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木蘭詩

木蘭詩原文翻譯通用15篇

欄目: 木蘭詩 / 發佈於: / 人氣:1.89W

木蘭詩原文翻譯1

原文

木蘭花慢·太湖縱眺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太湖寬。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

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

翻譯

眼中看到了什麼呢?是有三萬六千頃、江水浩浩蕩蕩的太湖。太湖寬廣水深,幽壑藏蛟虎,但任它洪波浩蕩,龍魚出沒,我自把定魚竿獨坐垂釣。龍威丈人在哪裏呢?恍惚中只覺得他正約我一起登高縱目同上玉京。登高豪飲,酒醒之時只覺脣焦口燥,恰有洞庭山桔析酲解酒,喉舌生津。

夜深更殘,太湖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有上界仙人,乘風飄飄而下,向我問候。突然想要栽遍黃竹,自創一片人間仙境。只是什麼時候才能將這這一望無際的太湖水吸乾呢?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太湖一片美好靜謐。

註釋

綸竿:釣竿。

龍威丈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

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

鐵甕: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

賞析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時空往往不是一種理念的邏輯的時空,而是一種情感化的時空,作者在心與物,情與景的交往過程中,因景生情後,大多還有一個為情置景,為情造境的過程,作者筆下景物多為經過變形、適於隱附情感的景物,其空間結構也大多帶有模式化、象徵化傾向。如狹小閨房,四隅庭院,多用以寫心曲之封閉,內心之抑鬱;而登高所見,平蕪蒼茫,則是一種迷惘而闊大的情感象徵。若要抒發豪邁超逸,想落天外之意,一般則要借大海長川作背景,仙界夢境作導引。這首詞也是採用了這種為情造境、借水生波之法,題目是太湖縱眺,其實寫太湖冥想。筆下境界實中有虛,以虛為主。

“眼中何所有?三萬頃,大湖寬。”太湖橫跨江浙兩省,號稱三萬六千頃,湖中有島嶼數十,為東南一大名勝。起句一問一答,寫太湖之浩浩蕩蕩,語帶驚歎。在描寫手法上,略去藻繪,不用工筆,只推出“三萬頃”之茫茫湖面,任讀者想象湖水蒼茫,一片空洞之景。“縱蛟虎縱橫,龍魚出沒,也把綸竿”。山深則有虎豹,大澤必生龍蛇,浩瀚太湖,幽壑潛蛟,但任它洪波浩蕩,鬼怪出沒,我自把定綸竿,垂釣海鰲。當然,此釣非為鱸魚來,只為陶寫性情耳。這幾句寫景由靜而動,又以萬頃太湖龍魚出沒為背景,推出一位釣者形象,大有坐釣洪流,虹吸太陽之氣概。“龍威丈人何在,約空中同憑玉闌干”。龍威丈人為古代仙人,相傳吳王闔閭遊禹山,遇龍威丈人,入洞庭湖取《禹書》一卷付之。無邊太湖,包孕吳越,登高縱目,八面來風,披襟而當之,浩浩乎如憑虛而御空,飄飄乎如羽化而登仙。恍惚中只覺得有仙人相招,同上玉京。神遊歸來,“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桔都酸”。登高豪飲,酒後雖意興飛揚,但酒醒之時,不免脣焦口燥,這時恰好有洞庭山桔留痠軟齒,析酲解酒,喉舌生津,口吻之間快意累累,又得一小神仙境界。人生貴在適意,成仙者,亦不過快意於當前也,冬日負曝,夏卧北窗,皆仙家境界也。

詞的上片風格豪爽,下片則一轉,境界奇險而近於荒誕。“更殘,黑霧杳漫漫,激電閃流丸”。夜已深,更已殘,詞人仍獨立在太湖邊,但此時太湖景色並非浩月千里浮光躍金,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而是黑霧瀰漫,閃電激發,金蛇狂舞。這種奇險壯觀的場景充滿了一種宏大的氣勢,顯示了一種崇高美的力量。康德列舉崇高的實例時寫道:“天邊層層堆疊着的烏雲裏面挾着閃電和雷鳴,……颶風帶着它摧毀了的荒墟,無邊無界的海洋,怒濤狂嘯着,一個洪流的高瀑。”(《判斷力批判》)作者置身在這麼一種雄奇險惡的自然面前,感受到了宇宙的另一種實相,再次進入了一種“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有上界神仙,乘風來往,問我平安”。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筆下的形體巨大奇險莫測的自然客體形象並不是一種與主體分享的龐然可怖的對立物,而是詩人心靈追求的賦形,在這充滿奇情險境的太湖面前,詩人表現的不是恐懼與卑伏,而是感受到了一種自由曠放的解放,詞人在幻覺中見到上界仙人,乘風御氣,泠然而行,是多麼地自在自得。而且雲中諸君並不是金剛怒目式的可怕形象,而是飄飄而下,親切慰問,富有濃郁的人情味。在這種幻景的背後,表現了詩人渴求輕舉逸飛,與雄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超邁意識。“思量要栽黃竹,只平鋪海水幾時幹?”“黃竹”代指仙家福地,語出《穆天子傳》。因歆慕仙家之自在生活,詞人突發奇想,思量要遍栽黃竹,即刻造成一片人間仙境。但三萬六千頃茫茫湖面,平鋪到天邊,沒有一口能吸盡西江水的本領。又怎能片刻之間化滄海湖泊為桑田竹地呢?人生總是“有待”啊,但能得片刻逍遙也就是人生樂事了。至此,興盡而歸:“歸路欲尋鐵甕,望中陡落銀盤。”鐵甕指鎮江子城,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建此城時,內外皆甃以甓,堅固如金,故曰鐵甕城。詞人夜半歸去,只見烏雲消盡,一盤銀輪似的明月悄悄落到了水底,又是一個光風霽月,靜影沉璧的美妙太湖,猶如詩人經歷了感情上的巨大起伏後,又迴歸到一種平靜之中。

這首詞馳騁想象,雜糅仙境,形象迭出,頻繁轉換,充滿了神奇恍惚,光怪陸離的趣現實描寫,造成了一種劇烈的令人驚歎的審美效果。作者所描寫的仙境以虛為主,為了抒發豪邁超逸的情致而改造了實有景象,塑造了一個神祕險怪的太湖形象。

木蘭詩原文翻譯2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錢塘西湖有詩僧清順,所居藏春塢,門前有二古鬆,各有凌霄花絡其上,順常晝卧其下。時餘為郡,一日屏騎從過之,松風騷然,順指落花求韻,餘為賦此。

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裏。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湖風清軟,雙鵲飛來爭噪晚。翠颭紅輕,時下凌霄百尺英。

翻譯

錢塘西湖旁有一詩僧,名叫清順,他所居住的藏春塢,門前有兩棵古松樹,樹上有凌霄花攀援,清順常常白天躺卧在松樹下。我為郡守時,一天屏退隨從去訪他,松風騷然,清順指着落花求我創作,我於是寫下此詞。

兩株古鬆沖天而起,銅枝鐵幹,屈伸偃仰,彷彿白甲蒼髯的兩條巨龍,張牙舞爪,在煙雨中飛騰。凌霄花的金紅色花朵,掩映於一片墨綠蒼翠之間,讓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個和尚正躺在濃蔭下的竹牀上沉睡。

從湖上吹來的風,又清又軟;一對喜鵲飛來樹上,嘰嘰喳喳。只見在微風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搖動,金紅色的凌霄花兒微微顫動。

註釋

藏春塢:清順居處的小庭院。中間窪,四邊高的地方叫塢。

凌霄花:一名紫葳,夏秋開花,莖有氣根,可攀援棚籬。

為郡:指為杭州知府。

屏騎從過之:不帶給隨的人馬而獨自去羣訪他。

屏:除去,不用。

騎從:騎馬跟隨的人。

過:拜訪;上門訪問。

之:指代僧清順。

騷然:騷騷作響。

白甲:鬆皮如鱗甲。蒼髯,深綠的松針。

幽人:幽棲之人,此指清順。

爭噪晚:在夕照中爭相嗚叫。

翠颭紅輕:形容雙鵲跳動引起松葉和凌霄花的顫動。

賞析

這首詞的作意,小序裏交待得很清楚。東坡愛和僧人交往,喜歡談禪説法,這首詞既是應和尚的請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禪機。“雙龍對起”,起筆便有拔地千尋、突兀凌雲之勢。兩株古鬆沖天而起,銅枝鐵幹,屈伸偃仰,如白甲蒼髯的兩條巨龍,張牙舞爪,在煙雨中飛騰。前兩句寫古鬆,寫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詞人乍一見古鬆,即產生龍的聯想,而龍是興風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見雙龍在風雨中翻騰。當時已是傍晚,濃蔭遮掩的枝幹,若隱若現,也容易產生煙雨的錯覺。接着,詞人從幻景中清醒過來。眼見凌霄花的金紅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綠蒼翠之間,他彷彿聞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個和尚,躺在濃蔭下的竹牀上,清閒地小憩呢。

從湖上吹來的風,又清又軟,多麼温柔,不知是怕吹醒了幽人呢還是憐惜嬌嫩的凌霄花。一對喜鵲,飛來樹上,嘰嘰喳喳爭吵些什麼呢?但樹自在,花自香,幽人自夢。有人説,一對喜鵲爭噪,將”疏影微香“、”幽人夢長“的意境攪得稀糟。這是不明白鬧與靜的辯證關係。人世的紛爭更能顯出佛門的超脱,鳥兒的鳴叫更能顯示境界的幽靜。隋王籍不是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的名句嗎?在微風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搖動,金紅色的凌霄花兒微微顫動。在濃綠的枝葉之中,忽然一點金紅,輕飄飄、慢悠悠地離開枝蔓,緩緩而下,漸落漸近,安然無聲。過了好一會兒,又是一點金紅,緩緩而下。如此境界,令人神清氣爽,思慮頓消,整個身心都融化在一片無我、無物、無思、無慮,純任自然,天機自運的恬淡之中。

綜觀全詞,在對立中求得和諧,是其創造意境的藝術特色。整首詞寫的物象只有兩種:古鬆和凌霄花。前者是陽剛之美,後者是陰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寫的重點,“雙龍對起”的勁健氣勢被“疏影微香”、“湖風清軟”所軟化,作為一種陪襯,統一陰柔之美中。從詞的上片看,是動與靜的對立,“對起”的飛騰激烈的動勢和“疏影微香”、“幽人晝夢”靜態成對比。詞的下片是鬧與靜的對立,鵲的“噪”和凌霄花無言的“下”形成對比。就是在這種對立的和諧之中,詞人創造出了一種超然物外,虛靜清空的藝術境界。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沒有主觀的評價,沒有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他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風景畫。而在這天然的圖畫中,沒有任何人力的作用,沒有人的絲毫活動,樹風花鳥自由自在,了無交涉,晝夢的幽人似乎也融化為自然之中了。這是禪意的詩的藝術表現。

創作背景

元祐五年(1090)五月,蘇軾過訪藏春塢。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六:”西湖僧清順,字怡然,清苦多佳句。“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遊西湖僧舍,壁間見小詩云:‘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問誰所作,或告以錢塘僧清順者,即日求得之,一見甚喜。“詞當作與此時。

木蘭詩原文翻譯3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迴分付啼螿。

翻譯

盼望着銀河的出現,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悽的秋雨。剎那間,園裏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閒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裏,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註釋

迢遞(:高遠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悽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

麝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粧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彷彿、類似。將,助詞。

炎涼:是暖是寒。

炎:熱。

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雲。

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户。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

荷裳:用荷葉做衣服,這裏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捨。“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雲”, “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盼”與“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裏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稜着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温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着心房,纏綿着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説之前容若還在隱忍着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是送友遠行,再一次嚐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裏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託。“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説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説,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裏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到了“從此羈愁萬迭,夢迴分付啼螢”,納蘭終於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後,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於言表。

全篇都圍繞着“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悽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樑汾以母喪南歸,納蘭在他還鄉奔喪時寫下這首《木蘭花慢》為他送別。

木蘭詩原文翻譯4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翻譯

相逢時你默默不語,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輕顫。容顏嬌羞而紅潤,鳳翹斜插在你的鬟間。

等到想要低聲喚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別人看見。想要一訴離愁,可你已轉過身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

註釋

芙蓉:又稱為“荷”、“蓮”。這裏刻畫了一位如荷般美麗、和諧、恬靜的女子。

小暈紅潮:謂臉色微微泛起了紅暈。

鬟:總髮也。

鳳翹:古代女子鳳形的頭飾。

直為:只是由於……。

凝情:深細而濃烈的感情。

回闌:曲折的欄干。闌,同“欄”。

創作背景

據清代無名氏《賃廡筆記》記載:“納蘭眷一女,絕色也,有婚姻之約。旋此女入宮,頓成陌路。容若愁思鬱結,誓必一見,了此夙因。會遭國喪,喇嘛每日應入宮唪經,容若賄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宮,果得彼妹一見。而宮禁森嚴,竟不能通一語,悵然而出。”

賞析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寫人物則是少見,且是極為困難的。而這首詞,卻以精煉的筆觸,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愛的少女的形象。詞的上片側重靜態的刻畫,寫出了少女外貌的美麗動人。下片側重於動態的摩畫,將其一剎那間複雜嬌羞的心理表現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動感人。

上闋開頭四字便採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幅緊扣心絃,相愛者偶然相遇,心事卻難以訴説,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遠走的場景。這種神態,恰是人物內心矛盾的真切表達,盡見苦悶之狀。第二句通過細節描寫寫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帶露的芙蓉一樣搖曳生姿,後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間臉飛紅暈,抖動的玉釵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靜態人物素描。下闋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難見面,“待將低喚”,可是聲音還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見”。可如此分開又心存不甘,於是抓緊時間,轉過迴廊,在不顯眼的地方輕叩玉釵。這暗示的舉動,在滿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藴着萬般無奈的悽苦,那是心上不變的暗號,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實有時候,絕了心念,也不是壞事。

這首詞在藝術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麼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説,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動作描寫,生動再現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心複雜活動排解矛盾後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少女複雜的內心世界。

其次是環境描寫,把人物限定在迴廊的一個典型的環境裏,使這場會面更加難忘。就是在這個迴廊裏,他們幽情暗結。也許是初戀使人難以忘懷,在《虞美人》一詞中他寫有“迴廊一寸相思地”;在《紅窗月》中寫有“猶記迴廊影裏誓生生”。因此,迴廊也就成為這首詞的一個重要意象。

木蘭詩原文翻譯5

木蘭花慢·壽秋壑

記瓊林宴起,軟紅路、幾西風。想漢影千年,荊江萬頃,槎信長通。金狨。錦韉賜馬,又霜橫、漢節棗仍紅。細柳春陰喜色,四郊秋事年豐。

從容。歲晚玉關,長不閉、靜邊鴻。訪武昌舊壘,山川相繆,日費詩筒。蘭宮。系書翠羽,帶天香、飛下玉芙蓉。明月瑤笙奏徹,倚樓黃鶴聲中。

鑑賞

《木蘭花慢》,唐教坊曲,從雙調《木蘭花》演變而來。《樂章集》入“南呂調”。雙調,一百零一字,前片十句五平韻,後片十句七平韻,為定格。還有前片四平韻,後片六平韻的,系慢調變格。此詞為定格。

按照此詞中意思看來,賈似道當時剛從鄂州前線回京。

“記瓊林宴起”,兩句,點似道的壽宴期。賈似道生日在秋天八月八日,詞人另有《宴清都·壽秋壑》詞中有“西風舊色,勝東風秀”之語,可證之。“軟紅路”,指繁華都市,蘇軾詩有“軟紅猶戀屬車塵”句可證之。兩句言當皇宮中設壽宴慶賀似道生日的時候,繁華似錦的都城中已經刮過幾次西風了。以“西風”點出秋天的特徵。“想漢影”三句,借傳説喻似道深受皇帝器重。“漢影”,即天河;“荊江”,指湖北以下的長江;“槎信”,即掛星查,每年從天河而來,從不失信,槎、查音近也。《拾遺記》、《博物志》中均有記載,言“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此言詞人猜想千萬年來倒掛空中的銀河一定與水波滔滔的萬里長江相連通,所以有掛星查每年來回傳遞信息。“天河”也可借指作皇家所在地,“荊江”,又是似道督軍的駐地,所以這裏也是暗示出賈似道深受皇帝器重,年年都有皇上的恩賜物品或是旨意傳送給他。“金狨”三句,頌壽辭也。“金狨”,即金絲猴的毛皮;“錦韉”,即錦鞍;“霜橫”,疑是“霜操”之誤,《南齊書·沈士麟傳》:“霜操日嚴”。霜操,指節操高潔。此言皇上在似道的壽誕之日御賜給他金絲猴皮製成的豪華鞍墊和錦鞍、御馬等物,用來表彰他在湖北前線持節獨當一面,並保持了高潔的節操。“細柳”兩句,也為頌壽辭。“細柳”句,用周亞夫治軍細柳營的典故。此言賈似道在湖北的治軍與周亞夫治軍細柳營一樣軍紀嚴明。他使鄂州一帶能夠不受戰事的侵害,湖北農村才取得了秋日的豐收。上片祝壽頌辭。向人祝壽,難免帶有奉承、失實之語,如説似道“霜橫漢節棗仍紅”、“細柳春陰喜色”等句,所以詞人會被後人誤會為諂媚權貴也。

“從容”三句,也為頌辭。言賈似道在鄂州前線督軍,由於他從容佈置軍事,處理敵情,使敵人不敢冒然侵犯,所以邊關雖設,因無敵來犯,可以經常關門大開,使城內外的老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按:元世祖攻鄂之時,似道築木柵環城,一夕而就,世祖顧扈從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其後廉希憲對世祖亦嘗稱述此言,是似道在那時候也曾見重於敵國君相。那末從這裏可以知道,夢窗對似道頌辭的描述,也有其一定的事實依據在。“訪武昌”三句,承上聯想。“相繆”,相互綢繆,即親熱、作伴之意。“詩筩”,即吟詩飲酒。“筩”,竹酒杯也。此言因為暫時沒有戰事,所以大家能去武昌遊覽古時的軍事營壘,並且與鄂州的山山水水相親相愛,盪漾其間,吟詩飲酒快樂。“蘭宮”三句,承上游玩兩湖一帶的山水勝景。“蘭宮”,地名,即蘭台,在今湖北鍾祥縣東。宋玉《風賦》説:“莊襄王遊於蘭台之宮”。“天香”,即宮中傳來之香,蘇軾詩:“朝回兩袖天香滿”句,可證。“玉芙蓉”,即衡山芙蓉峯,古亦稱容峯。這裏指代衡山。此言賈似道因為湖北邊境平靜,所以四處遊山玩水。他遊過了莊襄王去過的蘭台宮,又登上了衡山的芙蓉峯;而皇上仍不斷用“翠羽”飾着聖旨,從都城頻頻傳送給似道。由此可見,當時的賈似道權傾朝野,富貴已極;雖遠在湖北,對都城臨安的信息也仍舊瞭如指掌。“明月”兩句,復結於壽宴中。此言在這裏明月當空,笙歌陣陣,杭城賈府中的壽宴正處在高潮之中,但是不知道湖北前線是否還能夠登上黃鶴樓,倚欄靜坐聽樂。結尾兩句,既呼應首句“瓊林宴起”,也在最後一句中,詞人隱隱暗示出湖北一帶終不平靜也。所以賈似道的治邊功績,終將令人生疑。下片頌辭中,略帶隱憂、疑問。

木蘭詩原文翻譯6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鬂,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譯:

織布機聲一聲接着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歎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捲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有的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門梳粧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牀上,脱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着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兩隻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隻兔子一起並排着跑時,怎能辨別出哪隻是雄兔,哪隻是雌兔。

註釋:

唧唧(jī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户(dānghù):對着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可汗(kèhán):古代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説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願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裏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粧(zhuāng):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霍(huò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通“着”,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説,提着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迷離,眯着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隻兔子貼着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火“:通”夥“。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後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着地面並排跑。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敍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户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歎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歎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徵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鬥,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説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祕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裏,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粧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祕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着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原文翻譯7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歎息聲一聲連着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歎息。問問姑娘你這樣歎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徵。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牀上,脱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着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説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着,當它們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木蘭詩原文翻譯8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註釋】:

唧唧〔jī jī〕── 此處為織布機操作時聲響。有人譯作歎息聲,大謬。

當户織 ── 當:正值,正在。 户:自家門户,家中;有人將在此具體譯作“門”或“窗”,均謬。此兩句,乃詩之引式,表明:正值木蘭在家中織布。

機杼〔jī zhù 〕── 織布機上的梭子。此句指木蘭因心中有事,停下手中操作,連連發出歎息。

何所 ── 因為什麼而…… 此句強調的是問,何人而問,不重要,為詩中“略句”手法。

軍帖 ── 發下來的徵兵通知帖。

可汗(hán) ──又稱大汗,亦可簡稱為汗,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統治政權首領,即指皇帝。古代北亞遊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渾、鐵勒回紇、高昌回鶻、鐵勒、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治者皆稱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裏一般部眾對首領的尊稱,鮮卑語稱“可寒”,原意是“神靈”、“上天”之意。可汗作為一國之主的稱號最早始於 402年柔然首領社崘統一漠北自稱丘豆伐可汗。唐杜佑謂:其“猶言皇帝”.

爺 ── 古代北方民族對父親的稱謂。

市鞍馬 ── 市,此為動詞,指“買”“購置”,下句“市”為名詞。

鞍韉〔ān jiān〕 ── 意同“鞍韂”,指馬鞍子和馬鞍子下面的墊背。

轡頭 ── 指馬籠頭。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轡頭,即嚼子和籠頭的合稱。

赴戎機 ── 赴,趕赴。戎機,指軍情、戰機、緊急軍情。

關山 ── 指邊塞關隘、關隘山川。另指家鄉。

朔氣 ── 朔氣,北方之寒氣。

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夜間報更用器。一説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文選·顏延之<陽給事誄>》:“金柝夜擊,和門晝扃。”李善注:“金,謂刁斗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寒光照鐵衣 ── 寒光,指寒冷的月光。鐵衣,此指鐵甲衣。

策勛 ── 對建功將士冊封勛官。古代凡有軍功的,授以勛官。勛官最高一階稱為“上柱國”,正二品,需要經“十二轉”才能達到。《木蘭辭》裏“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的“十二轉”就是説:花木蘭立了最大的軍功。

木蘭詩原文翻譯9

《木蘭詩》作者是唐朝文學家北朝民歌。其古詩全文如下:

【前言】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樑鼓角橫吹曲》中。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衞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木蘭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富有生活氣息;以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註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説為歎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歎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當户(dāng hù):對着門或在門旁,泛指在家中。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麼。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徵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大點兵:大規模徵兵。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轉”、“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當時北方呼父為“阿爺”。

願為市鞍(ān)馬:為,為此(指代父從軍)。市,買。鞍馬:馬匹和乘馬用具。《新唐書·兵志》載: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規定從軍的人要自備武器、糧食和衣服。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胡騎(jì):胡人的戰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軍機,指戰爭。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一説金為刁斗,柝為木柝。李善注:“金,謂刁斗也。衞宏《漢舊儀》曰:晝漏盡,夜漏起,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鐵衣:古代戰士穿的帶有鐵片的戰衣。

天子:即前面所説的“可汗”。

明堂:皇帝用來祭祀、接見諸侯、選拔等所用的殿堂。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不是確數,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量多。強,有餘。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不用:不為,不做。尚書郎:官名,魏晉以後在尚書枱(省)下分設若干曹(部),主持各曹事務的官通稱尚書郎。

千里足:可馳千里的腳力,指好馬。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均指願得良騎速回故鄉。

郭:外城。扶:扶持。將:助詞,不譯。以上二句是説父母互相攙扶着到城外來迎接木蘭。

姊(zǐ):姐姐。

理:梳理。紅粧(zhuāng):指女子的豔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磨刀迅速時發出的聲音。一説,刀光閃動疾速貌。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髮,形容好看的頭髮。

帖(tiē)花黃:當時流行的一種化粧款飾,把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一點黃的顏色。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火伴:古時兵制,十人為一火,火伴即同火的人。

“雄兔”二句:據説,提着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形容雄兔腳上的毛蓬鬆的樣子。迷離: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鬆的毛遮蔽的樣子。

“雙兔”二句:當兩隻兔子一起在地上跑時便區別不出它們的雌雄。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以上四句通過雄兔雌兔在跑動時不能區別的比喻,對木蘭的才能和智慧加以讚揚和肯定,傳達了一種“誰説女子不如男”的觀念。

【翻譯】

歎息聲一聲接着一聲傳出,木蘭對着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歎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峯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説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脱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着窗子、對着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對着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都説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提着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原文翻譯10

樂府詩集----《木蘭詩》【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孃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歎息聲一聲接着一聲傳出,木蘭對着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歎息。問木蘭在想什麼?問木蘭在惦記什麼?(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麼,也沒有在惦記什麼。昨天晚上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徵兵,那麼多卷徵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願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峯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餘。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説不願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裏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脱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着窗子、對着鏡子整理漂亮的頭髮,對着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夥伴,夥伴們很吃驚,(都説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隻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賞析】

木蘭詩描述了古代的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的品質。全詩的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傑出作品。

詩一開始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然後交代了木蘭從軍的原因,作者沒有直接述説,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敍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於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也顯出戰事緊迫。雖然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接下來寫了木蘭立功歸來後的情景。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後見天子,可是木蘭並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可見她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木蘭回到故鄉後,詩歌使用排比細緻寫出了木蘭全家聞訊後的喜悦。隨後又寫木蘭回家的舉動,描繪了木蘭迫不及待想變回女兒身的激動心情。

整體來説,木蘭詩表達了木蘭勤勞,善良,純真,樸實,勇敢的性格和她深明大義,孝敬父母,效忠國家,不為名利所動的精神。

木蘭詩原文翻譯11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户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户理紅粧;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詩全文翻譯:

歎息聲一聲連着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歎息。問問姑娘你這樣歎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徵。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湧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鬥,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説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説妹妹回來了,對着門户梳粧打扮起來;弟弟聽説姐姐回來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牀上,脱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着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髮,對着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説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着,當它們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木蘭詩原文翻譯12

木蘭花·燕鴻過後鶯歸去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翻譯

鴻鵠春燕已飛走,黃鶯隨後也歸去。這些可愛的鳥兒,一個個與我分離。仔細尋思起來,人生漂浮不定,千頭萬緒。鶯歌燕舞的春景,像夢幻般沒有幾時,便如同秋雲那樣散去,再也難以尋覓她的影蹤。

像卓文君那樣聞琴而知音,像漢水江妃那樣温柔多情,遇到鄭交甫解佩相贈,這樣的神仙般的伴侶早已離我而去,即使挽斷她們綾羅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們的倩影。勸君莫要作舉世昏醉,唯我獨醒的人,不如到花間去盡情狂飲,讓酒來麻醉我這顆受傷的心靈。

註釋

浮生:謂人生漂浮不定。

春夢:喻好景不長。

聞琴:據《史記》

載:文君新寡,司馬相如於夜以琴挑之,文君遂與相如私奔。

解佩:據劉向《列仙傳》

載:鄭交甫行漢水之濱,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贈。

獨醒人:僅有的清醒的人。

賞析

這首詞借青春和愛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無常,細膩含蓄而婉轉地表達了作者的複雜情感。這是一首優美動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詞作,為晏殊詞的另類作品。

起句“燕鴻過後鶯歸去”寫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來,鴻雁春天往北方飛,黃鶯逢春而鳴,這些禽鳥按季節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來過又走了。這裏寫的是鶯語燕飛的春歸時候,恰逢鶯燕都稀,更覺悵惘。“鶯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繼散去,美好的年華與美好的愛情都不能長保,怎不讓人感慨萬千。“細算浮生千萬緒”一句從客觀轉到主觀,説對着上述現象,千頭萬緒,細細盤算,使人不能不正視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暫起,這兩句前後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這兩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詞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但旨意不同。作者此處寫的是對於整個人生問題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華、愛情與春夢的短長相比較,把親愛的人的聚難散易與秋雲的留、逝相對照,內涵廣闊,感慨深沉。

下片“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寫失去美好愛情的舊事,是對上片感慨的具體申述,又是產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這樣使上下片的關係交互鈎連,自然過渡。“聞琴”,指漢代的卓文君,她聞司馬相如彈琴而愛慕他:“解佩”,指傳説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贈給情人。這兩句是説象卓文君、神女這樣的神仙伴侶要離開,挽斷她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隨後作者激動地呼出:“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意思是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花間痛飲消愁。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應,是對失去美與愛的更大的痛心。聯繫晏殊的生平來看,他寫這件事,應該是別有寄託,非真寫男女訣別。公元10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其時,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對於賢才相繼離開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們的被貶,比作“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不宜“獨醒”、只宜“爛醉”,當是一種憤慨之聲。

此詞化用前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自然貼切。詞中的複雜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襟懷。

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相。此詞即作於這種背景之下。

評析

本詞寫美景不長,春去難歸的無奈及人去難留, 只好借酒澆愁的心情。表面看很消極,骨子裏卻有深深的隱憂和熾熱的感情。上片寫浮生如夢,夢破雲散之悲。下片寫愛侶之逝,曠達自解。尤其“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既讚美愛侶似卓文君那樣知意,像江汜二女那樣多情,又表達了詞人願與愛侶永結“神仙侶”的美好期望,願像同乘鳳凰遊而去的蕭史與弄玉一樣夫妻和諧美滿。這大約是詞人對往日夫妻和美的眷戀。“挽斷羅衣”句則寫出詞人與愛侶訣別的悲愴,出語激切,在晏殊詞中實為罕見,顯現其悲痛、絕望、難以自抑。這首詞的題旨在於感慨世間萬物皆有定數,而人生苦短,韶華易逝,莫如及時行樂。就人生觀而言,有其消極的一面,但同時也真誠、坦率地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沉體驗。詞的上片,以“燕鴻過後鶯歸去”起興,寫歲月蹉跎,時光易逝。“長於”二句,以工整流暢的屬對錶達了對人生苦短的主題。詞的下片,全是用典。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宛如仙女般的女友既然挽留不住,只有在花酒之間暫時排遣忘卻。“聞琴”暗指卓文君事。司馬相如貧賤時,飲於富豪卓王孫家,適卓王孫之女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解佩”之典出版在漢代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遊於江漢之湄,逢鄭交甫。見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謂其僕曰:‘我欲下請其佩’……遂手解佩與交甫。交甫悦,受佩而去數十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這是一段人神相愛的故事。全詞用比興手法抒情達意,用典嫻熟貼切,藝術風格在晏詞中實不多見。

木蘭詩原文翻譯13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翻譯

秋霜降後,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載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着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麼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把所有的人照臨。

註釋

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

佳人:潁州地區的歌女。

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頭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盈盈:美好的樣子。

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賞析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悽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遊潁河所見到的景緻。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於淮河之中。“霜餘”兩字交代作者到潁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温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於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歎,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只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地父老的敬重與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歎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面兩句寫潁河的晚景。“草頭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南朝蕭統《文選》為其作註釋日:“二八,十六日也。”在這首《木蘭花令》裏,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歎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餘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恐怕只有作者與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遊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後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歎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於詞人將內心的真情揉碎於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氲進人的內心深處。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遊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木蘭詩原文翻譯14

減字木蘭花·冬至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遊。已減銅壺昨夜籌。

翻譯

早晨雲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後,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的習俗代代相傳。

冬至以後,天氣轉暖,寒意漸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遊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註釋

寒影初回:從冬至日起,太陽從南迴歸線北移,日影漸短,故稱“初回”。

長日至:指白天開始漸長。

羅襪新成:冬至日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稱“履長之賀”。

添一線:添加量日影的線長。

秉燭:拿着點着的蠟燭(用來照明)。

賞析

“曉雲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兩句,描寫早晨雲霧散去,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這一天是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傳統的陰陽觀以陰陽來解釋冬至,冬至又稱“長至節”,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後開始逐漸變為晝長夜短的物候變化特徵。“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後塵”兩句主要描寫冬至的習俗。“羅襪新成”,三國魏曹植有《冬至獻襪履表》開頭便是“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 南朝宋沈約《宋書》亦記:“冬至朝賀,皆如元旦之儀,又進履襪。”後魏崔浩《女儀》載:“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履於舅姑。”冬至日,從日照角度看,自是從此以後,白天漸長,光照漸多。然從實際感受言,則冬至之後進入數九寒天,這是因為大地萬物皆已冷透,雖日照漸長,此時依然最冷,正如夜間涼在半夜後,午間熱在正午後的道理一樣。冬至對長輩進履襪,保暖祈福,是節日祝福又有實際用處。

下片進一步寫冬至日前後的天氣變化。“綺意寒淺”,冬至以後,天氣漸漸轉暖,寒意漸漸減少。“盡道朝來添一線”,據《歲時記》載:“魏晉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添長一線”,按氣候變化規律,冬至後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應該慢慢變短才恰當。“秉燭須遊,已減銅壺昨夜籌”,從今天開始,黑夜變短,夜間秉燭賞遊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表現出作者對白日漸長的欣喜,對冬日寒意漸去的雀躍。

這首詞雖然是變現節氣時令規律變化的作品,語言平實而不平淡。“曉”、“瑞”、“綺”等形容詞以及“回”、“淺”、“添”、“減”等字眼有效消減了寒日的凜冽之氣,給人以温暖的感覺。此外,全詞語言典雅得體,表現手法嫻熟老道,善於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語言技巧。

木蘭詩原文翻譯15

木蘭花·池塘水綠風微暖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鈎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翻譯

園裏池塘泛着碧波,微風送着輕暖;曾記得在這裏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會。宴席上她唱着前後闋重疊的歌詞,歌聲如鳴玉一般。隨後,她隨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動腰肢,紅裙飛旋,使人應接不暇。

如今在這白玉簾鈎和柵門下面,散發着落花餘香的台階旁邊,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日已西斜,天色漸晚。當時和我一起欣賞美人歌舞的人們,如今詳查,大多數早已離世。

註釋

玉真:仙人,借指美麗的女子。重(chóng)

頭:詞的上下片聲韻節拍完全相同的稱重頭。琤琮(chēng cóng):象聲詞,形容金屬撞擊時所發出的聲音。

入破:唐代大麴最精彩的部分。各種樂器合作,曲調由緩轉急,舞者進場而舞,節奏逐漸加快,因繁弦急響喻為破碎,故名入破。

亂旋:謂舞蹈節奏加快。

玉鈎:簾鈎的美稱。

香階:飄有花香的台階。

共我賞花人:和自己一同觀看玉真歌舞的人。

點檢:查驗。

鑑賞

這是一首懷舊之作。本詞追憶早年初見美人時的喜悦與歡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悵,在對比中抒發好景不長的人生感慨。詞中以往昔“歌韻琤琮”、“舞腰亂旋” 的歡樂場面與今日“點檢無一半”的悽清境況對比,抒發了強烈的人生無常的傷感之情。詞中所寫景物:池塘、綠水、闌干、香階,均兼關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時暮,遂使詞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夢之感。全詞以極優美的文辭來流露出詞人關於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悽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覺,不是痛苦,而是惆悵的情緒;最令人傷感的,不是生離死別,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雲杳。“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古典的詩意世界,已經遠離現實的生活。只希望那些夢裏飄飛的花瓣,洋洋灑灑地永遠飄落在我的精神世界裏。沉湎在回憶中,感覺人生是孤獨的,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寂寞的旅行,沒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後。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終將隨着歲月慢慢遠去。雲聚雲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卻已隨風而去,了無痕跡,最後,還剩下些許淡淡的憂傷和回憶。

賞析

此詞以往日之“歌韻琤琮”、“舞腰亂旋”的熱烈場面,對照當日之孤獨寂寞,上下片對比強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詞采用前後互見的手法,有明寫,有暗示,有詳筆,有略筆,寫得跌宕有致,音調諧婉,意韻深長。

首句“池塘水綠風微暖”中的“水綠”、“風暖”兩個細節暗示出時令為春天,好風輕吹,池水碧綠。這一句是通過眼觀身受,暗示詞人當時正漫步園中,這眼前景又彷彿過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記得”以下的敍寫。此句將“風”與“水”聯一起,又隱隱形成風吹水動的迷人畫面,同時又由池水的波動暗示着情緒的波動,可謂藴含豐富。

“記得”以下詞人寫了一個回憶中春日賞花宴會上歌舞作樂的片斷。首先以詳筆突出了當時宴樂中最生動最關情的場面:“記得玉真初見面。”“玉真”即絕色女子之代稱。緊接着“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寫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這是此詞中膾炙人口的工麗俊語。上下句式音韻完全相同名“重頭”,“重頭”講究迴環與復疊,故“歌韻”尤為動人心絃。唐宋大麴末一大段稱“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時,歌舞並作,以舞為主,節拍急促,故有“舞腰紅亂旋”的描寫。以“響琤琮”寫聽覺感受,以“紅亂旋”寫視覺感受,這一聯寫歌舞情態,雖未著一字評語,卻讚美之意頓出。

下片第一句“玉鈎闌下香階畔”,點明一個處所,大約是當時歌舞宴樂之地。故此句與上片若斷實聯。“醉後不知斜日晚”,作樂竟日,畢竟到了宴散的時候,這句仍寫當筵情事。同時,黃昏斜日又象徵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關當時及往昔,這樣就為最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張宗橚《詞林紀事》中説:“東坡詩:‘樽前點檢幾人非’,與此詞結句同意。往事關心,人生如夢,每讀一遍,不禁惘然。”的確,此詞結句“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留給讀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長的。

創作背景

據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興軍(今陝西長安)任職,張先隨其為通判。故晏殊所寫這位歌舞妓,當為張先《醉垂鞭》所寫的“初相見”的那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