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企業管理者誠信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6W

現代社會生活中管理者的誠信日益為全社會所關注。管理行為的示範效應及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直接影響,迫切要求管理者必須依誠信操守來行使管理職權。以下是“企業管理者誠信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企業管理者誠信論文

近代西方社會普遍把誠信關係視為人類社會能夠存在與發展的基本因素。洛克、霍布斯等人認為誠實信用是政府與社會秩序的主要原則基礎,是民主的前提。馬克斯·韋伯等社會學家則相信,信任是社會組織的粘和劑,是社會和組織凝聚力的基礎。考慮到任何單一的監督制約機制在行使監督管理職能時都要受到社會的、經濟成本的約束。因此客觀上全社會需要一個誠實信用的社會環境。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誠信作為一種有效的約束機制在發揮作用。在誠信的社會環境中,全社會的交易成本將極大降低,秩序、公平、民主的形成完善有了保障。

然而誠信不能僅僅作為一個社會的、歷史的、道德的範疇而存在,誠信的背後應該有一系列的制度基礎作為支撐。這就是以產權為核心,以激勵及必要的約束機制為保障的制度設計。誠信總是與一定的制度設計相適應的誠信,拋棄誠信的產權制度基礎無異於緣木求魚。弱化了激勵行為、失去了誠信操守的管理者,在制度設計存在嚴重缺陷的社會經濟環境中,運用其職權的方向必然會發生改變,而激勵機制必然“異化”制度設計的最初價值去向。管理者的誠信是管理職權得以正確實施的關鍵。

一、管理者誠信的非品質解釋

誠實信用,當我們遠離道德範疇來關注它時,就會發現這其實不僅僅是一個人品性問題。誠信作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內在化的社會規範,首先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倉凜實而知禮儀”,禮儀、規範乃至於信仰都是一定社會物質條件下的產物。因此,作為特定歷史環境中的接受者,其誠信資質並非與生俱來。在管理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誠信”,必然帶有其環境和時代的烙印。在極其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管理者的“非誠信”行為後果如果是一個“帕雷託最優”則仍然會得到社會的認同。因此,誠信並非管理者的天然秉賦,更不能作為一種管理實踐的內生變量而存在。不能苛求管理者天生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質,而是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來選擇誠信的管理者,激勵誠信的管理者,淘汰非誠信的管理者。“信”與“非信”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便是我們制度設計和選擇時所應考慮的出發點和遵循的準則。

二、管理者誠信的效用函數

管理者無論來自社會生活的何種利益集團,作為特定利益的接受者總是存在自身的效用函數。管理者的效用函數一方面受管理職權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受其自身偏好的左右。在約束與偏好的雙重作用下,管理者在實現既定組織目標的同時一定會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現實表明,由道德塑造出來的誠信行為其統一性和連貫性是沒有客觀保障的,人們之間的信任關係也總會被打破。因此,管理者誠信行為的統一性和連貫性,還需要在獲得客觀保障的條件下才不至於流空,也就是講,基於個人美德和道德行為而建立起來的誠信關係僅僅存在於個人與其關聯的對象之間,他不能把別人對他的信任轉贈給另一個人,他可以説服他的關聯對象信任另一個人,這種情況往往是以他的擔保為前提的。基於管理者經濟理性的假設和自身效用函數的分析,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管理者的管理行為。

首先,在管理實踐活動中,管理者並非總是以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為其行動目標,一方面是管理者沒有能力確定何為福利最大化的管理行為,另一方面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同時,管理者不是信息的完全擁有者,管理實踐活動隨着繁多的管理決策變量發生變化,而管理者本人不能及時獲得所有信息,或不能對複雜信息做出及時處理。管理者更有可能的是考慮在制度框架內如何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問題,管理決策行為導致的結果常常是局部的利益最大化,是一個次優解。這樣做很可能以少數人的利益侵犯多數人的權利,侵犯社會公共資源,使得“大公無私、公平、公正”等管理者誠信資質的假定更有待商討。而此時“尋租動機”將成為更加有效的激勵因素。最後在“尋租”行為過程中,管制行為膨脹必然異化制度設計初衷。管制行為在“尋租動機”的激勵下會迅速膨脹,管制越多,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管理者憑藉手中的職權肆意管制,這種不斷膨脹的管制行為造成的後果是破壞了原本正常的社會秩序,破壞了全社會的誠信基礎和社會風氣。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對管理者的假設,追求社會福利最大化、大公無私、管理者擁有完全的信息、管理者言信而行果等,在管理者自身效用函數的“修正”下都值得重新商討。事實上,管理者通常都不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管理行為的出發點,管理者與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效用函數,管理者通常依據自己或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大化原則行事。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此類情況屢見不鮮。例如,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制度性缺陷的環境下,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諸多“違規”行為就是以“內部人控制”、“大股東肆意侵犯小股東權益”、“關聯交易與控制”等諸多方式實現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者誠信的產權基礎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產權的混亂或對產權的保護不利,必然會造成資源浪費,激勵扭曲,經濟效益低下以及經濟秩序混亂,相伴而生的坑蒙拐騙行為的發生。明晰的產權界定是訂立市場契約的前提,也是契約社會存在的基礎。“無恆產者無信用”,在一個產權界定模糊的市場環境中不可能存在良好的秩序,尊重產權的界定,同樣就是尊重產權所有者的地位,對其地位的肯定是產權人產生“合宜行為”的必要條件。而此刻自發的激勵產權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動力正是全社會對產權的承認、尊重和肯定,產權人也能依據自身的經濟理性和意志來簽訂契約,最大限度的誠信於其他契約人——社會、組織、員工。同時,整個社會還要建立有效的產權保護機制,保護私有財產是誠信社會的重要內容。管理者擁有產權是管理者建立誠信的必然要求。在對產權的關心與保護上,沒有誰會比產權人更加盡心盡責。人是理性行為支配的對象,依據經濟理性及單獨的效用函數來預期或決定自己的行為。正因為如此,管理者的“合宜”行為必然要求管理者對待其能夠支配的資源應該等於或近似於對待自己的財產,這是誠信的制度設計內容之一。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組織的成長依然離不開“委託—代理”的延伸,而“卻責”及“搭便車”等委託代理問題的解決或是依據較為嚴厲的監管機制的限制,或是依據市場力量的約束。但是這一問題中如果代理人或管理者能夠獲得相當的產權或與此相等價的經濟激勵,並在一定情況下能夠行權,則這問題將會更容易解決。目前的“期權”制度就是對管理者進行激勵的一種有效制度設計,儘管“期權”制度本身還需要完善。

四、管理學對管理者誠信的解釋

管理者的五項基本職能是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工作、指導與領導工作、控制工作,他們的執行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依賴於人的工作。從性質上來講,計劃職能屬於決策性職能,組織職能、人員配備職能、指導與領導職能屬於執行性職能,而控制職能則屬於保證性職能。主管人員為了確保計劃工作所確定的目標能得以實現,就要根據計劃進行組織、人員配備、指導與領導、控制等工作。目標管理是進行計劃,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決策是管理的基礎,是計劃工作的核心,也是主管人員的首要工作。組織能否有效地運行,以實現組織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織結構是否合理。組織工作就是要設計和維持一種職務結構,即要進行組織結構設計,併為人員配備作好準備。組織工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組織結構設計的內容包括,劃分組織層次(管理層次),以解決組織的縱向領導隸屬關係;劃分部門,以解決組織的橫向分工協作關係;劃分職權,以解決職權的分配問題。其實所有這些工作的基礎前提是管理人員掌握足夠的、全面的、真實的.企業信息和人員信息,這也就意味這來自基層的各種信息、尤其是人的信息是否真實全面,以便管理者確定合適的人員工作於合適的位置並設計合適企業運作的組織結構,保證企業的各項計劃和安排能順利進行。

人員配備工作,是為組織結構的職位配備合適的人員。現代管理中,人員配備不僅是人事部門的工作,它己成為各級主管人員不可推卸的職責。人員配備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員的配備。主管人員的配備工作主要包括選人、評人和育人三個方面。其基礎是誠信的溝通和客觀公正的反映,才能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巨在管理過程中,即使是計劃、組織、人員配備等工作都做得很好,但也不能説就足以實現組織的目標,還需要指導與領導。指導與領導工作的任務是處理好人際關係,通過溝通聯絡,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並施加影響力,以統一全體意志,為各個職能的進行提供保證,從而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只有組織內成員的誠信溝通才能保證指導和領導的正確。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組織的總目標確定後,通過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部門直至組織的每個成員。主管人員應能隨時瞭解和保證其下屬部門和人員的工作有助於實現組織的目標,這離不開控制工作。為保證控制工作的順利進行,就必須藉助於一定的技術和方法,最主要的是組織內部各層級管理者和員工的坦誠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作出合適的決定和計劃,並保證合適的人員配置於合適的崗位,才能保證計劃的有效執行和真實、及時的反饋,最大限度的防範在決策在執行過程中的偏失,保證其方向的正確和及時的糾正,避免由於信息不暢而給企業造成的經營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