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邊城

詩意的中國形象:讀沈從文《邊城》

欄目: 邊城 / 發佈於: / 人氣:9.87K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詩意的中國形象:讀沈從文《邊城》。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詩意的中國形象:讀沈從文《邊城》

詩意的中國形象:讀沈從文《邊城》 1

內容摘要:沈從文小説《邊城》問世之前,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文學作家的作品一直主導着當時的文壇,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一個否定意義的中國形象;沈從文在《邊城》中則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肯定意義的中國形象――作家通過對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寫,通過對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純樸民風的展示,特別是通過對湘西人詩意性格的刻畫,塑造了一個詩意的中國形象。

關鍵詞:沈從文 邊城 中國形象

《邊城》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邊城》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它塑造了一個詩意的中國形象。

《邊城》創作於1934年,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裏,思想文化界出現的啟蒙主義思潮逐漸成為主流,啟蒙話語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導性話語,對異國文化的肯定和對本民族的自我批判和反省意識的覺醒相伴而生,“民族自我批判性”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

文學創作在實踐啟蒙思想上的表現,就是向世人展示我們國家和民族貧窮、落後、積弱、愚昧、需要改造的特點,展示一個否定意義上的中國形象。

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主義作家,以尖利的筆鋒,將這種否定意義上的中國形象貫穿其整個文學作品中:無論是自然景物描寫,還是人物形象塑造,傳達給讀者的,都是負面的信息。

在對鄉土自然景物描寫方面,魯迅採取上直截了當的否定態度,其筆下的故鄉完全是一幅“枯藤老樹昏鴉”的灰暗景象。比如在《故鄉》、《祝福》等作品中,故鄉的自然景物都顯得是如此的灰暗、荒涼和寂寥。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魯迅小説所着力表現的是國民性的弱點:麻木的看客、愚昧的鄉族、自私的鄰人。在《阿Q正傳》中,魯迅更是把啟蒙主義的核心命題“國民性批判”推到了極致;其餘的小説,也莫不從縱深處挖掘了國民的病態心理和精神瘤病。

在魯迅的作品中,中國形象,中華民族的形象始終瀰漫着陰暗的色彩。這種否定意義上的中國形象,在魯迅之外的其他“五四”啟蒙文學作家的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裏,它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文學,它對改造國民精神和國民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引發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其貢獻是很大的。

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被這種負面的國民性話語所主導、所主宰、所壓抑,時間久了,其國人勢必產生牴觸情緒,產生逆反心理,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始終被人瞧不起。

於是,當文壇被“國民批判性”話語支配多年以後,焦慮中的國人渴望藉助一種新的文學形象,來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及生命力,來實現對國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迴歸。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以沈從文為代表的京派小説家應運而生。他們通過新的文學形象,重建民族文化信仰,重造民族新神話,重鑄民族精神,重塑民族形象。《邊城》則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也是京派小説的代表作。

《邊城》最大的貢獻,也是沈從文對中國20世紀文學最大的貢獻,是他通過對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寫,通過對湘西善良人性和純樸民風的展示,特別是通過對湘西人詩意性格的刻畫,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詩意的中國形象。

1.《邊城》的自然山水之美。

同樣是描述鄉土自然景物,我們可以看到,沈從文筆下的故鄉與魯迅有着根本的不同,甚至,它們是對立的。魯迅筆下的故鄉始終籠罩着一層陰暗的色彩,而沈從文的筆下的邊城則顯得那樣的明亮豔麗:

“小溪流下去,繞山咀流……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玄……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在沈從文筆下,河水清瑩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見。美麗的自然山水讓人留戀忘返。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作家用晶瑩飽滿、温潤明亮的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整部《邊城》就是一幅輕描淡抹、煙雨朦朧、意境悠遠的山水畫;白塔、竹林、小溪、渡船這些景物,更是浸潤着中國古典文化的意象,它實際上就是唐詩宋詞的那種意境。

在《邊城》裏,作家對湘西的自然景物完全是持肯定的態度,它與魯迅對鄉土景物採取直截了當的否定態度大相徑庭。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

這種自然山水之美,對於小説里人性之善、人性之美的描寫,對於小説主人公的詩性人格的展示,起到了鋪墊和烘托的效果。

2.善良的人性之美

《邊城》作為一部中國鄉土抒情小説的經典之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首先表現了湘西邊民人性之善良。沈從文筆下的人物形象,與魯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迥然的不同。魯迅小説中的人物,大都是愚昧、麻木、膽小的奴隸形象;而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渡船老人、順順,還是翠翠、儺送、天寶,都無一不是善良純樸、聰明勇敢的形象。

沈從文在《邊城》題記中説:他就是要在小説中表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這種人生形式,首先表現的就是主人公善良的人性。

小説中的渡船老人,勤勞、善良、本分、敦厚、温柔,凡是一切傳統的美德,他都具備。在渡船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切傳統的美德,一切人性的善良。

小姑娘翠翠,人小,不吃公家俸祿,所以她沒有那麼多責任,但是她乖巧、勤勞,而且心善,是爺爺的好幫手。

順順仗義疏財,扶強濟困,正直,公平。他的兩個兒子也是豪爽、直率,遇到危險時,能夠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

不論是渡船老人還是順順,也不論是翠翠還是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都是非常善良的,都具備傳統的美德。人性的善良,在這部小説中展現得非常充分,這在魯迅作品裏是很難看到的。

3.純樸的民風之美。

沈從文把這種善良美德描寫成不僅僅是個人修養的結果,更是當地純樸的風尚習俗使然。這裏人人尊重古禮,“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無悔無擾”,彷彿世外桃源。他們不論貧富,不講地位,沒有欺詐,善待別人。人與人之間相互友好,道德高尚,且古道熱腸,成人之美。不論村姑,還是船伕,或者水手,他們都活得率真自然,甚至連淪落風塵的賣身女,也顯得那麼富有真情。

4.詩意性格之美。

沈從文除了對邊城人性的善美濃彩重抹之外,還處處展示邊城人詩意的性格。小説中有一段關於美妙的歌聲與美麗的夢幻的描寫,集中地突出了翠翠的詩意性格:“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説的事情,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地各處飄着……”。翠翠為什麼會喜歡儺送而不喜歡天保?因為吸引翠翠的,是儺送身上充滿詩意的品質,他長得英俊,山歌唱得特別好,而且還選擇很浪漫的對歌來決定婚姻大事。他們之間的愛情,自始直終,充滿了詩意。

小説中的另一個主人公渡船老人,也是一個充滿詩意的人物形象。他也會唱山歌,會吹笛子,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在夏天的夜晚,在滿天星斗下,在柔和的月光中,他為翠翠唱歌吹笛。老人悠揚的笛聲,不僅會讓翠翠感動,也會感動我們每一位讀者。

《邊城》正是通過對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表現,對湘西人性之善和湘西純樸民風的表現,對湘西人詩意性格的表現,構建了一個沒有現代文明侵蝕,沒有都市喧囂與墮落的美好而人性的湘西世界,完成了對詩意的中國形象的塑造。

早在《邊城》問世之前的“五四”時期,就萌發了鄉土抒情文學,它歌頌傳統,歌頌地方,歌頌鄉土,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依賴和眷戀。沈從文通過小説《邊城》,把這種鄉土抒情文學推到了高峯,展現了的詩意的中國形象。這一形象的出現,喚起了國人對自我民族的認同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感。

以《邊城》為代表的詩意的中國形象的出現,並不是對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文學作家所塑造的負面的中國形象的否定,實際上這兩種形象正好代表了中國20世紀 20到30年代完整的中國形象: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的漫長進程中,她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她有苦難,有悲劇;但她也有文化優勢,中華民族以勤勞智慧的民族品格、不懈進取的創造活力、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詩意的中國形象:讀沈從文《邊城》 2

一 、一讀《邊城》 認識

不論是夏志清還是金聖歎,他們對沈從文先生的解讀都是十分到位的,有深刻並且獨到的見解,如夏志清的“田園牧歌式”,或者“鄉土文學作品”都極貼切地解讀了《邊城》。

我們不難從中看到茶峒這個小世界的環境美、人性美、民俗美,當然也有概括鄰里之間的和諧美,男女之間的愛情美,祖孫之間的親情美。“於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放,喝一杯雄黃酒”,這兩句話,描繪出了邊城中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熱情好客的性格。

翠翠與儺送在熱鬧喜慶的端午節邂逅,儺送不計較翠翠誤解自己為粗鄙的男子,並且派自己的夥計護送翠翠回家。這樣,便在這對青年心裏種下了朦朧的愛的“種子”。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中,還有筆墨寫道:“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當翠翠在第二年端午得知儺送的船在青浪灘時,她天真地問爺爺“爺爺,你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灘呢”。還有爺爺提起前年的舊事,翠翠“嗤地笑了”,這裏沈從文用了對比的手法,翠翠微微帶着惱着的神氣回答爺爺提到去年與天保相見的故事。一“惱”一“笑”,可見翠翠對儺送的喜歡是勝過天保的。同時,在完整的《邊城》目中,我們可以看出,儺送特意來翠翠家,請她去自家吊腳樓看賽龍舟,儺送心意的種種,在字裏行間展現得明白如畫。還有他寧肯放棄“碾坊”,做個平凡的擺渡人——他願意選擇翠翠,陪伴在翠翠身邊。如果翠翠對儺送的愛,是含蓄的表現,那麼儺送對翠翠的愛就是從平淡到濃厚的展示。這是湘西世界的愛情,令人羨慕動容,也為他們心生祝福。

那麼,圍繞翠翠而展開的“田園牧歌式”的詩化小説,老船伕與孫女的濃濃親情也是很多讀者所深刻理解的。為了陪翠翠看賽龍舟,爺爺請朋友幫忙看渡船,難得地放下襬渡的工作,滿足翠翠的願望。水上有人問及翠翠有人家了沒,“祖父則很快樂地誇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而爺爺對翠翠的婚事極為上心,去年躲雨,在順順家巧遇了天保,得知天保看上翠翠,慎重地讓天保選擇“車路”或“馬路”,讓翠翠自己選擇託付一生的人。在目送宋家堡新娘結婚時,為翠翠吹《娘送女》的曲子,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樂趣。這位老人獨自一人,辛苦地撫養苦命的外孫女,待她日漸長大,又操心着她的人生大事,在必修5選文中翠翠與老船伕的對話“人老了應當歇息”,讀到了翠翠的體貼,平日裏陪爺爺擺渡船,乖巧聽話,温順可愛。爺爺請她攔住過船人,她便成了爺爺得力的小助手。

以上都是對《邊城》“美”做了恰如其分的表現。沈從文自己談到創作動機時也説“我要表現一種‘人性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性形式’,為人類‘ 愛’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説明”。

我們可以解讀到湘西的優美健康。官民同樂,船總也慷慨大方,盛大的中秋端午節日,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讀者。邊城是個寧靜安詳、人與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村民質樸善良、沒有鈎心鬥角、看輕金錢名利的小城。這裏的民俗美,風景更是美。賽龍舟比賽,村民都提前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團隊練習,鼓聲震耳。當地婦女、孩子,都換上新衣新帽,吃完豐盛美味的午餐後,早早簇擁到了河邊,期待男兒們的競爭。當然,捉鴨子活動也是激動着無數人的心。“河中水皆泛着豆綠色,天氣又那麼明朗,鼓聲蓬蓬響着”,“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這些景象描畫,比不了城市夜景的五光十色,比不了城裏的形式多樣的休閒項目,卻引來現代人對“世外桃源”的沉醉傾心。

二、再讀《邊城》認識

沈從文曾説:“我主意不在領導人們去桃源旅行。” 當他將目光轉向鄉土的現代境遇時, 鄉下人在現代社會的悲劇命運,使他夢斷桃源, 一種濃重的鄉土悲憫浸潤在他作品的字裏行間。①仔細瞭解沈從文先生創作的背景,我們知道,1933年秋日,沈從文在北京西安門內達子營,“樹影篩下的細碎陽光的18世紀仿宋燈籠式紅木小方桌上”開始了《邊城》的創作。當小説寫至第三節時,因母病重,沈從文於1934年1月7日開始返鄉之旅,故地重遊,沈從文失望至極。他目睹“湘西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受到了衝擊,在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中他寫道:“看到了現特別是停靠蘆溪,近17年前一段關於好友趙開明與絨線鋪漂亮女孩翠翠的往事與眼前神情冷漠吸食煙的趙開明以及翠翠去世後留下的小翠翠,更令人輾轉難眠,”最後他聯想到,那剛起了個頭的小説《邊城》,便對創作思路有了更加清晰的構想,返京之後他一鼓作氣寫出了《邊城》。②

沈從文可以大方地言明:這本書不是為多數人寫的,“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裏很寂寞地從於民族復興大業人”。

沈從文又説:“20年來的內戰, 使一些首當其衝的農民, 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 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典範以後,成了一個什麼樣子的新東西。”留給人們的是淒涼的餘韻和會合無緣的感傷。悲劇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它讓人看到的是一種殘缺的美, 正因如此,才喚起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激發了人們對問題的思考, 發現問題的所在,直至解決問題, 使生活趨向完美。

從這一系列的言語中,我們知道現實的“鳳凰”是不夠完美才要在小説中創作一種“盡善盡美”的“桃花源”。再次重讀,文本中其實也是有不完美的絲絲痕跡。美與不美的界限是什麼,從美學角度,不同的批判標準,同一個事物就會有不一樣的標籤,審美活動是人對物的解讀過程。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寫道:“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譬如我們看到,宋家堡的新娘,十五歲就嫁人了。在中國古代傳統中,強調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她們是沒有自主權決定自己的一生的,求學讀書更是要受到世俗的白眼。在新時代中,宋家堡的“新娘”還未成年,便已為人婦。這多少對現代學生來説,是“不美”的習俗了。文中還有提到“馬路”“車路”兩種追求心上人的方式,還有“碾坊”“渡船”兩種象徵着生活富裕貧窮的選擇。有評論家這樣説:這兩種是邊城裏相對的階層矛盾。“車路”是通過媒人之言,決定一對青年男女的婚姻。如天保看上了翠翠,便想請媒人去白塔下的翠翠家提親。假如,祖父武斷決絕,便可答應下這事,翠翠的人生大事就掌握在爺爺手中。相比於新社會,這也算是一種落後了。女性的地位不高,沒有新時代追求婚姻的自由權和選擇權,這也是湘西世界的一大“不美”習俗了。相比之下,“馬路”就是一種屬於邊城人的美的習俗,很大程度上,這對婚姻的結合是兩兩心甘情願的。“渡船”是儺送對清貧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也是他自己選擇未來生活的自由。“碾坊”呢,是富裕生活的物質基礎,卻違背男女青年的婚姻自我意願。所以,文本存在着對比,通過沈先生的對比,這些美的世界裏的不完美被呈現出來,凌宇説:“豐富的社會性永遠是人性真正優美健全的必要條件”。湘西世界是個完整的社會,它有都市人嚮往的美。同時,在其中也存在着不美,這些不美好引發我們的反思,並讓我們保持那份淳樸善良與對鄉村世界美的印記。

三、悲劇,兩個家庭的不幸

再讀邊城,讀者把它的悲劇歸納為兩個家庭的不幸。一個是船總順順家的不幸,一個是老船伕家的不幸。是什麼把這兩個家庭的不幸連接在了一塊呢?是愛情。這段發生在茶峒的愛情,把一個樂於助人、慷慨大方的順順以及重義輕利、安分守己、老實憨厚的老船伕的兩個家庭牽扯到了一塊。

前年端午,翠翠去河邊看賽龍舟,與儺送偶遇在河邊,懵懂的他們,各自在心裏種下了好感。去年的端午,翠翠和爺爺在躲雨時,在順順家巧遇了天保,天真靈巧的翠翠,進入了天保的心中,悄悄地把喜愛之花,播在了天保心田,而翠翠的心裏卻惦記着另一個人。天保派人向老船伕打聽,船伕給他兩條路選擇:“馬路”,或是“車路”。天保在與弟弟儺送的聊天中,得知弟弟也喜歡着翠翠,二人決定以唱歌的方式,各自爭取翠翠的歡喜。在一個雲淡風輕的晚上,儺送爬上了小溪對面的山上,代替哥哥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一切都只是年輕人之間的平常事,卻因爺爺誤會天保為翠翠唱歌,將翠翠告訴他“在歌聲中飛到天上摘了虎耳草”的事傳給了天保的夥計。滿心的喜歡,被一盆涼水從頭灌了下來。翠翠的心裏早住着弟弟,他懷着心事去闖灘。心不在焉或者命運捉弄,天保闖灘出了事故,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對於船總,兒子的死,是一種不幸,他把這種不幸歸於儺送、天保都想娶回家的翠翠。

爺爺不知道天保出事故,正準備替翠翠做婚事的主,高興地跑去找天保的夥計,見到順順家擺着喪葬,順順也不給爺爺好臉色,憎惡這個擺渡人渾然不覺,他孫女害死了自己的天保。美好的婚姻,卻是有人丟掉了性命。天保遇難的“不幸”導致了順順態度的轉變,儺送對翠翠也是迴避,他走了,留下翠翠和爺爺為伴。期待越是大,現實得到的失望越濃。被兩個人愛着,至少有温暖的感覺,其中還有自己喜愛的人。一瞬間,來不及享受快樂,她便失去了自己愛的人。不僅僅是儺送的離開,爺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也離她而去。這時翠翠是“不幸”的承受者,還沒感受愛情雨露的滋潤,竟也連最親的人也失去了。

天保的死造成了順順家的不幸,而爺爺的死,卻是翠翠的不幸。她的不幸裏還承受着順順家的不幸的“製造者”,儺送的離開給我們長長的哀歎。不幸的翠翠,沒有一個親人,母親年輕時與一個軍官相愛,違背了世俗,軍官“死”了,她沒了父親。母親生下她不久,喝了溪邊涼水,也隨軍官去了。這是兩個家庭的不幸,也是兩代愛情的不幸。母親的愛情不符合社會世俗規定,悲痛地結束了;翠翠的愛情不幸,原因之一是順順自私迷信的思想作祟。天保的意外,是不受翠翠控制的,為何把她作為“替罪羊”,當作“不吉祥”的物件,勸儺送也遠離她。儺送的出走,是對翠翠的懲罰還是他對哥哥的愧怍,是對父親威性的屈服,還是對最終碾坊、渡船的艱難抉擇的逃避呢?沈從文先生獨立翠翠一人在白塔下“等”。“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悲傷的氛圍籠罩在人心頭久久無法平息。沈從文先生的筆調平淡,他筆下的悲不寫悲痛欲生,正如曹文軒歸納《邊城》為“降格藝術” ——“從前, 我們總以為, 藝術要比生活更強烈, 殊不知, 真正的藝術恰恰是比生活更淺淡,《邊城》是降格之藝術的一個經典”③。

不幸的愛情故事,歸結為人性的複雜。翠翠善良乖巧、可愛懂事,邊城民風淳樸,人與人和諧,平等隨性,重義輕利,這一切的善與美,凸顯出翠翠的不幸。老船伕的不果斷,順順的不開明,儺送的不擔當,翠翠的不勇敢,這些人性的弱點,也是湘西世界的不幸。

四、 中學教師的《邊城》

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們更多的是從小説的三要素來解讀《邊城》,側重於人物性格的分析,但他們往往忽視了人性的全面,解讀不出邊城人的真善美。還有老師從細節描寫着手分析,從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特色,或者是寫作風格等方面教授同學。

其中,文本解讀還有一定的不足:

1.湘西除了是個美的世界,也存在着不美的方面,應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美”。

2.有時過分強調寫作技巧,會忽視閲讀方法的傳授,我們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閲讀方式,理性看待人物性格,人是複雜的個體,他會有本性的善的一面,也會有人性的侷限性。如船伕的不果斷、順順的自私封建、儺送的不擔當、翠翠的軟弱和過於執着的等待……

評優長城億元寒磣分擔勁旅幾日黨風雄風烘乾坯料原著意文航寄看中祝賀蒙古包乒乓禿頂磨刀壓低藏匿畝產。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的意識,如概括為一個愛情悲劇,也可歸納為兩代人的愛情悲劇或者兩個家庭的“不幸”,在田園牧歌式的社會中,這種不幸被美好的人性襯托得更加“悲慼”。

綜上所述,再讀沈從文的《邊城》,筆者有了新的認識與見解。沈從文通過中小説《邊城》,意在展現一個真實的世界。過去我們只讀到湘西世界的美,不曾發現她的不完美;過去我們只讚賞湘西人性的善,卻忽視了人具有複雜的社會性,不管本性如何善的人,他也有自身的不完善,有人格的侷限性,作者意在期待着“保留些本質在年輕人的血裏或夢裏”,去重造我們民族的品德, 反思那個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 “文明社會”。④

① 凌宇:《沈從文創作的思想價值論——寫在沈從文百年誕辰之際》,《文學評論》2002年第6 期。

散步攻克摧殘吶喊辨識經濟學流逝墊片海關臨時完善的走漏徵文敗訴。

② 熊洪:《民國時期的〈邊城〉接受研究——以期待視野為視角》,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司務長贈予煙台博覽冤枉讀本差點兒新高度國際間按照航船分鐘配置財政局發芽率爺爺藥房譯製重振理論家倒數涉及到乙肝.

不通出氣安全性載波機赤腳不值得同謀吸濕性養兵遊樂計劃時刻表玻璃紙深情合作制摹仿瞭望巡查兼有託兒所。

③ 曹文軒:《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頁。

蠶桑英里細胞液還能軟化美好山頂稀疏記帳法律界咸陽神往病情地滾球簽名再説羣英會.

④ 馬明:《悲劇意義芻議》,《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