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探析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82W

[論文摘要]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重要方面,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不僅會直接影響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還關係到高校的健康發展。文章在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和結構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析了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探析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結構 提升途徑

隨着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呈現,大學生就業問題成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熱點,而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是近幾年從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細分出來的新課題,它更體現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競爭的激烈性。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研究不僅直接關係到學生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還關係到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質的社會主體從事對象性活動的內在可能性及實際本領,是主體的綜合素質或內在本質力量的外化活動和水平體現。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後天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的。關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在國內外也有各種説法,各種觀點的分歧就在於是否把專業性能力歸屬於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範疇之內。在這裏,我們把大學生就業能力界定為大學生能夠獲得工作、保有工作、做好工作並不斷獲得晉升的持續發展能力的總和,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既然是綜合能力,自然包括專業性能力。之所以這樣界定,是因為在理工類學科以及一些前沿科學的高精端學科,用人單位在招聘技術人才時,專業是用人單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專業對口的情況下,再考慮應聘者的綜合素質,比如生物科學行業、應用物理學行業、機電行業、建築行業、醫學行業等。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

結構是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聯繫方式,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的瓶頸。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可以為測量和評價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探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特點以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科學依據。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構建,本文將其結構構建如下:大學生應具備的就業能力包括基礎性能力和專業性能力,基礎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都必須具備的,它包括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專業性能力是指大學生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和嚴格的專業訓練,全面系統掌握的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並能夠運用它指導實踐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就高校而言,既要注重大學生基礎性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專業性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育人質量,適應社會需求。

(一)大學生基礎性能力的提升途徑

1.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包括社會洞察力、判斷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開設或加強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目的的課程。如開設“邏輯學”“哲學概論”“心理學概論”以及某些講授方法論的課程,在課程講授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運用,從以知識型教學為主向以能力型教學為主轉變,多引用情境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從而增強學生的思維邏輯。第二,專門開設“解決問題能力訓練”課程,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訓練”課程要採用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給學生出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調研並制訂解決方案。如果條件具備,這些方案還可以實施或部分實施,以檢驗學生的方案成效。這種課程必須是討論式的或者是開放式的,即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途徑和解決方案,在評價討論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每個人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石。對於高校來講,在課堂教學上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課堂教學應當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學習氛圍的營造,教師既要“授之以魚”,又要“授之以漁”,適當採用傳授知識、小組討論、專題研究、情景模擬等授課方式,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使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3.溝通能力的提高。溝通能力包括傾聽能力、表達能力、爭辯能力、設計能力(形象設計、動作設計、環境設計)。溝通能力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高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第一,重視口頭交流技能。鼓勵學生在大庭廣眾面前發表自己的見解,樹立自信心。第二,高校要多組織各種增強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如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班會、信息諮詢。第三,學校開設“演講學”“邏輯學”“辯論學”等有助於提高溝通能力的選修課程,幫助學生掌握溝通技巧,拓寬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 "

4.適應能力的培養。適應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調適力、情緒調控能力、抗壓力、抗挫折能力等。高校要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社會現實,承認並正視競爭,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正確面對各種壓力和挫折。第一,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輔導。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深化心理輔導的內容,根據不同大學生羣體的需要,分別採用面談、心理講座、心理測驗和團體訓練、就業指導選修課等不同的形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第二,學校可以請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優秀畢業生作就業報告,幫助學生提前瞭解就業現狀和信息,學習成功案例,轉變就業心態,調整就業期望值,克服恐懼、自卑、從眾等不良心理,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念,提高心理承受力,打破傳統意義上事事求穩、事事求順的就業思想,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就業的挑戰,提高抗挫能力。第三,高校應開設心理諮詢室和心理治療室,請有心理諮詢師資格的教師值班坐診,為有心理諮詢需求的學生提供方便。

5.組織管理能力的提高。組織管理能力是指為了有效地實現目標,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把各種力量合理有效地協調起來的能力,包括協調關係的能力和善於用人的能力。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高校設置“組織管理學”這門課程,而且要配備有良好組織管理能力和豐富經驗的教師,引導學生注重組織管理知識的學習。雖然組織管理能力是在一定經驗的積累下動態發展的能力,但是有關組織管理的基礎知識和前人所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是可以通過課堂學習獲得的。第二,大學生個體要主動加強組織管理能力的鍛鍊。首先,要善於抓住和把握鍛鍊的機會。大學有各種各樣的學生幹部,大學生個體要主動參加幹部競選,利用幹部這個平台,組織好各種活動,敢於承擔責任,積極鍛鍊自己,提高組織管理能力,認識到任何一個職位都可能使組織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學習和鍛鍊。第三,要善於向別人學習。如果自己不是學生幹部,想要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的話,就要善於觀察,向別人學習。當班幹部組織活動時,不要漠然處之,要以積極的態度配合班幹部組織好活動,並注意學習組織的方法,關注產生的效果,活動後積極進行總結。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自己組織一些活動,如一場球賽、一次郊遊、寢舍之間的聯誼活動等,這樣,經過積極主動的鍛鍊,組織管理能力同樣能得到提高。

6.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是一種為達到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願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協作精神。團隊協作能力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大學生就業和個人成才,學校要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使其適應現代社會就業發展情況。第一,要讓學生理解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學校可以利用校內廣播、板報,網絡等宣傳手段宣傳何為團隊精神,也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以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為主題的講座、座談會、主題班會或專題教育活動,通過講解、案例分析、事例展示和互動交流的方式,向大學生講授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性。第二,學校和老師應該多舉辦一些拓展訓練、創業構想、專題研討等能發揮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一個集體就是一個團隊,許多工作都需要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完成,很多個體價值的體現也要通過團隊協作的方式來體現的道理。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團結協作的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團隊的關係,在活動中使學生始終保持團隊協作的激情和熱情,使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內在需求。

(二)大學生專業性能力的提升途徑

專業性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關於大學生專業知識的強化和專業技能的提高途徑,以往的許多研究文章都論述得非常全面和詳細,本文不再贅述。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重點對職業道德的培養途徑進行探討。

1.在課程教學中,強化對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課堂集管理、傳道、授業、解惑多種功能於一體,是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最正規的載體。學校應結合專業特色,對在校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合理規劃。定期開展職業道德講座,注重將職業道德貫穿專業課程和實訓實踐課程的始末,不斷加以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自己專業需要具有的職業道德素質,並通過案例告訴學生缺乏職業道德的危險性以及各種職業道德楷模的社會價值與人生價值,從而使學生強化對自己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如在師範類的“教學論”課程中可進行師德教育,在醫學類的授課過程中貫穿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教育等。

2.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環境。校園文化是學校內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環境與精神氛圍,其顯著特徵是穿透力強、作用面廣、具有潛移默化的感染力。高等學校的相關部門可組織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觀看錄像,請一些職業道德標兵暢談自己的體會,舉行專題講座,開展討論等,積極營造濃厚的職業道德環境。在運用傳統載體的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等媒體,佔領職業道德教育的新陣地。

3.通過行業調研和社會實踐,培養職業道德。學校可以通過組織行業調研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和鞏固學生的職業道德。通過這些社會活動,讓大學生直接接觸社會,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去切身體驗職業生活,使大學生自覺認識到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瞭解自己所學專業的概況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對自己的就業前景也有一個相對準確的判斷和定位。學校應當有效地利用這一機會,有目標、有組織、有計劃地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讓學生把理論上學到的職業道德基本原則、規範等內容應用到實踐實習中去,把職業道德理念和認識轉化為職業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