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長恨歌

長恨歌 愛情賞析

欄目: 長恨歌 / 發佈於: / 人氣:1.76W

《長恨歌》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長篇敍事詩,一經問世,便為讀者所喜愛,被譽為“古今長歌第一”,其中的愛情故事,大家瞭解多少呢?

長恨歌 愛情賞析

詩詞原文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粧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愛情賞析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35歲,任周至縣尉。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緣起,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説,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每當我讀這首長詩心中不由的萬分感慨,認為這是一首感人的愛情詩,是作者的才情自然流溢的結果。也許創作之初,作者確乎有過諷諫之意,但是隨着行文的發展,筆下的文字逐漸脱離了作者的控制,於是絕好的諷喻之作就變成了不朽的愛情史詩。

一、愛情悲劇

李隆基是那樣深愛着楊玉環,可就是因為他投入的感情太多、太熾烈,以至不願分心去處理政務而導致了政治腐敗;正因為他無限度地賞賜愛妃及其家族,又導致了對民眾的殘酷盤剝;正因為他與楊玉環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才會沉溺於歌舞聲色„„他的愛毀滅了他們的一切,包括他深愛的貴妃。楊玉環也深愛着李隆基,可她付出的愛越多,李隆基就越沉溺於愛河而無心朝政;正因為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藝,才使同樣才華過人的李隆基對她更為欣賞而沉浸於音樂和舞蹈的世界;正因為她受寵至深,李隆基才會對楊氏家族備加垂青„„她的愛毀滅了她自己,她是被這熾烈的愛所引發的政治大火焚燬的。當愛情本身造成了死、造成了愛的毀滅,而悲劇的受害者正是悲劇的製造者,這難道不是愛侶最大的悲哀嗎?

作為人類社會生活一部分的愛情生活,不能不受到時代、階級出身、政治經濟地位的制約和影響。即使是至尊至貴的帝王后妃,也不可能為所欲為而不受歷史懲罰,那種超越時空、歷史條件、經濟地位等諸因素制約的永恆的愛情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對於在愛中的情人們,卻不能不是最大的悲哀。白居易對這種現實深感不平,因為他自己就是迫於門第觀念而不得不與心愛的女子分離。所以,詩人在詩中極力渲染李、楊的深情,並捨棄了當時社稷動搖、政局危殆、生產荒廢、民生困苦的社會背景以及諸楊集團的種種惡行,淡化了社會實際需要,以突出李、楊之愛的真摯和聖潔。詩人不滿足於李、楊實際的愛情悲劇,而是用了很長的篇幅又構製出一個蓬萊仙境的`神話,死去的楊玉環仍然那麼忠於愛情,與人世間的李隆基相思相戀,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對持久的愛情的嚮往。可情雖在,人難聚,又造成了更大的悲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也是普天下所有追求美滿愛情而又被迫分別的有情人共同的悲哀!

我們再將目光轉向白居易,他與湘靈的交往成就了詩人年少時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這段愛情卻沒有帶來完美的結局。作為一個出身於“書香世家”的詩人,娶一個農家的女孩為妻是“門不當,户不對”的。即便是再深厚的愛戀,也無法抵擋世俗的明刀與暗箭。白居易創作《長恨歌》時值三十五歲,正是壯年,本應嬌妻相伴,幼子繞膝的年紀,詩人卻沉浸在愛情理想的幻滅中。所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不僅是詩人由李楊的愛情生髮的感慨,也是對自己愛情願望的訴説;“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不僅是李楊的“長恨”,也是詩人自己的“長恨”。

二、人生悲劇

不難看出,《長恨歌》中除了對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和感歎,更包含着樂極生悲、人生無常的巨大悵恨。李隆基和楊玉環,處在榮華富貴的頂巔,然而富貴生慘毒,歡娛變死別,生出了無休止的精神刑罰式的思念。李、楊的身份是皇帝和貴妃,這在封建社會中可説是至尊至貴,應該享有絕大的自由。然而他們無法脱離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去追求永恆的愛情。人的天性總是追求着完美、幸福,總是力圖全面地認識客觀事物和自身,以擺脱不幸的現狀。但是,物質的世界按其本性來説又是永無止境、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的,這就註定了人類在這種永恆變化面前常常因為自身的侷限和過失陷入巨大的悲哀之中。個體在被現實殘酷玩弄時是如此軟弱,人生竟是如此的艱辛和不如人意。人類所執著追求的理想事物或情感,往往求而不得、得而復失、失不復得,從而陷入無盡的悵恨和悲哀之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白居易對個體生命情感總是被迫服從於社會歷史進程的要求的人生悲劇的感歎,一種對個體人生存狀態的無盡的悲憫和歎惋。 我認為,《長恨歌》流傳千年而不衰,得益於它所描寫的悽美深婉的帝妃愛情故事,世間唯愛至美,動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