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文化移植開發過程中民族文化論文參考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67W

一、西雙版納傣族園概況

文化移植開發過程中民族文化論文參考

為了響應雲南省提出的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戰略思想,以及在西雙版納大力發展地方民族文化的措施下,傣族園開始建設並以1999年開門迎客。現已建成了旅遊景區大門樓、迎賓廣場、村寨旅遊線路、江邊活動區、旅遊購物區、燒烤場、潑水廣場、大型露天劇場等設施。傣族園首創“公司加農户”的發展模式,從建園至今已走過10年曆程。按照公司加農户的發展思路,傣族園公司徵用村民的土地租金一年一付,不買斷,這使村民與公司之間保持長期的利益關係。其中公司462名員工中,70%以上是村寨的村民,近兩年來,五個村寨還各有側重地開展織錦、傣族首飾加工、製陶、榨糖等民族手工藝製作活動,開發旅遊紀念品,既增加了景區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增加了遊覽項目。村民廣泛參與的趕擺、放高升、坐傣王轎、祝酒歌宴、潑水狂歡等活動,讓傣族的傳統節日成為景區的重要內容。

二、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文化移植現象

西雙版納傣族園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和發展,已極大改變了傣家人的生存生活面貌,同時傣族園的民族文化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傣家人傳統的民族風貌。在這變化的過程中,文化移植現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移植的結果是傣族園裏有“欣欣向榮、紅紅火火”的傣族文化,同時也有很多傳統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民族節日、民族建築、民族服飾、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宗教、民族手工製作等失去了原生態特色的民族元素,民族性及內涵性逐漸喪失,到處充斥着現代性的衍生態。文章通過實地調查(入户訪談和問卷調查,參見下表),目前傣族園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徵大都是人為刻意打造出來的,在商業旅遊開發後很多已經不具備傳統傣族的文化元素。傣族園的文化移植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最受歡迎的旅遊項目之一,是傣族園裏的一道風景線。傣族園在開放初期就組織了民族舞蹈表演隊,並請專業人士對其進行指導,還派人到傣族藝術培訓中心及傣族傳統舞蹈保存比較完整的村寨學習。在調查關於傣族民間舞蹈中,傣族園裏的受訪者有98%對傣族舞蹈或多或少的瞭解。可見,“文化移植”使得傣族園裏的村民對傣族舞蹈的認知度總體較高。然而,如表1所示,村民對傣族舞蹈形式在認知上卻存在較大差異。村民對於具有傣族典型特色的孔雀舞、象腳鼓舞和跳擺認知程度較高,而對其他傣族舞蹈的形式則認知度較低。

(二)民族節日

民族節日是展示少數民族文化民俗最為直觀的形式,傣族的民俗文化大都也體現在大大小小的節日中。據調查如表2所示,送龍節、花街節、隆示節、叫谷魂節、對歌節節、巡田壩節是帶有傣族特色的民俗節日,但對此傣族園裏的大部分村民表示很少聽説過,只有到傣族民族文化藝術傳習中心和其他傣族文化保存完整的村寨學習過的人對上述節日有所瞭解。可見,傣族的文化節日在傣族園裏也存在一定的文化移植,但影響力較小。

(三)民族建築

傣家人在長期的生存生活中,與自然融為一體,根據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建造出了與自然天然和諧的建築樣式,其中竹樓和佛寺是傣族建築的代表,它們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是傣族文化最顯性的存在,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生命力。走進傣族園,人們也可以到處看到傣族的竹樓,但這些建築幾乎是為了迎合當地的旅遊開發而刻意打造的。這些建築不僅歷時短暫,而且功能單一,除了用做歌舞表演的場地,就是當作遊客旅遊參觀時的景物,一些村民建造的竹樓大都具有現代商業性特徵,最主要的功能是吸引遊客住宿。而藴含在建築中的深層文化功能和作用則沒有發揮出來。

(四)民族服飾

民族服飾是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特徵的另一種樣式,從服飾上看就能辨識是哪一種民族以及民族的某些文化或藝術特徵,傣族的服飾也具有同樣的功能。據調查發現,傣族園裏的村民中上了年紀的村民和參加接待或有演出活動的村民平時一般還是穿傣族服飾。但在其它時間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就顯得比較隨意,經常穿的還是現代服飾,如果不打聽還真的辨認不出他們也是當地的傣家人,和現代的漢族沒什麼區別,當和這些村民談起傣族服飾藴存的文化,他們大多表示不知情。

(五)民族語言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屬拼音文字,是比較有特點的語言樣式,聽傣族人説傣語就能發現傣家人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徵。在傣族園裏,一部分村民也講傣語,但很大一部分村民為了發展旅遊業,在大部分時間裏講的是漢語,甚至在年輕人中已經有些不會講傣語了,一口的普通話,偶爾講幾句歡迎和祝福的傣語,也是祖輩或到傣族民族文化藝術中心學習過的村民教的。由此可見,傣族園的語言也存在文化移植現象。

(六)民族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一些原始宗教。在傣族園裏,也有一座佛寺,但據調查發現,目前經常到佛寺裏祭拜和受禮的主要是老年人,以前每家的男孩長到一定的年齡要送到佛寺學習,但現在很少有人這種做了,因為他們認為與學校相比,在佛寺裏學習不到太多的東西。目前很多人對佛寺的瞭解已經知之甚少。在傣族園裏的很多宗教標識只不過是為了吸引遊客,讓遊客認為當地確實有傳統的宗教信仰存在,其實大多是被其宗教符號欺騙而已。其他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如祭寨神、勐神(部落神)、灶神等,在傣族園裏已經很少看到了。

(七)民族身份

民族身份是一個民族區別其它民族的內在特徵,是民族歸屬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在本次調查中,傣族園的村民90%以上聲稱自己是傣族,但在實地走訪中,在問及當地村民民族身份的時候,很多人都含糊其辭,進一步追問他們的真實民族身份時,有的説自己其實是漢族或哈尼族,有的還説是彝族,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歸屬哪個民族。由此可見,通過文化移植現象,當地村民在民族身份認同上也發生了改變。綜上所述,西雙版納傣族園的傣族文化大都是為迎合旅遊開發的需要而刻意打造的。但從上述文化元素植入的效果和程度來看,只有在外顯性景物上實現了有效的文化移植,而那些深入到當地村民精神層面和日常行為中的潛在的文化,並未在文化移植的過程中而得到很好的傳遞,而這恰恰是民族文化中最為珍貴的。終究形成的只有文化的皮而沒有文化的意,這樣的文化形態是不能傳播久遠的。

三、文化移植現象研究

本文通過對西雙版納傣族園的實地調查,在歸納整理材料的基礎上,運用民族文化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理論分別從文化移植的原因、途徑、作用和啟示等方面來分析和闡釋民族文化移植現象。

(一)文化移植現象的原因

1、文化變遷是文化移植的深層原因

“文化變遷”就是指由於族羣社會內部的發展或由於不同族羣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羣文化的改變。促使文化變遷的原因,—是內部的,由社會內部的變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環境的變化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如遷徙、與其他民族的接觸、政治制度的改變等而引起。創新、傳播、涵化是文化變遷的過程和途徑。”隨着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民族之間交流的擴大,西雙版納傣族園裏的五個村寨在各方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民族文化的角度看,隨着傣族園旅遊業的發展和村民意識的變化,傣族與其他民族接觸的擴大和受現代文化的影響和衝擊,以及在現代科技條件下網絡文化的影響,傣族的傳統文化也相應的發生了改變,很多具有原生態特徵的傣族文化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傣族文化面臨着及其嚴重的發展危機。所以在這種狀態下,要把傣族園打造成為最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旅遊文化生態園,必須重新挖掘傣族傳統的民族文化,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就是派人到傣族文化藝術中心和傣文化保存相對完整的原生態村寨學習,於是就出現了各類型的文化移植現象。

2、民族文化富含生產力是文化移植的直接原因

文化人類學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在滿足人類的需要當中,創造了新的需要,這就是文化最大的創造力和人類進步的關鍵。”“馬林諾夫斯基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是關於文化本身,認為文化與人的需要有不可分的關係。人類有機體的需要是第一個基本需要,從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迫力’,它強制了一切社區文化發生種種有組織的活動,就是人們所説的功能學派的‘文化需要説’。由於需要而形成迫力,這種迫力使人們靠着有組織的合作和經濟的、道德的觀念,而滿足生理的需要,之後,又從中生髮新的需要,又產生新的文化迫力。”文化人類學功能學派強調了文化與人的關係以及文化是生產力的問題。文化能夠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已經在各民族地區得到了彰顯,文化的軟實力已經到了很好的佐證,所以在各民族地區都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資源,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能夠帶動當地進一步發展。民族文化成為了當地發展旅遊業、打造民族文化產業鏈的寶貴財富,成為了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因此才出現了“天天孔雀舞、天天潑水節、天天鳳尾曲”的現象。

(二)文化移植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