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1

《周國平論教育》共有八輯,裏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時期內有關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隨筆、雜談的形式呈現,語言簡明而不深奧,生動不乏幽默,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很親切,但回味無窮。作者在“教育的七條箴言”中説道:“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説出的話便容易侷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對這種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人”是教育的原點,“人的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一個教師,如果拘泥於教育的“技術”,而沒有對人、對人性的一種整體洞察和思考,教育就會有侷限和偏差。那麼,作為一個哲學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長”這一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後杜威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説,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無論是蒙台梭利還是杜威,都批評了“孩子是一個尚未長大的人”的觀點,認為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驅趕孩子去做有違他們個性的事,不惜犧牲他們童年的幸福;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觀點和評判標準強加給孩子。……這些做法其實都是因為無視童年的價值,只希望孩子們快快“長大成人”。

還有幾條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西塞羅語)這讓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這句話,讓受教育者擁有豐富而又自由的心靈,應該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盧梭語)意為給孩子自由的時間,除卻無窮的功課,留出一些時間讓他們玩耍,去做他們想做的、應該做的事。這與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時間”倒是不謀而合。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2

利用過年這段時間,我將《周國平論教育》一書拜讀了一下,作為一個五歲孩子的母親,對於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來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在書中有這樣的觀點: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作寵物或者工具,而是視為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疼愛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現在大多數與我一樣的父母在家的時候就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爸媽的呵護中長大,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時就會對孩子過於溺愛,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驕縱跋扈的性格,固執,自我。對於屬於孩子的事情,既不包辦,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着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

兒子去年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對於畫畫和剪紙很感興趣,可是他每次總是纏着讓我幫他剪和畫,我問他自己為什麼不畫呢,他説自己畫得不好看,自己剪紙一剪就壞了,為這事我也很傷腦筋,孩子對於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後來我乾脆買來一大疊畫紙,蠟筆,剪刀,鼓勵他自己隨便嘗試畫和剪,有一天他很開心的拿來給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撲克牌裏的圖形很光滑額剪了下來,雖然是有點小破壞,家裏也搞得一團糟,可是兒子這個進步可不小,獨立的完成了開始他畏難的事情。周老師書中也提到,中國的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長大,所以彷彿總是長不大,不論大小事都依賴父母,不肯自己動腦動手,不敢自己做主。這並非是中國孩子的天性如此,這完全是後天教育的結果。而歐洲國家的父母同樣也是愛孩子的,但他們同時又都極重視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簡直視為子女教育的第一義。在他們看來,真愛孩子就應當使孩子離得開父母,離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這乃是常識。作為我們中國的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精神和剛毅的性格,使他們將來有能力面對嚴峻環境的挑戰。

周國平提倡還孩子一個真正的童年,的確,很多家長現在的觀點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幼兒園開始就去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學下棋,學舞蹈,學畫畫,學講故事等等,孩子這麼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競爭中去,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一路走過去,為了拿到那張最後的文憑,不知道要經受多少作業和考試的折磨。這麼美好的時期,它的價值完全被抹殺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將來謀職做準備,但是,如今中國的教育體制,讓家長和老師不能不這樣去做,很難有其它的選擇。但是對於中國現在這樣的社會體制,這種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麼改呢,有比這樣更好地嗎?高考這個門檻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後怎麼樣去選拔人才,怎麼樣去進一步優化我們的教育制度,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為老師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決的問題。

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的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覺得作為家長,我們對於孩子的期望應該只有兩點,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長。至於孩子將來做什麼,有無成就,我們大可不必要這麼操心,一切順其自然。

這裏還提到了為了孩子的成長,可以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堅持不懈的為孩子寫日記,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這和周國平後面説到的堅持寫日記也是一樣的,這樣做的時候,同時也是在對自己撫育孩子的經驗進行反省和思考,被記錄下來的不僅是我們觀察孩子的學習做人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學習做父母的過程。這一份將來給孩子的珍貴禮物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歷程的寶貴留念。這個觀點我非常贊成。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3

讀大學的時候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可能是因為一點點的叛逆,王小波的雜文我倒是讀過不少,但是周國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讀過一本《 守望的距離》。讀那本書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當時,我只覺得好,卻説不出好在哪處。現在只能回想起書裏講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恆的價值,述説着的活着的意義 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許不能讓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卻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的好書。

10 年以後的今天,我又讀到了周國平先生的《論教育》,這本書更貼合我的生活,也讓我更有感觸。書中説,智育就是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記憶。這句話真是讓我恨不得擊節叫好。遙想起我當年的高考,那時是考大綜合,要考9 門課。不管你喜不喜歡擅不擅長,總之就是每天填鴨式教學。畢業了好多年,我還是會時不時夢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個教室裏,那個位置上,面對一張完全看不懂的數學試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們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養出多少名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我看來,全面發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

周國平 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羅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他説,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説: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由此可見,教育應該更注重豐富學生內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選出“有用”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經濟決定今天,政治決定明天,教育決定未來。現在未來就在我們的手中,也許我們老師能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彈性評價,多給學生幾條路走,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快樂,學會思考。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4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整個封面黑色的主體,周國平老師的眼睛純淨,深邃,還有一些淡淡的憂傷,彰顯着內心思想的深沉、寧靜和純粹,對現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行字:“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戀,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認為:教育的真正靈魂,在於“守護人性”。守護人性,並由此贏得人生的幸福與優秀。我認為這就是周國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貫穿本書每個章節的主線。

“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周國平先生最欣賞的第一條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長”它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説,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尊重天性、發揮潛能、潛移默化、因勢利導……我們教育中的許多原則和這一箴言不無關係。

在中國這個唯分數論的教育現狀實際中,對分數的追求是學生、家長、老師的共同認知,學生被天天的考試壓得透不過氣,老師也是天天絞盡腦汁為學生找習題和講解,家長天天回家就問分數。

學生、家長、老師從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麼,什麼是幸福,幸福難道就是這樣嗎,學生沒有了個性的發展,老師沒有了特色,家長沒有了自由。

“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兒童期是一個人身心生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期自有其內在的品質和意義,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為高考論,唯分數決天下的時代,很多家長信奉“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為了贏得未來那不確定的所謂幸福,讓孩子們在童年就失去了快樂,提前進入了廝殺競爭的階段。

不應為這樣,這個班,那個班生意如此紅火,天價的幼兒園會也應聲而出。我不敢説現在的教育是在壓制個性的張揚,是在壓制人性,但是現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儘管我們在不斷改革,但是還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説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

“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尼采語),守護這一份珍寶,為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5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的品讀一本好書,這段忙碌的時間罅隙裏錯過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開《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這麼多的文字敍述,怎麼讀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談,豐富的閲歷,不知不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無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點深深地打動着我,讓我那麼直接地感受,生命與生命直接的觸動。

一、“應該靜下心來,聽一聽你生命的聲音,聽一聽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當這樣一句話直躍眼簾時,只有我自己知道,內心的觸動有多深。捫心自問,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麼?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師,因為真正喜歡,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為這個偉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豐富自己。終於經過披荊斬棘,我進入了教師這個偉大的隊伍裏。可是,當理想與現實不斷地產生衝擊時,我又該如何地調試自己?

生命需要什麼?一直以來,我就是過着這樣的生活,上學,讀書,找工作,工作,從沒有想過這是不是我要的。顯然的,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覺得周教授的話很對,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用它來養活自己”。撇開第一點不講,我覺得第二點我已經做到了,可是我並沒有如想象中的那樣幸福,為什麼呢?

未工作之前,讀了很多偉大的教育理論,也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優生,很多東西是因為有了比較才有了差距。可是,當生活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自己獨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時,我赫然發現,以前所學的理論,以前淡然的心態,在他們面前全然崩潰瓦解。我還沒有找到驗證真理的方式。或者説,“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需要一個獨立的教育理論,他們之間有相同之處,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這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個孩子,用心去問問他們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而這,幾乎透支了我所有的體力與精力,讓我幾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愛的,而不是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只把我所愛的事業當成了工作,機械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才一年的時間,是什麼讓我失去了當如的熱情?

我想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我還沒有調整好自己,讓我忘記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麼,無疑的,需要滿滿的愛,需要和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愛做的是事,並通過它來養活自己,我覺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當讀到這句話時,我就想到了一個孩子曾給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們正在做課間操,二樓辦公室空調的外機正在滴水,我們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訴我“老師,你看,天上有個水龍頭!”多麼美妙的童趣,多麼純潔的心思,至今想起來都會開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非常豐富的,我不要也不願意做“阻擋他的陽光”。

記得上初中時,我的老師曾和我們説過,“你們的小學老師把你們送到我的手中,你們都是半成品,是誰扼殺了你們的想象力?”至今這句話我還記憶猶新。

現在我也是小學老師,還是一年級的老師,對於純潔如白紙的他們,我真心不想給他們抹上任何顏色,我想讓他們像一顆小樹一樣,按照他們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陽光,自由地生長。於是,我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我該以一個什麼樣的規矩去圈住他們,才不至於阻擋他們的陽光。我想,這大概需要用盡我畢生的年華去慢慢考證。

“城市裏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每天都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之間,很辛苦,幾乎享受不到童年的樂趣。有時候,我就想,他們還很小,儘管升學壓力很大,但是,我們不應該過早的把這種屬於成人之間的競爭壓倒他們身上,他們該花更多的時間走出房門,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這個時間的美好。“無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我的童年就是玩過來的,沒有書本,沒有壓力,有的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清澈見底的小溪,樹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們摸蝦捕魚的身影。很快樂,很美好,以至於在那之後的求學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筆很大的財富,是我靈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長送孩子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時,我都很惋惜,現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時的青葱歲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讀者”

在讀書節期間,學校門口掛上了“讀書,是對孩子最智慧的撫養”。每次見到,我都感慨萬千。這句話很美麗,在於它的“智慧”。讀書,可以讓人心靈寧靜,可以讓人精神充沛,對於孩子來説,可以提高閲讀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到很多我們大人教不會的東西。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我想想到的,應該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現在的遺憾就是我以一個數學老師的身份帶六班的班主任,我總覺得我在班級的時間太少,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太低,孩子們背得古詩太少。我正在慢慢改變這個現象,一有時間,我會帶着他們和我一起讀書,可是往往我讀到入迷處時,會被他們吵鬧的聲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以至於他們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跡》吸引不了他們。可是這些書本,幾乎伴我走過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所有我覺得一本好的啟蒙書很重要。

《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感6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介紹了周國平的教育理念,讀後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周國平的七條諫言,下面我就從這七條箴言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七條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談了,對教育工作者來説,這應該是從教的思想基礎,但身邊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似乎都在違背這些真理。整個社會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説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説是為孩子,可事實卻是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世故,情感也越來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寧靜的心態離我們遠去。教育是慢的藝術,可是怎麼就慢不下來呢?我們的孩子到底會成為什麼樣?這不禁讓即是父母又是教師的我們心裏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閲讀看得很重。周國平寫到"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裏,讓他們瞭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電視和網絡充斥着我們的視野,這似乎也是人們變得浮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純享受的機器人。閲讀是一劑良藥,但其中也混雜着無用甚至有毒的東西。周國平給了我們忠告"千萬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真正的讀者,永遠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