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醫治療胃疼的方藥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2W

第1篇:胃疼常用中醫治法及方藥

中醫藥療法胃疼是出現在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種中的一個常見症狀,目前無論在診斷或是治療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討的問題。本文就胃疼的中醫治療問題淺加探討,藉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中醫治療胃疼的方藥論文

1胃痛的治療原則

中醫認為,胃痛發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納運失常,氣血淤阻不暢,即“不通則痛”。因些,治療上多用“通”法,使氣血通暢,納運復常,則痛自已,故有“痛隨利減”之説。然而,由於宵痛病情複雜多變,概以通治,顯然是不全面的,筆者體會,欲提高中醫治療胃痛的療效,至少要堅持病證結合、胃宜通補和調理氣機幾個原則。

1.1病證結合病證結合是臨牀醫生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胃痛的治療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這裏的“病”既包括中西醫各自的病種,又包括局部的病理改變。就胃痛涉及的病種言,西醫最常見者有兩類,一為胃部病變,一為膽胰病變。前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後者如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慢性胰腺炎等。中醫常見者如胃痛、胸痺、結胸、脅痛、蟲證等。就局部病理改變言,有炎變、滲出、增生、萎縮、潰瘍、出血等。明確了病種和病理改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加針對性藥物,無疑對於提高療效有着積極的意義。臨牀實踐證明,潰瘍病加白治,亦能大大提高療效。然而,利用中醫藥治療男性免疫性不育症僅初具療效,諸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深入探討。

烏梅、生山楂,腸腺上皮化生加土茯苓、生苡仁、莪術、白花蛇舌草,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加大黃,膽汁返流加柴胡、鬱金、大黃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增強療效。當然,強調辨病論治不是也不能捨棄辨證論治,只有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2胃宜通補胃宜通補是葉天士提出的一個觀點,對胃痛的治療有積極的意義。所謂通補,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通過調治,使胃恢復其通降的生理機能。這個“補”作“欲”字解,正如繆希壅所説:“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髒之神所好也,補也。”通補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在治療胃痛虛證應用補藥時,應配合辛通流動之品,使補而不壅,滋而不膩。臨牀實踐證明,在用參芪術草等健脾益氣藥時,配以陳皮、半夏、茯苓、木香之屬;用石斛、沙蔘、麥冬等清養胃陰藥時,配以佛手、香櫞、川楝子、綠萼梅之屬;或在上述治療中適當加用丹蔘、莪術、赤藥等活血化淤藥,可以加強止痛作用,提高療效。

1.3調理氣機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之樞全賴肝之疏泄,故胃痛論治調理氣機乃其一大法門,而調理氣機最重要的是調理升降之機,臨牀上論治胃痛,常用柴胡配枳殼為升降配伍,調理氣機,從而為收到止痛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2胃痛的選方原則

對疾病的治療,最終的落腳點是制定出一個有效的方劑,古今醫家在胃痛的治療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供選用的方劑甚多,臨牀醫生怎樣才能選出(或制定)一個好的方劑呢?筆者的體會是要把握住以下幾個原則。

2.1據病選方治療任何疾病都應有一個基礎方,正如徐靈台説:“昔賢治一病必有一個主方,千變萬化,不脱根本。”有了基礎方,再隨證化裁,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而且有利於掌握、推廣和驗證,胃痛的選方,亦應把握這個原則,例如潰瘍是引起胃痛的一個重要原因,根據潰瘍病的臨牀特點,辨證多屬脾胃虛寒,常以黃芪建中湯為主方隨證加減(具體加減法見“病證結合”和“依法選方”)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據效選方檢驗方劑的唯一標準是臨牀療效。孫思邈曾深有感觸的説:“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先賢們也有“千方易得,一效難求”之歎。選胃痛的方劑不難,選胃痛有效的方劑並不容易:臨牀醫生必須立足於療效選方,反覆實踐,反覆驗證,堅持不懈,最終必能選出一個高效速效的方劑來。

2.3依法選方一個完整的治療方案,包括.理法方藥幾個方面。理即病因病機,是立法的依據,法即治療原則又是選方的依據。立法要緊扣病機,選方要緊扣治則,這樣才能制定出一個好的方劑來。如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寒熱錯雜,氣血同病,虛實相兼,其治則當是寒熱並調,氣血同治,補瀉兼施,筆者常以吳茱萸、黃連、五靈脂、白芍、元胡、柴胡、枳實、白朮等藥組成基礎方,再結合突出症狀、局部病理變化和誘因加減化裁,常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具體加減法是:鬱熱加蒲公英、梔子、黃芩;氣滯加香附、蘇梗、木香、薤白;血淤加乳香、沒藥、莪術;脾氣虛加黨蔘、黃芪;胃陰虛加烏梅、木瓜、生山楂、石斛;挾痰濕加蒼朮、藿香、半夏、川貝母;出血加炮姜炭、三七、大黃。

3胃痛常用治法及方藥

汲取古今醫家經驗,結合自己的體會,將胃痛的常用治法及方藥歸納如下。

3.1温胃散寒法適於寒凝氣滯或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痛。證見胃痛暴作或隱隱作痛,得寒愈甚,得熱則減,舌苔白潤,脈遲緩或虛弱。常‘用方劑有良附丸、附子理中丸、姜附湯、丁香散、厚朴温中湯、當歸四逆湯等。常用藥物有高良薑、矣*萸、附子、肉桂、乾薑、蓽澄茄、蓽撥、草蔻、刀豆子等。姜春華對疼痛劇烈,遇寒而發者習用制川草烏,秦伯未對胃寒實痛兼惡寒或嘔吐涎沫者加紫蘇、吳茱萸,均是經驗之談。虛寒胃痛多兼濕飲和脾氣虛弱的表現,故運用温胃散寒法時常伍以黃芪、黨蔘、白朮等健脾益氣藥或伍以半夏、川貝母、黑醜末等化飲藥。

3.2清熱和胃法適用於肝胃鬱熱引起的胃痛。證見胃脘灼痛,痛熱急迫,嘈雜泛酸,煩躁易怒,口乾口苦,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熱有胃熱、肝火鬱熱、濕熱之分,治有清胃、瀉肝、疏肝、泄熱、清化濕熱之別。應根據不同情況選用玉女煎、黃芩湯、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大黃瀉心湯、化肝煎、小陷胸湯等。常用藥物有蒲公英、丹皮、梔子、黃芩、黃連、大黃、生石膏、知母、龍膽草等。其中梔子乃諸清熱藥之冠,《丹溪心法》雲:“大概胃口有熱而痛者非山梔不可,須佐以薑汁台芎開之。”“左方中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而病安。”一些醫家習用蒲公英清胃熱,以其清熱而不傷胃,臨牀效果確屬可靠。

3.3消導和胃法.適用於飲食停滯引起的胃痛。證見胃脘脹痛,納食無味,噯腐吞酸,嘔吐或矢氣後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常用方劑有保和丸、山楂丸、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小承氣湯加味等。常用藥物有神曲、山楂、麥芽、枳實、檳榔、雞內金等。

3.4疏肝和胃法適用於肝鬱氣滯,肝氣犯胃引起的胃痛。證見胃脘脹滿竄痛,連及兩脅,噯氣頻頻,舌苔薄白,脈沉弦等。常用方劑有柴胡疏肝散、天香正氣散、九氣拈痛散等。常用藥物有藿香、木香、丁香、香附、青皮、陳皮、厚朴、砂仁、柴胡、枳殼、白蔻、烏藥等。葉天士認為,胃痛初病在氣,久痛入絡,故氣滯胃痛病程較長者,多氣血兼治,臨牀經驗證明,疏肝和胃法伍以失笑散或加元胡等藥能明顯增強止痛作用。

3.5活血通絡法適用於肝氣久鬱,淤血停滯或胃痛久治不愈而兼有淤證者。症見胃脘刺痛,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後痛甚,或見吐血黑便,或脘腹積塊,舌質紫黯,脈澀。常用方劑有膈下逐淤湯、失笑散、旋復花湯等。常用藥物有乳香、沒藥、蒲黃、五靈脂、丹蔘、元胡、三稜、莪術、桃仁、紅花、降香、三七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活血法常與疏肝和胃法或健脾益氣法伍用。五靈脂為活血止痛要藥,古有“人蔘最怕五靈脂”之説,筆者體會二藥相伍,益氣活血,相得益彰,不可拘泥古説。另外胃痛“淤證”用活血化淤法療效不佳時,用温肝和胃法常可使淤散痛減。‘

3.6和胃降逆法胃脘疼痛,時見嘔惡或呃逆頻頻,治宜和胃降逆。常用方劑有參赭培氣湯、旋復代赭石湯、橘皮竹茹湯、丁香散等。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藿香、蘇梗、旋復花、代赭石、生薑等。周岱翰醫師用豬肚納胡椒、砂仁炮製,每於“食入復出”之時調服,收到健脾安胃之功,張錫純重視用芡實、代赭石等藥安衝降逆,均可師法。

3.7寒熱並調法適用於寒熱錯雜的胃痛。證見胃脘嘈雜,吞酸,脹悶,燒心,噯氣等。治宜寒熱並調。常用的方劑有左金丸、半夏瀉心揚、烏梅丸等。常用的藥物有吳茱萸與黃連配伍,黃芩與半夏、乾薑配伍,乾薑與黃連配伍,梔子與薑汁配伍等。

3.8健脾益氣法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胃痛。證見胃脘隱痛,納呆,食後脘脹,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等。治宜健脾益氣,和胃止痛。常用方劑如黃芪建中湯、香砂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常用藥物有黨蔘、黃芪、白朮、山藥、白扁豆、薏苡仁、芡實、益智仁等。脾胃虛弱常兼氣滯、濕飲和裏寒,故健脾益氣常與行氣、化濕、辛温等法伍用。

3.9養陰益胃法適用於鬱火傷陰,胃津虧損引起的胃痛。證見胃痛隱隱,毫無食慾,口乾欲飲,胃酸缺乏,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苔少花剝,脈細稍數,治宜養陰生津。常用方劑有益胃湯、一貫煎、麥門冬湯、滋水清肝飲等。常用藥物有石斛、沙蔘、麥冬、荷葉、木瓜、烏梅、西洋參、白芍等。葉天士用烏梅配木瓜治胃陰不足,可以師法。筆者對胃陰不足的病例常用木瓜、烏梅、白芍、生山楂等藥,有良好效果,治陰當從陽中求.陰,故養陰益胃法常伍以陳皮、生薑等理氣和胃之品。

3.10和胃止血法胃痛合併出血有胃火、肝火和氣虛之分,治有清胃、瀉肝、益氣之別,總離不開止血一法。清胃常用方劑有三黃瀉心湯、玉女煎、清胃散等,常用藥物有大黃、黃芩、黃連、梔子、丹皮等。瀉肝常用方劑有龍膽瀉肝湯、化肝煎等,常用藥物有龍膽草、青黛、赤芍、丹皮、梔子、黃芩等。益氣常用方劑有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等,,常用藥物有黃芪、黨蔘、白朮、伏龍肝等。在治療出血原因的同時,每選加三七、白芨、烏賊骨、側柏葉、小薊、仙鶴草等止血藥以增強療效。唐容川崇尚大黃治療胃熱出血之功,稱其為“血家聖藥”,張錫純在具體運用時或單用大黃,或配以代赭石、肉桂末,均是經驗之談。

4藥物選擇

胃痛用藥,醫學家多有總結。宋*《和劑局方》、《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書,蒐集了大量醫方,治療胃痛多用辛燥理氣之品;元?李東垣《蘭室祕藏》立胃脘痛一門,按益脾、温中、理氣、和血分類用藥。明?江筆花《筆藥醫鏡》將胃痛分為虛實寒熱辨治,用藥則補瀉温涼,各有“主將次將”。凡此均為胃痛用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筆者在本文中就幾種對胃痛治療有特殊作用的藥物加以簡介,以資臨牀參取。

4.1薤白薤白性滑辛温,入肺、大腸二經。《金匱要略》論治胸痺以其為主藥。秦伯未認為“胸痺是胃痛的一種”,“其病灶在胃,其因為寒。”葉天士治胃痛善用薤白,贊其宣陽通滯而不傷正氣,稱為辛滑通陽法。筆者治療胃痛常在辨證基礎上加用薤白,收效甚佳。

4.2千年健千年健味苦辛微甘,入肝腎二經。能祛風通絡,強壯筋骨,一般多用於風濕痺痛,肢體拘攣麻木,尤為老人風氣痛所喜用。筆者體會千年健對胃痛久痛不止者,多有良效。近年來有人發現,祛風除濕類藥物對胃痛有不同程度的止痛作用,佐證了筆者的觀點。

4.3大黃大黃苦寒,既入氣分,亦入血分。以其能清降胃熱,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衄有瀉心湯,大黃與芩連並用,誠為吐衄之良方。大黃又能推陳致新,《丹溪心法》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鬱;入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胃痛每多兼有氣滯、血淤、濕鬱等病理因素,久必生熱,故在治療胃痛時適當加用大黃,常能收到明顯的止痛作用。另外,大黃製劑對膽胰疾患引起的上腹部劇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亦是學者們所公認的。

4.4蒲公英蒲公英清熱而不甚苦寒,且有健胃作用,不少醫家治療胃痛善用此藥。筆者從臨牀中體會,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病,胃痛劇烈者,加用蒲公英15?20g,常能收到良好的止痛作用。

4.5木瓜木瓜酸温,入脾胃肝肺四經,能和胃化濕,舒筋通絡,吐天士常用作生津開胃藥。有人治療胃痛納呆,用木瓜配雞內金、谷芽等消導藥,每收到良好的增進食慾之效。筆者體會,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加用木瓜,可增強胃酸分泌,改善食慾。

4.6莪術莪術苦辛温,入肝經,能破血散氣。一般認為莪術破血祛淤作用峻猛,臨牀證明其藥性和平。《開寶本草》謂其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本草備要》謂其“治心腹諸痛”。本品含揮發油,能直接興奮胃腸道,有很好的`健胃作用,同時又能化淤消痞,止痛作用頗佳,故為治療慢性胃痛的常用有效藥。

4.7鬼箭羽鬼箭羽味苦性寒,入肝經,有行血通經,活絡止痛之功。《崔氏方》有鬼箭羽湯,專治惡疰在心,痛不可忍;《本經》謂其能除邪殺鬼毒盅疰;清代宮庭中所用避瘟丹,主治心腹痛,亦有此藥;近年來報導,鬼箭羽可用於治癌腫。筆者曾用此藥加入複方治療胃痛多例,收效頗佳。

4.8川貝母近代名醫丁甘仁治療P丨痛善用川貝母。藥理實驗證明,本品有類似阿托品樣作用,能解疼,抑制胃酸分泌。慢性Pf痛每因脾胃運化功能失職,釀成濕飲或痰濁,故加用川貝母常能收到滿意的止痛制酸之功。

4.9蝙P蟾酥性味辛温,有毒,入胃經。能通陽宣竅,解毒消腫,主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寇宗爽謂其能使痛立止;成方靈應痧藥方中以此為主要成分,可治吐瀉,腹中絞痛,急痧等症,清代宮庭中將該方作為應急成藥,用途甚廣,可見,蟾酥乃胃痛止痛良藥。一般應制成丸散應用。

4.10麝香麝香性味辛温,通行十二經,能開竅鎮痙,活血消腫。《本草備要M胃其能治諸痛,《別錄》謂其“療諸兇邪鬼氣,中惡,心腹暴痛”,成方八寶紅靈丹和靈應痧藥方中均含麝香,可治霍亂痧脹,腹中絞痛。臨牀實踐證明覆方中加入麝香,作成丸散,對各類疼痛止痛作用迅速可靠,亦不失為胃痛良藥。

第2篇:關於中醫治療胃疼的分析

胃痛,又稱“胃脘痛”、“胃氣痛”、“肝胃氣痛”,是以胃脘部近歧骨處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證。相當於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症,胃下垂,胃痙攣等疾病。

胃痛是臨牀上最常見的多發病證之一,胃痛主要是與肝、脾關係最為密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所記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中雲:胃病者,腹嗔脹,胃脘當心而痛”,《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其特點為病程長,易反覆發作。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胃痛的發病率也成逐年増高的趨勢,且發病越來越年輕化。面對這一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很多醫家、學者在祖國醫學的指導下,對本病的研究日益深入,現歸納如下。

1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認為胃為陽土,喜潤惡燥,為“水穀之海倉廩之官”,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在《素問。舉痛論》中指出: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素問?痺論》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中還提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沈氏尊生書》中又云:胃痛,邪幹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最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證治匯補。心痛》又云:服寒藥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總之,不論是感受外邪、內傷飲食、還是情志不遂、臟腑功能失調,最終均可導致胃失和降,不通則痛,而發生胃痛。

2中藥治療

胃痛雖然是較單純的病證,但其成因卻很複雜,古往今來,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胃痛的治法也不盡相同,很多醫家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從不同的方面對胃痛進行辨證論治,均取得較好療效。

2.1氣血雙調法

《景嶽全書。心腹痛》曰:胃脘痛“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當以理氣為主”。祖國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氣滯血亦滯”。通則不痛,氣血調和也;痛則不通,氣血瘀滯也。在這一理論基礎上,何進記載張焱教授採用氣血雙調法治療胃痛,在治療胃痛臨證施治時,常通過調氣以達到和血之目的,使“氣行血亦行”,氣血調和,自然痛止。朱樹康等採用自擬胃痛方,其中有黨蔘30g,蒼朮10g生地30g麥冬10g,三稜10g莪術10g柴胡10g陳皮10g,白朮10g等理氣化瘀之品,治療慢性胃炎例進行療效觀察,總有效率達100%。範國華131記載在臨牀實踐中把胃痛分成氣滯、血瘀和虛證三大類型,本着鬱者疏解瘀積者消導,虛損者補之的原則,採取調氣以和血、和血以調氣、調氣以温中的治則,以六鬱湯為基本方加減治療胃痛,使氣通血和,療效甚佳。馬玉芳等介紹了李遇春教授多年治療胃痛臨牀用藥的學術經驗,概括胃痛的常見病因有三種,即:滯、虛和瘀。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深刻的揭示了胃痛發病的機理,“其初在經在氣,其久入絡入血“胃痛久則屢發,必有凝痰聚瘀”。李遇春教授認為氣滯是胃痛發病早期和常見病因,胃痛長期不愈或反覆發作,久病入絡,即可形成瘀血,這是胃痛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治療上運用丹蔘飲理氣活血來治療胃痛取得很好療效。李健以“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補氣以温中,和血以養陰”為根本法寶,謹守“腑氣以通為和、腑以通為補”的原則,用調和氣血法來治療胃痛,取得很好效果。在臨牀上,還有很多醫家從氣血方面來治療胃痛,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2.2疏肝和胃法

張世筠等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表明:胃痛患者除肝陽化風、血虛生風外,其餘各型肝證的總積分均高於正常人,即肝證越嚴重,則越易罹患胃痛,可見胃痛與中醫肝證有着較為密切的關係。張效科等認為慢性胃脘痛的發生與肝失疏泄、氣機鬱滯有密切關係,肝病在先,胃病在後,臨證表現以肝胃不和型多見,治療慢性胃痛應以疏肝和胃法治療為主。脾胃的受納運化,中焦氣機的升降,均有賴於肝之疏泄,《素問·寶命全形論》雲:土得木而達”。在這一理論基礎上,龐嘉言等181記述了楊貴榮老師的經驗,認為胃痛當首責之於肝,因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氣機升降失調,脾胃運化失司,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故發胃痛,所以在臨證治療胃痛時常常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進行加減,收到較好的療效。王志強等記載嶽在文認為胃痛雖然病位在胃,而臟腑則與肝有密切關聯,因為在生理上,肝氣以疏,胃氣方降,而胃為水穀之海,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調和,不降則滯,反升為逆,通降是胃和的表現,通降正常則出入有序。因此,嶽在文在治療胃痛上,主張重在調肝,以疏肝和胃、疏肝泄熱和柔肝和胃為治療胃痛的大法。

2.3辛開苦降法

“辛開苦降”法源於張仲景《傷寒論》,是將辛温與苦寒兩種截然不同性味的藥物配伍使用。周長慶、韓玉全將此法用以治療胃痛,以左金丸為主方進行加減,黃連、吳茱萸二藥一辛一苦,一熱一寒,一升一降,開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開散,清熱不憂寒,散寒不憂熱,相反相成,調整氣機,平衡陰陽,在臨牀上取得很好效果。

3其他

3.1藥膳治療

揭建華121認為用藥膳治療胃痛,既可保護胃黏膜又可増強胃氣,助長藥物發揮作用,粥能養脾胃,生津液,與藥散同煎相得益彰,適合於慢性病中長期治療的特點,而且患者易於接受。遠胡1131用雲南白藥、紅棗、飴糖為主料,將大棗去核,同飴糖放入碗中,置鍋中蒸熟,先食棗肉,再倒入雲南白藥於碗內,拌勻即成,趁熱空腹飲服,可化瘀止痛,適用於胃潰瘍、血瘀胃痛。張健針對傷食胃痛、寒凝胃痛、氣滯胃痛、燥熱胃痛、瘀血胃痛和脾虛胃痛,一定效果。錢冬等在遵循中醫食療學理論的基礎上,將穀物、乾果、蔬菜分類、歸經,進行平衡、配伍,合理應用於臨牀,進行輔助治療,既起到營養保健作用,又起到治療胃痛的效果,集防治於一身,在臨牀上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3.2神闕貼敷法

神闕穴為經絡之總樞,通過任、督、衝、帶四脈而統屬全身經絡,聯繫五臟六腑。神闕貼是一種遠紅外線治療貼劑。胡家才1161根據“內病外治”理論,採用神闕貼敷貼神闕穴對30例胃痛患者進行臨牀觀察,通過經絡調節作用和遠紅外線的理療作用,調節各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促使中焦氣機調暢,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結果取得很好療效。

3.3鍼灸療法

針法具有快捷、安全、經濟的優點;灸法具有使用方便、藥源廣闊、成本低的優點,總之鍼灸療法很易於被廣大患者接受。高陽等1171用針刺合谷、足三裏、內關治療急性胃痛,與肌肉注射山莨菪鹼進行對比,結果針刺鎮痛效果不遜於山莨菪鹼,而且針刺鎮痛起效的時間、對抗復發、減少毒副反應方面優於山莨菪鹼。徐國林等1181用隔姜灸分別灸中脘、足三裏、內關、公孫、行間和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裏、內關、陰陵泉治療寒滯肝脈和脾胃虛寒胃痛者,結果總有效率竟達100%。龍建武等1191用梅花磁針灸綜合療法治療胃痛,結果在50例患者中,梅花磁針點按治療完畢,疼痛立即消失24例,好轉9例;經7天治療後,痊癒26例,好轉13例;經1個療程治療後,疫愈36例,好轉11例,無效3例。

3.4推拿、按摩療法

推拿、按摩不失為臨牀一種簡單有效且又經濟的治療方法,任建新120採用推拿法治療急性胃痛100例,不同的證型,選取不同的穴位和採用不同的手法,結果症狀消失79例,佔79%症狀緩解18例,佔18%症狀好轉3例,佔3%林鋒選用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若背部有壓痛區,以壓痛區為主,使用按揉法按摩背俞穴治療胃痛150例,結果有效率96%。張培振1221對62例胃痛患者採用摩腹點按九轉法進行治療,結果第一個療程有效率61.2%,第二個療程有效率82.1%,第三個療程有效率85.4%,取得較滿意的臨牀效果。

4展望

中醫治療胃痛,除上述療法外,還有穴位植線法、穴位注射法等,與西醫相比,中醫治療胃痛具有較大的優勢中藥藥源廣泛,價格低廉,而且安全,無毒副作用,容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因此,中醫治療胃痛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很好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