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文學鑑賞 > 詩歌

王維詩歌的意象研究

欄目: 詩歌 / 發佈於: / 人氣:7.24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詩歌吧,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那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維詩歌的意象研究,歡迎大家分享。

王維詩歌的意象研究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月亮:對月思親一—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柳樹:以折柳表惜別。“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和送別之所。

蟬:以蟬喻品行高潔。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南浦:水邊的送別之所。

長亭:陸上的送別之所。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淒涼之音。

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悽苦之音。

梅花: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

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

桃花:象徵美人。

牡丹:寄寓富貴。

楊花:有飄零之意。

杜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説成是杜鵑啼的血。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説。望帝,是傳説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説“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

烏鴉:按照迷信的説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蟋蟀:古人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繫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

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着一種悲傷的感情。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悽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羌笛發出的悽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

明月、白雲: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

水: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琴瑟:(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鴻雁:《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子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説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着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

月老:傳説唐朝韋固月夜裏經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着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司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後來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説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裏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相傳戰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遊玩時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沒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説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後來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青梅竹馬:用來形容男女小的時候天真無邪,也指幼小時就相識的伴侶。

逐鹿: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杜康:《説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

鴻鵠: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向高遠的人。

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結為婚姻,後便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彭祖:傳説中長壽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餘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徵,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雞肋: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嬋娟: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為嬋娟。

獻芹:《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説,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嚐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説“芹獻”。

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點牲血,主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後來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作壁上觀:壁:營壘、壁壘。觀:觀望。在壁壘上觀望。比喻觀別人成敗,不捲入其中。紅豆: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精衞:古代神話。後來用精衞填海來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報;也比喻不畏艱難.努力奮鬥。

雞口牛後:《戰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後。”後比喻寧願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歲寒三友:指松竹梅。鬆、竹經冬不凋,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之稱。

花中四君子: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泰斗:“泰山北斗”的簡稱。比喻傑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玉成: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璧還:敬詞,指恭敬地退還別人的贈品,或指毫無損傷地歸還借用別人的物品。

方家:原指深於道術的人,後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的專家。

青鳥:傳説西王母有三青鳥,一隻先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隻隨西王母而來,並服侍在王母身旁。後來青鳥成為傳書的信使。

梨園: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裏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抱柱: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樑,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裏。後以喻堅守信約。

班馬: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裏馬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一定連夜撤走了。”班馬為離羣之馬,後送別詩多用以抒發惜別之情。

問鼎: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後遂以“問鼎”喻篡奪政權。

辭第: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常騷擾邊境。一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後以喻為國忘家。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説南越王朝。終軍説:“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喻殺敵報國。

還珠:古時合浦盛產珍珠,但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東漢的孟嚐到這裏來當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

金雞:古代傳説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一金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們宣佈大赦令。後便以“金雞”借指大赦令。

爛柯:古代神話傳説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於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裏就不覺得餓了。過了—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現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後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

青眼:相傳三國時魏國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後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時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每當伯牙彈琴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歎無知音,不再彈琴。後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雅。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鴻”一語出自“鴻雁”。《詩?小雅?鴻雁》曰:“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qú)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鳴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

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吳鈎:泛指寶刀、利劍。

蓴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典出劉義慶《世説新語?識鑑》:“(張翰)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菰菜羹:菰菜、蓴羹。後來文人以“蓴羹鱸膾”、“蓴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

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蝴)蝶與?胡(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以此説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後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

采薇: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説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仕周。

碧血化碧: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典出《晉書?卻詵傳》:“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懷橘: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

崑山玉:比喻傑出的人才。

詠絮;謂女子詠雪。指女子工於吟詠,有非凡的才華。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扎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太許可,才可入營。帝極為讚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南冠:代指囚禁而不變節操的品格。 ——宥風的文檔

◆古詩鑑賞的方法

⑴分解詩歌的題目,分析詩眼,把握全詩的情感脈絡

⑵找常見的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對比、誇張、借代、象徵、襯托、對偶

⑶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文化知識、意象、理解字詞義

如:危——高,雁——書信,羌笛、竹笛——借指“思念故鄉”

⑷把握詩歌種類特點,整體理解

送別詩:誰送誰,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別後的思念

懷古詩:憑弔人——表達緬懷之情;憑弔事——表達昔勝今衰的感歎

戰爭詩和思鄉詩: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借景抒情、詠物言志的詩:表現作者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某種志向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閨怨詩、羈旅行役詩:①婦女對前線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②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離情別緒、憂愁傷感。

⑸藉助註釋,體會思想感情

(6)掌握古詩表達技巧分類

風格流派:詞——豪放、婉約詩——山水、田園、詠物、諷喻等

詩風:清新飄逸,沉鬱頓挫,質樸平淡,典雅莊重,雄渾悲壯

表現手法:託物言志,情景交融,聯想想象,小中見大,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表達方式:記敍——明確過程,描寫——突出形象,議論、抒情——點明詩旨意境

抒情——①直抒胸臆;②間接抒情:以物託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於景

修辭方法:比喻、比擬、誇張、借代、反覆、設問、反問、對偶

典故:使詩句言簡意賅、寓意深遠

語言特色:熱情奔放,深沉委婉,古樸清純,典雅文麗,工巧自然,輕靈飄逸,凝重蒼涼

⑺詩歌的內容與感情

愛國忠君,建功立業,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羈旅愁思,征夫思鄉,離愁別緒,感時傷感,悲秋歎老,懷古詠史,閨宮怨情,人生感悟,生活哲理,出世隱居,田園情趣,自然風物。

●詩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⑴細節刻畫:注意人物語言、動作的細節(栩栩如生)

⑵烘托:整體環境氣氛的渲染⑶對比襯托:正反襯⑷比興手法

⑸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於情

▲古代詩歌的語言

⑴分類: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秋水——眼睛;盜泉——喻不義之財)

⑵語言特點:①精煉:言簡意豐,用語準確、生動、形象;②含蓄: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景明情真;③跳躍性。

⑶特殊語言結構:①疊詞:A.增強語言的韻律感B.起強調作用

②倒裝:表示強調,或韻律和諧

③意象名詞羅列:增強特寫效果,營造特定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⑷常見語言風格:①清新:用語新穎,不落俗套(王維的詩)

②平淡(質樸):選用貼切的字眼,直接敍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陶淵明的詩)

③絢麗: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商隱的詩)

④明快:語言直接、明朗、爽快、潑辣,斬釘截鐵,一語破的(白居易的詩)

⑤含蓄:意在言外,曲折傾訴,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説還休,讓讀者體味(杜牧的詩,李清照後期的詞)

⑥自然:語言不加雕飾,率真樸素;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李白的語言被稱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古代詩歌的表現手法

1.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

⑵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①景中寓情②以景結情③緣情寫景

2.言志手法:

⑴託物言志——通過描寫的物表明心跡或人生態度或對人生的感悟

⑵用典/詠史抒懷⑶婉曲:表達含蓄⑷對比

3.寫景手法: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⑴渲染: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更突出

⑵烘托/渲染襯托

⑶白描:只用線條勾勒

△解釋為什麼一首詩是邊塞詩,可從兩方面考慮:

Ⅰ.找出富有邊塞特徵的地名或景觀。(如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玉門即玉門關,在今甘肅境內)

Ⅱ.內容與邊塞生活相聯繫。(如徵人、馬、刀環都揭示了戍邊生活)

★煉字題的回答:

①“ ”字用得好(準確/精煉/傳神),解釋字的表層含義(生動/切實具體地描繪了……(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再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描繪所在詩句。②因為它不僅表現了……的形象/情態,而且使人聯想到……(意境),營造了……的意境,把……展現得淋漓盡致。(既點明……,又渲染了……的氛圍,使讀者有更自由、廣闊的想象空間)③着一“ ”字,意境全出,使主題更加鮮明,頗有新意。

有時“ ”字也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引領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