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通用9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散文讀後感(通用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通用9篇)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1

提起餘秋雨,可能想説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於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願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湧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餘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於他——那樣一個20世紀初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祕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牆壁就乾淨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裏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餘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於,《莫高窟》緊隨其後,讓我稍稍欣慰,餘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於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説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後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後,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裏,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後,飛天神祕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後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2

讀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裏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3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悽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餘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藴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歎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説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餘秋雨對於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後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他曾説他常佇立,於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餘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於批判歷史,鍼砭時弊;他敢於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於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裏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羣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説會道。正是對於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於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4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餘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後,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裏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裏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閲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後,總感覺應該留下點什麼,特別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讓自己已經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再翻起餘老師的文章,只好趁着心裏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餘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的大師,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並不喜歡學習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於這些文學作品,學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學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真閲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後,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於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餘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着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裏,又想起許多當前關於餘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説,讓人對現實中的餘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餘老師文學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5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歎”、“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着,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脱俗,灑脱、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説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裏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裏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敍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着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裏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6

近日讀罷餘秋雨的散文,有許多體會。

餘秋雨作為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站穩了大眾輿論的中心位置。關於他的話題則紛繁蕪雜,像《行者無疆》等西方列國遊記的出版,北大學者餘傑《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直面餘秋雨的文革經歷,頻頻在中央台的綜藝節目中出鏡、點評以及幾起問題官司等等。餘秋雨儼然成了明星,而他的散文則被稱為“文化口紅”。儘管此種種,我們也絲毫不能否定餘秋雨和《文化苦旅》所帶來的社會和文化影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的散文被稱為歷史散文或文化散文,暢銷不衰,歷久彌新。這些散文,極易與國人心中的某些東西產生共鳴,從而引導人們去關注中國歷史、文化和中華文明,並試圖點燃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的文化火種,試圖對國民的生存和文化狀態有所改觀。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説餘秋雨的散文是他思考的終點,卻又是大眾思想前進的起點,在終點和起點之間形成接力,轉移於無形之中,影響逐漸擴大。

餘秋雨的散文涉及到了若干個層面。

有對現存的歷史遺蹟和文化狀況的考察,感悟歷史、感悟文明。餘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説,“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與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比如已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的《都江堰》。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的造福千年。長城的社會功能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對矇昧、野蠻、文明進程的深層剖析和思索。道士塔,一座小小的塔,卻包含着王道士的愚昧無知、包含着斯坦因他們的野蠻搶掠,包含着敦煌莫高窟的燦爛文明。作者無盡的傷悲,都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現在,雖然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卻,我們應該從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有對故鄉、家園的愛戀和探尋。故鄉的一草一木和固守的人們,在作者筆下都熠熠生輝,飽含着作者濃重的家園情結。而“就連故鄉,也是祖先流浪長途中的一個留駐點?”又是作者對於故鄉在哲學意味上的思考。

喜歡讀餘秋雨的散文,給我知識和力量,伴我成長。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7

餘秋雨先生是當今出鏡率很高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大眾人物。作為餘先生的同鄉,我深為其儒雅的外表、博厚的知識、犀利的談吐所傾倒和折服,也為其受到的苛求和責難而忿忿不平。文人相輕,歷來如此,但作為一個敢於用生命探索文化,一個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的文化名人,他無論如何是值得尊敬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文化人的一種追求,餘先生卻是視“行萬里路”重於“讀萬卷書”的一位苦行僧。15年來,餘秋雨以長途旅行的方式實地考察世界文化,先後完成了以考察中華文明記錄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考察伊斯蘭文明記錄的《千年一歎》以及西方文明記錄的《行者無疆》,從而完成了對人類歷史的三大文明的關注和考察。捧讀餘先生的這幾本遊記,始終滿懷着崇敬和虔誠,不僅是餘先生的著作使我徜徉於世界文明的浩瀚海洋,領略東西文化的博大燦爛,更重要的是餘先生用徐霞客式的動態學習方式顛覆了我們傳統的靜態學習方式,啟迪了我們向自然學,向實踐學,用腳步和五官去探索世界的學習取經理念。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學習的途徑和方式,本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非要分個孰輕孰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崇拜讀書者,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崇拜實踐者,認為“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筆者以為,在中國現行的僵化教育體制下,“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值得推崇和倡導。認真審視中國的教育學習模式,“讀萬卷書”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獲取知識、提升能力的唯一途徑,“讀萬卷書”使大家習慣了對書本理論的膜拜和認可,卻束縛了人類原有的主動探索創新的本能,“行萬里路”可悲地弱化成為商業化的休閒和消遣。因此,在大眾的印象裏,讀書就是求知,旅行就是休閒,“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成為完全割裂或對立的兩種行為。看了餘秋雨先生的遊記散文,並親身效仿體驗餘先生的文化苦旅,欣喜地感受到了探索後的甜蜜和快樂。原來,美景需要欣賞和發現,文化需要探索和咀嚼,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記錄感受,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也是一種其樂無窮的享受。

閲書如閲景,閲景如閲書,帶着思考去閲讀風景和文化,會收穫一種全新的知識,這是耕耘的快樂、探求的快樂。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8

在第一章當中,餘秋雨總結中華文化為何長壽的原因,一共總結出是八個原因。一、體量自覺,二、自守自安,三、力求統一,四、慣於有序,五、簡易思維,六、以德為幟,七、中庸為軸,八、特殊門徑。

在閲讀第二節的時候,有一段話是這樣説的:“其他文化在地域對峙、教派紛爭、軍閥割據中也會產生不少人員的身份自判、邊界跨越。這會造成一量一地的喜怒,卻不會引起太廣泛的反應。中華文化,則完全不同,非此即彼,非正即反,立場明確,不容漂移。踏錯一步就會直追人格、牽動遠近、留跡歷史。”

從這段話中,猶其在最尾的那個句子中。我聯想到最近的江歌事件,劉鑫就是踏錯了一步,又或者説,她一直就是這樣的,只不過是沒有人發現而已。到現在的今天,全國人民都在關注這個事件。

為什麼會出現現在的狀況呢?我們都不得而知,由這個這件事件,我吸取的最大教訓是:做人不能踏錯一步,一步錯就會步步錯。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是有感情的,我們會思考的,我們會反省的,我當然不希望再發生江歌這樣的事件,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身邊的偽裝的狼人。

其實看到這個事件的時候,我也是哭了。因為江歌實在是太可憐了,他為朋友失去了生命,而他的'朋友、他朋友的家人,卻這樣子對待江歌的媽媽,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做人不要太善良。

之前有看到一篇文章説,孩子,你不要太善良,因為成年人是不會向你求助的。人販子偽裝求助孩子從而把孩子拐走的事件。這樣的事件也是挺可恨的,讓一個家庭失去了孩子,讓一個家庭關係破裂,讓一個家庭中的父母痛不欲生。

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間的意外實在太多了,我不得而知,這樣的事件最後會有怎樣的發展,怎樣的未來。

我們只能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善待每一個人。一個人的壞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壞的,我們要努力認清身邊的每一個人,好的請珍惜,壞的如劉鑫一般的要疏遠。

江歌這個事件現在引起大眾的關注了,看到很多自媒體都是在譴責劉鑫的。大家都是有各自的觀點,當然都説是劉鑫做得不地道。然後兇手更加殘忍,兇手他就是兇手,不管日本法律是否判他死刑。

我不明白劉鑫為什麼要這樣子對待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假如劉鑫她老老實實地説出嫌疑人,案發時就能很快就抓住了那個兇手了,他的殺人證據就不能銷燬了。可惜劉鑫由這裏開始就踏錯了第一步,那麼她會選擇一直錯下去嗎?

我期待真相早日來臨,我堅信正義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9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風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因為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於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迴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的。歷史的源遠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第一次接觸餘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藴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雲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着的領悟力,也是使餘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後接觸到他的另幾本着作,如談史談鑑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歎》,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後,總想寫點什麼,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餘秋雨散文的寫作風格問題,對於我們的寫作也有許多的借鑑意義。

餘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餘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

餘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餘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非常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