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讓朗朗讀書聲再次響起教學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5W

近年來,專家學者對語文教學改革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其中認為語文教學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太少的呼聲尤為高漲。

讓朗朗讀書聲再次響起教學論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古人教育名言,廣為人們所引用,為當前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作註腳。"以讀為本"即是指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筆者認為:(1)明確誦讀要求,作為考試的指南。精短典範的文章要求學生背誦,可直接要求默寫;稍長一點的文章要求學生熟讀。這些內容可讓學生在早讀課完成,使早讀課充滿朗朗的讀書聲。(2)增加要求背誦的內容。既然大家認為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讀書、背書,教師就應該提高誦讀要求,增加要求背誦的內容,使學生的課後多一些朗朗的讀書聲。(3)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是,在課堂上,教師如何做好引導的工作,帶領學生通過讀,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展開與文本的對話。

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心中要有"兩頭",一頭是文本,根據文章本身的特點,有一條指引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學生更容易地與文本開展對話;一頭是人本,能始終激發學生的閲讀需要,激發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本文試着論述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好書,以讀為本讀,將讀書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

在教授《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課堂主要分成三次讀:

(1)自讀。在正音之後,讓學生自由高聲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通讀感知。

(2)譯讀。在朗讀幾遍課文後,學生對文章的大意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再讓他們一邊讀原文一邊根據手邊的`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這個目標也完成得不錯。

(3)品讀。讓學生在瞭解了課文的意思後,再反覆地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作者藴涵在字裏行間的那種微妙而複雜的感情,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隨着朗讀要求的步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讀出了情,也品出了味,正所謂"讀中品味".就這樣,通過三個層次的朗讀,學生對這篇課文已經很熟悉了,基本做到了當堂背誦,很好地完成了這堂課的目標。

語文教學培養的學生的讀能力主要是指朗讀,把無聲的文字材料轉化成聲音,其實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對於學生熟悉文本、培養語感、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都大有裨益。然而如果只依靠單一的全班齊聲朗讀,學生不久就會產生審美疲勞,還會厭煩,不僅教師預期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如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也顯得非常重要,有時我們不妨來幾着"歪招",戲謔為"另類朗讀".

一、配樂朗讀

在教授《岳陽樓記》一課時,指導學生朗讀景明則情喜,景暗則情悲兩小節,教師播放婉轉哀怨的古箏曲,動聽的旋律深深感染了學生,感情的蓄積和醖釀也水到渠成,在潺潺汩汩的音樂聲中大家讀得投入沉醉。課後要求學生鞏固朗讀練習,找一首最喜歡也是和本文的風格最吻合的曲子,作配樂朗讀,有條件的可以把自己聲情並茂的朗讀錄製下來,教師組織一個"朗誦會".

二、演唱課文

教授《醉翁亭記》一課時,進行常規的集體朗讀時,個個無精打采,教師靈光一閃,何不來個"唱課文"?此法一經公佈,全班譁然,大家情緒高漲,紛紛踴躍地尋思什麼曲調旋律節拍和文章最協調一致,最後大家一致選定《高山流水》的調子來演唱課文,效果出乎意料得好,大家都嫌一遍不"解饞",在多次"演唱"中學生自然而然熟悉了課文。

三、南腔北調集——方言朗讀

雖然我們提倡"説普通話,寫規範字",但偶爾的"反其意而用之"也未嘗不可。方言朗讀,此法一經宣佈,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更能讀出濃郁的情韻。教授《甜甜的泥土》時,別緻的讀法更渲染出媽媽的悲哀,效果很好。

四、男女聲二重唱

在教學《孟子二章·魚我所欲也》時,嘗試採用了這樣的方法。朗讀前作必要的指導,男女學生各就各位,積極投入,聽清指令,還要注意協調,聲音要和諧。隨着"男生開始"的指令,磁性的男聲響起,緊接着"女生開始"的指令發出,秀麗的女聲響起,既有壯美如"大江東去",又有細膩柔美如"楊柳岸曉風殘月",錯落有致,相得益彰。

五、接龍朗讀

下午的語文課學生常常精神疲倦,懨懨欲睡,注意力不易集中,讀起課文來更是無精打采,甚至常常弄錯要求,這就迫使老師要喚起學生的高度注意。在實際教學中,我採用分組(標準可不相同,或分為男女生組;或分為單數組雙數組;或分為前排組後排組;或分為學號單號雙號組,不一而足)朗讀的方式,每組讀要求的句子(句子可多可少,或完整的一句,或每一標點符號算一句),如果有學生思想"溜號",被其他同學逮個正着,要接受處罰。這樣一來,學生無不抖擻精神,目光如炬,不僅自己不會讀錯,而且還會支豎起兩耳糾別人的錯。

六、跟讀法

現在多媒體成功地介入語文的教學,使語文教學手段日趨豐富多樣,其中就包括音頻資料的廣泛使用。如果教師單純地播放錄音,學生聽讀,他們就是被動的接受者,能不能化被動為主動?教師可以在聽讀之前明確要求,比如聽清字音,聽準節奏,錄音播放一小片段後,指名學生起來朗讀,如果哪怕讀錯一處,便視為不過關。花季少年個個血氣方剛,爭強好勝,永不服輸,這樣一來大大刺激了他們的興奮點,教師往往能事半功倍。

其實,殊途同歸,無論採用什麼千姿百態的朗讀方式,目的只有一個,一言以蔽之,帶領學生熟悉文本。

朱自清在《瞭解與欣賞》中説:"吟誦與瞭解極有關係,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於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裏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蕭藴也説:"讀、吟、誦乃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兩位大家都極其關注讀甚至吟誦,他們的獨到見解不無道理。所以通過朗讀吟誦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在閲讀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力求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教師的講堂轉化為學生的"讀堂",讓教室裏的朗朗書聲再次響起,定能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