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發展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49W

一、我國體育場館發展現實基礎及環境

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發展研究論文

(一)場館建設規模呈急速增長態勢

自1985年全國體育場地建設以來,我國體育基礎設施綜合功能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與1995年第4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相比,2003年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的普查數據顯示,與第四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相比,全國體育場地佔地面積共增加了11.8億平方米,增長110.28%,場地面積共增加了5.5億平方米,增長70.51,我國現有850 080個各類體育場地中,體育系統有18 481個,從投資規模、場館數量、佔地面積、人均場地面積等數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3]。以2012年底全國大陸總人口135404萬人(不含港澳台地區)計算,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2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0.871平方米,1 914.5人均投入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為141.39元。從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我國公共體育場館建設各項指標有較大的增長,場地規模不斷擴大、建設資金投入步伐加快、人均場地面積、每萬人擁有場地數和人均場地投資額等指標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表1可見,公共體育場館主要由政府投資興建的場館規模大、功能多、綜合服務能力強,如何使政府的財政投入產生公共效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供給,對各類公益性體育設施具有獨特的導向示範作用。 供給與需求緊密相連,有什麼樣的資源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消費觀。作為政府改善城市體育基礎設施環境,為居民體育消費的不斷增長提供物質基礎及服務保障,體育消費需求在2008-2013年5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快速增長。中國城鎮居民在運動娛樂方面的人均消費支出已從280元增加到450元平均增長20.2%。2008年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位於消費支出的第5位,居於住房、教育、購車、電器之後[4]。中國羣眾體育現狀調查顯示,我國城鎮居民體育參與方式呈多元化、多樣化和非組織化,基層羣眾體育組織佔體育參與者27.3%,大多數體育參與者是在非組織條件下自發進行的。這與城鎮居民參與體育消費方式有關,表明羣眾參與體育活動是一個多因素過程,其中決定因素之一是場館資源供給環境與服務功能有關。隨着我國城市化社會變革,2012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率達到51.3%[5],城市化生活節奏使人們日常從事體育活動環境空間擴大,體育健身場館綜合服務功能也得到擴展。目前我國的體育人口已達到人口總數的37%,比2008年提高了3%,體育人口(每週參加體育活動不低於3次)的增長變化以及體育健身項目日趨城市化。

二、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特徵與發展趨勢

(一)公益性資源需求急速增長

體育資源是公共體育場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資源是通過各種體育產品滿足公民體育需求的重要公共產品,其本質是公益性的。體育資源在體育場館文化展示中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作為訓練、競賽和體育活動場所公共體育場館,在羣眾體育開展的項目既要符合大眾健身特徵,又要兼顧公益性資源需求,經營主要依託產業資源探索市場運營和產業開發的多種經營之路。體育場館在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同時,還積極開展了國民體制健康測試、全民健身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培訓,成為滿足大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服務導向,更多地承擔了展示體育文化公益性形象。如公共體育服務在健身技術指導、項目推廣和組織管理方面表現出羣眾性、公益性和社會性發展趨勢。2008-2010年大眾體育健身場所以年均30﹪增長率,健身消費選擇公益性體育場館的比例明顯高於盈利性體育場館[6]17-21。2008-2013年,全國城鎮參與體育活動場所呈現出體育健身休閒消費市場需求面廣、參與羣體眾多以及數量龐大的另一個連鎖問題是體育活動需要大量場館。從根本上解決公益性體育資源需求日益增長和公益性體育場館不足的問題,這無疑對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多元化公共體育服務形式和內容的過程中,面臨公益性需求的挑戰。如提供高水平競技表演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健身消費者技術講座或現場指導,學生體質監測、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等,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體育資源公益性的重要作用。

(二)運營機制不斷完善

結構整合、功能分化建立政府和經營主體相互關係,是公共體育場館市場運行機制合理配置資源,促進體育資源重新整合,在服務於社會的同時,引導公益性項目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多地承擔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形象,對於公共產品公益性社會影響廣泛、關係羣眾切身利益,運營機制就是發揮市場運行機制基本要素,把公共產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實現政府興建體育場館的公益性定位。國家體育總局2005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體育場地數量比較豐富,比較各區域體育場地規模可以發現,經營主體受限於運營機制偏離市場因素,與資源的公益屬性不符,是當前不同的運營管理模式的共性。由於多數場館在建設設計較多考慮比賽功能和經濟功能,大型體育場館設施檔次高、投入大、經營管理費用居高不下,以盈利性為目的追求經濟效益的項目設置表現出,經營功能大於服務功能,限制了場館的多功能利用率。尤其是場館人力資源配置缺乏公益性意識,場館非營利項目比例小,場地運營空間不足,資源開發利用潛能未能發揮資產的市場價值。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種具有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公共產品消費需求效應開始發揮公益性影響作用。

(三)項目設置始終以健身項目為主

運動項目是體育場館的基本形式,從公益性項目設置內容來看,在面向社會開放上體育健身項目始終佔據較大比重(見圖2)。體育類經營項目幾乎覆蓋了目前開展的所有經營項目,包括球類和游泳等健身項目,均為體育健身項目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元老級項目。經營效益最大的項目依次為,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籃球,包括健身需求大的武術和五人制足球等體育休閒健身項目。其中,器械健身、健美操、太極拳、太極扇、保齡球和網球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便逐漸成為覆蓋率較高的全民健身項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雖然是傳統羣眾性比賽項目的時間相對比較早,但在北京奧運會後這些基礎性和觀賞性體育競賽項目,作為體育場館項目設置呈現健身化趨勢。在對公共體育場館運營項目增長情況分析後看到,經營主體受限於成本效益因素的影響,以盈利性為目的追求經濟效益的項目設置表現出。收費價格高於運營成本,經營功能大於服務功能,與公共產品資源的公益屬性不符,非盈利項目成短板。依據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資源配置、經營環境、項目設置、收費價格、收入分配(利潤)、產品與勞務等運營成本,人們的體育行為對公益性經營的公共體育場館在開放時間、設施功能、產品供給、營銷手段、收費價格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反映不同體育消費方式和意向,一方面,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經營主體多元化和經濟運行市場化,政府集中統一分配體育資源的體制已被打破,促進社會資源重新整合;其次,場館經營外部環境的不斷髮生變遷的過程中收費價格與公益性項目設置的矛盾日益凸顯,加之社會結構和利益結構分化,人們體育消費層次需求也在改變消費結構,而且城鄉居民參與體育健身消費觀念更熱衷於公益性場所。

三、公益性對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的發展、協調的.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以此視角,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應具有的三個重要特徵。第一,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是以公共體育服務為保障的發展。體育場館設施雖然以競賽、訓練為主,但它的根本目標是推進體育文化強國建設,滿足公民公共體育服務公益性需求的公共產品,發揮體育資源優勢,強化公共服務功能分化升級。第二,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着眼於發展的服務性,公益產品、公益活動歸根結底取決於公共體育服務的公共性。第三,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注重文化、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性,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現實基礎。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公益性資源需求對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挑戰。

(一)公共服務功能引致場館功能分化

目前,我國大型體育場館賽事參與者多、規模大、功能強、社會需求日增,包括活動內容、形式、場地等涉及人羣面廣。2011年體育系統所屬752個大型體育場館中,場館結構、利益結構、服務功能由保證賽事到產業經營的結構轉型。強化服務功能,弱化行政職能,資源供給方式由政府集中管理統一分配資源的體制機制已經打破,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源泉。公共體育場館在肩負項目訓練保障外,向社會開放、體育培訓、信息開發等方面完善服務功能,如國家奧體中心所屬30個訓練場對外開放的有27個,為羣眾提供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游泳等各項健身活動場地,開放率達到90%,2008-2010年每年接納前來健身羣體300多萬人次[7],在經營結構上,由技術、餐飲、休閒服務為主,在服務功能上,逐步轉變以場地租賃經營為主,向體育文化創意為主體的轉變。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共體育場館功能分化存在現有行政體制機制問題還沒有根本改變,需在市場運行中結構功能得到進一步分化。產品消費市場是由供給到服務,由單一政府供給資源向市場調節配置資源的轉變。可見,公共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功能所引致場館功能分化轉移升級,必然產生體育服務產業自身內在的、深層的結構轉型發展。

(二)有效體育消費需求不足

我國全民健身計劃主要靠各級羣體部們組織實施。一些部門仍以組織羣體活動次數、參加人數多少等作為判定羣體工作成績的主要標準。而全民健身工作往往流於形式,結果造成廣大羣眾的體育需求得不到滿足。另外,這種組織起來的羣體活動往往成本過大,羣眾既無參與的願望又缺乏持續支付健身活動消費的願望,導致有效體育需求嚴重不足。制約我國居民體育消費需求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長慢,體育產品消費價格增長快;二是缺少公共體育活動場地設施,無法滿足低端收入體育消費的需求;三是體育資源市場不健全,沒有統一收費價格標準。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有55%的人每週參加過一次或一次以上體育活動,其中,選擇收費場地健身的青少年佔1/3[8]20-22,而中老年則是免費健身場地的主體,佔51.2%。這説明人們健康意識正在加強,同時也表明不同年齡的個體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雖然選擇體育場館健身羣體比例有所增加,但是,體育場館依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所帶來的挑戰。一方面,花錢買健康的體育參與行為存在差異,居民收入總體水平極不平衡;另一方面,消費願望、資源分配和服務功能則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使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的公益性受到人們的質疑。述幾方面需求表明,有效體育消費需求不足,勢必會給公益性體育資源有效需求帶來新的挑戰,長此以往不利於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

(三)公益性場館受關注程度較低

稀缺資源、缺少公益性的價格機制無疑會影響體育場館經營本身的公共性,降低公共產品市場關注度。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是核心,其魅力在於項目設置非盈利性、公共性以及運營管理中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在於它能帶給消費者技術指導和健康講座服務,產生強烈的健身刺激和健康體驗。如何發揮體育資源優勢,培養與掀起公眾日益增長體育需求,把民眾關注的目光引向公共體育場館,已成為場館自身和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公眾和社會對公共體育場館的關注度,關乎運營本身一系列市場開發,包括根據不同對象向公眾提供低成本服務或免費服務,通過電視媒體作公益性廣告,吸引商業贊助等,而相關市場開發正是公共體育場館得以長遠發展的必然之路[9]15-17。同時,現代體育場館已經不僅僅侷限於運營本身,運營的作用上升到體育賽事表演市場與城市服務產業相關聯。公益性體育場館項目設置一旦不能滿足公眾需求,必然影響公共體育場館的總體形象以及藉助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擴大和提升公益性認知度,從而使加速城市體育產業轉型發展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四、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環境

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主要包括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內環境)與公共產品社會需求(外環境)等。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則缺乏可持續性的基礎。目前,我國體育場館管理機構主要是:省市體育局場館(場地)管理中心負責組織管理,由自主經營、企業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管理模式;政府、體育局聯合企業合作運營管理,如國家奧體中心發揮體育資源優勢舉辦體育競賽、文體表演、羣眾性全民健身運動會等社會公益活動。公共服務供給主體政府模式,在政府組織、社會組織、企業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眾之間構建一種新型的公益性環境系統。以公共服務為導向,在環境創造資源過程中形成新的可持續的資源環境。我們可以根據公共產品公益環境對體育消費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具體的表達,它既能夠體現出以政府為主導供給主體的多樣性基礎作用所具有的公共體育服務模式,也能體現出體育消費活動的有效需求,從而集中反映出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環境服務系統,使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持續得到體制的扶持,持續成為全民健身計劃中公共體育服務項目。體育資源的公益環境,政府服務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強化政府服務職能

經濟調節和公共服務作為政府基本職能,保護公共資源環境是體育場館公益性運營滿足人民羣眾基本體育權利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政府調節職能和服務職能,着力保障體育資源改善民生。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表明,體育場館設施成為公共體育服務需求的保障,公共體育場館服務於羣眾體育活動內容、組織形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利用健身路徑和體育場館成為健身羣體主要選擇。公共體育場館規模大、功能多、服務範圍廣、社會功能特殊,對強化公共服務的公益性具有重要意義。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從根本上講,公共體育服務要符合公共產品公益屬性和公共利益。作為體育文化展示舞台,公共體育場館不以盈利為目的,不能超越公益性資源供給形式和內容,如全民健身體育活動、羣眾體育賽事等項目,通過政府功能分化與場館結構功能整合,強化服務職能,弱化行政功能,形成公共體育服務公益性理念。雖然體育場館資源空間有限,公益性項目設置要符合並反映社會價值標準要求,既要兼顧項目對經濟發展整體的影響,也要體現項目直接服務對象的公眾利益。因此,必須將商業性項目或盈利性經營項目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三)創新運營模式

市場經濟體制運用價值規律、供需規律和競爭規律為基本方式來配置資源,必然滋生一種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不但使產業領域面對市場運營,而且體育領域也面臨一種新的外部壓力。這種外部壓力對體育產業領域內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形成和強化,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體育場館屬於資源型產業,法律監督評估機制對於市場運營的體育產業有現實的意義。因此,公共體育場館公共體育服務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及監督機制。體育部門要充分行使對體育場館的監督職能,制訂並實施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加強對各級體育場館工作的評價與表彰,將管理工作制度納入各級體育部門考核目標。可以通過建立政府評價與社會評價並行的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評價體系,從不同側面評價運營管理的綜合效益。

(四)大力培育公益品牌知名度

公共體育場館的特徵是綜合功能完備、建設規模大、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項目設置要符合公益性品牌特徵,樹立品牌效應,不應走“盈利”之路。對於公益市場知名度而言,品牌不能單純依靠傳統的“經營模式”消耗資源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公共體育場館公益品牌,在擴大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的數量,培養良好的公益環境,最重要的途徑是擴大公益市場價值鏈,帶動場館公益產品品牌效應。面對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缺失,服務功能不強、公益品牌影響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公共體育服務不能偏離公益性本身,與商品消費不同,公共產品消費一方面表現為消費者對特定的公益品牌的認同,以及長期習慣於消費這種品牌的服務意識。另一方面,保護和改善資源環境和人文環境,促進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體育健身消費休閒娛樂的家園。公益性是公共體育場館的核心,是實現公眾利益滿足體育需求的基本要素。從發展角度看,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需求呈現出急速增長,運營機制不斷完善,項目設置始終以健身項目為主,表現出公益性趨勢的特徵。體育資源公益性特徵與趨勢對公共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系列挑戰,如公共服務功能引致場館功能分化,有效體育消費需求不足,公益資源受關注度較低等。針對這些挑戰,提出構建可持續發展公益環境,強化政府服務職能,創新運營模式,大力培育公益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公共體育場館市場需求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