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贈汪倫

二年級語文上冊《贈汪倫》優秀教案

欄目: 贈汪倫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贈汪倫》優秀教案 1

二年級語文上冊《贈汪倫》優秀教案

【教材分析】

《贈汪倫》是一首古詩。作者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遊覽涇縣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明白如話,感情真摯,詩意極濃。

【設計思路】

本課以“理解詩句,想像詩境,體會詩情”為教學重點。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整體性”和“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的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學做到“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主要嘗試有: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讀,理解詩意。

2、通過關聯詞語和句式訓練,深入理解詩句,體會表情達意的方法。

3、課內插入課外閲讀資料,擴充閲讀信息,破疑解難,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4、自由尋找合作伙伴,再現友人離別時依依惜別的局面。自由表達,有創意地表達。

5、引導同學查找、搜尋、擴展相關資料,有感情誦讀古人離別詩,積累語言,積澱情感,進行再創作。

【教學流程】

一、系統歸納,温故引新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着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便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繫起來,對李白詩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小結。

二、學法遷移,自讀自悟

首先,指導同學根據文中註釋和字典講解詞義,然後運用以前學過的“連詞解句意”、“調換詞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詩句。同時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標註出來,最後上台彙報自學情況。抓住“踏歌”這一同學難於理解的詞語,通過兩組節奏不同的'兒童歌曲協助同學領會”踏歌“的藝術形式。

(多種形式的唱、聽、説,以達到學科的有機整合。)

三、資料補充,突破難點

詩歌是高度凝鍊的語言,要想體味其深層內涵,必需填補其中空白,空虛完善詩歌的內容。這樣才幹進一步體會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因此,教師需在此處佈置一段小插曲,請同學屏幕閲讀,同時配樂:

“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已聽説汪倫是一個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後,李白説:“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哈哈大笑説:“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餚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後提問:“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情誼,還表示在哪裏?”

(這樣不只擴展了閲讀,而且激發了繼續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學對李白和汪倫之間友情的深層認識。有了這一基礎,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倫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師可進行如下設計: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一種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用什麼關聯詞來表達更為合適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縱使……也……)

2、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感動呢?那麼,用什麼樣的句式來表達這兩句詩的意思,才幹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可改為感歎句、反問句、設問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兩行連起來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為什麼這樣説?

(由於有了生動的故事空虛詩歌內容,同學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發了情感的共鳴,悟文而移情,讀文而抒情,真正進入情動辭發、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時空延伸

同學主動探究的熱情被調動起來了,這時讓他們再現李白和汪倫分別時的感人局面,同學便會更加興奮異常。大屏幕上出現了一葉扁舟停岸待發,大詩人李白雄姿英發,風流倜儻。這時請同學選擇合作伙伴,自由表達。

鼓勵同學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説真話,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別不知何時相見?”“汪倫兄,請留步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五、名詩誦讀,課外延伸

人生自古傷分別,古代的離別詩或纏綿悽婉,或開朗豁達,你喜歡哪種呢?請朗誦一首給大家聽。(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興創作,表達真情

同學們,同窗共讀已六載,轉眼已是分別時,臨別之時,你是否也想賦詩一首贈給你的母校、恩師或學友呢?此時,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學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濤噴湧而出。

和:小同學當堂所作詩兩首:

求學六載將遠行,

遙聞學校讀書聲。

友情好比千尺水,

難忘同窗離別情。

雲行千里遙,

江水一瓢飲。

清馨萬事緣,

知心永長留。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始終鼓勵和引導同學大膽地想,自由地説,盡情地讀,任意地寫,不時擴展同學創新思維的空間,使同學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