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長恨歌

長恨歌主題賞析

欄目: 長恨歌 / 發佈於: / 人氣:1.24W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至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長恨歌》自產生之日起,對主題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時至今日多種主題説仍然存在,綜合看大致有三種説法,即“諷諭説”“愛情説” “雙重主題説”。我們認為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篇。

説《長恨歌》是一首描寫愛情悲劇的長詩.一般不會產生歧義。因為悲劇故事的始末在詩中表達得十分清晰:全詩以“漢皇重色思傾國”為開端,先寫楊玉環入宮,受專寵;次寫馬嵬兵變及李、楊愛情悲劇結局;再寫唐明皇奔蜀及回宮後對貴妃的篤誠思念;最後藉助想象的翅膀,寫貴妃死後成仙,對玄宗一往情深,並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束整個故事。該詩不僅故事完整,而且情節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詩的後半部分想象、虛幻了一個恍惚迷離,“虛無飄渺”的別開生面的仙境,使楊貴妃死後的形象再現於蓬萊,溝通了天上人間永遠不存在的愛情。這使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就不再是簡單的紀實詩,而成了一個經過藝術再創造的更帶有典型意義的悲劇。這種仙化式的悲劇結局,是作了喜劇處理的。它不僅寫出了李、楊至死不渝的愛情,而且還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寫出了死而復生、恩愛不絕的奇蹟。《長恨歌》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局,這反映出了詩人對他所認識所描繪的那部分社會生活的基本評價和基本態度,而且這愛情悲劇是能夠統帥全詩靈魂的;至於縱慾失政等政治因素可作為背景、典型環境來考慮。這愛情悲劇作為主要線索來分析、評價。那《長恨歌》的愛情説也就好解釋了。從客觀上説,帝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在我們今天看來與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有其獨特性.這裏富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唐明皇“重色”的性格特徵可謂淋漓盡致矣。詩的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就高度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徵。而楊貴妃則着重體現在“傾國”的外貌上,寫她的嫵媚、嬌態、風姿.“天生麗質”。這形象既富於個性又十分鮮明。

作為一首愛情詩來看待,它不同於一般愛情詩的地方,還在於把政治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來處理,作為愛情悲劇的典型環境。逸樂誤國,甚至導致安史之亂,這只是一個方面,同時它也導致了自身無可挽回的大悲劇。可一味囿於“女色亡國”卻 是一種偏見。必須看到,“開元之治”的斷送,絕不僅僅於此,更主要的.是唐代各種社會矛盾白熱化的結果。

我們説,《長恨歌》不僅以唐明皇、楊貴妃兩個歷史人物為男女主人公,還寫了重大歷史事件。如“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 “馬嵬兵變”(六軍不發無奈何)等。據此,我們可知,就這些政治歷史事件而言雖藴含着強烈規勸和諷諭作用,對唐明皇晚年耽於淫慾的腐朽生活是有批評的,但這卻不是該詩的正題。正題應是“長恨”,是永恆的遺憾,“此恨綿綿無絕期”。作者心中永恆的恨,顯然主要是愛情遺憾,但也遠非一般的男女之間的生離死別的傷痛感情所能概括的。我們認為它絕不會對誤國寄予那麼多的同情。我們從“長恨”的深刻含義中去感受豐富的歷史內容及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就不會把它僅僅當作膚淺平庸,諷諭勸世之作了。

這首長詩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連小孩子都能吟唱《長恨歌》,其魅力就在於詩人用抒情的筆調、同情的心理敍述了一則發生在帝王與妃子之間的愛情悲劇故事,充分表現了愛情的歡樂、痛苦、悲傷;還在於詩人用極為優美的筆調賦予了人物以飽滿的感情,楊貴妃死後復生對唐明皇的深情尤為感人。纏綿誹惻的感情,曲折婉轉的故事,優美流轉的語言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幻想,吸引了歷代讀者,也使它成了享有世界聲譽的名作。

《長恨歌》主題的多義性賞析

説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他的諷喻詩繼承了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指斥時弊,詩風平易通俗,對比強烈鮮明。如果從藝術欣賞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閒適詩和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記》,有更高的成就。這裏重點欣賞《長恨歌》。

《長恨歌》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吸收民間傳説,進行了藝術再創造,敍述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其情節迴環曲折、婉轉動人,有強烈的悲劇美學效果。

對《長恨歌》主題的理解,有三種説法:一是諷喻説,認為其通過對唐玄宗、楊玉環故事的敍述,暴露了統治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時代各種社會矛盾;二是歌頌説,認為表現的是唐、楊真摯專一的愛情;三是雙重主題説,認為所展示的愛情悲劇有其特殊性,作者對唐、楊有譴責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憐。其實第三種理解比較切合作品實際。還可以加上一點理解:楊玉環是作為美的象徵來表現的,這首詩寫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與美的毀滅。這可能是最牽動人的潛在主題。一篇優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題的多義性。

所以,對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要作為藝術品來讀,而不只是當作歷史事實來看待。在《長恨歌》裏,唐玄宗與楊玉環是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而不是歷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對號入座。

在唐代天寶年間,過於馬嵬之變就有種種傳説,白居易顯然是被民間傳説感動才引起創作的。雖然他抱有“懲尤物,窒亂階”(陳鴻《長恨歌傳》)的創作意圖,但進入創作實踐後,會情不自禁地按照愛情故事的規律來處理。顯然,《長恨歌》裏邊不全是歷史,其中很多是詩人的幻想創造,他歌頌讚美了唐玄宗、楊玉環的愛情,使這首長詩成為絕妙之詞,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長歌第一”的美譽。白居易本人把這首長詩列入感傷詩。他説寫感傷詩是“事物牽於內,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詠歎者”。

在安史之亂的背景下,《長恨歌》描寫唐玄宗、楊玉環從相見歡愛到死別招魂的愛情悲劇。其中以楊玉環之死為界限,前半部分寫“長恨”的原因,後半部分寫綿綿的“長恨”之情。詩中對唐玄宗、楊玉環兩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禍亂是有所諷刺的,但對楊玉環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眷戀則賦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後者。

全詩分為四部分: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寫愛情悲劇的起因;從“驪宮高處入青雲”到“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中馬嵬事變的政治悲劇和愛情悲劇;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寫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思戀;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此恨綿綿無絕期”,寫方士招魂見到楊玉環,表現楊玉環對愛情的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長恨歌》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對人物性格細膩的刻畫,唐、楊都有鮮明的個性,而個性又與命運相連。另一特色是在敍事中寫景狀物,反覆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有觸景傷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有借景傳情,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有融情入景,如“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等等。

作為長篇敍事詩,《長恨歌》構思精巧,結構嚴密,故事情節的發展波瀾起伏,描寫詳略得當,細節剪裁得體。

語言精練傳神,有鮮明的形象性。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寫出楊玉環的千嬌百媚;“梨花一枝春帶雨”,生動地描繪仙境中楊玉環的美麗淒涼的情態;還借鑑發揮了樂府歌行的特點,這首詩的音節優美,語言流暢,非常適合誦讀。

《長恨歌》對後世的小説戲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元曲中的《梧桐雨》,清代的《長生殿》,都曾取材與參照過《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