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集合15篇)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8.52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讀後感(集合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讀後感以前我就學過《草》這首古詩。通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句,我知道草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對這首古詩有了新的看法。它告訴我們春天的小草生命力頑強,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被人們踐踏,它都會頑強的生長,而秋天的草是那麼脆弱,稍微大一點的風就能把它吹折。其實,父母就像秋天的小草更加需要呵護。長這麼大我一直以為父母是最堅強的,從來沒有關心過父母。從來沒有為父母做過什麼,我不停的向父母要求這、要求那,偶爾還會朝他們發點小脾氣。讀了《弟子規》後,我感覺自己突然間長大了,我比父母堅強,我要關心父母,保護父母。從今往後我要改掉以前的壞毛病,雖然我不能保證全部學會,但是我要努力做一個乖巧懂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規》教導我們一個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個人要有好品德,要有一顆為別人着想的心,胸懷越寬廣,裏面能裝的東西就越多,越美好。它教育我們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團結友愛。總之,我們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要改變自己,讓生命充滿色彩,更有意義。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樣定,起筆很重要。在那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説對它的資料和文字的理解具有必須的難度。可是“書讀千遍,其意自見”經過教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我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忙我,鼓勵我的情景;教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此刻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一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教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忙……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我的心境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我,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教師,孝順自我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我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弟子規》讀後感3

一年級上學期,趙老師教我們背誦了《弟子規》。老師邊教我們認讀、背誦《弟子規》,邊給我們講解其中的意思與道理,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這一段告訴我父母叫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 父母親讓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時間偷懶。父母辛苦的養大孩子,做為孩子也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有温暖的牀鋪休息,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問早,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睡。

我一生下來是一個只會哭的孩子,喝奶和大小便都得爸爸媽媽來照料,一天一天的把我養大,教育我、培養我,使我幸福,使我快樂。現在,爸爸媽媽接送我上學。他們上班很累了,還要給我做我最喜歡的飯菜,給我洗衣服,檢查作業。

這一切都是爸爸媽媽給我的,我要孝敬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尊敬老師,做一個懂得感恩、知道回報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4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裏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想到這裏,我就回憶起那件事。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

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杆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

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杆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杆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説:“小純,爸爸媽媽説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讀後感5

在學校舉辦的讀書節活動中,我從同學手中交換了一本《弟子規》。從這本書的總敍中我知道了《弟子規》是一本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第一門課是入則孝,講的是在家要孝敬父母,要多幫助爸爸媽媽幹自己力所能及的活,聽爸爸媽媽的話,不惹他們生氣。

第二門課是出則悌,講的是出了家門在外面要與別人和睦相處。要尊老愛幼,講文明,懂禮貌。遇到同學、鄰里,長輩主動打招呼。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門課是謹,是指在行為上要謹慎,生活上要有規律。早睡早起,搞好個人衞生,收拾好自己的.東西。

第四門課是信,講的是説話辦事要言而有信,對別人做出的承諾要兑現,不能講大話,不能明明做不到,還告訴別人自己能夠做到。

第五門課是泛愛眾,講的是與朋友在一起,要相互友愛,互相學習,互相幫助

第六門課是親仁,講的事要多向品德好,學問好的人多學習,學習他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缺點。

輔修的課是餘力學文,講的是除了以上的六門主修的課以外,還要多學習其它的知識,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我一定努力按照書中所寫的規範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6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名言每個人都是知道的,但真正理解這句話並腳踏實地去踐行的卻少之又少。人們有時把目光放的太遠而忽視了自身的修養,唯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弟子規》是古人的修身之道,今天仍可以借鑑。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物質充裕,但精神文明卻滯後於經濟發展,導致了各種不文明的社會現象,折射出個人素質需待提高。《弟子規》所講的都是孔子等聖人的言論,即要先孝敬父母,順從兄長,謹慎少言,誠實守信,愛周圍的大眾,親近仁德的賢人,有富餘的精力應該多讀書學習。它涵蓋了為人基本準則,對提高個人素質有很大幫助。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各種優秀的傳統經典更是數不勝數,《弟子規》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有的人會問,這本書籍是小孩讀物呀,不適合大人閲讀呀;這本書籍確實是小孩讀物,但對能提升自身素質的讀物我們不應該拒絕,有時間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回味無窮。也有人會問,我們應該閲讀更加出名、深奧的書籍,小書籍,不值得一閲;“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一階段都要反覆閲讀、思考,同時也需要反覆閲讀最基礎的書籍,方能更上一台階。

希望我們能在浮躁的社會中留有一方靜土,精心耕耘、有始有終。

《弟子規》讀後感7

最近我又翻讀了一遍《弟子規》這本書,讀完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三人成虎》。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龐葱對魏王説:“大王,如果一個人稟報説街市上出現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不假思索地説:“當然不信。”龐葱接着問:“如果兩個人對您説街市上有老虎出現呢?”魏王説:“我會將信將疑。”龐葱繼續問:“如果三個人都向您稟報,説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呢?”魏王説:“我會相信的。”龐葱感慨地説:“街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事,然而只因為有三個人連續向您稟報,你就信以為真了。願大王不要誤聽謠言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謠言止於智者。不瞭解真相的時候,就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一個人説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但是説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容易誤導別人。我們要做個聰明的孩子,學會明辨事非,對於不懂或不瞭解的事,不能聽別人説什麼就是什麼,而應該多方求證,不要被謠言迷惑。

就像上個學期的有一天,校園裏就一直有傳播,有一個同學在校門口被人拐走了,下落不明。他們還説被拐走的孩子還有可能會打成殘廢,當乞丐什麼的。搞得同學們都非常害怕,就怕下一次人販子把自己拐走了。後來才知道,那個同學並沒有被人販子拐走,而是他自己和家人鬧彆扭,自己一個人走回老家了。

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説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弟子規》讀後感8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衞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説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着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着整齊,衣着的衞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虛心向他學習,在和眾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的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記得在弟子規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時候摺紙折的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的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她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但是小珍卻沒有來,小珍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也沒後悔,她説:“小珍雖然沒來,但是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了人們的愛戴。所以我們應該向宋慶齡學習,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不然就是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再一次讀弟子規的書,使我更加深一步瞭解了《弟子規》的意思。教育我們怎樣做人,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這本書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怎麼和別人相處,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

比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我已經大概瞭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光知道還不行,我還要努力的去做。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所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策而成。具體列舉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村仁修訂改版,並改名為《弟子規》,它自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防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鄉的最佳讀物

。我們剛剛學完兩篇,雖然這兩篇不足二百字,但卻教授和教育了我很多事物。比如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其次要做事小心、説話誠實、講信用。其中還講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講的意思是:父母有事叫你,應趕快答應去做,不要拖拉懶散,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如果我們如實的做到了《弟子規》中的“美”與“德”,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會非常的和平,充滿着禮貌與愛;如果做到了,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將不會有戰爭,不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學完這一則,我為自己平時的表現而感到慚愧。平日裏,我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説:“等一下”。媽媽喊叫幾遍,我才很不情願的起身或者乾脆就裝作沒聽見。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妹妹跑來,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車時,把我心愛的鋼筆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筆尖摔壞了,這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所以我非常生氣。“你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當我倆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麼回事,我説她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説。這時媽媽對我説:“你就讓着她點吧,她是你妹妹,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一支。”“不,我就要這個,讓她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妹妹,媽媽很失望的樣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壞的鋼筆。

通過這則《弟子規》的學習,我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決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規》讀後感13

在今天的課上我學了一首古詩“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

我覺得做人應該尊敬師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説起孝我想起一個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民筍的小孩子,九歲。他的母親死後,他的父親就為他找了一個繼母,過了幾年他的繼母生了兩個弟弟,他們一直都很幸福直到民筍的父親去遠方打工。

從那一天開始民筍的命運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他每天都去上山砍柴、提水……到了吃飯的時候他的繼母和兩個弟弟在吃美味佳餚,而民筍卻吃飯和菜葉子。可他從來都沒有埋怨過他的繼母。

到了冬天,民筍的父親回來了,他們一家到山上旅遊,在過一個轉彎的時候民筍凍僵了沒能拉住馬車,差一點就掉下懸崖去了,還好民筍的父親拉住了馬車,民筍的父親把民筍給踹下馬車,民筍還不停的説:“對不起父親,我沒有拉好馬車。”民筍的父親用鞭子抽民筍的衣服,可一抽民筍的衣服就破了,飛出來的不是棉花。

當民筍的父親看了以後決定休了民筍的繼母,可民筍跪着父親的面前説:“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聽了民筍的話他的繼母被感動了,父親沒有休了繼母。後來孔子到了他家決定收民筍當他的弟子。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14

在聽完錢先生對《弟子規》的解讀之後,我很感慨,在高強度、高壓力的今天,有人為生計奔波,有人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數家長討論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淨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麼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後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麼,其實多陪伴父母説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淨化,需要一片温馨。

《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對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