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餘秋雨《陽關雪》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7W

《陽關雪》縱觀全篇,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的感情抒發放在感歎天地的廣大自我的渺小上。而是將自己的思緒投影到歷史的長河之中,他的思索是更高層次、更深層次的感慨。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餘秋雨《陽關雪》讀後感1

手裏是一本餘秋雨文集,讀着《陽關雪》,我被深深打動。

我不曾到過陽關,只是在十五歲那年,離家出走,攜着少年的憂傷和孤獨,奔赴敦煌,在漫天飛舞的風沙裏,感受了幾許流浪的疲憊與悲涼,我不曾體會它背後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時候,從課本上讀這首詩只覺得“陽關”很遠,腦海裏出現的是肆虐的風沙,和將要遠去的朋友,牽着馬離去的孤獨的背影,離別的不忍,只好勸朋友再喝一杯酒,陽關迢迢再無故人。

今夜,讀餘秋雨先生的《陽關雪》,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孤獨的“行者”在漫天飛雪的茫茫大漠裏艱難行進奔赴陽關,在他身上揹負的是一箇中華兒女厚重的歷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層疊的樹影,樹下流水不斷,不遠的山峯上呈現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陽關了!

自古屯紮兵馬之處,必是具備此條件的,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走進,視野裏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後的寒風裏佝僂着身子,悲壯地見證着當年歷史古戰場的慘烈。餘秋雨先生所觀看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神聖的廢墟,藴藏着千年的歷史文化。

是一個懷着悲哀無言的陽關,一個響亮着戰爭號叫和將士吶喊的歷史呼聲的陽關。這兒是軍事聖地,這兒是浴血沙場,這兒是揮別一個個流落官,一個個文人的流放地。這兒有着無數個墳堆,這兒有着無數不屈的靈魂,卻在淒冷的風中孤獨地哀吟,歷史留給了他們的是什麼?是淡漠,是無情,是遺忘!那麼多人,就這樣被一頁頁地翻過?

那麼深奧的文化,就這麼被深深地掩埋?餘秋雨先生不禁慨歎大詩人王維的唐人風範,在這悽慘之地,竟纏綿淡雅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境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在歷史“吹拂”下,終成廢墟,終成荒原,無人與他做伴,惟獨那幾個土墩。也許,再過幾多歲月,就連那土墩,那廢墟也將化作塵灰蕩盡!陽關,不正是我們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嗎?

曾經壯美,曾經輝煌,卻被淹沒在了歷史長河的大雪之中。撥開濃重的歷史面紗,清掃沉壓在這歷史文化廢墟身上厚厚的積雪,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久遠的,悲壯的故事告訴世人,告訴我們的子孫後代,歷史的一頁不應被掩埋,我們有責任讓那歷史的廢墟上重新開出豔麗花朵,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決不能被“大雪”掩埋,陽關迢迢,征途漫漫,我們需早日動身!

文化的陽關寂寞着。肆虐的北風在耳邊吼叫,漫天飛揚的風沙狂笑着,枯澀的蘆葦柔弱地歎着氣,還有那幾個土堆孤寂地哀吟。餘秋雨先生漫步長歎,繼續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陽關大雪又呼嘯而立,文化的哭泣開始縈耳。這是誰在哭泣?也許是文化廢墟,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的人,更也許是感受文化廢墟後,又來悲憐文化的人……

餘秋雨《陽關雪》讀後感2

天氣乍暖初寒,這西北小城的風瑟瑟地吹着,到了耳邊總覺得有人在念着什麼。起初模模糊糊,後來愈加清晰,約摸着是“雪”字了。可這西北小城的冬雪又着實沒什麼看頭,路人的匆匆腳印瓷實了雪地,髒了那份江南水鄉嚮往已久的潔白。我搖搖頭,試圖抹去雜亂無章的雪,可那念頭卻揮之不去。

後來,在慵懶的午後,隨手翻開蒙了一層薄薄的灰塵的書,竟不由地笑出了聲,評讀錢塘蘇小小,竟有人有這樣精闢的論述“與這種暗淡無光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西湖夢》)一瞧作者,竟是餘秋雨先生,先生果真是極有趣的人。

更加急不可耐地往下讀,卻再也笑不出聲。原來那耳邊日日縈繞的雪竟是這般,這般蕭瑟。這才是雪,是陽關的雪,西北的雪,是大漠孤煙才有的浩蕩,是江南兩岸領略不到的風光。一道陽關,兩丘雪,三聲胡笳,四面沙。先生説:“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我在暖暖的陽光下竟再也找不到那種散漫,莫名地感到一種寒,亦或是由寒而得,更深刻地澎湃,這才是我大漠的雪,這才是我西北的雪。

再讀《陽關雪》,更是不敢笑了,唯恐得罪了自己心裏的那種蕩氣迴腸的澎湃。秋雨先生是奔着王維的《渭城曲》,去尋陽關,我卻是奔着他的《陽關雪》,在心裏搭建起了那些土墩,那些石城,那些令人魂牽夢繞的雪,還有那大漠沉默,西風聲起的.肅殺。雙手合實書頁,竟徵了一下,耳邊傳來揚揚灑灑的雪花,而比朔方更朔方的大漠上,胡笳和羌笛哀哀怨怨地慢慢飄來,似有似無,奪人心魂,先生説:“既然一個名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可是先生啊,當年的那個民族遊走於荒原,而慰以寂寞的,怕也只有這悲愴的樂聲。漸漸掩蓋在大雪中的,只是這個民族日益強盛後對大漠的笑靨如花的心,這是一個民族的錯誤。

我聽見天空的歎息,飛鳥的軌跡,垂下的眼瞼遮住所有陽關雪的悲壯。先生啊,令人驚駭的地上的凸凹是遠年的墳堆,你説,被大雪籠罩的黑色的古戰場上,會不會有一個兵敗將軍早已料到千年後的一個墳頭會埋葬着一個民族一部分坍塌的精神的疆域。許多許多年後,會不會有一個少年坐在陽光下感到一種寒意,發出一陣惋惜,原來陽關也曾孕育着華夏的文明,一聲駝鈴響起絲綢之路的行者奢侈的夢,一位美人眺望西漢王朝的方向輕柔的紗,一個牧羊人痴念去國還鄉的愁緒滾燙的淚。華夏仍在,春天依舊,可如今只有一個文人,一場雪還惦記着那個“勸君更進一杯酒”的陽關。

如多把陽關比作漂泊的詩人,日後的我們是不是隻能在他的開始寫下零星的幾個數字,而卒年上只能畫一個大大的問號,構成陽關一生的坎坷。

我要去陽關,看時代賦予它的悲愴,命運笑望他的衰亡;

我要去陽關,去先生筆下的陽關,去聽胡笳,羌笛的飄渺,去找尋朔方真真正正的一場雪;

我要去陽關,握一把滄桑的雪,做一個文人的夢;

我要去陽關,去陽關……

餘秋雨《陽關雪》讀後感3

帶着幾分思考,隨着餘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陽關。

餘先生説,他是衝着王維的《渭城曲》而去尋陽關的。正如文中老者所説,陽關沒什麼好看的。那裏沙丘縱橫,有的只是一望無際的沙灘。雖然不解但我能瞭解這份執着,就像我歡喜《傲慢與偏見》而去看遍簡奧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續集。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江南姑娘,對水鄉自是情有獨鍾,説實在的對西北荒漠真真是沒什麼興趣。餘先生的執着也讓我對陽關提起了一絲興趣,今日且隨着他去一瞧。

之前隨餘先生的見識了莫高窟的聖潔和玄祕,但是同處西北的陽關給我的只有滄桑和悲壯。茫茫一片的雪白,什麼也沒有,除了空曠還是空曠。這裏的雪沒有中原內地的柔美,顯得悽迷和厚重。歷史的車輪在這裏碾過,賦予了它特有的滄桑與悲壯,就連胡笳和羌笛,也悲涼,成了士兵們的心頭哀音。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鋪陳的有點令人驚駭,這都是古戰場留下來的墳堆啊!餘先生在文中問道:“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自然是沒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這土堆。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艱苦守衞邊疆、抗禦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風血雨中,在戰士來不及回望一眼故鄉而化作沙墳一座,沒有人立碑,沒有人祭拜,甚至沒有人記住他們。

站在這樣一個西北風呼嘯着迎面撲來的荒原上,看着這鋪天蓋地的沙堆,餘先生有點踉蹌,冷的牙齒打顫,鼻子通紅,更別提我一個見慣了山清水秀、温潤的江南的女子了。其實寒得是身也更是心。但就是這樣一個陽關,王維卻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舉着酒杯而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到陽關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貶謫至此的,王維也不例外。但是他們大多自信豁達,沉着安詳的,帶着唐人的那份風範。

他們才華橫溢卻不受當權者的重用,像王維這種詩畫皆稱一絕的文人,也只能在長安的宮殿中製造點娛樂供王公貴族消遣,並不會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後慘遭貶謫。唐朝可以説是中國最鼎盛的時候,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像李白、杜甫這種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詳的偉大人物在唐朝都沒有的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慘慘淡淡度過餘生。當唐朝在趙氏王朝的興起之時轟然倒地的時候,陽關見證了歷史的一切。縱然才情萬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國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傳承和發揚光大的。再看,歐洲的文藝復興開始鬧騰的時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後了,但是今天的歐洲文化發展的是何其燦爛,光一幅《蒙娜麗莎的微笑》就震懾了海內外多少人。而中國呢,本應該為中國文化的燦爛添磚加瓦的文人騷客卻流落至悽迷的陽關。陽關依舊是陽關,但終因那麼多的哀怨而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倒塌。這裏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但終究被人們隱在心底。

陽關,氣魄壯麗,奪人心魄,在歷史中繼續沉默下去,揹負着滄桑與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