本人能救他還要給日本人下跪,真是不可救藥,令人鄙夷。

老舍用他的神奇的筆,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反抗日本侵略者、毫無動搖的錢默吟先生、瑞全,陰險狡詐的冠曉荷、藍東陽等,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場景的重現,讓我們看到人們美好的一面,和人們醜陋的一面。真不愧為老舍寫過最好的一本書啊!

《四世同堂》讀後感30

花了幾個星期,斷斷續續讀完了《四世同堂》。老舍真是個北京人,把北平的人、事,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寫出神韻來了。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只是平平淡淡的語言,就像一篇日記一樣。但是這本看起來平平淡淡的書卻讓人有一種説不出來的美感,看似平凡的語言下隱藏着無可比喻的美。

讀着這本書,一種憤怒感與一種愛國感油然而生。我為漢奸們所做的一切感到憤怒與惋惜,為國家的災難感到悲痛,但當看到有人為國家做事,反抗敵人時,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拜。守舊的以四世同堂為傲的祁老人,忠厚老實的祁天佑掌櫃,時時在新舊思想中掙扎的祁瑞宣,受盡迫害而奮起反抗的錢詩人,樸實善良的李四爺夫婦,自私自利的冠曉荷夫婦……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裏!

最令讀者熱血沸騰的,是貫穿全書的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人是魚,國家是水,離開水,只有死亡”面對這樣質樸濃烈的愛國情懷,試問有哪一個讀者不會被從心底裏深深感動?這本書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中華英雄們,他們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熱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來捍衞自己的祖國!反之,有一些勢利小人,一心想攀龍附鳳,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出賣國家,遭到世人的唾棄,他們難道不悲哀嗎?

對於《四世同堂》這部文學鉅著,不論我讀多少次,最最打動我的,依然是其中濃濃的愛國深情!讓我們的淚水隨着書中人物的悲慘遭遇而奔流,讓我們的熱血隨着書中人物的英勇抗爭而沸騰!讓我們更加珍惜和熱愛今天的美好生活,也讓我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屬於我們的責任,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要忘記自已身上有屬於炎黃子孫的錚錚鐵骨,而時刻驕傲地挺直中國人的脊樑!

《四世同堂》讀後感31

終於把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口氣讀了下來。這是一篇不錯的長篇小説,雖然小説最後以悲劇結尾,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中看出那些愛國的人民對祖國的忠誠和愛戴。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四大媽、無恥的瑞豐、冠曉荷、陰狠的大赤包、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崔夫婦、陳長順、小文夫婦、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彷彿就在眼前。

瑞宣是祁老太爺的長孫,雖然他同瑞全一樣希望去參加革命,但終究放不下這個家。瑞全則不同,他毅然幫助王排長離開北平,親手殺了自己的初戀做了特務的招弟,把一個新一代的青年刻畫的淋漓盡致。

書的另一個重點,便是漢奸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他們這些漢奸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讓別人稱她冠所長。冠曉荷,他對日本人永遠是必恭必敬,直到臨死,日本人要將他活埋的時候,他也沒有異議,就連日本官兵對於他的這些態度都稱之為“良民”。祁瑞豐,藍東陽,胖菊子,這些也都是中國人的敗類啊!

我想,這篇小説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讓我們珍惜現在的生活,去享受沒有戰亂,生活美好的每一天!讓我們去熱愛祖國,去熱愛生命,這才是老舍先生寫下它的初衷。而不要像那些背離祖國,悲慘的漢奸一樣,被世後萬人唾棄。

《四世同堂》讀後感32

四世同堂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北平淪陷,小羊圈衚衕百姓那些家長裏短的事,保守固執善良的祁老太爺、隱忍睿智的瑞宣、錚錚鐵骨的錢先生、漢奸冠曉荷大赤包夫婦日常生活,隨着抗戰的到來,各自反應不同,性格特點越發鮮活起來。

如果讓我們在漢奸與革命者中選一種人去做,毫不猶豫我們會選擇革命者。但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把人們為什麼會投身於革命寫的淋漓盡致,投身於革命事業的原因基本上有三個原因,一是有憂國憂民意識,例如瑞宣,瑞全;二是無法受日本人統治壓迫而改變原有思想的人們,例如:祁老先生,韻梅;三是遭遇挫折,有更高精神層次的人,例如:錢老先生。從中我要細説第二種人,這種人經過了原有思想的蜕變,經過了多次思想鬥爭,擺脱了老思想的枷鎖,投身於革命中。然而其中的故事也值得我們回味,從保小家舍大家,追求和平的老思想再到保大家舍小家的奉獻精神。

每次看到漢奸們巴結日本人的嘴臉,心裏很是憤怒,之後是悲涼,這些人不是愚昧無知,是為了個人利益、權錢利益,丟掉了愛國之心或者是糊塗的被人利用。日本人打着“親善”的旗號欺壓中國人,漢奸們幫助日本人宣傳,這些人不知道亡國的後果,不知道當亡國奴的下場,他們做事就沒有什麼後果可言,只顧眼前但沒有考慮未來。

在那個特定環境下如何掙脱日本人枷鎖,不讓他們的花言巧語與精神誘惑控制自己,不讓自己成為日本人的棋子?第一要端正自我態度,不迷戀任何東西,以防抓住把柄。第二不要太空虛,讓自己的心靈生活飽滿,想得開。第三是處事要得體,不與日本人斤斤計較,為抗戰出謀劃策,羣眾們一定要正確意識形勢,不要太消極,不要傳播反動言論。第四是要對未來抱有希望而不是幻想。所以對於那些迷茫而不知所措的人們,這也許是好建議!

同時我也想了個問題,如果生活中遇到像大赤包這樣的人與你做搭檔(工作所需,無法調動,你與她要完成任務),任務完成後,老闆發獎金時她與你發生爭執,她硬説你的貢獻比她少,而老闆又舉棋不定,這時你會怎麼辦,是與她爭執還是握手求和還是讓她三分?

最後我想説:人活着,必然要有尊嚴。敵人就像一個彈簧,你軟他就壓着你,你硬他就被你壓,迎難而上,活出更高的尊嚴,更高的境界。

《四世同堂》讀後感33

看得好慢終於看完,以瑞宣和瑞全的對話結束,雖然簡單,但是給人無限希望,因為瑞宣也嘗試投入戰爭了,軟弱猶豫的人有了方向就有了鬥志。後續中關於之後十三段的概述,是令人惋惜的:小妞子餓死了,金三爺竟然舉報了錢先生,錢家孫子也被日本人帶走,這樣錯亂的人情是難過的

我喜歡韻梅,這個堅強善良勤勞樸實的女性,一出場就受祁老爺重用,恰當地處理家庭人際關係,不得罪任何人,但是慢慢地這個角色不斷地放大,她不再局於廚房,她活動在小羊圈,活動在北平,她心裏有大海山河,她心裏的家事是處理國事的保障。這個在天未亮的街道低頭走去領糧也怕犬吠怕日本人怕死屍車的人啊,誰不心疼呢。好希望韻梅可以得到瑞宣的真愛,希望瑞宣對跟她講大事,希望他們是可以説真心話的朋友,希望韻梅不再討好迎合任何人,她一定要去看大海呀,她值得一個温柔且愛她到心坎的人。

我討厭瑞豐,討厭天佑太太用銀幣救下的那個自私的人,到底要怎樣的教育放縱才會培育出這樣一個毫無家國情懷,一味巴結他人,而向家人無限索取的人,不過他的結局都是應該的是註定的。

只是最心疼小崔啊,我想要是小崔當時就放下瑞豐沒去廣場,就不會遇害了吧。可能之後死的結局是註定的,但是為送瑞豐這樣一個冷血無情的人太不值得了。

一號房那個日本老太太,以及英國府的富善先生,超越自身國籍的情感是深沉和感動的。戰爭帶給人的除了傷害沒有其他的,一次勝利是無數鮮血和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換來的。

看到冠曉荷的結局是解氣的可笑的,到死都指望着日本人,只是活該,一同被活埋的孫七是正直的,我是多麼希望孫七在填土前勇敢地把鐵鍬砸向一個日本人,可是沒有。隱忍再隱忍的北平人啊,歷盡苦難也不要丟了善良。李四爺和四大媽是最無私善良樂於助人的,可是人們在自己吃苦後又為何還要把矛頭指向他們吶,為什麼總是一點壞就蓋過所有好呢?

後續説瑞全殺了特務招娣,這樣應該是帶着怨恨和不忍的吧,被家庭教育被社會風氣害了的招娣也是討人厭的,為什麼同樣環境的高娣沒有呢?我又想到芳華里面的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並珍惜。因為被冷落所以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所以明辨是非,所以內心掙扎後也勇敢。希望高娣會遇到相愛的人。

人要為自己活,也要為家庭為國家考慮

《四世同堂》讀後感34

終於看完了百萬字的老舍的《四世同堂》,不得不讚歎,尤其是讀到好幾處我都落淚了,錢先生回憶獄中地整個過程讓我好幾次哽咽,妞妞最後去世那一幕太扎心,妞妞的倔強讓我為之流淚。我是一個感性的人,所以閲讀的時候會隨人物的情感變化而一起變化,每次小羊圈裏死去一個人大家悲慟的時候我也會眼圈變紅,大家開心的時候我也會心情很好,雖然開心的事情都不多,即使最後日本投降了,中國勝利了,反倒沒有很開心。

八年的佔領,貧窮、飢餓、寒冷、隱忍、死亡、危險……讓小羊圈甚至北平人在最後一刻也沒有對同住的日本人大開殺戒。就像瑞宣,期盼已久的勝利多想大聲喊出來,可是看看祁老人手中抱着的死去的妞妞,一個半死的老人抱着一個死去的孩子——正好像一個半死不活的中國懷裏抱着成千上萬個死了的孩子。勝利了又如何,勝利和失敗有什麼區別?還是有那麼多像妞妞一樣痛恨敵人倔強地等着勝利卻沒捱到勝利來臨就離開的孩子,還是有很多在敵人的佔領期間犧牲的人,孟石,仲石,錢太太,常二爺,祁天佑,小崔,小文夫婦,孫七,李四爺,千千萬萬中國人。所以即使勝利來臨,誰都想做點什麼,或説點什麼,也想出去看看勝利是怎樣一番場景,都想大聲地痛痛快快喊一句:中華民族萬歲。可是大家都呆呆地,人們一會瞧瞧這個,一會瞧瞧那個,悲哀,喜悦和惶恐都摻和在一起。一個被征服的國家的悲哀和痛苦,能不能像桌子上的灰塵那樣,一擦就掉。我想冷冷清清的北平,冷冷清清的祁家就是最好的回答,即使依舊四世同堂,可是死去的兒子,孫子,重孫女都足以讓祁老人放聲痛哭。直到最後象徵着勇敢和希望的老三回到這個家才如春風一般開始融化屋子裏多年來凝結的冰塊,新中國又充滿了希望。

整篇小説裏我最想寫兩個人,瑞宣和錢先生。先説説瑞宣,一個十足的文人,心繫國家存亡的文人,可是因為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養活,到戰爭最後勝利也沒能棄筆從戎。但是全篇中瑞宣的喜怒哀樂完全來自於戰爭的勝敗,上海宣佈抗戰,瑞宣似乎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上海淪陷,北平的學生上街遊行,瑞宣悲憤辭職。國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到重慶,瑞宣像個遊離的風箏,找不到方向,當蔣介石發佈堅決抗戰到底宣言,瑞宣似乎又找到了一根線,有了堅定的方向。一路的掙扎苦悶,一路的自我安慰和勸説,當瑞宣父親去世的時候,瑞宣才明白自己的錯誤,自己不肯離開北平,純粹是為家中老幼的安全與生活。可是,自己下過獄,弟弟當漢奸,連最老成謹慎的父親也投河自盡,在敵人佔領下想保護一家人簡直是夢想。

父親的離去讓家人更加離不開瑞宣,需要他的工資養活,需要他拿主意,需要他安慰老小。直到老三回到北平開始地下工作邀請瑞宣加入,瑞宣才真正毫無顧忌、義無反顧、滿腔熱情地投身到救國的事業當中,他擅長的筆,他擅長的語言,他多年積攢的謹慎,一起參與到愛國的行動中來,他不懼畏敵人,不怕流血犧牲,更加充滿希望地戰鬥着。如果把瑞宣的變化分為幾個時期,抗戰初期,積極抗戰,懷抱希望。抗戰中期,小羊圈多次有人離去,國土節節敗退,自我掙扎和自我安慰。抗戰中後期,麻木和絕望。抗戰後期,熱心投入到愛國事業。瑞宣是千千萬萬個愛國人士的代表,他們惶恐,他們憧憬,他們苦悶,他們掙扎,最後終於釋放內心。

再來説説錢先生,錢先生是一個連一隻蒼蠅也不肯得罪的人,他整日吟詩、作畫、賞菊、飲酒,兩耳不聞窗外事,過着與世隔絕的日子。錢家的大門永遠緊閉着,即使要出去也是開一條小縫。但是他是個明白人,“我是個不大問國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生活着,是國家所賜——我不怕吃苦,不怕窮,只怕丟了咱們的北平城!”在國難面前,他不再賞花吟詩作畫。兒子犧牲後,冠家去日本人那邊打了小報告,他入獄了,但他臨危不懼,在獄中也是幾次鼓勵同是苦難的淪落人,當他出獄後,他安頓好家裏的大小事,毅然決然地投入到抗日的戰爭中。在鬥爭中他的愛國主義由報私仇到復國恥到徹底消滅戰爭,一步接一步走向成熟,一個隱士變成一個戰士,勇敢、威武、高大。“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錢先生便是這種精神的傳承,一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在國難之前挺身而出,顯現出剛正不阿的氣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的新我的代表。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的光明的未來。感謝老舍先生給後世留下了這部中國的《戰爭與和平》。

《四世同堂》讀後感35

年輪,是一種特殊的符號,是大樹特有的印記,一圈套一圈,一層圍一層,年年增加。默默記錄着世事變遷,任憑雨大風吹。歷經滄桑,辱寵不驚。

祁老太爺就像是一棵大樹支撐着整個家。一大家人是他的依靠,他也是一大家人的依靠。有他在,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主心骨,內心都有一種依靠和鼓勵,讓他們不要害怕,勇往直前。

祁老太爺從小就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對於他來説/,戰爭不只是恐懼,更多是未雨綢繆。他堅信在皇城根底下,三個月什麼事都不會解決。他早已不害怕戰爭,只想過好自己的日子。北京老胡同裏的人,生來就是謙卑有禮,祁老太爺歲數大了更是深知這一點的重要性,對衚衕裏的人,無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很有禮貌,對和白長來的兩個“便衣”亦是同樣,不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也是祁老太爺的智慧。錢家出殯時,他只是站在街門口,望着抬走的棺材,目送着他們離去。

祁老太爺臉上的第一條皺紋,每一個人生的智慧,都有是他的年輪,他永恆的印跡。

文化,再愛和平,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武力。

一手拿書,一手握拳。心中有愛,腳下有風。中庸和平衡不是錯,只是容易陷於偏頗,它們好像純粹的東西,需要理解和好的環境。而反抗和鬥爭,是逆風局的勇氣,順風局的保障,同樣也總是陷於深淵。

《四世同堂》讀後感36

中國式的大家庭裏,講求一個“家和”。所謂“家和萬事興”,便是中國式的大家庭裏所追求的至上的一種穩定的情感維繫,而“國”,則是有無數個小分支匯成的命運共同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傳統的宗族觀念裏,“家”便是最牢固不過的存在,人與人組成了“家”,家與家組成“國”,家國一體,構築成中國人獨有的宗族與家庭觀念。

一個傳統中國式的四世同堂,關於小羊圈衚衕裏的祁家祖孫四代的故事,在那風雲起伏的北平城裏,如同一面鏡子,倒映着北平人日常生活方式,呈現出當時的人民既遵循傳統,又不斷變化、與時俱進的面貌。書中的人物百態,也生動再現了人們在國破家亡之際緩慢、痛苦而又艱難的思想覺醒歷程。

大抵是老舍先生筆下的人物是複雜多變的,每個小人物的命運都被他手中的筆所驅使,從書中走到那座城裏,掙脱着這可怕的戰爭、動盪的社會以及生活的貧苦加諸給他們的不幸。在這北平小羊圈衚衕裏,有着歷盡滄桑,固守傳統的祁老爺子。對於北平城裏的一切,都帶着些許天真的態度。日本軍隊打進來了,也只是認為“北平的災難恰似一個人免不了有些頭疼腦熱的,過幾天自然會好了的。”而無論小羊圈衚衕外是怎樣一片天地,他也只是偏居一隅,享受着四世同堂的榮光,希望着這個四世同堂之家能在戰爭中安然度日;而飽含着一腔愛國熱忱、心懷希望的祁老爺子三孫子祁瑞全,則對這個混亂的北平,以及造成這一局面的入侵者,充滿了憎恨,並在大哥祁瑞宣的幫助下逃出了日軍佔領的北平,投身抗戰,在烽火的磨礪中變得成熟而富有擔當……孤傲清高,寧死不屈,有着極高民族氣節的錢老爺子;正直樸實,勤奮工作,私底下協助抗日誌士的冠高第;出身卑微,是非分明,最終壯烈犧牲的尤桐芳。在《四世同堂》裏,也正是有這羣不一樣的小人物,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反映着家國一體,人民的命運與國運緊緊相連。

回憶起,那些在抗戰中為掙脱黑暗,反抗侵略而奉獻或犧牲的人,在那漫漫長夜裏仍為了光明而奮鬥,那從心靈裏激盪起的民族氣節,那顆為之付出的心是如此炙熱。正因如此,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有了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霜雨雪而不衰,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不僅在於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軍事強大,還在於每一個人的付出與努力。沒有國哪來的家,“國家”,這個振聾發聵的詞語,在老舍先生的書裏,也貫穿了整個故事,叩擊人心。一個四世同堂的家族在戰爭中支離破碎、奮力圖存的命運,也是整個華夏在抗日戰爭到全面爆發到勝利時期,在等待黎明前的那個最黑暗的時光裏,無數個小家的真實寫照。

合上書,我從那小小的小羊圈衚衕裏走出來,體會着老舍先生在書中傾注着的,對無力反抗黑暗現狀,隨波逐流的人民的歎息、悲哀,對勇於反抗,懷着愛國熱情人們的讚揚和憧憬,以及對中華民族翻開新的歷史篇章的未來的期望與希冀。面對着他筆下這個如此沉重的世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羊圈裏,槐樹葉兒拂拂地在搖曳,起風了。”這意猶未盡的結局,讓我深深歎息。中華民族走過了那段艱難、晦澀的黑暗時光,走向了新的時代,新中國的命運也由此掀開了它嶄新的篇章。起風了,吹開了那加諸在人民身上黎明之前籠罩的濃霧,吹散了百姓心頭的陰霾,它吹起了新時代的號角,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迎來發展的榮光。

《四世同堂》讀後感37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創作始於1944年1月,此時正是北平陷落的第五年,抗日戰爭結束的前一年。

創作《四世同堂》前,老舍先生的很多至今在文學史上重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已經問世,《老張的哲學》,《趙子曰》,《貓城記》,《駱駝祥子》等。據後來老舍先生回憶:《四世同堂》是"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小説主要描寫了在抗日爆發時期,北平的一個小羊圈衚衕裏的幾户人對國家,生活的複雜糾葛。以祁家為主要視野,錢家,冠家和小羊圈其他住户為輔,緊緊圍繞着抗爭和順從,國家和小家,個人利益和民族主義,刻畫了當時普通老百姓在面對抗日戰爭中的紛繁複雜的臉譜。

面對搖搖欲墜的國家,全面陷落的北平,北平的老百姓是選擇拿起武器和智慧抗日,還是選擇哈腰俯首歸順求榮呢?

祁瑞宣,當時的知識分子代表,是個具有國家和民族大義,同時奉行孝道,上孝下慈的人。這種情感使他前期一直糾結着,上一刻願意為國家和民族拋頭顱,灑熱血,下一刻身為小家的主心骨無奈和職責。整部書無疑是祁瑞宣的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從被動抗爭的障礙到主動戰爭的決心和自信。韻梅,結婚後才擁有名字的女性,祁瑞宣的妻,傳統,勤勞,孝順,卻不認識幾個字。這樣一個女性,卻愛恨分明,深明大義,雖然雙手習慣於張羅着一家的口糧,但也就是這樣的一雙手,在小順子被日本的孩子欺負時能決然對日本小孩進行回擊,能在糧食饑荒時勇敢的走到街上挑起全家生命延續的重擔和決心。錢默吟,相繼痛失兒子和妻子,六十多歲的老詩人,從此棄筆從戎,他堅信只有勇於反抗,投身革命才能挽救北平,挽救民族,挽救國家。老三瑞全和劉師傅,同樣懷着一顆保家衞國,堅決的抗日的決心,選擇逃出北平參加革命。桐芳,李四爺,孫七,小崔,小文夫婦,對日本人同仇敵愾,卻不幸成為日本人的刀下鬼。

同一片北平的天空下,有這麼一小部分的中國人卻選擇充當敵人的爪牙。他們求當官發財的,求榮華富貴的,求權威,求苟活,求時髦,他們對日本人卑躬屈膝,不惜詭詐,愚弄中國人,且不以為恥,整日招搖。冠曉荷,大赤包,高亦莊,祁瑞豐,胖菊子,藍東陽,李空山,招弟,是灰暗的北平中的毒瘤,最終一個個自掘墳墓,甚至落下被活埋,逼瘋在監獄的下場。

小説一共分為三個部分,《彷徨》,《偷生》,《饑荒》看完意猶未盡,我又找來了2009年同名電視劇《四世同堂》繼續回温書中內容。

這部由老舍先生小説《四世同堂》改編的電視劇,演員選角個人認為比較出彩,很符合書本中的角色形象,如黃磊飾演的祁瑞宣,模樣周正,具備知識分子的氣質;蔣勤勤飾演的韻梅,傳統,美麗,勤勞;元秋把大赤包的刁悍,西太后形象演活了,趙寶剛,演出了一個不知亡國之恥的小人形象。但是,電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卻不夠小説來的豐滿,有張力,比如祁瑞宣這個人物,小説是非常複雜的,這個人面對着國家的破敗和小家的四世同堂的壓力,較長一段時間遊走在主動走出去抗爭和留下來顧家,一方面不甘心為日本人謀職,一方面卻不嚴厲批判老二和冠家充當漢奸行為的矛盾心理,與電視劇中黃磊所飾演出決斷的,自信的,勇敢的祁瑞宣是不同的。小説版的祁瑞宣在後期,實際上應該是在老三瑞全的出現和影響下,才最終選擇主動,積極參加抗日工作。

不是説電視劇拍得不完美,只是在小説的世界裏,老舍先生的筆下,你能更近距離的剖析人物關係和人物心理,你能深刻的體會到這個人之所以會選擇抗爭,之所以會選擇順從,之所以會選擇當亡國奴。同時,你能深刻感受到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很多地方讀起來使你心潮滂湃,給你一種隨時捨身取義的民族憤慨,給你一種藐視亡國奴,衝破敵人漢奸的思想和勇氣。也許,這就是老舍在抗戰時期,寫下這部著作的最原始初衷和動力。

《四世同堂》讀後感38

去年生日同學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過後,有點慚愧,才看了一部!開始看時,就想着到時候看完了能寫篇讀後感,就像初中還是高中那時候常寫的讀後感。此刻擺在自我的牀頭,卻總有些原因,讓你靜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寫寫感受,看後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豐、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樣的性格,走着不一樣的道路。

記得當時看到瑞宣的一段獨白時,自我就發了一個動態,與其説當時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説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寫道:瑞宣認識他自我,他覺得他的才力,智慧,氣魄,全沒有什麼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儘可能的對事對人盡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壞習氣減少他的石子的堅硬與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間,他的盡心盡力的結果與影響差不多等於把一個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並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懷中,或隨便的擲在一灘臭水裏。

當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這樣的狀態。可是就像瑞宣認識了他自我一樣,我彷彿也看到了自我。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夠細心謹慎,也沒多大的智慧與才氣,從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長是什麼?最怕問你擅長什麼?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卻總有那麼一股勁,堅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還能做點什麼,我至少還能夠改變點什麼,我覺得,人就是要這樣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連你都不覺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過走向一條相反的道路。或許,就是因為大多都是這樣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個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個好的未來,此刻我的眼裏,我們的眼裏,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讀後感39

老舍是我國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駱駝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説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地時應當奮起反抗,而不是順從,否則就是自掘墳墓。在我們國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負是,很多老百姓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就放棄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難,這些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罵!

故事講述了北京淪陷區裏祁家、錢家、冠家等各階層普通人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祁家人和錢家人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而冠家人去出賣自我的同胞,從日本人手中獲得好處,當衚衕裏所有的老百姓都艱難的生活着時,冠家卻因為勾結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後的錢家人為了報仇與日本人周旋,進行了反抗。

在書中,我們看到冠家人一開始討好日本人,做出了禽獸不如的事情,而之後對日本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變被日本人無情的拋棄和迫害,他們種下的惡因也所以收穫了惡果。可見,對待敵人,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犧牲,也不能改變自我的意志,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個人與國家命運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時,國難當頭,卻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民主和國家,為敵人做事,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

小説以錢默吟先生抗戰勝利後驚奇地出現在鄉親們的面前,並與祁老人及一家老小慶祝抗戰的勝利而結束,這是完美的結束,是現實,也是讀者包括我願意看到的。

《四世同堂》讀後感40

記得我第一次閲讀這本書是在高三。那時候,繁重的學習令我疲倦不已,糟糕的考試過後,本就不平靜的心情更加波濤洶湧。很偶然地,我從同學那裏接觸到這本書,隨着閲讀的深入,我漸漸的平靜下來。如今重新回顧這本書,得到的便不僅僅是那一份令人平靜的魅力。

故事就展開在北平一個叫做小羊圈的地方。這裏住着幾户人家,錢家、冠家、祁家……北平小羊圈衚衕裏祁老人正計劃着如何圓滿的度過80大壽,日本人卻突然打了進來,使表面本來和睦的衚衕變得風雲四起。

生活在日本人統治下的北平,沒有一點生機。各種人有各種的活法,冠家攀上了特高科科長李空山,大赤包當了妓女檢查所的所長,祁瑞豐當上了教育局副科長,和新民會的藍東陽結拜成了兄弟。緊衣縮食的祁家,只有瑞宣在英國府做事養活全家。拉洋車的小崔成為了替罪羊被砍了頭,漢奸們更是想盡辦法討好日本人。

前線吃緊,日本人加緊了經濟侵略,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糧食的短缺,使街上經常發生搶食物的場景,每個人都瘦骨嶙峋。妞子拒絕吃日本人發的共和麪,死在了勝利的消息傳來的前幾分鐘。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壯。結尾一句“起風了”,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中國歷史的車輪始終不斷地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更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讀後感41

在爸爸媽媽的介紹下,我捧起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書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我。

《四世同堂》講述的是在日軍佔領北平時那兒一户人家由興旺轉為衰落的故事。書中,當我看到“大赤包”“胖菊子”和藍東陽和日本人一起剝削普通百姓的時候,心中不禁怒火中燒。而當我看到桐芳為了殺日本鬼子和日本鬼子同歸於盡是,我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在全書的最後,瑞宣的小女兒小妞子因為吃共和麪,裏面的砂子、穀殼兒卡在闌尾裏而死亡,但與之同來的是日本投降的消息。但那時,大家怎麼也開不起心來。戰爭帶去人們太多太多了。

合上書本,細細品味。這本書中最讓我氣憤的是那些像“大赤包”“胖菊子”和藍東陽一樣的中國人,為了自己生活得好,就想盡方法來折磨人,想盡方法來討好日本人,為的只是表面上的“優質”生活,絲毫不為北平陷落而感到傷心,反而感到自己的好日子來了。但是在最後,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

是的。當今生活比以前當時好了很多,但是,我們國家在國際上也聲譽不錯,又是奧運會、又是世博會,看起來光鮮無比,但是其實我們國家仍然還有很多十分不好的現象。就如我們國家比比皆是的貪官,食品問題,還有前一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就是説人們為一個受災縣捐款三千萬,但最後受災人民總共只收到了幾百萬。而剩下的幾百萬又到哪裏去了呢?可想而知,這些錢應該到了那些上級貪官那兒了吧。那些人就眼睜睜的看着人民吃不好、喝不好,而自己在家裏吃香喝辣、山珍海味。這些人就像書中的“大赤包”“胖菊子”藍東陽,只顧自己,不管他人。

我希望我們國家能越來越好,減少那些不好的情況。

《四世同堂》讀後感42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長篇小説,它講述了住在小羊圈”裏祁瑞宣一家人在北京淪陷時期內平凡而又不甘於平凡的一段生活。

祁瑞宣是一家之主,為人寬厚温和,但還有中國人的血性,他在北平剛剛淪陷的時候,將自己的三弟送出去抗戰,並且告訴學生和街坊們,中國沒亡國,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星星,雖然不是很亮,卻能帶給人希望。

錢默吟是一位詩人,因為他的二兒子仲石摔死了一車的日本兵而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打,回來後,變成了一位愛國詩人,他整日不斷地奔走,遊説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抗日的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升官發財和一些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身邊的人和事賺取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迥然不同,其實這就是老舍先生總結的中國人的三大性格種類。如果中國都是像祁瑞宣這樣的人,那麼日本人入侵北平就是偶然事件;如果中國人都是像錢默吟一樣的人,那麼中國決不可能被日本侵略;如果全都是像冠曉荷這樣的人呢,中國是必然要滅亡的。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不會長遠的。但在整本書中,這段描寫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

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中國人軟弱的性格,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默默的做着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中國人的心中種下一顆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中國人的血性所在,中華民族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讀後感43

重新接觸《四世同堂》,給了我年少時沒有的感受,我想,這不僅僅是年齡的原因,或許更多的,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社會的黑暗,我彷彿看見了戰爭中的北平,淪陷中的北平,覺醒中的北平。那時的北平離我相隔萬里,卻又感到近在咫尺。

《四世同堂》有百萬餘字,其中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在這個以亂世、戰爭為背景的大家族中,老舍先生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衚衕祁家祖孫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爺,祁老太爺的兒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兒媳婦,三個孫子:瑞宣,瑞豐,瑞全,沒上過學的長孫媳婦韻梅,頭髮燙的象雞窩、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孫媳婦胖菊子,重孫子小順兒,重孫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衚衕的人家,詩人錢默吟,兩個老婆的冠曉荷,好心腸的李四爺夫婦,xxx徒丁約翰,會唱戲的小文夫婦,剃頭匠孫七,拉洋車的小崔,大赤包,棚匠劉師傅......

整本書圍繞當下血雨腥風的北平展開了敍述。北平淪陷後,小羊圈衚衕每一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心理的變化。老舍先生通過小羊圈一羣人的性格,生活,心態變化,讓我們看到了淪陷後整個北平人的動態過程,以人物的細部特徵和對話描寫,精妙的刻畫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比如祁老太爺的兒子祁天佑,老舍先生是這樣説的:“作慣了生意,他的臉上永遠是一團和氣,鼻子上幾乎老擰起一旋笑紋”,韻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臉上亂跑”;比如瑞宣和錢詩人説到錢的妻弟野求,錢詩人説:“別提野求!他有腦子,而沒有一根骨頭!他已經給自己挖了墳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難,可是不能原諒他!給日本人做過一天事的,都永遠得不到我的原諒!我的話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詛咒的人大概不會得到上帝的赦免!”錢詩人的這段話和一連串的驚歎號,他和他妻弟的心態一目瞭然。書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寫映襯環境和人物的心境,讀起來更覺得自然親切、通俗易懂。

北平淪陷了,百姓們缺吃少穿、受盡苦難,可是日子卻還得過,如果大家都死了,那也好,可能戰爭就不會顯得那麼殘酷無情了,奶奶告訴我,其實死也是為了活。我就感到奇怪,為什麼逃離危險的都是些好的、會拍馬屁的,而留下來受苦受累的都是些體弱多病、懦弱無能。後來,隨着對《四世同堂》的深入,我漸漸明白了,在一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想要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又要保全自己是不可能的。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良心與性命只能選擇一樣,應該沒有人傻到會拿性命去換良心。儘管能博得一個美名,但又有多少人能記住你的名字,只有那些選擇了忍辱負重地活,被稱為“漢奸”的人,才能風風光光地被人們所認識,哪怕揹負了再多的罪名,被羣眾認識只需驚鴻一瞥的時間。

《四世同堂》讀後感44

老舍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很多,除了駱駝祥子,就是《四世同堂》了,這部小説給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遇到困難時應當勇敢的站起來,遇到外地時應當奮起反抗,而不是順從,否則就是自掘墳墓。在我們國家遭遇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和欺負是,很多老百姓為了得到一時的利益就放棄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更多的同胞遭受困難,這些人必將受到人民的唾罵!

故事講述了北京淪陷區裏祁家、錢家、冠家等各階層普通人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祁家人和錢家人對日本人十分痛恨,錢家二少爺與日本鬼子同歸於盡,而冠家人去出賣自我的同胞,從日本人手中獲得好處,當衚衕裏所有的老百姓都艱難的生活着時,冠家卻因為勾結日本人生活的有滋有味。之後的錢家人為了報仇去和日本人周旋,進行了反抗。

在書中,我們看到冠家人一開始討好日本人,做出了禽獸不如的事情,而之後對日本人沒有利用價值了,變被日本人無情的拋棄和迫害,他們種下的惡因也所以收穫了惡果。可見,對待敵人,我們應當團結一致,哪怕是做出些犧牲,也不能改變自我的意志,這是民族存亡的精神信仰。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個人與國家命運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此時,國難當頭,卻仍然有很多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為了個人利益出賣民主和國家,為敵人做事,這是我們國家的恥辱!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向我們展示了面臨外辱的時候,哪些人能夠堅定信念,不忘國恥,哪些人會出賣同胞,賣國求榮,這些漢奸必將遭受懲罰!

《四世同堂》讀後感45

國破家必破。這個是我在《四世同堂》裏看到的一個道理。小羊圈衚衕的每個人都是一類人的代表,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祁老一家是一類,錢老,李四等等,不一樣的職業,不一樣的性格,就是我們社會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爺家四代人,三個兒子,一個隱忍,一個背叛,一個改變,敢於奮鬥,就是典型的戰爭背景下人物的命運!天佑用生命書寫清白,未嘗不是一種氣節,瑞宣有痛苦,卻始終不忘記國家,瑞全去改變!在苟且的生活裏,老舍先生給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來説一個家族的興盛於榮耀,而在老舍的筆下,它成為國家命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家族的覆滅,因為有戰爭的發生,戰爭則是因為沒有強大的國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戰爭中走向了瓦解,更何況那些千千萬萬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國無強家,僅有把個人的榮辱和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命運系在一齊,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昇華。

戰爭永遠都是可怕的,它是對人性的一個全面的考驗和挖掘,在生死的較量中我們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這樣的剛正不阿?還是像祁瑞豐這樣淪為走狗,出賣自我的國家、出賣自我的民族只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為我們揭示的社會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們永遠不敢設身處地的去想象,永遠不敢應對在那種環境下的真實的自我掙扎。

然而這就是老舍,一個飽經滄桑的偉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筆為我們刻畫出一個如此沉重的世界,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和品讀。

所以,年輕的一代覺醒,開始奮鬥,這是他們的選擇與付出,他們是愛國的一代人。這也是老舍在小説裏給我們的期望,不僅僅是生活的苟且,還有期望,還有詩和遠方。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興則國興,再讓我説一句俗話吧,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我們教育的是年輕的一代,讓我們和我們教育的這些孩子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熱愛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讀後感46

《四世同堂》記敍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中,日寇鐵蹄下和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後的不安、惶惑與震撼。狠狠地鞭撻了附敵作惡者醜惡靈魂,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反映出老百姓們的英勇無畏。

書中的人物冠曉荷是住在小羊圈裏的住户,他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看到日寇的侵略,千方百計的想和日本人做朋友。他,對日本人畢恭畢敬,向他們的背影深鞠躬,給日本人下跪,卻因為“消毒”丟了性命。他的太太外號叫大赤包,她希望中國被日本打垮,找關係給日本人做事。她的性情火爆剛烈,對自己的同胞毫不留情,但最後和冠曉荷的結局一樣,在他們依偎的日本人手中死去。

我佩服書中的祁家老三祁瑞全,他是一個滿腔熱血的大學生,見到日本的入侵,他不想做亡國奴,而決定離開北平,將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做一個抗戰的英雄。他回到北京後,他已經不是一個急躁的學生,而變為了有豐富的閲歷和抗戰鬥經驗的地下工作者,他受組織委派,潛回北平,做情報工作,他在北海公園刺殺了給日本人做特務的招弟,在抗戰勝利時,與鄰居們共享快樂。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國人,他不怕為國捐軀,只希望為戰爭勝利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是一部靈魂的覺醒史。戰爭激怒了人,也改變了靈魂。雖然招弟從一個純潔的姑娘變成了日偽的特務,讓人心寒,然而錢默吟卻被戰爭從一個不諳世事的舊式知識分子激怒成投筆從戎的革命者,也讓矛盾的高第與瑞全並肩作戰,讓祈老爺子抱着妞妞去找日本人算賬,讓小崔和李四爺等人不乏悲壯地為革命而犧牲……這足以讓人喟歎,讓人震撼!

這是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人性之花的淋漓綻放,是一首鏗鏘激盪的民族靈魂的交響,這是在先生的妙筆下,一朵永開不敗的民族之花。這裏,我們借先生的筆看到了一部舊中國的抗戰史,瞭解到了在槍炮的雷鳴中形形色色的最本質的性格,它讓我們不斷地理解與反思。而透過這部國民史,我們又讀懂了一位生在炮火年代的偉大的人民藝術家,他輕鬆幽默的筆調裏有的是滿腔的憤慨,嘲笑諷刺的帷幔下透露出的是一顆對家國拳拳之愛的心,是對國民矇昧強有力的呼喚,是對勝利最急切的渴望與堅信。

這位先生,叫老舍;這部書,叫《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讀後感47

《四世同堂》是我初中時閲讀的第一本書,寒假的時候又重温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遠是那麼質樸而生動。

這是一本描寫抗日戰爭的書,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戰場,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這是相當少有的,畢竟大家都關注着閃閃發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動常常被忽略。故事發生的場景很小,但是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人物不少,但讀後卻會清楚地記得每個人。

歷史的鏡子

書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衚衕作為亡城的縮影,以祁家祖孫四代為中心線索,細緻地刻畫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統治下,如何掙扎在生與死的縫隙裏以及他們緩慢而艱辛的覺醒過程,並且分析了在國破家亡的嚴峻時刻,國民們的精神素質和種種心態。可以説,《四世同堂》是我們認識歷史的一面鏡子。

沉默有時候是最保險的

書中太多的人物給我留下了印象。一輩子想着保全自身最終卻選擇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長孫瑞宣;為抗日戰爭無私奉獻的進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終下場悽慘的漢奸冠曉荷和大赤包。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數不勝數,細細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種種行為罄竹難書。他們掠奪一切資源、搶糧食棉被和煤炭、禁錮思想、強制學生學日語,六十歲以上和六歲以下的人不發糧證、甚至把那些凍死、餓死、病死的人運到城外喂狗。也正是在最嚴酷的迫害下,中國人才丟掉幻想,進行反抗。

那些醜惡的靈魂在老舍的筆下顯得血淋淋。與此同時,老百姓依然英勇無畏,他們願意為祖國付出一切,也正是這種精神,最終的勝利才站在我們這一邊,這是中國人所獨有的氣節。

感謝老舍先生,不僅因為他留下的經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個時代國家最苦難的一面保留下來,讓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銘記國恥,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

《四世同堂》讀後感48

我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心裏已是熱血澎湃,彷彿自己置身於硝煙瀰漫的北平……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衚衕演繹着自己的悲歡離合,榮辱沉浮,他們的生活因為日本人的到來和離去而發生了質的改變。

有年過半百隻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欺負而家破人亡,放棄知識而立志報仇的錢老人,有受過新中國教育卻被舊中國古老陳舊的封建思想緊緊纏住的祁瑞宣,有沒受過多少教育卻很真很純一心為國的市井小民孫七和小崔,也有為了升官發財,虛偽的賊大赤包、祁瑞豐……還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徵,但最終,經歷了這麼多震驚、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這本書的再一個亮點在於背叛者了。老舍先生筆下的他們讓人讀後對於他們的行為不禁咬牙切齒,而對於他們的死卻又無法覺得痛快。書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無法用隻言片語來判斷他們。他們因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來而死。這些背叛者們即使到了臨死仍執迷不悟。大赤包在獄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會讓她出去,一直做着風光無限的夢,但夢終究還是夢,最後她還是慘死在獄中當我讀到幾位背叛者的慘狀後,我開始對他們的行為慢慢感到疑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及至死亡的邊緣仍執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裏推呢?或許這是源於他們對金錢、權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講的是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衚衕住户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忍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

讀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熱愛我的祖國,這部小説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大家只要心連心就能戰勝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