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王維

研究王維

欄目: 王維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代表了唐代山水詩創作的最高成就,,被譽為“五言之宗匠”,同時作為畫家,他又開創了中國文人水墨山水畫的先河,享有“南宗之祖” 的盛譽。

研究王維

畫,尤其是山水畫是非常講究意境的,畫家要用心“經營”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達他深遠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詩也是應該創造意境的。王維的詩之所以詩中有畫,也在於他創造了一種言可盡而意不可窮的境界。

嚴羽説:“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滄浪詩話。詩辯》)基本言中了王維以虛求實,以動求靜,物我交融的境界構思特徵。

以虛求實。清代畫家方薰説“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山靜居畫論》)王維的詩之所以詩中有畫,也在於他創造了一種言可盡而意不可窮的境界。如《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四句寫遠景的詩句,就用“有無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這種因遠而虛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寬,江流之長,十分耐人尋味。而一個“浮”字,似乎把羣邑描寫成海市蜃樓,但也只有這樣,才能更真切表現在“前浦”波瀾壯闊、浩渺連天的'風貌。王維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運筆,用到了詩歌的創作上。他從大處落筆,浩渺的江水與天地之起浮動,山色若有若無,甚至寫出了南國空氣的濕潤和光線的柔和,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畫一樣,清淡得不加飾繪,善意創造諧美,完整的意境。

以動求靜。王維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常常獨樹一幟,就是捨棄了片面,孤立地去寫寂靜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動意和音響去相反相成地寫空廓與寂靜,使詩中靜謐的意象盪滌了那種死沉沉的氣氛,呈現出獨特的、優美的畫面,大大開拓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煙起,草草遠樹齊”,不難看出詩人極注意自然界的“動”物對他創造的“靜”極相得益彰之妙。

《鳥嗚澗》:“人閒桂花落,夜靜青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首詩描寫了山澗的靜澄,但詩人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嗚,這些生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又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山洞的寧靜幽美,創造出“鳥鳴”山更幽的境界,表現出作者古井無波,靜中觀照的心理狀態。

物我交融。古人論詩強調“物我交融”,也就是説,詩歌創作應該是情融於景,意融於象,讓讀者欣賞詩時既能感到詩人所描寫的物象,也能領會出詩人滲透深藏在我們所能領會的景物之中的詩意,使讀者不執着於感情,而是產生深遠的聯想。

在暮色如煙、翠竹似墨的幽境裏,作者似乎正面對着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吟風嘯月,抒發着內心淡淡的情思。他的詩往往形成一種自然恬淡的情感與靜謐空靈的物象相融的藝術境地。如“松風以解帶,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迎着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着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麼令人舒心暢意啊!“松風”、“山月”會有高潔之意,而作者又將松風、山月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擊,意與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王維的詩歌開創了一個時代,堪稱山水詩“正宗”。其詩往往把實景與它所暗示、所追求的虛境融為一體,給人以最大的審美愉悦感。同時,他的詩與他採用的某種物象間也往往具有某種內在精神,使自我融合萬物,又投影在色彩、意象、音響和語言中,營適了空靈、明淨、飄逸的意境,使山水田園詩發展到了頂峯,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風格並佔據重要一頁的一位詩人。

拓展:

王維的生平

早熟,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説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説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讚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佈着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閒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舊唐書·王維傳》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於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俱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於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於凝碧宮,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户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於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宦遊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峯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 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鹹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於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於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餘篇,天寶事後,十不存一。比於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餘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