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試論傳統戲曲對於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86W

論文摘要:中國戲曲以其“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獨特的審美與藝術價值,而且還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內容。文章從傳統音樂、傳統文學、傳統觀念這三個方面來探討傳統戲曲在高等學校藝術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一種思路與途徑。

試論傳統戲曲對於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論文

論文關鍵詞:傳統戲曲 傳統音樂 傳統文學 傳統觀念 高等學校藝術教育

藝術是在人類誕生之初便伴隨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而產生、發展並逐漸形成的,是人類在感知外界事物、表達內心情感、創造表達情感之形式並以此來獲得愉悦的過程中,最終呈現出來的人類活動的精神成果。

將藝術作為一門課程進人教育領域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與傳統。早在周代,統治者就將包括“藝”(即“藝術”)在內的“六藝”作為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的必要內容。而到近現代,作為現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蔡元培先生仍將“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當歷史的車輪將我們載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黨中央更是將“美育”放在了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之上。

作為一名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的工作者來説,筆者深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與博大精深,更深知它對於整個民族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那麼,筆者就從傳統戲曲這一點切人,來侄釋它對於傳承傳統文化、開展高校藝術教育不可取代的價值。

一、保存傳統音樂

作為一種集“唱、念、做、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戲曲的真正形成較中國其它民間音樂形式要晚。但正由於此,才使它能夠廣泛吸收各種音樂藝術成果,並且將民間音樂的藝術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由於時代的更迭與人們審美趣味的變更,我們今人已經很難再聽到早期戲曲形式—元雜劇和南戲的音樂了。但是,作為南戲在發展、衍變過程中產生的兩個支脈—崑曲與弋陽腔,卻依然能讓我們聆聽到600多年前先人們所欣賞的音樂。那一首首細膩、婉轉的(醉扶歸)、〔步步嬌〕,不正在向我們展示着傳統文人的藝術追求與情感表達嗎?還有那一陣陣燎亮的鑼聲,那一段段豪邁的唱腔,不也是在向我們訴説當時平民百姓的娛樂形式與情感宣泄方式嗎?

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保存下來的戲曲品種帶進課堂,展示給學生,使他們得到傳統戲曲音樂的薰陶,這也許是傳播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較好的途徑吧!

其實,上述做法在近現代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曲學大師吳梅就應聘去東吳大學堂(今蘇州大學)講授詞曲,首先把崑曲教育引進大學課堂,開了戲曲進大學的風氣之先。”而在現在的江西師範大學,學生們可以選修贛劇以獲得學分,其學習“課程內容包括弋陽腔和贛劇的歷史、戲曲基礎理論、戲曲表演等。”川而“對已經公演並延續演出的贛劇《牡丹亭》,則“按工種(唱腔、樂隊、服裝、道具、燈光、音響、化粧、表演等)招收學生,由專業老師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此外,蘇州大學周秦教授在學校“開設了‘詩詞寫作與吟唱’選修課,講授詩詞格律和崑腔字格,教學昆唱詞曲和曲笛。還有“崑曲藝術”選修課,講授崑腔發展史和曲律曲論,教唱崑腔南北曲名段,並傳授曲笛技藝。”“同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都有自己的戲曲社團”。

上述不同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使我們對於戲曲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為高校藝術教育課堂上的學生能夠身臨傳統音樂文化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橋樑與途徑。

二、保存傳統戲劇文學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形式與內容兩方面來構成的。傳統戲劇文學也不例外。説到它,就不能不談到戲劇文學的體裁樣式與題材內容這兩個方面。

自古至今,我國都是一個文學藝術蓬勃發展的國度。不論是魏晉南北朝之前,以《詩經》、《楚辭》和樂府為代表的古體詩,還是唐代以來,唐詩、宋詞和元曲的新體詩,它們所取得的成就都為中國傳統文學的藝術高度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戲曲正是在這座文學藝術的百花園中開放出來的奇葩。從第一個成熟的戲曲樣式—元雜劇,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學體裁對於戲曲藝術的滋養。那四句一段的定場詩,那長短參差、錯落有致的曲牌形式,都成為戲曲藝術豐富表現力的一個因素。

那麼,對於中國傳統戲曲的賞析,就不僅僅是培養高校大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耳朵,而且還使他們進一步貼近了古人,貼近了古人的語言習慣和情感表達方式。

下面再來探討一下傳統戲曲所表現的內容。

傳統戲曲是以我國的古典文學作為其創作的素材來源的。而“作為人文學科文學類的一個領域,中國古典文學從先秦到清代,名家輩出,佳作湧現,涉及歷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幾乎囊括了人文學科的所有內容。……而且藴含着先進的文化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豐富的民族精神,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説,在漢魏六朝、唐代之時,出現的小戲樣式還多是取材於神話傳説或日常小事,情節還較為簡單、衝突缺乏戲劇性的話,那麼元代雜劇和南戲之所以成為成熟的戲曲樣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劇本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古典文學,不僅是文學作品,它更多地是在向我們展示人、展示時代、展示社會,當然這裏的人是劇作者藉以呈現它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狀況的一種途徑與媒介,“人”是傳達特定時代與社會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的具體形象。

高明《琵琶記》中蔡伯嘈的形象、《荊釵記》中不棄糟糠之妻的王十朋形象與《秦香蓮》中不認前妻的陳世美,這都是中國傳統戲曲塑造的典型形象的代表,以致於到現今還被人們所熟知。其中看似三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從而造成了三種不同的婚姻狀況,但是其實它們都是中國官僚體制、婚姻模式和普遍信奉的封建道德標準等文化背景的具體產物。

這種類型的戲曲,在令觀眾欣賞戲曲音樂的同時,還呈現了一幅封建主義社會百姓的生活圖。圖中的景緻不僅形式豐富,而且其中的韻味也耐人回味。我們的傳統戲曲藝術表現的正是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全景圖,我們可以使高校大學生在其中一幕幕的悲歡離合中接近歷史、感悟傳統。

三、保存傳統觀念

傳統觀念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在此筆者主要從價值觀與審美觀兩方面切入。

1.傳統價值觀

我國著名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將中國哲學的發展史分為兩個階段,即自孔子至淮南子的“子學時代”和自董仲舒至康有為的“經學時代”。其中,前者的“百家爭鳴”時期歷時四百餘年,而後者的“獨尊儒術”時期則歷時二千餘年,在時間上的絕對優勢已經可以體會到其思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形成與鞏固的深遠影響,而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宣傳與利用,無數文人對它的進一步引申與深化,以及在其“忠、孝、節、義”的封建禮制觀念影響下廣大勞動人民對於封建禮制的順從與效仿,都使得儒家所宣揚的“德”與封建統治者所渴求的普通民眾的“德”在上至宮廷下至)’一大羣眾的社會各個階層中得到空前的重視,使得中國歷史上具有“德行”之人不僅被封建統治階級、而且被宗教所大肆利用與宣揚,成為教育與同化民眾的楷模。這一重要的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內容中也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成為這種“高台教化”所要教授給廣大人民觀眾的一個最為核心的觀念。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關羽可謂是忠和義的統一。他追隨劉備興復漢室,表示與劉備“誓以共死”,始終不渝,既表現出他對蜀先主劉備的忠,又表現出他對“恩若兄弟”的劉備的義。現存最早的關公戲劇本當是關漢卿的《單刀會》和《雙赴夢》(此劇同時寫張飛)。此後,關公形象則被人們不厭其煩地稱頌,相繼出現了《關羽顯聖》、《千里獨行》、《單刀赴會》等等多出表現其英武與忠義的戲曲劇目。

此外,《精忠記》中嶽飛對大宋國君的“忠”,《琵琶記》中趙五娘對於公婆的“孝”,《殺狗記》中手足之間的“義”,還有《白兔記》中李三娘的“節”,都可以説是進行“道德教化”的典範之作。它們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的久演不衰,不僅僅反映了戲劇文學本身的魅力,更加體現了上至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對於“德”的推崇。

誠然,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所宣揚的“封建禮教”等觀念有其嚴重的歷史侷限性,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中也不乏愛國、忠義、節操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在我們當代商品經濟時代恐怕有着無法替代的作用。因此,通過在高校中開設傳統戲曲的賞析課,選擇宣揚高尚品格的精品劇目來陶冶學生們的情操、感染他們的心靈,也是一種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手段與途徑。

2傳統審美觀

人類社會學的研究表明,人類在初始階段,就具有兩種相反相成的衝動,一種是感性衝動,即不可扼制的生命衝動;一種是理性衝動,即把握生命活動的形式衝動。人的任何行為究其根源,都是出自於這兩種衝動。中國寫性的藝術向來被認為偏向感性的藝術形式。即通過基於現實的客觀存在,對其進行適當的想象與抽象,從而以虛擬的手法,再現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存在。這一手法被廣泛地運用於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方方面面,例如畫家常通過寫意手法來借物抒情,戲曲通過寫意來縱橫時空、塑造典型,而詩歌則通過寫意來寄情山水、“造景”喻情。

這裏筆者將從戲曲的人物塑造、時空轉換、舞台裝置三方面來略論傳統戲曲藝術對於“寫意”手法的具體運用。

首先是人物塑造,其中還包括人物造型與人物性格這兩個方面。

戲曲的造型是“寫意”的。如關公的紅臉,曹操的白臉,青面虎的綠臉,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它卻能顯現性格特徵,因為這種“寫意”性的臉譜是“實象”的高度提煉與誇張,是現實情況的藝術昇華,為戲劇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典型化的作用。

其次是時空轉換。戲曲是一種典型的舞台藝術,它主要是藉助於方丈之間的舞台空間來表現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世事變遷。因此,舞台一方面為作家與觀眾感受世間萬象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為展示情境的無限性造成了侷限。而傳統戲曲卻通過寫意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不足,可以使觀眾“一日三秋”、“一日千里”,在時空轉換上達到自由與無限。如演員在台上通過打噸、抬頭、揉眼、伸腰等動作表示日夜的更替。這些做法都明白無誤地向觀眾展示了劇情的延展,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無限想像的空間,使“情”與“景”的交融在“形”“神”的互補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與發揮。

最後來談談舞台裝置。舞台裝置主要包括表演道具、舞台美術與裝飾等。

就道具來説,戲曲的最突出特點莫過於“無馬而日行千里,無舟而舟行水上”。這種特殊效果的形成仰仗於舞台道具的巧妙運用。例如川劇《秋江》中硝公僅憑一槳舞蹈便舟行碧波盪漾之中,而京劇《悦來店》十三妹憑馬鞭揮動即呈現了她騎馬疾行的形象。此外,刀槍劍戟的形象化運用、舞台上幕布的多樣性設計等等都為劇情的展開、情節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感與歷史感。

“寫意”的手法來源於中國歷史上較早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來源於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與審美觀念,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為其特點的深層根源,也是我們能夠承中國藝術的關鍵。中國傳統戲曲通過幾千年的凝鑄與錘鍊,已經將這種觀念深深地融入到自身的肌體之中。如果我們能通過它來使高校學生感受傳統、接近傳統、認識傳統,那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

“歷史像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很可能還有餘温,我們的任務不是翻扒已經冷靜的灰燼,而是把我們的手伸進灰燼,去觸摸那個餘温。”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民族,都會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這一民族的氣質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士比亞的戲劇,這些都是該民族驕傲與自信的源泉。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印度之梵劇被世界公認為三大古老戲劇形態文化之一。它雖然較其二者出現較晚,但是卻以其高超的成就與獨特的魅力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家園”。如何能夠使當代大學生走進這一家園,併成為其中的一員,是我們高校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筆者就“傳統戲曲對於高等師範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通過賞析傳統戲曲的形式,使學生們從傳統音樂、傳統文學、傳統觀念這三個方面來走進戲曲、感受傳統,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一種思路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