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問題與解決路徑研討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99W

經濟建設支出範圍為滿足社會服務供給需要支出。主要包括農林水事物支出。廣東是輕工業大省,三農問題的緩解依賴於經濟建設出。農林水事物支出增長迅速,2007~2009年,佔財政支出比重由5.46%增長到6.44%,絕對數額增長了100億。政府性服務支出範圍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007~2009年一般性公共服務佔財政支出的比重有下降的趨勢,從16.56%下降到14.43%。

財政支出績效管理問題與解決路徑研討的論文

從上述分析看出,社會公共支出是支出比重最大的類別,約佔全省財政支出的近40%,經濟建設支出、政府服務支出都約佔全省財政支出的不到30%,並且從三類支出的比重變化趨勢來看,基本和公共財政發展方向趨於一致,説明廣東省的財政支出結構正在不斷優化,不斷向民生服務方向調整。由於財政支出範圍廣泛,績效表現特徵多樣化,既有可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效益,也有無法用貨幣衡量的社會效益,進而導致財政部門難以採用準確的辦法來對財政支出進行衡量,而這一工作“盲區”恰恰是減少資源損失浪費、提高效率的關鍵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變為可衡量的,確定政府的職能、財政支出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要的步驟,在給定目標的前提下尋求最有效率的實現目標的方式,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需要。2007~2009年,選取全國與廣東省財政支出部分項目進行結構比較。從連續3年的支出比較可以看出,廣東省在教育支出、科技支出、醫療衞生支出方面比重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一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支出、環境保護支出、農林水事務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文化體育支出在2009年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比重的相對高低可以看出廣東省財政支出的傾向性,廣東省在支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上投入力度相對較弱,而教育、醫療、科技投入力度比全國平均水平要強。

廣東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①公益支出有待於進一步加大。廣東省教育、醫療衞生、科技等公益支出比重雖然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但仍然偏低,而且總量偏小。世界銀行按照各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劃分國家發展水平。2004年最新劃分標準為:人均少於76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人均在766~3035美元之間的為中低收入國家;人均在3036~9385美元之間為中高收入國家;人均在9386美元以上為高收入國家。2010年,廣東省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相當於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在財政支出方面,公益性支出佔比重離中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其中: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平均為不到4%,與國際5.1%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衞生支出佔全省財政支出的比重為5.2%,雖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5%),但遠低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20%的平均水平。另外,支農支出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廣大農民難以享受到公共財政帶來的好處。

②指標設計有待改進。以教育支出評價指標為例進行分析:

其一,投入資金分析指標裏,“財政投入乘數”難以測量,而“創收能力”指標則違背了中國教育機構是公共品提供者的前提。多數學者認為,義務教育是純公共品,高等教育是準公共品,而以創收能力作為績效指標,則會促使教育機構忙於吸金,而疏於教學。對於科研成果轉化率指標,由於績效評價是在中短期做出的,而科研成果要轉化市場需要,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比如生物、醫藥通常需要5~10年的時間才能推出一種新產品,績效指標沒考慮該方面因素。

其二,財政資金產出效益指標,按照“教師人均發表論文、專著數”、“教室人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轉化率”來評定,這種指標只關注短期利益,施加壓力使得教師大批量發表論文,但論文質量難以保證,不利於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學術氛圍的培養。另外,“萬元財政投入培養學生數”指標沒有考慮到學生類別的差異性,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藝術類、體育類對應的培養費用有較大差異,單純從培養投入絕對數來衡量有失公平。

其三,財政資金利用效率指標裏,“師生比”這個指標也缺乏科學性。對於冷門專業(比如人類學、考古、檔案管理)等專業,由於招生較少,師生比必定比熱門專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師生比高,所以該指標沒有考慮到學科類別的差異。

其四,發展潛力指標裏,“連續三年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率”指標雖然考慮了對教育投入的重視程度,但是忽略了財政支出的增長以及GDP的'增長的影響,沒有考慮到連續3年教育經費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例是否增長,該指標缺乏時間可比性。另外,“連續3年畢業生就業率”指標沒有考慮到研究型院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差別。

完善廣東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建議

①建立績效評價法律體系。依法對政府進行績效評價是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徵。依據主要有:一是公共財政從本質上説是全體人民的財政;二是公共財政是公開透明、接受民主監督的財政;三是公共財政是講效率的財政。法律是一種嚴密、完整、客觀的制度安排,它本身就是相關經濟活動講求效率的基礎。推行政府績效評價制度將涉及部門利益調整,如果沒有法律依據,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約束和規範。在這方面,廣東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的意見》,這是開展績效評價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財政資金的項目申報、預算審核、過程監督和使用績效結果評價提出了要求。二是研究制定了《廣東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試行方案》,這是廣東省績效評價的指導性文件。三是研究制訂了績效評價內部協調工作制度、中介機構參與績效評價工作管理辦法。(試行)、自評報告複核程序、自評結果審核標準等一系列績效評價相關工作規範,設計了績效評價工作流程圖、自評報告基礎表格和績效評價分析報告書等範本。四是建立專家評審制度和審核意見反饋制度。五是及時收集整理財政部、外省市以及廣東省各地市、各部門單位的績效評價指標,對《廣東省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補充完善,為績效評價工作的全面實施打下良好基礎。此外,積極推進廣東省績效評價立法工作,2005年正式向省法制辦提出了將《廣東省財政資金使用績效評價辦法》作為2007~2010年立法計劃項目的建議。

②正確地確定支出評價對象。評價對象主要包括項目評價、單位評價、部門評價、綜合評價四個層次。由於制度的不完善,廣東省還停留在項目的評價上,對部門和單位評價剛剛起步。績效評價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可能改革一步到位,所以應先從項目評價開始,待經驗成熟、制度完善、管理水平上升後,再進行單位、部門、綜合評價。

③明確對績效評價的評價主體。在西方政治體制下,由議會和政府共同組織實施績效評價是一種比較理想辦法。在我國,由於存在黨和政府兩套班子,如果兩套班子關係不和諧,多頭領導勢必影響到項目的施行和對其進行績效評價。較為可行的是,績效評價作為政府行為應由政府實施。

④建立一套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體現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效益。從公共財政的本質上看,應重點向公益性支出轉移,尤其是向教育、科技、醫療、文化體育、社會保障方面轉移。合理的指標應該是透明、層次清晰、可以用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的,並且應該考慮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廣東省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時,已考慮建立不同層次的指標體系,如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基本指標與個性指標、績效指標與修正指標相結合的指標體系,但在具體分指標設計,有的指標尚未考慮對公平和效率的影響。指標設計應有橫向可比性和縱向可比性才能兼顧公平和效率。所以,本文認為,在財產資金產出效益指標裏,應該區分不同學科類別對經費需求的權重,在財政資金利用效率指標裏,應該關注論文發表的質量對應的權重,而不應該僅僅關注論文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