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雨巷

《雨巷》 優秀教案

欄目: 雨巷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引導語: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作為老師,怎麼才能更加生動形象的講完這節課,讓學生們更容易學習和掌握這首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巷》優秀教案範本,歡迎大家參考改正。

《雨巷》 優秀教案

 《雨巷》教案範本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徵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又要學詩了,這使我想起總書記説過的一句話:“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今天我們來讀戴望舒的詩《雨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的情,詩人的志,詩人的人。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首詩。《雨巷》)(教師板書)

二、精讀品味

(一)聽了這首詩,你感受和體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去朗讀呢?

明確:孤獨,寂寞,憂鬱,哀怨,憂傷,彷徨等(感情基調)。一般來説,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讀,而憂鬱悽苦的感情適合用緩讀。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這首詩裏邊,總共描寫了幾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在前邊我講了一個專門術語,我們説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麼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樣的聯繫呢?“我”獨自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在悠長又寂寥(靜寂、空曠)的雨巷中,是為了什麼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一節地找。

2.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在一個什麼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裏,這裏遠離塵囂,冷清不熱鬧,她的腳下,踩着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氣,透着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麼?你的心情怎麼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定了這個姑娘出現時候的大環境,是朦朧的、陰沉的。説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這個姑娘也象徵着詩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寫姑娘的篇幅中,我們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樣子?(看不清)。為什麼呢?因為她撐着一把油紙傘,我也撐着一把油紙傘,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你在哪裏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中,因此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的特點,給人今不如昔的感覺,這樣一把傘出現在姑娘的肩上,更給這個姑娘增添了神祕、朦朧的色彩,給人更多的想象和懷念。

4.在這首詩裏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麼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共同特徵,是那個令人窒息的時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無法實現,有可心的姑娘無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卻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着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常用來象徵愁怨。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繫在一起。

這種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淨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徵着美麗、高潔。這也説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總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樣的令人神往,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5. “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於,姑娘出現了,她也跟我一樣,撐着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説句什麼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到了頹圮的籬牆,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着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等待,繼續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出現的。但由於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雨巷中的“頹圮的籬牆”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面的象徵。

三、探尋詩歌主旨

1.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表現男子追尋、等待姑娘不得而苦悶的詩,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政治詩,詩歌中的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們獨特的政治象徵。下面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討論,請各個小組選出發言的代表,你們小組贊同的是哪種看法,為什麼?

2.代表發言。

3.每個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要聯繫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説,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峯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的地方,正象徵着此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徵。

關於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前面也學習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於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啊?《荷塘月色》。

6.這首詩到底是寫愛情呢,還是寫政治?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着象徵色彩,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徵。

四、感受詩歌藝術美

這首詩是1928年發表在《小説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説月報》的主編葉聖陶看完這首詩之後,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説,《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這是對本詩的藝術特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詩的藝術美表現如下:

(一)、音樂美:

1、詩歌的節奏美:

繼承<<詩經>>重章疊句的傳統,形成詩歌回還往復的節奏美;

詞語的反覆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悵等,也加強了詩歌的節奏美。

2、詩歌的韻律美:押韻:長、巷、娘、悵、樣等;排比的運用加強了詩歌的韻律感

(二)、象徵性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共同閲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由於時代和環境的原因使我們感到憂鬱、哀怨,我們讀了這首詩以後給我們哪些思考和啟迪呢?我想通過讀這首詩使我們更加理解總書的那段關於學習的論述,不管環境如何頹圮、艱難,道路如何狹窄、悠長,統治階級如何反動、落後,我們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悵,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當然我們不能只讀詩,還要學歷史,學倫理,學習各門科學知識,尤其要學好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和本領。

六、背誦這首詩,整體感知。

 拓展

《雨巷》中的意象

雨巷中有雨巷、油紙傘、雨、“我”、籬牆、丁香、姑娘等七種意象.

1、雨巷.“雨巷”是一種基礎,提供了一種環境.雨巷由兩個字組成:雨和巷.雨給人迷茫、潮濕、淒冷之感.巷則點出陰暗、狹窄、悠長的環境.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悠長狹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陰沉圖景,這正是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的寫照.“雨巷”是一種意境,這種意境有利於作者抒情,“情由境生”.

2、油紙傘.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種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憑添了一分冷漠、悽清氛圍.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迷濛的特點.和幽深、寂靜,又朦朧的小巷結合起來,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3、抒情主人公“我”:獨自、冷漠、悽清,懷有希望,又無限惆悵、迷茫.

4、雨.可以看成是一種哀曲.

5、籬牆.連籬牆都是“頹圮的”,為全詩更多添了幾分黯淡無奈與感傷.

6、“丁香”.丁香,開在暮春時節,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哀婉、愁怨.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

7、“丁香一樣”的姑娘.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而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雨巷》刻畫的是陰冷的綿綿細雨下悠長寂寥的雨巷.在這象徵着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的“雨巷”裏,詩人刻畫了一個滿心哀怨惆悵彷徨、撐着油紙傘走過的姑娘.這姑娘象徵着詩人美好的理想.而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