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其一美因初探

欄目: 歸園田居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中頗具代表性的詩篇,全詩運用比喻、白描、抒情等藝術手法,從迴歸原因、描繪風光、抒發感受等方面,表現了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和詩人內心的美好感受。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徹底迴歸田園的生活寫真,是詩人作為田園詩派一代宗師頗具代表性的詩篇。這首詩以其“外枯而實膏,似淡而實美”的特質,為後人所尊崇。那麼,這首樸實無華的小詩,究竟美在何處?下面,本文試從寫作手法上,探究其藝術魅力之所在。

《歸園田居》(其一)從結構上看,主要表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敍述歸田原因、描繪田園風光、抒發迴歸感受。在表現這三方面內容時,作品基本上依次運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藝術手法,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詩人迴歸之初的內心體驗。

 一、比喻美,形象貼切

迴歸田園,是詩人適性之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回到與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園,詩人內心充滿舒暢愜意的美感,真是見山山含笑,見水水有情。這種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貼切的比喻來表達。

1.逃離“塵網”“樊籠”之美

詩作中有以下幾處運用比喻的句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其中“塵網”“樊籠”兩個喻詞,形象地再現了官場污濁黑暗、關係錯綜複雜、束縛人性的特點。在東晉那個動盪黑暗的年代,腐敗墮落的官場如同一張結滿了灰塵的大網,網去了人們的真誠與良知。人人為了一己私利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在這樣令人窒息的環境中,詩人的正直與堅守顯得與眾人是那麼格格不入。他淳樸善良的天性、與自然山水一樣澄澈的心靈,在黑白顛倒的世人眼裏,近乎愚鈍、笨拙。而且,這樣的氛圍,使他出仕之初“猛志逸四海”的人生理想難以實現,令他“有志不獲騁”。説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這一切,讓本色的陶淵明度日如年,如同住在牢籠一般,痛苦不堪。而“塵網”前的修飾語“誤”字,表明自己對當初選擇出仕的懊悔;“塵網”後一句中的“三十年”,則是對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種誇張性寫法,既寫受“樊籠”煎熬之久,又寫受“塵網”矇蔽之深。今天終於掙脱“塵網”、衝出“樊籠”,身心的舒展無與倫比,重獲自由的喜悦,寓於對官場極度厭惡的貼切比喻之中。

2.迴歸“舊林”“故淵”之美

“羈鳥”“池魚”兩個詞,是詩人的自比。籠中鳥也好,池中魚也罷,它們都離開了自己生存的空間,失去了飛翔與暢遊的自由,它們對“舊林”“故淵”的思念,出於本性,發自內心。“舊林”“故淵”,即詩人所謂的“丘山”,它們是廣闊的山林江河,是無際的田野、靜靜的村莊,是不受約束、無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這兩個形象的比喻,喚起了讀者豐富的想象:鳥兒在山林中才能獲得飛翔的驕傲,魚兒在深水中才能展示穿行遊動的靈性;我們質性自然的詩人,只有回到適性的田園,才能體會到恣意快慰的生存樂趣、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羈鳥”“池魚”兩個比喻詞,既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昔日在官場中身心上的壓抑,又傳神地表現出詩人此刻如同鳥兒出籠、魚兒歸淵的那種豁然與輕鬆。

因此,可以説,本詩中的幾處比喻,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它們既是對黑暗官場深惡痛絕的控訴,又飽含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謳歌。一般而言,敍説原因的語句在詩歌創作中容易流於呆板,但此詩中由於詩人恰當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這“原因”的敍説充滿了靈性,藴含了鮮活的美感。

二、白描美,淡遠深邃

陶詩的美,美在樸素淡雅,不加雕飾而詩意雋永,其成功的祕訣得益於白描手法的運用。白描本是一種繪畫技巧,指僅用墨線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畫法。後來用以指文學創作上採用簡練樸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華麗詞藻與渲染烘托的筆法。即魯迅先生所説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歸園田居》(其一)寫常景、用易字、抒真情[1],無一字華麗而清新美麗自在。

1.屋舍環境之美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一句,用簡筆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佔地也有十畝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間供居住使用。“八九間”“十餘畝”這枯燥的數字,一經詩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詩句活躍起來,其中包含着鄉間生活的散適、淡泊及詩人對簡樸生活的滿足。而且這些不定指的數量詞,很符合農村人説話口吻,裏面透露着自足自樂的.生活情調。陶淵明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從簡陋的生活中感受到精神上的美好,“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是他對屋舍環境真實而詩意的描繪。説它真實,是因為榆柳桃李,本是農村家庭房前屋後常見的樹木;説它富有詩意,是因為他把這些樹木寫得有形有色,富有情態:屋後,夏日的榆柳枝繁葉茂,形成濃密的綠蔭,為小屋撐起一把巨傘;堂前,桃樹李樹春華秋實——春天桃花豔如霞、李花白似雪,秋日裏,碩果累累,惹人垂涎……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該是多麼的自在,儘可極視聽之娛,享口福之樂。“蔭”“羅”兩個動詞既繪出了樹木綠蔭覆蓋、排列有序的生長狀態,“又將無生命的事物寫得情意綿綿,讀起來顯得格外親切”。

2.村莊氛圍之美

(1)靜謐迷茫的黃昏

黃昏將至,詩人站在村口,極目遠眺,但見遠處村落依稀可辨,縷縷炊煙裊裊升起。“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樣舒緩唯美的句子,極易引起讀者的遐思:辛勤一天的農人此刻正坐在桌前等待家人的晚餐呢,還是與一家老小正在談論今年的收成?凝目遠視的詩人,正在品味莊子的逍遙,還是正迷戀於眼前的朦朧?這裊裊的炊煙中,有農人家庭的温暖,也有詩人內心的安閒。“曖曖”有模糊、不清晰之意,與“遠”字相呼應;“依依”一詞寫出了炊煙輕柔、緩慢上升的姿態。這兩個疊字簡練而巧妙,將遠近村莊的恬靜與詳和烘托出來,給人一種迷茫淡遠的美感。

(2)雞鳴狗吠的“寧靜”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以靜襯動之句,有“僧敲月下門”“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按常理,雞鳴狗吠應有喧鬧之意,但因這狗吠來自於“深巷”,雞鳴於遠處的桑樹之顛,便給人一種幽遠深邃、似有若無的縹緲之感,而這幽遠深邃之處的聲音,只有在寧靜的環境中才能聽到。這句明是寫動,實則寫靜,與上面“遠人村”“墟里煙”的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表現村莊幽靜之美。“詞因景設,意隨詞轉”,詩人遣詞造句取之於田園生活,用之於內心感受的表達,把讀者帶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脱俗的境地,“在寧靜的鄉村氣息和天籟梵音中,給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靈的安養”,和諧之美油然而生。

 三、抒情美,提示主旨

本詩的結尾四句,主要是抒發迴歸田園的感受。

1.純淨、悠閒之美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這句話初看好似在寫庭院乾淨、房間充餘,但只要我們稍一留意,聯繫前面的內容和詩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難理解詩人看似漫不經心的抒情之筆:遠離了官場的應酬和世俗雜務的干擾,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靜、閒暇,內心又是多麼空明澄淨。這不由使我們聯想到《莊子·人間世》中的句子:“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句話的意思是,房間無物,乾淨輕鬆,人心亦是如此,空虛的內心處於純潔的狀態,吉祥就要到來。在陶淵明看來,“吉祥”就是內心的安寧和純粹。當詩人的內心融化於鄉村美景與生活之中時,頓感“塵雜”全無,有的是無窮無盡的“餘閒”。

2.自然隨性之美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詩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籠之鳥,無以形容。“自然”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主題,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標。詩人筆下的“自然”,至少包含以下三層意思:①自然界,②本真的自我,③人格自由。[5]告別官場,迴歸田園,詩人可以日日親近大自然,可以在“開荒南野際”“種豆南山下”之中,呼吸山野氣息,享受陽光的撫摸;可以在“户庭無塵雜”的草屋之中“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也可以在春暖花開之時,與農人“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説自己想説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強顏歡笑,也沒有如履薄冰的恐懼。詩人受了十三年官場生活的折磨,今天終於過上了有尊嚴、無矯飾的適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適、純樸、隨性的田園之中,那種欣喜與快慰又怎能一語道盡。這結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關鍵之處。在“自然”狀態下生活,“既不醉生夢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6],這是“守拙歸園田”的詩人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歸園田居》(其一)無疑是一首優美的田園小夜曲。它貼切的比喻、寫意的白描、真摯的抒情,就好比這一個個靈動的音符,讓這支曲子充滿了輕鬆迷人的色彩,而作者本真的生活態度、隨性自然的人生追求,才是合成這支曲子的主旋律。生命因真實而美麗,詩篇因真純而流芳百世,這就是《歸園田居》(其一)藝術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