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維

品讀王維的鳥鳴澗

欄目: 王維 / 發佈於: / 人氣:2.98W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詩畫俱佳。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文學方面,其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因精通佛學,故其詩作佛教意味深遠,後人尊其為詩佛。

鳥鳴澗是王維所作組詩黃浦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閒,不是無所事事,遊手好閒,而是無凡塵襲擾,無人事糾纏的安閒與悠閒,實為全詩情感之核心。與下句的夜靜屬對工整,襯托出靜景中人之觀照作用。桂花,指春桂之花。在我國,自古以來,桂花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一,桂為百藥之長,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漢代,桂花酒是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畢,晚輩以桂花酒敬長者,寓意延年益壽;其二,桂花,清雅高潔,香飄四溢,被稱仙友、仙客、花中月老;其三,桂諧音歸,有歸隱的意思,曹植桂之樹行,借讚美桂花,描寫了仙人講道的情景,體現出返璞歸真和隱逸的思想。這裏王維用桂花的意象,暗點歸隱的情懷,是對人閒的進一步補充。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指引,然而,春夜,卻如此靜謐,寂無人聲的春山,似乎格外空曠;詩人被無限的靜和不盡的空包圍着,心境就顯得格外閒適。心靜則人靜,他靈敏地感受到了桂花落,這裏的落,不是人撼而落,不是因風而落,而是自自然然的自開自落。讀者可以展開想象,夜色裏,細小的桂花紛紛揚揚,無風自落,或淡黃,或淡白,輕輕飄飄,落地無聲。寫春山之夜的靜和空,卻以花落傳遞出生命與活力,以動寫靜,更顯其靜。至於空,我們欣賞完全詩,單獨細品。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隨着時間的慢慢推移,月出,一輪明月破雲而出,正在樹上棲息的山鳥驚覺起來,這裏的驚用詞極妙,若聯繫後面的時鳴春澗中會有特別的味道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驚恐、驚駭,而是一種淡淡的驚喜。什麼樣的月,會驚鳥;什麼樣的鳥,會被月驚?是一個值得細細體味的話題。月出驚山鳥,賈平凹先生的天上的星星裏有類似的描寫:月亮從村東口的那個榆樹丫子裏升上來了。它總是從那兒出來,冷不丁地,常要驚飛了樹上的鳥兒。先是玫瑰色的紅,接着,就黃了臉,瞬間,它就又白了,極白極白的,夜空裏就籠上了一層淡淡的乳白色。山鳥為什麼會時鳴,顯然月出後,又極盡了其顏色變化之能事;不斷變化色彩的月,才會引得山鳥興趣盎然。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詩人沒有明確地介紹是什麼鳥;但它知情識趣,分明是既聰慧又靈性,還有一副清脆悦耳的好嗓子的好鳥。在既靜又空的春夜裏,山鳥婉轉啼鳴,其聲音清脆而悠遠,輕柔的月光似乎也被鳥鳴聲掀起了陣陣漣漪,從而引起聲、色、態的豐富變化,生趣盎然;至此,詩人之閒,也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春澗與春山互為照應。放在明處的,是葱鬱的樹木,淡雅的花朵;放在暗地的,則是馥郁的花香,無聲的春水。詩人有意識地淡化沁人心脾的花香,靜流無聲的春水,但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同時只見其聲,不顯其形的山鳥,用它天生的好嗓子,讓清脆的鳥鳴充溢其間,詩作便有了雋永的韻味和無限的遐想。

詩人筆下,春山靜寂宜人,禪味十足,我們從空和中仔細品味。

大家知道,盛唐山水田園詩,繼承了陶(淵明)謝(靈運)山水田園詩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適意、快然自足的樂趣,領會老莊超然物外,與大化冥合為一的境界;從東晉以來形成的澄懷觀道、靜照忘求的審美方式,在盛唐進一步與仙境和禪境相融合,開始形成中國特色。佛教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觀念,將山水自然看成是法身的象徵,並視其為佛靜悟的意向據。王維、常建、裴迪等詩人,其筆下的山水田園詩表達禪意時,都不是禪語,而是以寂靜清淡的自然景物所組成的意向。

王維詩中的空,表面上以自然山水之空,來空諸所有,實質則表達禪意上的頓悟皈依;那靈性的鳥,在空之中,同時,把我也植入空之中,昭示出萬物與我皆在空。但是佛理講究定,定能生慧;定就要觀照。如果説鳥鳴澗詩中有畫,那麼,一個我在畫之中,一個我在畫之外。

總之,王維的鳥鳴澗清新閒雅,空靈淡泊,優美空靜,富有禪意和韻外之致的特點,值得我們細細品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