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4W

【內容提要】筆者從系統論、矛盾論的觀點僅就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作系統分析和探討後認為,在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中,除了遺傳和環境、學習和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兒童原有的心理結構和與之相聯繫的意識的能動性。因為兒童心理是開放的自組織結構,任何外部因素都通過該組織系統而發揮作用。

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論文

【摘要題】理論研究

從受精成胎起到死亡為止,每個人都在發展過程中而不斷變化着。最明顯的令人注目的變化是生理上的變化;有一些是心理上的變化。那麼,這些心理變化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發展的?推動其發展的動力又是什麼?

一、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

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一般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屬於遺傳方面的因素,另一類是屬於環境方面的因素(P43)。這是一個長期而古老的話題,在古代把它概括為“天性與教養”的問題,用近代的術語可概括為“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問題。此外,尚有“成熟與學習”、“生長與經驗”、“內因與外因”等提法。具體説,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產生和發展的因素有遺傳(包括生理成熟)、環境(包括教育)、學習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那麼,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的?它們各自的地位如何?

人類遺傳為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可以肯定地説,沒有人類的遺傳,就不可能有人類的心理,人類心理和動物心理之所以有實質性區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的遺傳和動物遺傳有本質的區別。就大腦的結構和機能而言,人類的大腦比動物大腦更具有優越性,它為人類更復雜、更抽象的反映奠定了物質基礎。然而,在兒童心理的產生和發展中,並不是遺傳因素孤立地發揮作用,沒有人類的特殊環境的刺激,沒有人類的勞動與實踐活動,不僅不可能有人類的正常遺傳,也不可能有人類的正常意識或心理。兒童有機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形成多種多樣的條件反射,從而形成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這個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就是個體的特殊遺傳與特殊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就是這個最初的結構為個體心理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個體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是極其複雜的。既不能説哪個因素決定了兒童心理的發展,也不能説哪個因素髮揮了多大作用,遺傳和環境、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成熟和學習複雜地相互作用,共同影響了兒童心理的發展。相互作用的思想內涵至少有三:

首先,遺傳與環境對兒童心理髮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即一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依賴於另一因素。如環境對於某種特性或行為的發生發展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賴於這種特性或行為的遺傳基礎。同理,遺傳作用的大小也依賴於客觀環境的各種變量。換句話説,個體遺傳潛能的顯現需要相應的客觀條件。

其次,遺傳與環境的作用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同時,遺傳對環境具有選擇性,環境的力量也是通過遺傳的中介而發揮作用。

第三,遺傳與環境、成熟與學習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相對作用不是始終不變的,在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質的心理機能上是不同的。一般認為,在兒童發展的低級階段,對一些簡單心理機能的發展上,遺傳或生理成熟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一些複雜的高級心理機能,則更多地受環境、教育或學習的影響。

兒童是在本能的驅使下,通過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條件反射,構建最初的心理和心理結構。而後,兒童個體在與環境的'更為複雜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使原有的心理結構建構得更加複雜、更加豐富,使心理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兒童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具有了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兒童心理的進一步發展,一方面是在原有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進行,同時也會不斷地加強着主觀能動性。如果説,兒童最初建立的心理和心理結構是兒童個體在其本能的驅使下與其特殊環境具有選擇性地相互作用的產物,那麼,兒童具有了一定的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之後,兒童心理的發展不僅僅受遺傳和環境的單純相互影響,還要受其原有心理結構和主觀能動性的巨大影響。更確切地説,兒童一旦產生意識或心理之後,便會在一定心理基礎,或一定意識能動性的主體和客體下相互作用。這與僅僅具有本能的個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具有目的性、傾向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主體往往以觀念的形式反映客觀現實,然後根據一定的認識反作用於客觀現實,能動地使客體為“我”服務。

兒童發展心理學一般把影響兒童心理髮展的因素概括為遺傳和環境、成熟和學習等幾個因素。這種概括從某種意義上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個體心理髮展的原有水平或傾向,在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產生反作用。我們認為,在兒童個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和意識能動性本身也是影響和制約兒童心理髮展的重要內部因素。正因為這種內部因素的作用,使不同的個體對大體相同的環境會做出不同的反映。當然,在兒童內部因素中必然滲透着遺傳和生理成熟的作用,但隨着兒童年齡的提高,在其內部因素中主觀能動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而發揮作用。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是本能和成熟決定着主體的行為,也不是環境直接操縱着個體行為傾向,而是在主體的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更高層次的意識能動地調控着個體行為方式和行為取向。這樣的分析和解釋對兒童主觀能動性的正確理解和兒童教育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不能忽視個體遺傳和成熟在兒童心理髮展中的作用。個體心理本身就是在一定的特殊物質基礎上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離開了這種特殊物質和這種物質的特殊機能,就不可能有個體心理,也不可能有個體心理的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

第二,遺傳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但如果沒有適宜環境的作用,人腦本身不可能產生心理,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其內容來源於客觀現實。

第三,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心理髮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環境和教育對所有的兒童能產生同樣的效果。每個兒童都有能動的反映性。因此,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強調環境和教育的類型、內容和表現方式等都要符合兒童的反映特點。

二、兒童心理的矛盾發展過程

兒童心理在遺傳與環境、主體與客體、成熟與學習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是什麼力量推動着兒童心理向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過程辯證發展?一般認為,環境和教育不是機械地決定心理的發展,而是通過心理髮展的內部矛盾而起作用。這個內部矛盾是主體在實踐中,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及與原有水平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兒童心理髮展的動力。兒童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的不斷髮展和與其客觀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斷產生新的需要,這個新的需要既和客觀環境有關,也與主體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水平有關。

人總是需要生存,總是需要實現生存價值。為了生存和實現生存價值,必須適應其環境。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個體必須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在理性和情感

方面都要充分適應環境。同時,在適應其環境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造自己,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因為人的生存需要和實現生存價值的需要是無限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人的需要不僅在水平和層次上是無限的,而且在類型和種類上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這裏強調提出的是人的需要和動物的需要有本質的不同,因而人對環境的適應和動物對環境的適應也有本質的不同。

人需要適應的環境主要不是自然環境,而是人類所創造的社會環境,而且主要不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而是為了實現生存價值的需要。同時,人不是僅僅為了生存而消極地適應環境,而主要是為了實現其生存價值,通過改變客觀環境和改造自己而積極地適應環境。雖然人的需要在內容、類型、種類和性質上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生存需要,還是實現生存價值的需要都是無限的。因此,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下,兒童不斷產生新的需要是必然的。既然兒童產生新的需要是必然的,因此,必須研

究和探索兒童原有的心理髮展狀況和客觀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兒童心理向積極、良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兒童心理是在主客體的交互作用下產生的新需要與兒童原有狀況或水平之間產生矛盾而發展的。兒童新的需要在性質、類型、種類和水平大體相同的情況下,由於原有心理髮展的水平和性質的不同其矛盾也有所不同。

實際上,兒童新的需要也是在原有心理髮展水平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並不是由客觀環境直接決定的。新的需要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反映。這樣產生的新需要與兒童原有發展水平之間形成複雜的關係或矛盾,這種矛盾可以是心理髮展過程間的矛盾,其中包括同一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矛盾和不同心理過程之間的矛盾;也可以是個性結構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包括同一種成分之間發展水平的矛盾和不同成分之間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也可以是心理髮展過程與個性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從性質上看,既可以是一致的矛盾或純粹是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也可以是基本觀念相沖突的矛盾,如原有健康興趣與新的不健康興趣之間的矛盾。

總之,通過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的需要與原有心理髮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多種多樣,極為複雜的。但只有新的需要佔據一定地位,或非滿足不可的時候,才能形成真正的矛盾,才能夠促進心理的發展。其結果,新的需要戰勝原有發展水平而佔據主導地位,從而為向更高水平發展奠定基礎。兒童心理就是這樣在反覆的矛盾過程中通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螺旋式上升的。

從兒童心理的矛盾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兒童新需要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是兒童原有發展水平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大致相同的環境刺激可能對不同的主體產生極為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選擇環境刺激對兒童進行教育時,首先要全面、系統而深入地掌握兒童現有的心理髮展狀況或水平,通過環境刺激有針對性地引導兒童新的需要和新的矛盾的產生,進而使新的矛盾向預期的方向發展。新需要的產生意味着新矛盾的形成,新矛盾的形成意味着發展的開始。換句話説,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心理矛盾、心理衝突或心理疑惑的產生並不是壞事,關鍵是如何正確、有效地引導矛盾和解決矛盾。

三、兒童心理的整體發展過程

兒童心理是開放的自組織結構,它具有整體性、轉換性和自動調節的特性(P257)。兒童心理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結構,它是自動調節的轉換系統的整體。它的含義有:

首先,兒童心理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整體。個體的心理過程之間、個性之間、心理過程和個性之間,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社會意識和個體意識之間都有着內在的聯繫,它們不是簡單相加的結果,而是複雜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在心理活動的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着意識和個性,同時,已經形成的意識和個性也對心理過程和無意識的發展起反作用。

第二,兒童心理的發展是一個連續建構的系統過程。某種環境刺激的影響,不僅對個體心理的某一個方面發揮作用,而且對整個的心理髮揮作用;同時,個體心理的變化發展也是連續不斷的建構過程,雖然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表現出根本不同的特點,但“沒有一種行為,構成一種絕對的開端,它是嫁接在以前的格式之上的”(P15-17)。

第三,個體心理的這種變化是由主體的自動調節來完成的。這種自動調節往往是無意識地進行的,在意識中是不清晰的(P259)。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在個體心理的調節中無足輕重。一方面,無意識的東西並不完全是本能的產物,它與意識活動發展也有密切的聯繫;另一方面,自動調節並不完全是無意識地進行,它是意識與無意識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意識與無意識活動在完整的意識活動中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如果沒有意識的能動調控,個體的無意識活動就會迷失方向。從某種意義上説,心理的自動調節是個體意識活動自動化的結果。總之,不論是兒童個體心理過程和個性的發展,還是意識層次和結構的發展,它們都是系統整體的過程。換句話説,個體心理結構由相互協調的特殊鏈條“連接”而成,鏈條不同,或連接方式不同,都會使兒童心理結構發生變化。

四、幾點啟示

1.兒童心理是遺傳與環境、主體與客體、成熟與學習相互作用的產物。我們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遺傳素質和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切不可簡單化、格式化。其次,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現狀和可能的未來進行分析時,不能簡單地從某一個方面或因素考慮,而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查,深入分析他們相互作用的可能結果。

2.要從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兒童心理上產生各種矛盾、衝突或疑惑,其本身並不是壞事,關鍵是如何引導該矛盾向預期的方向發展。例如,兒童新的不健康需要與原有的正確觀念發生矛盾時,如果合理引導,原有正確觀念能夠戰勝新的不健康需要,使原有的觀念得到昇華。反過來,要糾正兒童原有的不正確觀念時,應給予適當的刺激,以引起兒童的某種健康需要,同時不斷激發這種積極健康的需要,使它成為兒童內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使兒童逐步克服不正確的觀念,樹立正確觀念。兒童不論鞏固原有良好的心理品質,還是改造不良的心理品質,都需要心理內部的矛盾鬥爭。沒有矛盾,就沒有兒童心理的發展。

3.要用系統論的觀點看兒童心理的發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兒童心理是具有連續性整體性和能動性的有機整體,兒童對任何刺激的反映都是他們整個心理的反映,而不是某種心理過程的反映;同時,任何刺激都是對他們整個心理的刺激,而不是某一個過程或某一個方面的刺激。更何況,兒童現有的心理髮展水平是他們以往所有心理生活和心理體驗的積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產物。因此,我們分析和解決兒童心理髮展的問題時,既要看他的客觀環境,也要看他的主觀狀態;既要看他的現有水平,也要看他的以往經歷。任何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經歷,有獨特的心理加工方式,也有獨特的個性結構。不瞭解兒童心理的獨特性和協調性,就難以瞭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更難以正確教育兒童向健康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7.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