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2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1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他將一位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一格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之前,我對蘇東坡並不瞭解多少,在看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才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説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説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

為官,一生只要安安穩穩,腳踏實地就可以了。例如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而在於蘇軾面對生活,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蘇軾的一生,艱辛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與王安石鬥智鬥法。對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暫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快樂或是艱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這就是蘇軾為民着想的一生。

蘇東坡與王安石的鬥法決定了他的一生,也決定了宋朝的命運,王安石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可他過於自負,有許多新法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負擔。於是王安石把許多反對他的賢臣都貶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蘇東坡對新法極力反對,連續上奏,最終也被貶到杭州,可這只是剛剛開始。被貶後,蘇東坡仍然堅持對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於詩中。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一生飽經憂患,可他並沒有尖酸刻簿,沒有消沉。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他是一個樂天派的詩人。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處遊歷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也能寫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説:“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説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凜然正氣,必然永存。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2

蘇東坡,一位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會詩人。他那樣的人物,世間是獨一無二的。

在一千年來,為什麼中國曆代的人都是那麼喜歡這位大詩人,我一直不解,直到讀了《蘇東坡傳》,才能稍微理解一些,不是那麼透徹,也不是那麼清晰明瞭。但就是這麼一些,冷我有了深深的感觸。

蘇東坡是一位多才多藝,生活多次多彩的人。他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百姓們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月下的漫者,是詩人,這些還是永不足一勾畫出蘇東坡的全貌,也許到現在也沒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他的人品品性。蘇東坡,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政治上的鈎心鬥角與厲害謀算,與蘇東坡格格不入,他反而好像是和弗蘭西斯。培根相反的人。他的詩詞文章,或一時有感而發,或隨興而為之。但都是真性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正如他所説的“陳春鳥秋蟲之聲”。雖然他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渦當中,但他卻覺月吟詩作賦,獨處於政治之上。但他有體恤民眾,為百姓做好事。

書中有一回這樟寫道,蘇東坡現在自己衣食足堪自給,心滿意足。他今日之使我們感到親切自然之處,是那一片仁愛心。當年在他所住的地方溺死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最使他痛心,所以他立刻提筆給本地太守寫了一封信,請朋友帶信親身去見太守。由此可見,蘇東坡他是一個有仁愛,體恤民眾的人。事後,蘇東坡自己還成立了一個救兒會,為鄉村貧苦的孕婦提供幫助。蘇東坡説,如果一年能夠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而且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等的佛義,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鋭、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是不因俗見而改變。

所以,蘇東坡過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3

蘇東坡親歷五朝,而在這悠悠五朝之間,除去童年和青年時春風得意,自神宗之後,一直到蘇東坡身死,蘇軾一生可以説是坎坷動盪,政治上小人,為了打擊這一代文豪,不惜使盡萬般手段,一次次貶謫,離中原愈發遙遠,到最後,甚至有了元祐黨人碑出現,被刻上黨人碑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徒,而蘇軾,與司馬光一起,名列黑名單前列。但就是這樣政治上迫害,蘇東坡絲毫不以為意。“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説:‘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軾以他坦蕩胸懷,盡情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説:“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説:“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身份已融於蘇東坡血液深處,釋放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説:“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為自己無才為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在他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説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為貶謫為憂。有了這樣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嶺南,依舊可以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氣重重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註解。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4

在林語堂筆下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哲人,又是仁厚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人性更趨温厚和厚道,並沒變得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一生,在才華畢露背後,幾度升遷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得寵人物、位高權重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小人,在封建宋朝,也許真是需要一番勇氣。類比蘇子由——蘇東坡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説到底,在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態度。也許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私慾,這是十分卑微事情,他人生,他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身上,他雙眼,更多關注是他們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為變法脱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州府裏,這些所謂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人生道路上有許多泥濘,可從他詩篇,他文章,以及他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即使是雙足深陷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朋友,享受生活美好。他為小姐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為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詩詞良篇裏,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詩句。

拿林語堂作結時話説:“蘇東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是他那心靈喜悦,是他那思想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用我自己話説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5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眾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認為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作品,而他所有作品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其中精華。就如同一壺好茶,需要我們坐下來好好去品嚐,才能讀出其人生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純美,讓人留連忘返。一直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寫詩一樣豪邁、大氣凜然。當然我也是非常喜歡他。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無可比擬才華。一説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詩才。他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樂觀豁達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台詩案”讓人不禁感歎: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為友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幾度外放他鄉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為最好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詞句和悽美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為他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脱;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脱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説:蘇東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是他心靈喜悦,是他思想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蘇東坡浩然之氣,也將如他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蘇東坡傳》的讀後感6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蘇東坡傳》讀完了,原諒我的才疏學淺,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才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誇誇其談,只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一次聽説這本書是在公司的讀書會上,會議的章程中有一項是每人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公司的一位領導為我們推薦的就是林語堂所寫的《蘇東坡傳》,通過他的推薦,讓我瞭解了蘇軾不是我之前認為的那個蘇軾——只是一個詩人,小時候對詩人這個概念很模糊,認為詩人就是喝喝酒、寫寫詩,然後平時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完全忽視了當時的科舉,他們也是為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觸到《蘇東坡傳》是在看餘秋雨寫的《山居筆記》——蘇東坡的突圍,字裏行間秋雨先生對東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衝出重重圍擋後坦然自若、淡泊靜定。

讀完全書,林語堂先生對東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簡練,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麼更簡單的文字來提升。林語堂先生説“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寥寥數百字就把蘇東坡的一生所為全部囊括,他最後才是詩人,在詩人的身份之上東坡先生更是一個有所作為、百姓信賴的從政者,是蘇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夠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溢於言表,全書讀下來每個字都透漏着這種喜愛,他喜歡蘇東坡的生活態度。蘇東坡坎坷一生,各處為人民奔走,一個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無論多大的挫折,都改變不了他豁達、達觀、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近乎高中狀元,沒考中的原因只是歐陽修誤以為東坡的文章是自己的門生,為了避嫌,將其評為第二,不過這根本不足以遮蓋東坡在文學上鋒芒,歐陽修評價他的文章“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要知道歐陽修在當時還是文學權威,門生遍地,同時歐陽修推薦蘇氏兄弟二人蔘加制策,宋仁宗看了兩兄弟的策論文章直呼“今天我已經給我的後代選了兩個宰相”,足以能證明東坡在文學方面的造詣。

東坡並沒有恃才傲物,他説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前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同時他一直努力為底層老百姓發聲,為人民謀福祉,放到當代也是一個名聲很好的從政者,為百姓建造醫院,改善飲水,疏通湖泊,被貶黃州後成立救兒會,一生功德無量,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寫東坡先生再合適不過。

東坡先生也是個普通人,在深陷“烏台詩案”,朝廷派人去抓捕他時,他也會害怕。他也會求“長生之道”,他所求之法不是強求,只是在修煉身心,她在惠州的書房叫“思無邪齋”,他相信純潔的思想才是淳樸生活的基礎,這也是他一生所信奉的宗旨。

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他的這股正氣,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我想我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浩然之氣,縱使學不到這個高度,但起碼也應該有一身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