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任務型教學課堂提問的語用意義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5W

論文關鍵詞:任務型教學 語用學 合作原則 關聯論

試論任務型教學課堂提問的語用意義論文

論文摘要:課堂提問是外語教學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師生會話的一種形式。它的過程性和交際性引發了作者對其語用意義的思索。本文從言語行為理論、會話合作原則和語用關聯三方面闡述了任務型課堂提問的語用價值,以便使外語教師從課堂提問這一側面,瞭解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實踐價值和理論含義。

任務型語言教學淵源於交際和語用教學思想。它從語用學、語義學、語言教學法和學習論吸取了豐富的理論營養。課堂提問是會話的一種形式,也是任務型教學的一種過程和手段,其本身具有鮮明的語言交際特點。它在外語教學中沿襲運用,反映了自身固有的語用藴涵,也反映了外語課堂師生對話語用意義的真實存在。任務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印證着言語行為理論,遵循着會話的語用合作原則,隱含着會話的動態語用意義,體現着語用關聯價值。

一、言語行為理論是任務型教學課堂提問的理論依據

Akmajian認為,“語用學是對語言的使用和語言交際進行的研究。”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語言使用和交際是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意義和語境是語用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但語用學所研究的意義不是存在於詞語、句子本身的靜態意義,而是在一定語境中表現為行為的意義因此,語言的意義見諸於行為之中。“語言即行為、會話即行為”是語用學研究的必然之義。語用學強調“言有所為”的語言觀與任務型教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任務型教學倡導“做中學”的外語教學思想。把學習活動本身與語言學習目標融成一體。把個體語言習得、行為發展和生活體驗有機結合一起。任務型教學主張: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教育傳授性的,而是經歷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學習過程是第一性的,而學習內容是第二性的;任務的過程性和.參與者語言活動量與質有助於學習者語言自動性的形成。任務型教學強調行為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行為決定語言的意義,意義在語言行為中產生。

課堂問答是師生互動的動因之一課堂提問是引動話題的動力。激活課堂會話是課堂提問內在的規定性。根據in的“三種行為”模式,人在説話的時候,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同時實施着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後行為。言內行為指的是“説話”這一行為本身,它與傳統意義上的“意指”相同;言外行為指的是通過“説話”這一動作所施行的一種行為,人們通過説話可以做許多事情.達到各種目的;言後行為是指説話帶來的後果。首先,言內行為通過説話表達字面意義。藉助於課堂提問的這一方法優化學生話語行為,矯正學生的語音語調,熟悉和掌握詞彙、、短語和句子結構,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使學生説得標準,講得得體,學得有效。

通過課堂提問改進學生的言外行為。言外行為是通過字面意義表達説話人的意圖。言外行為必須滿足一定的'恰當條件,它的結果是產生符合某種語言的使用規則的具有一定交際功能的話語。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們每説一句話都在實施一種言外行為,每一句話所具有的言外之力體現了説話人説話的意圖。意義和言外之力存在着三種可能關係。其中一種關係是句子的意義,它取決於可能具有的言外之力。

通過課堂提問激發、維持和發展學生的言後行為。言後行為是指一旦説話人的意圖被聽話人理解、領會和接受,便帶來相應的後果和變化。課堂提問不僅能改進學生言內行為,而且能堅定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接受教師語言的暗示和鼓勵,接受課堂學習情感和學習氛圍的感染和影響,克服任務型語言學習中的認知複雜度、語碼複雜度和交際壓力所造成的困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建構人格的目的。

二、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提問遵循着會話的合作原則

會話的合作原則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方面。會話,即問與答、聽與説,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途徑。課堂師生提問與回答不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話語組成,成功的課堂對話是師生共同努力與默契合作的結果。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傳承文化,造就未來的目的而存在,語言教學也不例外。課堂上師生懷着共同的或相近的目的走在一起,圍繞着共同的目標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學與教任務。師生課堂對話在共同的目標下產生,在合作中繼續,在雙方受益中發展。美國哲學家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説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着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把這種原則稱為會話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可以體現為四條準則。它們分別是: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數量準則要求説話人所説的話達到會話的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以及不能使自己所説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質量準則要求説話人不要説自己認為不真實的話,以及不要説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聯準則要求説話人説話要貼切。方式準則要求説話者避免晦澀的詞語和歧義,説話要簡要和有條理。

課堂提問體現了會話的語用意義。“意義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動態地生成的。利用課堂提問與學生構成語用合作關係,讓學生在對話中準確把握語言意義,逐步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教師在提問中解惑、授業、傳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語用意識,練就語言技能,形成綜合語言能力。語言課堂構成的語用合作關係有利於師生髮現語言教與學中的問題,也有利於合理地增加語言的輸入量和輸出量。根據數量準則,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信息。説話人所説的話語到了極限,有利於聽話人推導出話語的上限隱含意義;根據質量準則,課堂語言是真實的,師生間的幫助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假的;根據關聯準則,説話人的語言是經濟的,意義是貼切的;根據方式準則,師生在教與學中應該學會如何説話,力免歧義,使説得明瞭,講得有條理,用得得體。在使用中學習外語,在做事中培養語言能力,使語言習得與做事能力的培養相得益彰。"

課堂語用合作關係融洽着師生的感情,培養着合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演繹着師生人格的發展與變化。語言是信息傳播的媒體,傳承文化的載體,也是表達人類感情與思想的工具。任務型教學理論認為,有效的語言學習是經歷性和過程性的。通過師生課堂對話,學生學會逐漸地把握語言的意義,完成教師和教材指定的任務,體驗語言學習的過程,提煉學習的方法和思想,探索學習心理的發展,接受教師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影響,模仿優秀的學習行為。

三、課堂提問體現關聯論的交際觀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思想、感情、觀點等的一類行為,也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人與境之間相互關聯和創造意義的過程。人類交際和認知事物總是遵循着關聯原則。“任何明示性的交際活動都意味着活動有最佳的關聯性”。課堂提問與回答是師生雙方交際的一種形式。維繫課堂交際是雙方活動的關聯性—認知關聯、邏輯關聯和語境關聯。Grice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推理交際,是聽話人識別説話人意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依賴於語境的推理過程。推理模式倡導者指出,交際是説話人提供其要表達的意圖的證據,聽話人根據提供的根據,結合説話人和聽話人“共有知識”或共有的語境,推斷出説話人意圖的過程。不難看出,語言交際過程主要是一個邏輯推理、認知和語境的相互關聯和演進的過程。

認知關聯是語言課堂任務實施的必然條件。意義學習中的“圖式擴張”理論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個有規則的符號系統,而且是一個動態的信息資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有對語言系統的認知行為,也有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行為。説語言交際過程既是語際語碼的轉換過程,也是推理認知的過程。

一般而言,學習可分為認知性學習、運動技能性學習和情感性學習。認知學習是指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探求知識的行為,主要表現在知識的積累、意義的獲得、知覺的習得和概念的掌握。它常指學習者知識結構的構建和運作。在人的知識結構中,它以表象、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形式,表徵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經驗和信息。可想而知,語言既是認知的基礎,又是認知的中介和載體。語言學習與交際促進認知的發展。認知的發展增強語言學習的意義。認知與言語交際既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因此,認知關聯在語用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邏輯是語言交際意義的規定性。語用邏輯關聯支撐着語言交際的全過程。美國哲學家e認為,真理一般依賴於語言和語言之外的事實,科學雙重地依賴於語言和經驗。真理與科學的陳述直接依賴於邏輯。依託着邏輯,課堂提問和回答才得以持續和發展。藉助於邏輯,學生才能逐步深化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學習者對課堂任務才能保持持續的認知興趣。課堂提問能保證師生課堂語言交際和語言能力沿着語言邏輯的演化而發展。以達到語言學習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之目的。

語境關聯意味着語言在運用中言語使用者的共知語境孕育交際的意義。語境,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常説的語言環境。只要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就會構成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著名心理學家Clark (1977年)把語境分為三種情況:句子中明確陳述的內容;與話語有關的情景;説話者和聽話者在句子的使用上達成的默契。語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或抑制對目標詞的識別、預期句子成分、消除歧義、約束語義關係、定界搜索範圍、易化語言理解和推論新知等。

實踐證明,課堂提問這一對話方式運用於課堂教學過程能產生語用教學效應。由於師生互動建構語境與人的意義關係,語境和互動成為語用教學的前提。課堂提問的互動性意味着教學語境構成、運作、遷移與間接言語行為間的多維意義關係。因此,可促進學生語用意識的產生和語用能力的形成。課堂提問的即時性,直接性,機動性,反饋性以及情感性拓展語言意義空間,豐富任務型語言教與學的內容,激活師生間的語言交際,體現互動與語境的語用親合力,縮短外語教學與外語運用間的語用差距。

邏輯實用主義認為,科學的概念體系實質上是根據過去經驗來預測未來經驗的工具。在這一點上關聯論與邏輯實用主義的主張有相似之處。關聯論指出,在語言交際中,聽話人對世界的假設是以概念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構成一個人的“認知環境”。一個人的認知環境是由一系列可以顯映的事實或假設構成的集合。認知環境中各種各樣的信息構成學生理解話語的潛在的認知環境。語言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認知環境中舊信息和舊知識或舊經驗。當交際雙方的認知環境中顯映的事實或假設相同時,共有的語境或認知環境的重疊便產生了。成功的交際是建立在相互顯映的共同認知語境之上。語境關聯是語言理解本質所繫,也是語言產生的必然條件之一。因此,學生在任務型語言學習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積累知識,在體驗中培養綜合語言能力,在實施任務中發展多元智力。

毋庸置疑,課堂提問是任務型教學的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它的沿襲使用藴含着其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它內在的語用價值隨着我國外語教育不斷髮展而得以充分體現,它深藴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和價值隨着外語教學改革的逐步深人而得以科學的診釋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