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少一些“形似” 多一點“神似”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12W

摘要:近年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過分追求形式,不注重實效,生搬硬套、機械模仿,把課堂教學不是上成千篇一律,就是搞得不倫不類,嚴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師在樹立新理念、思想認識和教學態度、敬業精神等方面原因。教師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必須端正態度,提高認識,研讀《課標》,吃透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認真備課,靈活教學,在追求課堂實效上多下功夫,少搞一些形式主義。

少一些“形似” 多一點“神似”論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形似”“神似”

《語文課程標準》頒佈實施已有十年,十年來,廣大語文教師逐步擺脱了舊的教學模式束縛,積極接受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如今,按照“新課標”、“新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已經蔚然成風,各地創新教學可謂層出不窮、百花齊放,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然而,在求新、求異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現象。近年來,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我發現一些教師在教學上過分追求形式,不注重實效,在他們看來,彷彿只要形式上做到了,只要“形似”,就是符合“新課標”、具有“新理念”。這些教師在教學時生搬硬套、機械模仿,結果,往往不是把課堂教學上成千篇一律,就是把課堂教學弄成支離破碎,搞得不倫不類。這樣一來,不僅教師自己覺得彆扭,而且,學生也覺得枯燥無味,被弄得暈頭轉向。這種做法嚴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一些片面追求形式的現象。

1.在教學環節方面,有的教師貪多求全,教學設計模式化,千篇一律。他們每上一篇課文,都要按照導入、解題、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字詞認讀、整體感知、合作探究等程式化進行教學,新課結束後,都進行延伸拓展,牽強附會,無限聯繫,似乎這樣,方能體現《課標》的“三維目標”,才能拓寬學生視野,做到多學科結合。我在聽課時就發現有這樣一位教師,他為了彰顯他的教學環節清晰、完備,每進入一個環節,都要先講明一下。甚至還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師在上課時把教學環節一一板書在黑板上。由於這些教師過分講究形式,追求全面,好像每個都是重點,都不能少,處處平均使用力量,結果,反而造成重點不突出,誰也不是重點的局面。這種片面追求形式,模式化的教學,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

2.在教法、學法方面,有的教師也是講形式,走過場,不考慮效果。眾所周知,語文教學離不開讀,讀的訓練不可缺少。尤其“課改”以來,由於《課標》強調學生語感培養,許多教師都把學生讀的訓練放在突出位置。可是,也有一些教師,表面上看,他們似乎也很重視,也去做了,可學生的朗讀、默讀、速讀的水平卻不見提高。我在聽課時,時不時發現這樣一些現象:有的教師在教學現代文時,要麼播放錄音,要麼讓學生自由讀,教師不作任何指導,就是指名讀,也不點評,反正只要讀了就行了。更有甚者,在進行讀課文訓練時,根本不給學生時間,只是走過場。有一次,我聽一位教師上公開課,他上的課文是魯迅的《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他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可是話音剛落,就提問學生:“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江南的雪還是朔方的雪?”讓學生回答,把讀文本完全當作形式,走走過場。那麼,在教學文言文時又怎麼樣呢?一些教師是這樣做的:先播放錄音,再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指名讀、分組讀、全班齊讀。表面看,形式多樣,花了很多時間,但究竟怎樣讀,由於沒有指導和點評,更沒有讓學生談體會,學生仍然不得而知,一頭霧水,學生讀的能力仍然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課標》倡導學生學習方式應自主、合作、探究。為了體現這一點,有的教師一到問題探究時,就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讓學生談,教師不去巡視、瞭解,不去參與,任由學生談。結果,學生談什麼,怎麼樣,教師全然不知,然後,教師籠統問一下,就算完成了合作探究。更有甚者,在分組讓學生討論時,給的時間極短,學生來不及探討、交流,就匆忙結束,提問學生,學生答不上來,教師就幫助解答,完全把合作探究當作走過場。這樣研討,哪裏有什麼效果可談。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一塊,表現最突出的就是每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有些老師認為這是學生自己的事,就放任不管,既不佈置,也不過問,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了沒有,一無所知。還有的`教師把這一塊純粹當成了作文課來上,佈置學生寫一篇作文就算完事了。在這些教師的眼裏,綜合性學習可有可無,形同虛設,學生的能力根本得不到鍛鍊和提高。

3.在教學效果、課堂氛圍方面,一些教師認為越熱鬧、越新奇,效果就越好。在一些公開課、示範課上,有的教師為了給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造成聽覺、視覺衝擊,把整堂語文課上成故事會、辯論會、小品、話劇等,以達到標新立異的目的;有的教師不停地、反覆地問全體學生“對不對”、“好不好”,讓所有學生大聲回答,來刻意製造氛圍;還有的教師在提問時,看似不停地提問,可是,總是那麼幾個成績好、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看似提問很多,學生回答得很好,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表現機會。

4.在教學評價方面,有的教師為了達到給人積極評價的感覺,不惜採用單調、誇張、做作的方式來博取。一些教師在上公開課時,為了評價而評價,評價單一、機械、不實在;還有些教師在評價時過分誇讚、盲目讚譽,讓學生聽後,不知是表揚還是諷刺挖苦。記得一次一位教師在上縣級公開課時,為了體現《課標》評價這一塊,在每位學生回答問題後,不管答的對與錯,他總是用“你真棒!”、“你太有才了!”、“你太偉大了!”這幾個語句來讚揚,弄得在場聽課的教師和學生渾身不自在。

5.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教學方面,一些教師分不清主次,機械、盲目套用,認為這就是先進的教學。近年來,隨着學校教學設施的逐步添置,多媒體設備已被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很多教師努力學習電腦知識,積極製作課件,他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然而,也有少數教師沒有理順教學和教具的關係,在上課時,靠下載、拼湊來的幻燈片開展教學。由於備課不充分,課件製作程序和內容不清楚,在上課時,就完全依賴課件教學:教師坐在講台上,機械點擊鼠標,靠播放課件、宣讀課件內容、讓學生觀看,來實施教學。更有不熟悉內容和電腦技術者,在教學時往往出現點擊錯誤或播放不出來的現象發生,造成十分尷尬的局面。這樣的教學,教師完全成了被動者,人被多媒體牽着鼻子轉,完全忘記了多媒體在教學中只是起到鋪助教學的作用。不僅如此,還有的教師只顧運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文本閲讀的重要性。一次,我在聽一位教師上公開課《范進中舉》,他下載了范進前後變化的幾幅圖片,在佈置學生閲讀文本的同時,又要學生仔細看屏幕上的幾幅圖,並緊接着就幾幅圖來讓學生談,完全忘記了文本,把名篇閲讀上成了美術觀賞課,還自認為這是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教學。

為什麼會出現上面這些現象呢?我認為: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有的教師在實施“新理念”教學方面還存在思想認識上不到位和態度上不夠端正的現象。我們有的教師沒有對《課標》進行認真研究,沒有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從而樹立起全新的教學理念;有的教師不願吃苦鑽研教材教法,不願精心準備、精心設計;有的教師抱有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的心態,認為凡是新的、異的,就是好的,根本不考慮是否能解決實際問題,效果如何。殊不知,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項技術。它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實實在在創造性地勞動,絕不是簡簡單單形式上的模仿、生搬硬套就能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