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9.54K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就説明在現代社會,對人才出現了不同的要求,那麼在人才培養上,也應該出現不同的途徑及方法。而作為課前課後的紐帶,聯繫學校與家庭的作業,更應該擺在突出位置上。

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論文

(一)傳統作業的弊端:

1、作業負擔過重,學習效果不顯著。江蘇省就在《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十項規定 》中規定:“嚴格控制課外作業量,小學一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學生不背書包回家,每日課外作業量二、三年級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我想各地的教育局也先後出台過相應的規定。但是,各地的規定是規定,各地的老師依然我行我素,作業佈置得讓學生抬不起頭來,作業本、練習冊、課外輔導資料加上各種學習類的報紙,學生們做呀做,看得連家長都覺得心累,有的乾脆直接替孩子完成了事。因此,作業的繁重,已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休息與健康。但是,我們反過來看一下,老師一片苦心佈置的作業,效果如何呢?不説大家也都明白,肯定是收效甚微。

2、作業無差異化,全部一視同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課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但是,現在老師佈置的作業,全部千篇一律,不管學生的程度如何,接受力如何,作業的數量和難度,所有學生都一樣。這樣,成績好的學生認為太容易,造成“吃不飽”的現象,而那些成績差的學生,認為自己跟不上,完成不了,而出現“吃不了”的現象。

3、書面形式的作業過多,活動形式的作業過少。因為,在傳統觀念上,家長和老師認為只有在作業本上寫的才是作業,而且認為書面作業好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正確對錯可以一目瞭然。而別的形式,就不能算做作業。我認為,只要是對知識進行了鞏固,技能得到了提高,實施過程中方法得當及適宜,學生受到了情感薰陶並得到了一定的德育教育,那就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好作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所以,作業可以不拘於形式而百花齊放,如:編排話劇、參觀訪問、動手實驗等等。

(二) 理想中的作業設計:

1、人文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語文作業作為語文課程學習的重要基石,也要具備此特徵——人文性。我們老師和家長,不能只把作業看成是簡單的書面符號,而應該把作業看成是一座溝通老師、學生、家長三方心靈的橋樑,因為,它反映了孩子成長的足跡——智的提升、德的同化、美的藴量、勞的所獲。我們知道教師在批改作業時,都喜歡批個分數或打個等級,學生打開作業也只是關注有沒有哪裏做錯,除此以外,教師和學生之間再沒有什麼過多的交流。所以,在這裏我不妨建議老師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要帶着感情,充滿激情,換一種批閲方式。簡筆畫,如:彩色的星星,可愛的笑臉,鮮豔的花朵……鼓勵或安慰性的話語,如:你真棒!你進步了!下次要細心點!繼續努力喲!加油!……這些簡單的圖案,簡潔的話語,都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老師那默默地關心和那份濃濃的愛!如果作業評價中注重了人文性,就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所説“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2、實踐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所以,老師在佈置語文作業時,要充分地注意到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性,開發學生的實踐行為,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如:學了《走,我們去植樹》佈置學生回家和父母種一棵樹,為地球的綠化做貢獻;學了《雲雀的心願》,為我們平天湖的水環保設計一條標語;學了《春聯》,建議每個學生收集幾幅喜歡的對聯,並倡議毛筆字寫得好的同學為市民寫對聯。

3、趣味性及多樣性。莎士比亞曾説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才可能從中收穫益處。”可見,興趣是一個人一生最好的老師。如果,把作業佈置得有趣味性,那麼學生不僅樂做,樂學,而且,做中學,學中做,事半功倍。趣味性的作業形式多樣,下面我來詳細例舉趣味性作業的各種形式:

學了《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可以佈置學生們來學唱這首歌;學了《西湖》,可以讓學生們畫一畫西湖的美景;學了《三袋麥子》,讓學生演一演故事中的`小豬、小牛和小猴,讓學生們編排一個童話劇;學了《永遠的白衣戰士》,帶學生去醫院拜訪醫生、護士,瞭解白衣天使們工作的辛勞,感受他們救死扶傷的偉大,試寫訪問後感受;學了《黃山奇鬆》,帶學生去郊外踏青,遊玩池州齊山,讓學生仿寫一篇遊記;學了《裝滿昆蟲的衣袋》、《蒲公英》,讓學生學會觀察,培養觀察能力,撰寫觀察日記並熱愛自然界;學了《李時珍夜宿古寺》、《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可以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李時珍和司馬遷的生平資料,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了《伊索寓言》、《林沖棒打洪教頭》,可以激發學生對世界及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建議學生課後借閲《伊索寓言》全集及《水滸傳》,並開展一次讀書會活動;學了詩《遊園不值》讓學生針對古詩的意思,將詩改寫成白話文,或發揮想象力,設想將要發生的人或事來續寫此詩;學了《第一次抱母親》、《師恩難忘》,可以讓學生親手製作一份禮物給母親和老師以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4、差異性及自主性。人的外觀有高低胖瘦之分,人的智力也良莠不齊有優劣之別。所以,尊重差異性,是現實的客觀需要,也是教學所要依據的準則。教師在佈置作業時,也要注重實行差異性原則,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而,好學生,可以得到更高地提升;差學生,也因為有要學,有所學,也得到了穩步地提升。怎樣實行差異性原則?我認為,作業可以佈置不同的層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來自主選擇。例如:在學習了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後,教師可以佈置如下的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地選擇兩項來完成。1、畫一畫詩歌中的景物。2、給短詩譜上曲,來背唱這首詩。3、改寫短文。4、仿寫一首詩。5、續寫短文。6、編排音樂劇。正因為作業的差異性及人性化,學生們對待作業會更有熱情,更有興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份作業,所以,完成的態度會更積極、更主動。

總而言之, 作業作為課堂教育的延承,它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課堂改革的重點,作為每一個老師都應注意到作業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作業設計優化觀,從而為我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