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等等……

它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一—“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着“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着“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2

我經常聽説《弟子規》是封建糟粕,不要給小孩子讀。我小時候其實也沒有讀過這本書,今天趁着週末空閒,我找到這本書來讀了一下。

一看到這本書,就為這個短短的文章所吸引。全文基本上採用的是説教的形式,比如其中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就是要告訴孩子們,要尊重父母,愛惜父母。

在現在我們教育小孩子,一般比較推崇西方的教育方法,很少用我們自己的祖先留下的方法。小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相信現在每個家長都應該知道。

首先,《弟子規》的原名叫做《訓蒙文》作者是一個清朝的秀才,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改成了《弟子規》。這本書的目的是啟蒙養正。裏面確實有很多內容對現在小孩子有不利的因素,甚至有人説這本書對後來的中國走向衰弱也多了一份“貢獻”。

但是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我們現在讀的《弟子規》是經過修訂的,已經去除了很多不好的東西。所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可以引導孩子的正確的世界觀有一點用。一個人為人處世畢竟要尊崇一定的原則,孩子可以解放天性,但是不能任其自由發展。為人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也應該注意。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文化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許多優秀的東西已經吸引了世界。教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我們面對孩子教育問題時要特別重視。學習好的東西永遠沒有錯。

弟子規讀後感3

在我們三年級的書單裏,我們有一本名為《傳統蒙學讀本》的書,它主要收集了《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經典。它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厚重、温潤和美好。特別是我們上個學期學的《弟子規》,更讓我學到了很多傳統的禮儀。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聖人教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通過學習,我對其中如何孝敬父母的行為有了很多的認識。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想到我自己,平時遇到長輩安排給我比較喜歡的事情時,我會答應的很快,然後很快的完成,但是如果碰到我不是很喜歡的事情,我就要拖拖拉拉,不及時完成長輩的安排。特別是早上起牀時,都要媽媽叫我好多次,我才肯起牀。

“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冬天寒冷時提前為父母温暖被窩,夏天酷熱時提前幫父母把牀鋪扇涼;早晨起牀後,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寢後,才能入睡。想到古人對父母要這麼照顧,我感到很慚愧。我雖然偶爾會給媽媽暖被窩,但是實在做的太少了,平日生活中,都是長輩照顧我比較多。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嚐藥的冷熱和安全;要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牀前。我小時經常感冒發燒,那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着我轉,餵我吃藥的,餵我吃飯的,給我量温度的……日夜守護着我。輪到他們感冒時,他們都是自己照顧自己,都説:沒問題的,我一會兒就好了。

我以後要認真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做一個孝敬長輩、尊敬師長、友愛同學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4

今年暑假我學了弟子規,它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孔子説的話所編成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本書是清代的蒙學讀物,許多人都是因為讀了它以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其中有三句話我的印象最深刻。

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聽到父母的呼喚,回答不能遲緩,父母的派遣,快做不能偷懶。而我在家裏卻像一個“小皇上”,整天遊手好閒,好吃懶做,父母叫我做什麼事總是投機取巧。學了這句之後,我開始幫父母分擔家務了。

第二句:“事物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做事不要匆忙,忙中大多出錯,不必害怕困難,也不輕率隨便。我的性格浮躁,做事總出錯,動不動就發火。我的困難只有一個,那就是寫作業。有一次,作業非常多,我咬着牙一下子就寫完了。做數學題時,我沒有看清題意就把答案寫上去了,結果是一個暗紅色的大叉。學了這句話,我做事比以前細心多了。

第三句:“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沒有弄清之事,不可輕易發言,聽到的並不確切,不要輕易就傳。一次,老師讓我們回答問題,我自信地把手舉了起來,結果話只説了半截,就説不出來了。一個同學把另一個同學的杯子摔壞了,我就立馬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結果第二個同學説是他自己摔壞的,他去拿掃帚來清掃,剛好一個同學走了過來,才導致成了一場誤會。而我呢,卻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學了這句話後,我知道在沒有得出結論時不能隨便對別人做出評論。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更明白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我要繼續學習,成為一個更優秀的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5

從一年級開始,媽媽就要求我每天讀國學。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讀了《三字經》《論語》《弟子規》《大學》,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是《弟子規》。

《弟子規》裏有許多句子,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兩句。一句是入則孝裏面的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迴應,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應爸爸媽媽。關於這句話,我想給大家説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在看電視,正當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媽媽給我打電話。我想看電視,不想被其他事情打斷,就慢慢吞吞地拿起電話手錶接電話。可是,電話已經掛斷了,當我給媽媽回電話的時候,媽媽把我説了一頓。因為我想看電視,對媽媽的電話愛理不理,便慢吞吞地接電話,我覺得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以後不管誰呼喊我時,我都會馬上回應。

另一句是信這篇文章中的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告訴我們: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開口説話,要講誠信。關於這句話同樣也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們班上的劉韻卓讓我給她做一個彩紙手錶,我答應她了。我的心情很高興,因為我可以幫別人做東西,但是在做這款彩紙手錶時,我遇到了一點小困難。記得當時製作的時候是中午,但是我有午睡的習慣,每天到了這個時候,我的瞌睡蟲就來了。我做着做着,頭就慢慢地往桌子上趴。幸好奶奶提醒我,我才沒睡着。想着我已經答應劉韻卓了,我便立馬跑到水龍頭那裏洗了個冷水臉,然後繼續製作彩紙手錶。最後,我完成了彩紙手錶。

國學真有意思,好像能把我們帶到以前的生活一樣,裏面的句子雖然不長,但是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只要你認真讀,你一定會覺得很有趣的。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我們一邊背誦《弟子規》,一邊表演舞蹈。表演完時,下面一陣鼓掌聲,我為《弟子規》而驕傲!可我並不知道我的行為離《弟子規》還差的很遠。早晨,我正在背誦“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媽媽過來跟我講:“吃早飯了!”我根本不理她,可看到這幾行字時,我臉紅了,我這才知道:我沒有真正領會到《弟子規》帶給我的用處。從那以後,我便努力做到。説説簡單,其實很難,比如:我在看書,看得津津有味時,媽媽叫我吃中飯,我有時會聽不見;還有一次,爸爸叫我讀英語一小時,可是我讀了一會兒口就幹了,我不想讀那麼長時間,可沒辦法,《弟子規》上是這麼説呀,我只能繼續讀書了……,我最恨得是外公每天至少有一次要來煩我,千忍萬忍還是忍不住,只好背地裏大罵外公一頓。因為我做得很辛苦,所以最後人家好好表揚了我,我心裏舒暢了許多,好像一身疲憊的我一下子精神了。

《弟子規》不但給我帶來提示,還給我帶來很多快樂,比如《弟子規》裏每句話都藏着一個小故事,來典故我的童年。《弟子規》這本書一直陪伴在我的童年,而它不是我的負擔,我也很喜歡它,它就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我們經常會“碰面”!

《弟子規》它是一本好書,它能給我們大家帶來一個快樂的童年!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弟子規》的每一點的話,全家將會笑哈哈,將不會再有警察,將不會有品德課……這些剩餘出來的時間,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你看,就一本《弟子規》就會有那麼多道理,如果你懂得,那並不難,難得是要去做好,才會變成第二位“孔子”!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弟子規》,讀完它,我頓覺深有感觸,先説一説我對《弟子規》的讀後感吧。

《弟子規》在總敍裏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如果要説我最喜歡《弟子規》中的哪一段的話,我想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了,這段話短短24個字,卻把“孝”這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句話意義深刻,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就是説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看了《弟子規》一書,讓我明白自己與弟子規裏的標準差太遠了,以後要嚴格按照書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弟子規讀後感8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可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我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頭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我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我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能夠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此刻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我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樣啦我們的孩子怎樣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此刻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日,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樣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弟子規讀後感9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為所欲為,如果任性而為,這就是不對的行為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為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裏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悦,於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着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裏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裏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着我的頭説:“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裏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着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説一句髒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體現的是一個人高尚的品質,反映的一種文明的風尚,正所謂小事不小。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我正在大聲讀《弟子規》一書,感悟裏面的精華所在。

《弟子規》是一本寫道德禮儀崇孝上進的書。在這本書中,每一段話都配有一個相關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藴涵着一個道理,而這些道理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我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對飲食,勿揀擇,食可適,勿過則。”

這句話的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要挑食,否則會營養不良;吃東西還要適可而止,不要暴飲暴食,吃飯過量就會損傷身體。我身邊正好有一對例子:我有兩個朋友,一個從小嬌生慣養,愛挑食,假設有一盤帶有葱的菜給她吃,她能用筷子一個一個把葱挑出來再吃;另一個特別能吃,只要有好吃的她就一口氣吃完,所以肥嘟嘟的。而我正好,不挑食也不暴飲暴食。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與孝敬父母的道理:“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有愛心,與有道德的人親近,多學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教育我們出回要先通知父母,不讓他們擔心;“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是説借別人的東西要及時還,別人向你借東西,若有就借出去,不要小氣……

《弟子規》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簡練。此書把內容容納概括為三字,讀起來流暢而壓韻,真實精妙絕倫啊!

我愛讀書,愛讀《弟子規》,愛它的每一個道理,讀完後,我自然也會用實際行動來崇孝,做一個孝女。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是中國就是的蒙學課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孔子等對弟子的訓示,在讓我們體會到先人智慧的同時,還教育了我們怎樣孝敬父母,禮貌待人,為人做事……

記得又一次,我與同學約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沒有和家裏人説,説的時候就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我頓時也火了,便不顧反對去游泳了。當晚,我就發了高燒,然後就不知道然後了。睜開眼睛,發現我正在醫院的病房裏,而媽媽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媽媽,我不禁有一些後悔:都怪我!我就應該聽媽媽的話!今後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與他們一同討論問題,再也不擅作主張,辦事之前告知他們,學會“出必告,反必面”,不讓他們擔心。

同事在《弟子規》當中,我還學會了許多東西:孝敬父母,講信用,做一個誠信的人,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空閒的時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時時刻刻學習。父母讓自己做事,那就不應推脱,要盡力努力的去做,當父母呼喚自己時,就要迅速回應,不要讓他們等急了;當父母責怪自己的時候,也應該適當聽取他們的意見。團結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間的關係,和睦相處。外出時整理好自己的衣着,衣冠整齊的去接見每一個人,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顯示出自己有禮貌……

在《弟子規》的薰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變,越發覺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後一定會閲讀更多的經典,讓它的精神光輝在我身上得到體現,讓自己學會更多的東西。

弟子規讀後感12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名言每個人都是知道的,但真正理解這句話並腳踏實地去踐行的卻少之又少。人們有時把目光放的太遠而忽視了自身的修養,唯有“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弟子規》是古人的修身之道,今天仍可以借鑑。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物質充裕,但精神文明卻滯後於經濟發展,導致了各種不文明的社會現象,折射出個人素質需待提高。《弟子規》所講的都是孔子等聖人的言論,即要先孝敬父母,順從兄長,謹慎少言,誠實守信,愛周圍的大眾,親近仁德的賢人,有富餘的精力應該多讀書學習。它涵蓋了為人基本準則,對提高個人素質有很大幫助。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各種優秀的傳統經典更是數不勝數,《弟子規》只是其中之一。可能有的人會問,這本書籍是小孩讀物呀,不適合大人閲讀呀;這本書籍確實是小孩讀物,但對能提升自身素質的讀物我們不應該拒絕,有時間看一看、讀一讀、品一品,回味無窮。也有人會問,我們應該閲讀更加出名、深奧的書籍,小書籍,不值得一閲;“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一階段都要反覆閲讀、思考,同時也需要反覆閲讀最基礎的書籍,方能更上一台階。

希望我們能在浮躁的社會中留有一方靜土,精心耕耘、有始有終。

弟子規讀後感13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後,我就愛上了它。因為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裏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裏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裏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後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恆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並約定好星期日歸還。週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裏可着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麼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説:“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後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濕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裏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閲讀和反思。裏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後我要以這本書作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長大後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4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弟子規》。

它主要講的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包括我們要孝敬父母、關愛別人、禮貌待人以及如何為人處事等內容,每句話都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弟子規》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教育我們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當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父母為了我每天辛苦工作,還要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我呢,卻不知回報。我知道我理應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我平時卻連自己的小衣服都不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覺得理所應當。學習了《弟子規》,我感到很慚愧,今後我一定要改變自己,儘可能的為父母多分擔一些。

當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從”時,我更是後悔極了。平時我愛貪玩,練琴時間很少,能拖就拖,因此媽媽總是説我,給我講道理,可我卻嫌她嘮叨,總是不耐煩地敷衍,甚至頂撞她。看了《弟子規》,我才知道她是為了我好,明白了媽媽對我的期盼和寄託。

書中像這樣富有人生哲理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還很多,如:“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教育我們學習、工作不能拖拉,要抓緊。“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教育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要記錄下來,向別人請教。

現在,有些話我都能背下來了,今後我還會繼續讀《弟子規》,並細細品味做人處事的道理,提升自己的修養!

我們從08汶川地震中看到了光明,文明是大愛;

我們從08奧運的成功舉辦中看到了希望和未來,文明是尊重、服務、責任……

這一切,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身邊的每個人有信心讓文明的春風颳得更新!更真!更純!讓它變成參天大樹,撐起片片綠蔭!

弟子規讀後感15

先師孔子的“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上面寫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德品德的精髓,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守則。

我今天就來説説“孝”孝對我們小孩子來説,就是要孝敬父母,父母,如果連這最簡單的都做不到,那這種人可以説是真正的“豬狗不如”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了你,不能裝作沒聽見,立即要應答父母。父母叫你做某件事,就要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在一邊,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做這件事,不可以偷懶。這是我們小學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覺得父母的付出是應該的,“你們把我生了下來,就該照顧我!”,這是很多同學的回答。要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對我們來説,父母就是我們的創世主!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育你的時候,不可以分心,要虛心接受父母的批評指責。要知道,父母永遠是對你們好的,不然他們為什麼要生你們下來了?説句實話,在這點上我太倔了,老是煩父母,有待加強。

以上的兩句話是我們小學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上面這兩句話的要求是最低的,如做不到,當然就是對父母不敬,希望大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下面這兩句是對物和做事的要求: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意思是事情雖然很小,但是不能自作主張地去做。如果去做了,就不合乎作為子女的道理了。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會做出不利,所以凡事都要先向父母稟告,父母考慮好了才能去做,以免照成不利。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意思是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偷偷藏起來,如果這樣做了,會把親人的心給傷了。任何東西都不是我們自己的,都是父母的錢,如果我們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大家要一節一節地讀弟子規,好好品嚐中華民族的禮儀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