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精選7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6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精選7篇)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1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筆下的鉅作,跟我們娓娓道來北平淪陷時期,日寇鐵蹄下老北平胡同裏發生的一個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作者濃濃的家國情懷。在紛亂的年代裏,隨着主人公的坎坷經歷,我深深地體會到,有國才有家,家和國的命運是深深地連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衚衕裏的老街坊們足足有二三十户,在被日寇佔領,“北平哭泣”的年代裏,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連踏出家門都是件冒險的事情。國難當頭,就像是一面照妖鏡,照射出老北京胡同裏的世間百態。以冠曉荷等人為代表的漢奸羣體,為了一己私慾,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國,出賣自己的同胞,可謂“有奶便是娘”。他們滿心以為,投敵賣國會給自己帶來榮華富貴,可最終等待他們的,竟然是日寇慘無人道的活埋。身敗名裂,是一個叛徒罪有應得的下場,足以告誡我們,在國家淪亡的情境下,別説是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就連任何一個國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碼的安全保障,國之不存,所有的榮華富貴,註定只是一場鏡花水月。

所幸的是,雖然有人賣國求榮,但更多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民族危難的時刻,終於能夠覺醒過來,挺起中國人的脊樑。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錢家和齊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羣體。書中的錢默吟,原本只是一個醉心於風花雪月的舊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國恨的洗禮下,他的精神世界實現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家庭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最終他毅然決然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民族大義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箇中國人的最起碼的使命,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骨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時代的洪流,衝散了小羊圈衚衕裏一户户人家的命運,這雖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卻見證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知識分子階層、小市民階層紛紛覺醒,奮起反抗的過程。有國才有家,這是一個多麼簡單而樸素的道理,卻要經過多少血與火的洗禮,才能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中。什麼是國?人民就是國,無論面臨怎樣的苦難,人民的抉擇,成就了國的偉大。多少年來,多少代中國人濃濃的家國情懷,組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記憶,這是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的財富。對於這種民族印記的漠視和淡忘,是多麼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亂分子,他們身為中國人,卻深以為恥,甘心投入異族的懷抱,不惜挑起事端,出賣同胞的利益。所謂的“追求自由”其實只是他們追求私利的一塊遮羞布,他們的行徑其實與戰爭年代的漢奸並沒有什麼不同,歷史證明,出賣國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註定不可能會實現,歷史只會將這樣的人釘在恥辱柱上。

雖然戰爭年代早已成為過去,家仇國恨似乎已和我們這一代人非常遙遠。但是忘記苦難,意味着背叛,只有將先輩們濃濃的家國情懷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一代代繁榮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2

《四世同堂》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説,它講述了生活在“小羊筆”齊瑞軒家族在北京淪陷期間的平凡與不甘平凡的生活。

齊瑞軒是一家之主。他是個善良温和的人,但他身上還有中國人的血統。當 bac binh 剛剛倒下的時候,他派他的第三個兄弟去抗擊日本人,他告訴他的學生和鄰居,中國並沒有失去這個國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顆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給人們希望。

錢鄚一嗯是一個詩人,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頌詩日本兵殺了日本車和被打,回來後,就成了愛國詩人,他不停地運轉了一整天,遊説更多的年輕人投身抗日隊伍。

冠曉荷,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每天想的只是我們如何能夠升官發財和一些自己佔便宜的瑣事,靠着出賣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賺取經濟些許蠅頭小利。

這三個人,性格很不同,其實,這是老舍先生總結了中國人3種寫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國人喜歡齊蕤旋,那麼北京的日本侵華是一個意外;如果中國人都像殷謙沉默,喜歡的人,那麼中國永遠無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費用,如冠曉人做的,中國必將走向滅亡。

一個國家民族企業如果我們沒有得到應有的血性,變得像綿羊一樣存在軟弱,任人宰割,那它註定是中國不會進行長遠的。但在這一整本書中,這段時間描寫可以給我的感觸最深:“他看着學生自己的一雙手,一雙白軟的手,他苦笑了一下,這樣的手是打不了人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作為中國人對於軟弱的性格,這是因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但接下來的他們祁瑞宣和錢默吟做做的事情卻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隱忍的同時,卻憑着豐富自己的一腔愛國熱血,默默的做着一些潛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圍都是中國人的心中已經種下一顆積極反抗的種子,點燃一盞希望的燈火。這才是每個中國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華傳統民族精神長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3

我慢慢吁了一口氣,輕輕合上書的最後一頁,揹負着歷史的厚重,彷彿自己正置身於這個顛倒是非,硝煙瀰漫的北平。

謹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帶憂鬱的瑞宣、由隱士詩人變為革命鬥士的錢默吟、任勞任怨的大嫂、熱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爺、狡猾卻正直的白巡長、樂於助人的李四爺和四大媽、無聊無恥的瑞豐、陰狠的大赤包、一步步墮落的招弟、聰明勇敢的桐芳、最終成為革命青年的高弟,還有孫七、小文夫婦、冠曉荷…八年的厚重寫在了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的風雨飄搖。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困難,給中國留下了無盡的傷痕。

説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裏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漢奸形象。“漢奸”,這個在那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的愛財小人,為了財出賣了國家和自己的靈魂。他們的風光,人們看着恨,但他們死,人們看着卻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漢奸”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了對國家的愛,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憐人。其實,他們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生,卻沒有因為日本人的撤離而亡,他們存活在很多人的潛質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同了,“漢奸”不流行了,不流行並不代表不存在了。

錢默吟老先生是全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忽略書中如此堅強的一個老人。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説,單單他的堅強勇敢,就足以是全書一抹不容忽視的風景。錢老先生是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在那個時代是個不可多得的革命戰士。在全書緩慢的節奏中,錢老先生是個一個進程的神祕的形象,儼然為書增加許多鏗鏘之力。中國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像錢老先生這樣的人,才終於站起來,走向光明!

中國人最痛恨日本人的,而看着“四世同堂”,你會更加確信自己對日本人的恨。然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又是無助的,新舊社會的交替給人帶來的迷茫是無盡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犧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慘死了,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來。

戰爭結束了,沒有勝利的喜悦,更多的悲壯。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一個悲劇。人們一直疑問老舍先生為什麼要給大家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人們詫異於故事的戛然而止卻不知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起風了”,我想足以表達老舍先生的意思了。歷史的車輪輾轉向前,歷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風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許打雷,或許下雨,渺渺茫茫。中國始終推着大車向前進,泥濘和傷痕總是有的,但回首過去悲壯的一頁,除了記憶和歎息,我們應該看見預示着光明的未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4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它是老舍先生寫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分量最重的一部著作,可以説是“最老舍”的一部。《四世同堂》是以小羊圈衚衕的祁家做為核心,寫下了日本統治下的北平,那兒的人和事已經深深地映入老舍心中,怎麼也揮之不去,一個真真切切的老北京就在老舍的筆下,鮮活的展現出來。

書中祁家太爺的長孫瑞宣是一個愛國的人。他愛國,想為國家效力,他想去抗戰,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理應為國家做點兒什麼。可是,瑞宣又是家裏的長孫,是要成為四世同堂的祁家頂樑柱的,瑞宣要顧家,要成為祁家的主力。在這兒,體現了瑞宣的“孝”,他雖然愛國,可是為了整個祁家,他只能選擇留下。同時,在瑞宣的身上,也有“忠”的存在,他有一條底線,就是不給日本人效力,不要日本人的錢。他支持瑞全去抗日,為國家效力。

瑞宣在北平成為了一個參與地下鬥爭的積極骨幹,一心一意為國而堅守小羊圈的百姓,他顧家,也為國效力,“忠”和“孝”在瑞宣身上都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四世同堂》裏的人物,都被賦予了鮮明的性格,一個個人物成功的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活生生的老北京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翻開這本書吧,去欣賞一個不一樣的老北京。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5

《四世同堂》是我看過最過癮的中國現代文學書。沒日沒夜看了好幾天,對我的影響已經不穩定很久了。故事裏的人都是那麼鮮活。他們在小羊圈衚衕玩着自己的.悲歡離合,由於日本人的到來和離開,他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

説到《四世同堂》,不得不提漢奸的代表形象。“漢奸”,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只是目光短淺、貪財的惡棍,為了錢出賣自己的國家和靈魂。他們的風景,讓人看着討厭;但是人死了,看起來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幸福。“賣國賊”是可悲的,因為沒有他們對國家的熱愛和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只是迷失方向的窮人。其實他們的出生是因為日本人的到來,而不是因為日本人的撤退而死亡。他們活在很多人的潛能裏,只是後來的社會不一樣了。“賣國賊”已經不流行了,如果他們不流行,也不代表他們已經不存在了。

錢尹默老師是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不知道為什麼書裏總有人忽略這麼一個強勢的老人。拋開他的政治觀點不談,光憑他的力量和勇氣就足以成為整本書不可忽視的景觀。錢是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的人,是那個時代少有的革命戰士。在這本書緩慢的節奏中,錢尹默是一個緊湊而神祕的形象,這給這本書增添了許多鏗鏘的力量。正因為在千千有成千上萬像錢先生這樣的人,中國才最終站出來,走向光明的未來。中國人討厭日本人。看《四世同堂》,你會更確定你對日本人的仇恨。但當時的中國人是無奈的,新舊社會交替帶來的困惑是無窮無盡的。人們迷失了,不知所措。所以有的人革命犧牲了,有的人背叛慘死了,沒有一個人徹底活下來。

戰爭結束後,沒有勝利的喜悦,反而更加慘烈。然而《四世同堂》並不是悲劇。人們一直很好奇老舍為什麼給你一個不是結局的結局。人們對故事的突然結束感到驚訝,但不知道結局。其實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結局的,結尾一句“風大”就足以表達老舍的意思。歷史的車輪向前轉,歷史的浪潮起起落落,風也起,但不一定吸沙,可能打雷,可能下雨,無邊無際。中國總是推着大車往前走,總有爛泥和傷痕。但是回顧過去的悲慘一頁,要看到除了回憶和歎息之外預示的美好未來。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一本我在幾個星期前買的《四世同堂》,覺得這本書特別的好看。

《四世同堂》主要講了在清政府結束統治後,日軍進犯中國,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衚衕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交織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因為我只看了一點,所以只知道大概。在《四世同堂》中,我最不喜歡的便是冠家了。冠家的人在日本人來襲時,不説反抗日本人反而巴結日本人,讓日本人把錢先生抓了起來,絲毫沒有愛國之心。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祁家的老三了,老三不僅是大學生,有着許多的知識和學問,還有愛國之心。在日本來襲時,依然和王連長一起出了城,投靠了中華民國軍隊。放棄了小家,為了大家而奮鬥。

《四世同堂》這部300萬字的書籍,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在當時的可恨和普通人的場景,是一部不朽的名著。(王紹丞)

四世同堂的讀後感7

老舍先生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既是北平城中的百態人生,亦是抗日戰爭時期,一段厚重的歷史。正如老舍先生在開篇所寫“他們生,他們死,他們興旺,他們衰落”在這跌宕起伏的一路上,有多少人迷失方向步入歧途,又有多少人不失理想奮勇向前。在書中,老舍先生用一個個形象的詞彙生動的描述着每一位主人公,這些詞彙不僅能描繪出不同人物頗具特點的相貌,更能準確的勾勒出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面帶笑紋,老成持重的祁老人;圓臉重眉,一團和氣的祁天佑;深居簡出,謙恭和氣的錢默吟;盡職盡責,樂於助人的李四爺,當然也有虛榮的冠曉荷和太太大赤包。如果説祁老人和他的大家族是一棵茂盛的大樹,那麼小羊圈衚衕便是一片林,大大小小的花草樹木間,有相互依存,也有獨自挺拔,更少不了旁逸斜出的雜枝殘葉。老舍先生用他略帶調侃的京腔京韻,寫活了抗戰時期北平市井小民的百態人生。

小羊圈衚衕,似乎與外界相隔離,它有着自己和諧温馨的小環境,鄰里和睦,相互幫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但當日軍攻城,北平淪陷,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全都被打破。每個人都帶着些震驚,惶恐與不安,但也有一些為此興奮並蠢蠢欲動的人。不用説小羊圈衚衕,單是從祁老人的家中,就會因年齡閲歷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分歧,有人逃避,有人親日,有人抗爭單從這一個家庭,一條衚衕的對待戰爭的理解與行動,便能映射出整個北平,乃至全中國人在日軍鐵蹄下,亡國奴的生活。

老舍先生用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寫活了那段沉重的歷史,用他飽含深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着那段歷史中一個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細節。在老舍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日軍暴行和叛國求榮者的譴責與批判,可以看到他對敢於奮勇抗爭的志士們的敬佩與讚許,也可以看到他對被迫成為亡國奴的平常百姓的同情。老舍先生在文章結尾寫下“起風了”三個字,必是希望每一個看過這本書的人,都能明白,無論狂風暴雨,總會有陽光衝破雲層,重照大地的一天,清風仍會拂過,生活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