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長恨歌

長恨歌作品賞析

欄目: 長恨歌 / 發佈於: / 人氣:1.43W

《長恨歌》作為一部優秀的作品其中藴含的深刻思想意義會比較的複雜,完全有可能會不止突出一個主題。因此,我們認為它在慨歎李楊之間的愛情悲劇同時也有對當時統治階級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的諷刺。

長恨歌作品賞析1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敍、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象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裏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緊接着,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敍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着,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迴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作品賞析2

關於作者及寫作背景

關於作者

白居易,中唐代大詩人。自幼聰慧,刻苦讀書,立志應進士舉。曾授祕書省校書郎、翰林院學士。作品有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在詩壇上極富盛名,與元稹齊名,並稱“元白”。

其作品重寫實,語言通俗又含強烈的諷喻傾向。後期作品多為諷喻詩。後被腐敗的官僚勢力攻擊而遭貶謫。本詩作於白居易任縣尉時。

因此可以看出,本詩中包含有諷喻的意味不無道理。時局的動盪,社會黑暗,個人仕途上的不順都可成為詩人下筆的動機。

關於寫作背景

《長恨歌》寫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當時任縣蔚的白居易與友人陳

鴻、王質夫同遊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談起50年前的天寶遺事,即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話及此事,相與感歎當時,王質夫提議以文學作品連記敍這段故事。後來白居易寫了這首《長恨歌》。 由此看來,《長恨歌》中的主題中一定包含有愛情的元素。

關於典型詩句,兩方面的主題

諷喻典型:

“漢皇重色思傾國。”

第一句上來點名玄宗對美貌女子的喜愛與看重,暗諷皇帝重色而奢侈的生活。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描寫皇帝迷戀楊貴妃而因此荒廢國事,從而為之後政治動盪,兵變事件的引起埋下了伏筆。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只因楊貴妃一人受寵而使一家門户盡生光彩,不可一世。運用誇張的'手法從側面襯托出唐玄宗對楊貴妃的迷戀而矇蔽雙眼,任人唯親,昏庸之態暴露無遺。也可看出詩人對其作為的反對、諷刺與批判。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這四句和前文“從此君王不早朝”相呼應。進一步描寫奢華靡亂的帝王生活。諷刺和批判的一位尤其明顯,同時也為後來的斬亂打下伏筆。

以上為前段中關於“諷喻”主題的典型描寫。從第一部分中大量的對君王豪華奢侈的宮廷生活和對楊貴妃這一美麗女子嚴重迷戀的描寫,反映出作者對其沉湎娛樂不理朝政的批判。雖沒有直接描寫,但愛情悲劇與國家傾覆的原因不言而喻,諷喻意味極強。其他部分也有很多此類描寫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愛情典型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粧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描寫楊貴妃的受寵程度,從而體現出唐玄宗對楊的迷戀之深之重已經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月光的清冷顏色帶着感傷,夜裏雨中的鈴聲也是痛心斷腸的絕響。此處通過對意象的描寫渲染出一種哀傷的氛圍,玄宗獨自一人默默悼念自己的心愛之人。那份情,那份愛,自然而然的在飄着雨的深夜中瀰漫。訴説着一個不尋常的愛情悲劇,哀歎着一段難以忘懷的戀請。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歸來曾經的那宮闕,面對芙蓉、柳葉,如她似花般的嬌顏,見之更深思念之情,怎夢不叫人掩面淚流呢?面對繁花嫩柳的燦爛與婀娜,唏噓那段李楊之間的千古愛情。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夜晚殿前飛過流螢,一人守着孤燈輾轉未眠。宮中鐘鼓聲聲的響。現在的夜對此時的帝王來説,好長,好長。

詩中的李楊二人愛情生活的描寫極多。生前的朝夕相伴,歌舞作樂。貴妃慘死後唐明皇的痛心以及後來重回就地卻物是人非而朝思暮想的深情在詩人的筆下真實的提子按出來,對二人之間的愛情悲劇的感歎於遺恨也很突出。 因此,愛情必然是詩中要表達的又一主題。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是其中廣為傳頌的名篇,詩句宛轉動人,纏綿悠長。現今多用以表示對愛情的忠貞與歌頌愛情的美好。

七月七日這天夜半,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長生殿山盟海誓:在天上願做比翼齊飛的比翼鳥,在地上願為枝幹相接的連理枝,永永世世作恩愛夫妻。全詩結尾處的這首短詩再次印證了本文愛情這一重要的主題。

關於題目中“恨”的理解

我們認為本詩的主題分為兩個方面,因此,對“恨”的理解也有兩層涵義。 “恨”指遺憾、遺恨。

這其中既有對李揚二人愛情悲劇的惋惜,愛情悲劇的遺憾,相愛的兩人卻天人兩相隔,無法再見,幽遠的深情又向誰傾訴?

也有對帝王因沉迷於女色還費國事而至的“誤國”的遺恨。批判和鑑戒之情也暗含其中。愛情造成的政治悲劇從而波及到愛情造成的愛情悲劇,孰是孰非呦該從何計較?

既“恨”兩情無法長久,又“恨”國家傾覆的無情與深刻的悔。

Tags:長恨歌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