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詢六國論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精選6篇)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1

今讀二蘇《六國論》頗感新奇,曾不想這舊事之中還有這麼多道道。不過,依我之見,二蘇文章看似行文舒暢,合情合理,但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因素,就不難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這也就影響了作者看待六國破亡事實的眼光,其文恐怕未點到實質。

蘇澈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在於不能聯合魏韓,使力量未被團結。我説非也非也。

在《過秦論》中就有提到六國曾在孟嘗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縱下“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這時的秦國又是怎樣的呢?秦國“開關延敵”,這就不得了了。嚇得諸侯“逡巡而不敢進”,於是“從散約敗”。試想,十萬之地,百萬之師,這是必爭的戰鬥,可諸侯卻不能將“叩關而攻秦”堅持下去,這説明什麼?這説明諸侯畏秦之勢。六國雖然合縱,但各國都有本身利益的考慮,所以就造成了他們徘徊不定,導致對秦之勢的懼怕,從而敗北。諸侯畏秦之勢,在史記中也有記載。説,秦圍趙,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結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慮,不敢出兵。魏國的十萬大軍其實已壓趙境,只秦國一句“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以拔趙,必移兵先擊之”,使十萬大軍不敢越趙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傳魏王軍令,毛遂拔劍威脅楚王,才得以救趙。

那麼蘇洵的六國論又是怎麼説的呢?蘇洵説“六國破亡,弊在賂秦”。六國的滅亡在於用土地賄賂秦國。他的理由是賄賂秦國不僅使自己失去了強大的依靠,還使“暴秦之慾無厭”,從而走上了滅亡的道路。我説非也非也,

這“六國破亡,弊在賂秦”的觀點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們應該看深一些,問一句“為什麼六國要賂秦?”當年秦攻趙,説,信陵君和春申君帥軍擊退了秦軍,但還有後話。後話是趙向秦求和,趙國割地。看,秦軍已被擊退,睏乏不已,按常理來講趙國即使無力追擊秦軍,最次也應該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沒有必要去賂秦,但趙國卻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時之安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國之勢在當時以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國滅亡不在於賂秦,而在於懼怕秦國之勢。

秦以其勢統一了天下,其實縱觀當時之局,可得勢者並非只有秦國。在當時可與秦較力者,還有齊、楚二國。此三國實力其實難分伯仲,只是秦國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氣勢上壓倒對手。在此,秦國的連橫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國氣勢的作用。楚王因張儀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齊國的聯盟,又經過與秦魏齊之戰,使之鋭氣大減,即而滅亡,起因受蘇秦讒言,廣樹外敵,連年征戰,致使其國力削弱,孤立無援,結果導致齊國氣勢鋭減。此後,秦國以其無以可敵之氣勢佔盡天時,地利,從而一統天下。

由此,我們知道其實統一天下,並不一定要有過於強大的軍隊,有的應該是氣勢。商湯憑七百里的地方,統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號令諸侯。憑的是什麼?是氣勢!秦國有強大的氣勢,而諸侯畏懼它的氣勢,這就是六國滅亡的真正原因。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2

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古時的秦國最早也和其它戰國列強一樣,都是周武王滅商以後分封的諸侯,只不過當時遠不如其它諸侯的封地大,並且又西臨戎秋,立國條件非常惡劣,可以説危機感從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隨在秦國國君身邊,以後秦國西滅戎秋,南並隴蜀,擴充國土,休養生息,變法圖強,致使國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過秦穆公其時稱霸僅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討伐不義,攘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問一問周朝九鼎有多重。

當時天下大勢,周朝已是積貧積弱,諸侯實力卻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問鼎中原統一中國之大事任誰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説去做了,只是由於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中原諸侯之間或安於現狀不思發展,或因蠅頭小利兵戈相見,或淫穢奢侈之風盛行,最終導致各國國力漸弱積重難返,而此時天下人心思定,連年征戰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夠遠離戰爭,安居樂業。而此時的秦國卻由於百年來的招賢納士輕徭薄賦,已是內有富足倉廩,外有勇將良相,秦國當時情狀:

一是人才濟濟,百餘年間,前有流落楚國雲楚被秦人用五張羊皮換回遂得名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後有因《過秦論》一文被秦人追回成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張儀等可用之才,這些人都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軍力強盛,當時的秦國軍隊被稱做虎狼之師實不為過,據秦兵馬俑研究來看,秦軍排兵佈陣進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連續射擊的三排勁弩手,後有手持兩米長槍能殺人於遠處的五排步兵,輔以戰車衝陷敵陣堪稱所向無敵,況且當時秦國的政策得力獎懲嚴厲,軍士殺敵原為奴隸的可以入籍為民,戰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遷並獲五金重獎,而臨陣動搖擅自退後者不但自己會被處,而且會禍及全家,以此軍隊對付已識書禮的中原諸強,實在是勢如破竹。三是國力大增,由於秦國當時地處西南,蜀中漢中平原因為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並投入運營,已成為當時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國強國富民的政策,國力強盛便成為必然。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

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3

每一個領略過《六國論》激盪文采的人,撫卷沉思,暗歎的不僅是秦之跋息,更多的是六國之軟弱與怯懦。正像文中所説,秦之強非實之強,多半賴於六國的不思進取與輕言放棄,於是在一番退讓與賄賂後,走向了六國滅族,而秦終成正果。

拋開歷史規律與客觀制約,僅看六國在對秦態度上所表現的軟弱、退避與最終“出局”,就足夠讓我們謹記這樣一句話:“怎能輕言放棄!"放棄永遠是弱者的選擇,而選擇放棄,就更加註定了身為弱者的命運。佔語有云:“大丈大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有具備敢同天斗的`勇氣與魄力,才能鑄造事業的輝煌與成功。縱然前途希望渺茫,縱然途中頑石擋道,堅持下去,傲對險阻,就算盡頭仍舊是黑暗,這同樣是勝利。而相反呢?知道困難難以克服,知道天塹難變通途,好,認輸吧,退卻吧,放棄吧,那麼這樣就將永遠喪失生存的角色,揹負弱者的名號走向永遠的失敗。

六國便是如此。秦雖強大,終不過居西北一隅,倘使六國能夠藐視秦師,奮發圖強,必將有所作為。但它們選擇了放棄,也因為這樣,強秦更強,一統天下。

以史為鑑我們應當好好思考,自己若想立足於社會,靠的不僅是知識與技能,還要有一股永不言敗的精神。惟有如此,我們才能笑對坎坷;惟有如此,我們才能守得雲開,終見月明。

世事終歸變幻莫測,未知的阻礙也必然在前方的途中,我們要做的只是堅持、前進,無論最終結果如何,走過之後的我們終將綻放無悔的笑容―我沒有輕言放棄!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4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對六國滅亡的歷史進行過研討,難道真的是六國不知抗爭,“弊在賂秦”嗎?真是不知“厚韓親魏以擯秦”嗎?抑或“此乃天助秦耶?”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統一中國的任務為什麼偏是讓秦國來完成?從《過秦論》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六國確也結成過“合縱”,但不久即互相攻訐,以至秦不廢一卒一矢而天下諸侯已困,何來“厚韓親魏”呢?到頭來面臨的是強秦之威,只有出此“賂秦”下策,古人的論述雖給人以啟發,但難免捨本逐末。

我認為,六國失敗以至亡國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任用人才以推動社會的變革,他們即沒有認識到歷史轉變時期進行變革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人才變革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人才大量外流,削弱自己,壯大敵人。

縱觀歷史,春秋數百年,人才輩出,羣星璀璨。秦國國君在天下廣招賢士,大力任用人才,由余、蹇叔、公孫支、商鞅、張儀、範睢、李斯,這些賢能之人對秦國的日益強盛起到的作用委實不可估量。假使不用商鞅的變法政策,怎能使秦國迅速發展社會經濟,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盛的一個?又假使秦國不用範睢、張儀,怎能採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

與此相反,六國對人才卻是另有一,瞭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戰國七雄中,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是楚國而並非秦國,楚國擁有最遼闊的國土,最強大的實力,最豐富的物產,但卻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國的大夫屈原力主聯齊抗秦,舉賢薦能,改革政治,變法圖強,但他不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擊陷害,最後被放逐沅湘間,憤而投江自盡。

趙國也是實力不俗的一個國家,趙國大將軍李牧曾多次挫敗秦軍的進攻,但趙王不明是非,聽信讒言,李牧終遭冤殺,正是六國對人才輕則懷疑、流放,重則施刑,殺戮的政策,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國迅速強盛。

六國人才濟濟,卻不能在自己的國家施展才華,只能遠走異國他鄉,以圖一展宏圖,這不正是商鞅入秦,範睢離魏的原因嗎?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異士寒心,萌生“懷才不遇”之感?而秦國抓住時機,廣招天下奇士,使咸陽人才雲集,自然不足為奇了。

故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輕才,輕才以利秦,破滅之道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我們重温歷史,不過是想從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穫,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社會發展和重用人才。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5

蘇家三父子都寫過《六國論》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特色。

我其中比較贊同蘇轍的。他對天下形式都有分析。六國的滅亡並非是偶然,而秦的統一也不是必然。

我認為對《六國論》哈、還是要有新的思考,六國滅亡秦國統一,還不都是六國的問題嗎?為題的答案不唯一。為什麼秦國可以統一,而趙國。楚國不行了,趙有,廉頗,令相如,更不用説,強將輩出,而為什麼被秦國最終所滅“遠交近攻”只有秦才能想出來,我想不盡然呢。六國歲自亂陣腳,可當時秦也並非強大。可秦懂得不驕不躁,在無形中滅了六國。正如書中所説“韓魏折而入秦然後秦人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所以説秦朝的統一,不僅是六國的自取滅亡,也是秦國的過人軍事,因為幾時六國聯合抗秦也不能戰勝,戰爭中聯合作戰最怕聯合方彼此不信任,這樣雖然聯合君人多財粗,但不可能取得勝利的,與此有一個反列,三國赤壁之戰周瑜與孔明相互信任即使曹操的船隊再多也“強努灰飛煙滅”可見六國指望命該如此。

要想取得發展,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順應歷史的潮流做到這一點,雖然秦國的方法不正當但反過來想想,真正的戰爭不是個人義氣。戰爭最終目標是勝利,所以這裏戰爭最好的方法是減少自己的損失很顯然秦國做到了。

蘇詢六國論讀後感6

讀罷蘇洵之《六國論》,深為其雄辯有力之議論所折服。然愚亦有淺陋之見:與六國以賂敗亡國之因相較,秦有“五事”而勝已判矣。

孫子曾言勝負之“五事七計”。“五事”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七計”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限於篇幅,僅以五事析所以秦勝論之。

一曰道,即君與民同心也。天下一,民心所向也。秦之數代,多為明君,商鞅變法,國富民強,順乎潮流,此所謂民心盡得。

二曰天,即寒暑,陰陽,時制也。秦地處黃土高原——此地於戰國時肥沃無比,農業發達,擁巴蜀之“天府之國”,國庫殷實,百姓繁盛,軍備富實。此所謂天時盡得。

三曰地,即地勢之利也。秦處黃河上游,據崤函之固,北拒長城,南近漢水。順關而下,可攻魏、趙、韓、齊;依秦嶺之險,南制強楚。趙雖富強,亦佔地勢之利,然北有長城之缺口,背抵匈奴,西面強秦,兩面受制,取勝難矣。此所謂秦地利盡得,略勝一籌矣。

四曰將,即人才良將也。秦地人才濟濟,更能“引進外援”,以利相待,拔擢重用,天下人才盡歸其用。范雎之“遠交近攻”;蘇秦“連橫”之策;白起、蒙驁、王翦等將之神勇,無出其右。趙為秦之大敵,雖有廉頗、趙奢、李牧之輩,然於長平之戰一敗塗地,何哉?曰:不識用人之道也。長平之戰,趙王輕中離間之計,臨陣易將,以紙上談兵之趙括易經驗豐富之廉頗,國之精鋭盡失,後李牧雖連敗秦軍,洎以饞誅,趙自毀長城也,此敗仗之緣也。然秦王重用白起,巧用奇正之術,大敗趙軍。此謂良將盡得。

五曰法,即曲制、官道、主用也。秦之商鞅變法,古今盡知。除井田而獎勵耕織,依軍功授予田宅。此變法以封建制易奴隸制,盡佔制度之絕對優勢也。六國雖奮起直追,然“一步慢步步慢”,此言得矣。此謂以法制勝也。

六國得何耶?目光短淺,以地賂秦,以至力虧;用人不當,良將盡失,以至受挫。且自私膽怯,各不合縱,不知“遠交近攻”之危害,任韓、魏亡國而不相救,殊不知“脣亡齒寒”乎!較之於秦,五事差矣。

秦得民心,得天時,得地利,得良將,得法制。五事盡得,蓋欲不勝亦難哉!

此一家之言,謹論之以聞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