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3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寒假在老父母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説,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裏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説:“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弟子規》讀後感2

小學一年級起,我就開始讀課外書,其中印象深刻的書也不少,但有一本書,我看了又看,每一次看這本書,我都會聯想到我自己的一些事情,受到新的教育。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弟子規》。

暑假裏,我再一次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一愛一幼,守信用。

《弟子規》中的〈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一愛一不一愛一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一愛一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從小做起,學會感恩父母,感恩社會。

《弟子規》讀後感3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我們自己也按我們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我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弟子規》讀後感4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弟子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知道了父母叫我們時,要立刻回答,父母叫我們做事時,我們不能偷懶,但是,我在生活中,這些我都沒做到。

生活中,媽媽叫我的時候,我都是百般的不情願,總是問:“咋了?”有一次,媽媽真急了,一下子吼起來:“不會好好説話嗎?”我連忙説:“會、會。”又是一次,媽媽讓我去買鹽,我想看電視,就説:“你不會去買呀!”媽媽一聽我這話,一下子發起火來:“怎麼了啊!現在去買個鹽,你都不去買了,啊!”我一聽,知道自己理虧,連忙去買。

生活中的小事有很多,在不經意之間,我們要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做一個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5

在假期裏,我看了很多書,但是國學中的弟子規對我印象最深刻。

弟子規分為八大片段,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弟子規,是作為弟子應該遵守的禮法和準則。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父母要孝順,在入則孝裏面就講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的召喚,一定要及時回答,不能愛理不理的。父母的要求,一定要馬上執行不能偷懶。父母的教誨,一定要認認真真的聽從,不能當耳邊風。父母的責備,應當虛心接受,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

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中我明白了,應該對父母怎樣。使我明白了爸爸媽媽照顧我們不容易,以前我經常對爸爸媽媽大喊大叫的,現在我知道了爸爸媽媽原來這麼辛苦,平時只有一有時間,就可以幫爸爸媽媽打掃衞生,讓他們也不再那麼辛苦,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弟子規》讀後感6

我曾經讀過弟子規,很有感觸,給我印象最深的這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認真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以前這些我做的很不好,媽媽説上一句,我就會頂上三句,我把水被扔到了地上,媽媽正在批評我。我還會頂嘴,我還會悄悄地説:“怎麼了!”。爸爸讓我下樓買東西,我就賴在牀上,怎麼説都不下去,我會小聲地説:“想讓我下去,沒門兒!”

自從讀了這本弟子規,我就不跟媽媽頂嘴了,媽媽説的意見我都虛心接受,有一點做得不太好,就是媽媽讓我下樓買東西,我就躺在牀上當沒聽見。我現在正在努力的改掉這個毛病。

這本弟子規給我了很大的教育,我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讀後感7

一天我問爸爸,為什麼我的名字中會有個孝字。爸爸聽了給了我《弟子規》這本書,讓我仔細看這本書,就知道我名字的來歷了。

我翻開第一頁,看到《弟子規》的總序,裏面前幾句寫的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原來《弟子規》是聖人的訓導,我驚訝的`發現,原來孝是放在第一位的。聖人教導我們首先要做到孝順。我理解了爸爸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含義,爸爸還經常對我説一句話百善孝為先,以孝為做人的根本,做一個善良的人。

《弟子規》的第一篇就是《入則孝》,主要講的是如何做才是孝:要做到父母的呼喚,還有父母安排做的事情要迅速、認真地去做。父母生病的時候要仔細照顧。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父母擔憂。做個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在品德上有了缺失,就會讓父母覺得丟臉。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做人。

通過聖人説的有關孝的話,我認識到了要從平常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個守孝道的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8

暑假裏與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和孩子明白和學會做人的許多道理,如何去學習,如何講究文明和禮貌。字裏行間那小小的三個字,卻藴含了許多大道理,讓我深有體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孝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要與德行好的人打交道,遠離那些品行差的人。父母生病時,要日夜守在身邊照顧,湯藥要自己先嚐,然後讓父母喝。如果自己外出工作,一定要稟告父母,回來時也要和父母打聲招呼,以免父母牽掛,要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通過讀《弟子規》希望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品悟出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對照它,我們應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雖然是一本並不起眼的小書,但是它卻包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們應該好好讀讀這本書,懂得如何做一個好人,不要辜負作者的一片苦心。

《弟子規》讀後感9

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又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有講信用的宋濂、有孝敬父母的王祥、有尊敬師長的孔子、還有為他人着想的孫叔敖……從他們身上,我又得到了許多知識。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講一個孫叔敖殺蛇的小故事吧。

孫叔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國相,他從小就非常勇敢,心懷民眾。

小的時候,有一次孫叔敖到外面遊玩,突然他看見一條兩頭蛇,他很害怕,剛轉身想跑時,又心想如果這兩頭蛇去害別人怎麼辦?於是他就拿磚頭把那兩頭蛇砸死了並把蛇給埋了,然後才哭着回家。

回家後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孫叔敖回答説,我聽説,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了它我肯定會死的。母親又問蛇現在在哪兒?孫叔敖又説,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他的母親説:“好孩子,你這是替別人做好事,上天會給你福氣保佑你的。”

等到孫叔敖當了楚國的國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楚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

讀了孫叔敖殺蛇這個小故事,我想讚揚一下孫叔敖:孫叔敖,你真是一個善良,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10

上二年的時候,媽媽讓我和《弟子規》交上朋友。從此,這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也有收穫。老師和父母不停地教導我們。

記得有一次,媽媽一下子瘦了許多,我不解的問:“媽媽,您怎麼瘦了這麼多,我好心痛啊。”媽媽回答:“我這幾天,再帶你弟弟沒有吃飯,所以很瘦。”我想:媽媽一定餓壞了,我立刻騎自行車去買吃的給媽媽吃。媽媽叫住了我,問:“幹什麼去,這麼晚了。”我説:“去買吃的。”當我把吃的送給媽媽時,媽媽什麼也沒説,就緊緊抱住了我。此時,我彷彿聽到《弟子規》對我説: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你可真棒!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着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讀後感12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弟子規關於到我們的成長。

比如兄道友,弟道恭這一句,我知道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以前我總和妹妹打架,現在學習了弟子規,我和妹妹如果要打架,我總會讓着她。

再比如衣貴潔,不貴華。我知道衣服不再於華麗不華麗,而再於乾淨不乾淨,我以前老是穿漂亮的衣服,沒過幾天衣服就髒了,現在我穿上乾淨整潔的校服,也很漂亮。

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

弟子規伴我成長。

《弟子規》讀後感13

我今天把《弟子規;千家詩》讀完了。這本書足有25萬字呢。裏面有很多令我喜歡的詩,比如《秋興其一》《插花吟》《清明》......其中我最喜歡朱淑貞的《落花》。比喻恩愛的夫妻被當時的封建社廢使一個美好的家庭破碎了表達了朱淑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日常行為規範,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我們在學會做人以後,還應該好好地學習,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嚴格按照書上説的要求自己,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4

才二十來天,一本內容豐富的《弟子規》就被我背下來了。

《弟子規》結合了身邊的孝、友、愛、文明和禮貌。平時做的一些小事,在《弟子規》上都有一段話。比如,你知道父母喜歡什麼,就要想辦法讓他們高興。父母討厭的東西你就你就小心的處理掉那些東西。這就是《弟子規》中的“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還比如,你出去玩、或上學去要跟媽媽説一聲。這也是弟子規中的“出必告,反必面。”還比如…。以上這些小事都是我們天天能做到的事情,你做到了嗎?如果你還沒做到的話,就趕快誦讀《弟子規》吧!

當我們會背《弟子規》後,就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踐行《弟子規》,把《弟子規》融入到生活中去,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文明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成為和諧的社會。

《弟子規》讀後感15

我讀過很多書,有《格林童話精選》、《藍飄帶》、《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當然,我並不是喜歡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很喜歡讀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禮節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弟子規》中,有一個故事是晏子出使楚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時,有一次,晏子到楚國訪問,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高的小洞,想奚落晏子一番。不料,晏子用智慧使楚靈王無話可説。一會兒,楚靈王心想再奚落一番晏子,快到設宴招待時,楚靈王專門安排了醜劇侮辱齊國人,可晏子的一番話使他們轉怒為喜。真想不到遇到困難時,晏子卻用智慧使自己“死裏逃生”,真可以説他是“自秦以前智慧高的人了”。晏子用智慧給齊國人爭得了面子,從此楚國人再也不敢侮辱齊國人了。看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