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糧食生產經營模式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81W

一、當前糧食生產效益提升的制約因素

糧食生產經營模式研究論文

1糧食生產主力軍素質結構差異大

據對全市現有農村勞動力的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農民佔60%以上,受文化程度等多種因素制約,導致現代農業技術普及率不高,高產難度加大。少數由中青年人員經營的規模化種糧基地也面臨着用工短缺、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困難的難題。

2糧食生產成本增加吞食利潤空間

種糧經營者低小散的現狀,無法科學高效利用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大型操作機械等多種設施服務,直接導致低小散基地生產用工成本攀升,生產管理粗放,產量不高,比較效益走低。針對當前規模化糧食生產發展進程中呈現的前兩大有利因素和後兩大不足,探索一套既發揮前二大優勢,又可科學彌補後者不足的種糧機制,把糧食生產主導區塊真正打造成糧食生產主產地,成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公共資源利用率的當務之急。

二、新型糧食生產服務機制模式

通過對全市部分重點、特色產糧地區和合作組織的調研,總結髮掘出四種典型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

1股份化集體統一經營模式

諸暨市十里坪糧食專業合作社是該鄉首個以農民土地入股的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入股土地(大田)1050畝,佔全村土地(大田)的82%,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在2010和2011年兩年運行中,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田塊糧食平均畝產達到555kg,比流轉前增加100kg以上,同時每畝生產成本比流轉前降低100元左右,兩項合計共節本增效35.68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這種模式適應了當地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比例高、糧食生產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的社會條件。其主要做法如下。

1.1有完善的規章制度

一是明確了土地承包權不變,農户以土地承包權流轉入股,並根據合作社經營效益及章程規定參加分紅;二是明確合作社實行企業化管理,選舉產生董事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確保了合作社的正常運營;三是明確了合作社的資金到位和利潤分配方式,啟動資金由村經濟合作社出資,對收支進行單獨的核算。

1.2有規範的運作機制

糧食專業合作社管理隊伍採取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財務實行獨立核算,管理有廣泛監督制約。合作社用工和收支等情況每月上牆公佈,按月結報。由選舉產生“物資保管組、機械植保組、民主理財組、務工登記組、監督審計組”等五大組,全程參與民主管理。

1.3有可行的激勵機制

合作社對利潤按“股民+村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風險基金”實行1∶1∶1∶1的比例進行分紅,將合作社出工人員工資與產量掛鈎,實行保底產量和保低工資作基點,工資隨產量增減而浮動的激勵機制。

2大户主導型生產經營模式

諸暨市新桔城糧食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8月,由詹正峯等5位種糧大户入股組建,註冊資本50萬元,土地經營面積430畝。現有集農技、農機和種子農資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各類農機等固定資產900萬元。其主要做法如下。

2.1規範制度運作

合作社按照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依法選舉產生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參照股份制企業的`模式實行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並在當年收支結算後,上交給村合作社經營總利潤的20%,提留積累和折舊10%,提留20%作為獎勵基金,其餘50%為分配資金。

2.2統一管理增產量

合作社對承包田塊實施“八個統一”服務,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提高單產水平。2011年,合作社管理的雙季稻百畝示範方平均畝產1235.8kg,創浙江省農業吉尼斯雙季稻最高畝產紀錄。

2.3社會化服務提效益

合作社對功能區周邊農户開展代育、代插、代管、代收、代烘等社會化服務,全年早晚稻機械代育代插秧1250畝次,統防統治1500畝次,代烘稻穀200t,已成為全市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示範區。

3集體統一經營模式

諸暨市新南糧食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8年7月,由新南村103户農户以土地入股出資成立。現有綜合服務中心面積1000m2,各類農機具配套完善,固定資產總值達305萬元。合作社多次榮獲浙江省優秀糧食專業合作社、浙江省規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稱號。其主要做法如下。

3.1統一流轉利生產管理

針對新南村70%以上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現象,通過宣傳發動,實現全村1260畝土地100%流轉到糧食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價格為每年每畝700元或晚粳谷350kg(計價每千克2元,合作社不得擅自提價)。合作社向農户公開每年糧食生產支出收入,並按照村20%、合作社30%、農户50%的比例進行分紅。在生產管理過程中由8個糧食生產專業服務組提供全程統一服務,實現先進適用技術到位率和集約化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近兩年,合作社管理的田塊比周邊田塊畝降低生產成本240元,畝增加產值350元以上。

3.2提升設施利新技術應用

通過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創建等項目實施,建成田成方、路相連、溝相通、灌得進、排得出、便管理、易操作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合作社管理的功能區千畝示範方已成為全國糧食高產創建單位、省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示範區、省稻麥新品種示範展示基地、水稻全程機械化示範點。

3.3延長產業鏈提升效益

在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和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購置組合式大米精選機1台、真空包裝機1台,生產加工優質、安全、綠色的“定蕩畈”牌大米,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