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35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後的姿勢説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1

教材簡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讚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後,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讚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的發展,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標: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實際、有感情朗讀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寫作意圖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品德)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繫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 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瞭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蒐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説教法:

(1)背景導入,創設情境

根據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採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於學生儘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瞭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震後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着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讚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説學法: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瞭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

(3)自主圈畫批註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鑑賞式

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後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後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裏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捨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後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着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而後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説……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教學目標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介紹人物高尚品質的。《最後的姿勢》講的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歲的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生命護住四名同學的英勇事蹟。“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譚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那熱愛學生,忠於職守的不朽精神應當長存在我們心中。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面向學生,我確定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作者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表現人物特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技能目標: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的學習,體會譚老師在大難來臨時,忠於職守,捨生忘死的師德靈魂。

教學重點:學習用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體會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理解“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的意思。

三、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這篇課文的實際情況,我決定採用自主學習法和繼續指導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

學習方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繼續指導自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讀書批註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認真讀課文,思考: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圈畫出能表現譚老師特點的詞、句,並在旁邊批註。

2、課後練習4:在2008年地震災害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譚千秋老師這樣的英雄行為。請蒐集當年抗震救災的動人事蹟,跟同學們交流。

(一)複習導入

1、《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2、譚老師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是怎樣的?

(二)精讀課文,感受譚老師偉大的人格魅力。

1、回憶預習作業第1題的內容。

2、小組交流預習時的收穫和困惑。

3、小組選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朗讀。

預設

a、 慈父:課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學能力強:課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熱愛學生、忠於職守:課文三到十自然段

(1)、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2)、地震來臨時,譚老師的動作、語言等。

(3)、地震結束後,救援人員見到的情景。

(4)、獲救學生的話,其他老師的話。

…………

4、小結,齊讀“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姿勢。”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5、課文從幾個方面來寫譚老師的,重點寫了哪一方面,為什麼?(結合最後以自然段理解)相機板書: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組內交流預習題第2題的內容,要求先説事蹟,再説這個事蹟帶給我們的收穫。

2、全班交流。

(四)作業

繼續蒐集有關忠於職守的英雄事蹟。

(五)板書設計

6 最後的姿勢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3

一、 説教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增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讚歌。

課文以感人的筆觸, 記敍了 5」2汶川大地震中, 四川省特級教師、 德陽市東汽中學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譚千秋, 在一場百年不遇的災難面前, 用自己的身體演繹了一個讓無數人為之動容的故事。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恪盡職守、 充滿無私大愛的雙臂, 讓我們記住了那個令世人難忘的最後的姿勢口 文章質樸感人, 字裏行間飽含着對這為平凡而又偉大的老師的讚頌與崇敬之情q

二、 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 結合高年級學生的思維主體性, 我確立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語感目標: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口 體會文章感情

2.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9個生字、 2個二類字, 聯繫諜文語境理解 “詮釋”、 “生死攸關” 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3_能力目標: 能夠體會環境及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4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 能夠理解 “最後的姿勢” 的內在含義, 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o 培養學生 “忠於職守、 大愛無” 的精神o

三、 説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體悟譚老師深沉博大的師愛, 從而受到心靈的盪滌, 真切感受 “忠於職守、 大愛無” 的內涵。

四. 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n 由於這篇諜文較為淺顯, 所以我基本選用 “日主讀書、 合作學習、 白己感悟” 的教學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導着的身份, 具體方法如下=

1. 朗讀貫穿法口 以朗讀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 通過朗讀, 理解譚千秋老師在生死關頭,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 把死亡留給嗣己的捨己為人的精神.

2. 品詞析句法. 通過相互討論, 抓住關鍵詞句共同學習, 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會其所藴含的思想情感.

3. 臼主探究法。 以 “感” 和 “悟” 為宗旨,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主動探究, 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口

4. 讀寫結合法。 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寫話訓練, 使讀寫結合, 並且同學之間通過相互讀、 評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五、 説教學過程

我打算將本課劃分為兩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

1. 以情激待, 進入文本。

要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一定的情境中, 那麼教師首先得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n因此, 在上課初始, 就以多媒體再現汶J‖地震時人們齊心協力, 抗震救災的場景,再以問題導入: 同學們, 還記得 2008年S月 12 日 14分28分04秒嗎? 還記得當時發生過什麼感動全國的事情呢? 通過這些問題設置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 渲染諜堂氛圍, 更好的進行下面的教學展開鋪墊。

2. 學習生字, 理清課文脈絡。

3. 學習課文第一日然段, 感悟譚老師的親切與平凡。

以上是對本課第一課時的簡單説課,下面我講重點説一説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1、 課題入手, 提墅主線

1. 揭示課題, 問: 課文寫的是誰? 並且板書= 譚幹秋

2. 提出問題: 這 “最後的姿勢” 是怎樣的? 讓學生一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最

後姿勢的句子, 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 “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 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 這句話是文章的文眼, 是靈魂句, 所以一開始就把它提掣出來, 作為貫穿教學的一條主線,使教學一直緊扣主旨, 形散而神不散n1. 引= 譚老師為什麼要張開雙臂, 護住學生呢? 當時發生了什麼情況呢? 讓學生二讀課文, 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句子, 互相交流。 有四個句子= @天空陰沉沉的口 預示着災情即將來臨, 平靜中隱伏着不平靜, 指導讀得低沉。 @忽然,諜桌搖晃起來! 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 這是地震剛開始, 出人意外, 指導學生關注兩個感歎號, 讀得緊張、 急促;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 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 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口一地震越來越強烈, 引導學生讀妤句子囊

@地動山搖D 碎裂的磚塊、 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 樓房塌陷了……一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地震像巨, 吞噬一切, 可怕之極。

2. 引導學生這四句話描寫了當時的地震情況, 讓我們感受到地震突如其來, 愈演愈烈, 瞬間把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都推向死亡的邊緣。 並且知道學生飽含深情的朗讀n 把當時緊張氣氛渲染出來。

設計意圖: 先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地震的語句讀一讀, 有助於學生了解故事發生的特殊背景情況, 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客觀原因。 這部分重在讓學生關注環境與場景描寫, 重在通過朗讀使學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與危急n1. 引: 大難來臨, 生死之際, 正在教室裏上課的譚老師是怎樣守護學生的呢?

讓學生三讀課文, 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 動作的語句, 想想從中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 同學之間相互討論。

2. 交流討論結果:

逗)言: 紐地震! 他意識到情況不妙, 來不及多想, 就大聲喊道: 哥大家快跑! 什麼也不要拿! 快 .... _., ,,

一體會譚老師反應靈敏, 有豐富的地震經驗, 憧得如何保護學生, 當機立斷地指導學生立即疏散。 理解後指導學生朗讀。

@行=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 雙手撐在課桌上, 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D ”

一讓學生找出句中的三個動詞 “拉” “撐” “護” 和另一個詞語 “立即” 細細品悟口

詮釋着什麼? 引導學生聯繫品讀, 理解詮釋着一個老師的愛與責任, 一種高尚的師德, 所以課文以 “最後的姿勢” 為題, 飽含着對譚老師捨己救生壯舉的讚頌和敬佩之情。 帶領學生滿懷深情地齊讀課題o

5. 問; 譚老師曾給學生講 “人生的價值” 是什麼? 〈是大公無私, 是為他人着想, 為集體着想, 為國家着想 ---- n” ) 點: 他不但言傳, 更是身教! 以白己的實際行動引導學生憧得大難來時要捨己為人, 不能只顧自己口 問: 因此人們讚頌他什麼? 引出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 一句, 讓學生説説閨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一一譚老師雖然離我們而去了, 但他誓死護衞學生的高大形象, 這生命中最後的姿勢, 永遠定格在人們的心中, 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樣幹秋萬代永放光芒1 (在板書的 “千秋” 兩字上描紅) 指導齊讀, 瞭解最後一節的作用一總結全文, 點明中心, 詮釋人名涵義。

設計意圖= 課文第三部分寫地震後救援人員、 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部分還寫了學生對譚老師的印象, 結合第一、 第二自然段, 多角度地側面烘托出譚老師豐滿、 高大的英雄形象, 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譚老師的行動之主觀原因。 因為譚老師一直是那麼愛學生, 一直有那樣的人生的價值觀, 所以他在大難之際, 義無返顧地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生命姿勢, 作出了英雄壯舉口 教學這兩部分時緊扣主線, 巧妙勾連, 以此深化主題, 突破難點。

3、 拓展昇華情感

介紹= 在地震災難中, 譚老師用生命之軀挽救了四個學生的生命, 他那鐗甸的姿態化作了一尊永恆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讀的湖南大學校園裏(出示圖片,形象感受) 口 問= 此時, 當你站立在 “大愛千秋” 的豐碑前, 你最想説什麼? 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 用筆表達, 傾吐內心真情。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課後蒐集幾個抗震救災中的動人事蹟, 跟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安排了一個寫話訓練, 實現文本語言的遷移運用, 體現閲讀與表達的緊密結合。 另外讓學生蒐集相關事例, 拓展閲讀, 加深感悟口

七、 説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 系統的板書設計, 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 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口 我的板書設計是:

6. 最後的姿勢

譚千秋

( 簡畫= 左手) (方桌簡圖) (簡畫: 右手)

張開 護住四個孩子

忠於職守 大愛無噩

設計意圖: 板書主要突顯人名、 姿勢動作的關鍵詞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愛心形狀突顯大愛, 簡明扼要, 中心突出o

結束語

本節諜我根據六年級學生認知規律, 採用直觀教學方法, 以 瀛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 以學法為重心, 放手讓學生日主探索, 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 力求使學生在積極、 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q 我的説課完畢, 謝謝!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4

接到上課任務,按照教學進度很快定下了《最後的姿勢》這課,首先是因為課文內容打動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便於教學內容的選擇,契合本次活動主題。研讀教材、查找資料、設計教案、試教指導、修改完善、課堂展示,在反覆磨課中,真正讓我從教材裏走了個來回。我嘗試着“轉身”,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一、創設情境,尋找教學的最佳基調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級強震猝然襲來,

大地顫抖,山河移位,滿目瘡痍,生離死別……西南處,國有殤。” 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瞭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難時刻譚老師恪盡職守、大愛無私的高尚師德。因此,課前我就佈置學生蒐集和汶川地震有關的資料,做在《採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貼、可以打印……豐富的圖片、文字資料必將把學生帶回到3年多前的那場災難中。課前交流時,我又啟發學生回憶地震當時的情景,再結合預習資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有同學從資料上獲知傷亡慘重,人數眾多;有同學查找到當時的地震影響範圍極廣,波及到中國的絕大多數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鄰國;有同學回憶起當時娛樂節目全部停播,網頁全部以黑色為底色,表達人們的哀悼……隨着談話交流的深入,學生已逐漸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當中。此刻,以圖片、音樂為背景,由教師的講述帶領大家眼見青山綠水瞬間變為廢墟,再展現災難中的英雄——譚千秋老師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自然導入課題,也奠定了本課教學的最佳基調。

二、整體感知,尋找訓練的最佳形式

作為高年段的閲讀教學,要充分發揮預習的功效。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即是對學生的預習反饋。在最初的教學設計中,我是由課題“最後的姿勢”切入,讓學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課題的句子,即最後的姿勢是什麼樣的姿勢,再提供幾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因為關鍵詞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幹,學生概括起來並不困難,這一環節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實。但在試教後,李老師提出:“這種方法符合學生通常的閲讀姿勢嗎?作為一篇記敍文的教學,有沒有更有效地滲透方法指導的概括主要內容的形式呢?”一語點醒了我,看似簡便易行、大家都在採用的方法也許適合老師的教學,但並不適合學生的學習。從根本上説,它並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從記敍文的結構出發,讓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説説主要內容。這樣的方法和學生的閲讀習慣是一致的,也符合文體特點,能達到有效訓練、遷移運用的目的。

三、品讀語言,尋找閲讀的最佳路徑

本文出自一篇新聞稿,選入課文時有所變動,編者將其改成了普通的寫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達讀者”的特點。因此,在試教時,我發現原先設定的中心問題:“你讀出了一位怎樣的譚老師?”答案顯而易見,對於學生來説沒有什麼難度。預設的“品讀細節描寫、環境描寫、側面描寫”的環節無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現了“寫什麼”的問題。因此,在二稿修改時,因預測學生能自行完成“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的過程,我將閲讀教學的第一個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樣寫的”切入,即閲讀教學的第二個回合“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並藉助於反饋瞭解學生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把握。由於災難來得很突然,譚千秋不可能像哈爾威船長那樣有20分鐘的時間,所以文章正面描寫人物的文字不多。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災難性場景中,用一個撼人心魄的姿勢來刻畫人物,用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同事的話以及同學們的感受來交代後續的事件,交代倒在廢墟中的那個英雄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於是人物形象豐滿了。本文與一般寫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沒有辦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只能採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這一點,就抓住了本文教學的最佳路徑。

四、讀寫結合,尋找表達的最佳方式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學生學會了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對於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時對於“最後的姿勢”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給課題換詞的方式,啟發學生總結“最後的姿勢是一種怎樣的姿勢?”“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捨己為人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護衞學生的姿勢”、“生命的姿勢”……學生都能脱口而出,看來譚老師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們的心中,但這樣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徹呢?我又設計了一道讀寫訓練:以“ 最後的姿勢是 的姿勢”為開頭寫一段話,後面的內容要具體説明為什麼是這樣的姿勢。這就考查了學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夠正確表達。然後,我以學生較少關注的“ 最後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為開頭作了示範,拓寬學生的思路,並恰當選用文中關鍵詞句,結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斷寫作。再讓學生仿造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所謂情動而辭發,雖然課堂時間有限,未來得及當堂反饋,但從學生練筆質量來看,都能夠圍繞中心自由表達,達到了訓練目的。

關注課程目標,有效選擇教學內容,所有一線教師仍需不斷研究和實踐。針對不同的文章,應有不同的教法,我們都要努力尋找教學的最佳姿勢。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5

我説課的內容是《最後的姿勢》,我準備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法學法、説作業設計和説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最後的姿勢》是根據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講述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一位老師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精神品質;一種英雄的愛―愛他人舍自己。課文講述了愛與責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文章不僅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提供了很好的語言材料,還為塑造學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説學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學生們只是略有耳聞,對於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個淺顯的認識。在他們腦海中,或許只有個模糊的影子。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了譚千秋老師的精神。由於沒有切身的體會,對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讀有一定難度;學生對環境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沒有接觸,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可通過仿寫感悟環境側面描寫的妙處。

所以應讓學生在第一課時觀看5.12大地震視頻資料,再現當時情景的基礎上再次走進文本,誦讀感悟譚千秋老師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準備在教授一課時,主要設計了這樣的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繼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表演增加對譚老師所受痛苦及其體現其捨己為人精神的理解

2、體會“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的含義,感悟譚千秋老師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可貴品質。

四、説教法學法

1. 以讀激情結合表演,品味課文。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説朗讀的重要。而現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也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從中可見朗讀的重要。

在學習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在反覆的讀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厭煩。我運用了多種朗讀的方法,比如: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自由閲讀表演等。

在本課中,譚老師在地震中張開手臂捨生救學生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因此在教授中比較多的進行朗讀。在教學第二段中,聯繫課文第一小節讓學生感悟譚老師平凡中的大愛與責任。新課標指出:語文課要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中感悟體驗。首先放手讓學生自讀課文,拿好筆進行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從對詞語的品悟上升到對人物精神品質的感悟,這樣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以閲讀感悟表演為主體,攻破本課重難點。另外,畫出本段中的環境描寫,朗讀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交流理解了人物的形象品質,體會譚老師的大愛與責任、捨己救人的品質之後再進行個別讀,集體讀等。讓學生的情更深、讀更美。

2. 以練促學,感悟內在。

我一直認為,上好一堂課,一定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這樣才能使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 在教授本課時,我預備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

(1)讀的練習:正如上面所説,採用不同形式的多樣朗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瞭解。以讀激情,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較高的提升。

(2)説的練習:在教學課文第三段側面描寫時,讓學生説説把這一段側面描寫去掉行嗎?引導學生理解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以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再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再現真實的畫面。

(3)寫的練習。如在感悟品讀最後姿勢的時候,抓住關鍵詞進行練筆,由“撐在”到“趴在”,你想到了什麼?請寫下來。在播放課件《地震中的英雄老師》後請同學們寫下自己想説的話。學會感恩該從那些小事做起?

(4)課題質疑:在理解最後一小節,引導學生理解了“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意思後引導學生把目光回到課題上,孩子們,這樣的姿勢在你們眼中還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姿勢嗎?如果讓你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概括,你覺得這又是什麼樣的姿勢?以這樣一個問題鞏固文章中心,昇華主題。

(5)説説假如你是被救的孩子會怎樣做。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6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景導入,初入情境

1.師:同學們,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嗎?(四川汶川里氏8級地震)

2.看圖片(書上的兩幅),感受大地震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

3.請學生交流預習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兩個)

設計意圖:背景導入,創設情境根據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採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於學生儘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探究法。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瞭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瞭解譚千秋

1.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最後的姿勢》,也是發生在地震中的一個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譚千秋

2.簡介譚千秋,先請學生講,教師補充。

設計意圖:揭示課題,走近人物。課堂上,學生收集的圖片、文字資料地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引領,初讀課文

1.通過預習,你能來模仿一下,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怎樣的嗎?(請生模仿)

2.初讀課文,讀完後思考: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什麼樣子的?用“ ”在文中畫出相應的語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還有兩處也可。

設計意圖:扣題讀書,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讀詞語組塊,概括主要內容

1.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交流預習中理解的詞語

(1)廢墟坍塌塌陷塵埃

(2)震撼詮釋生死攸關

(3)妙語連珠大公無私師德靈魂愛與責任

2.瀏覽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設計意圖: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五、理清課文脈絡,體會寫作方法

1.學習給課文分段,學生自主練習。

第一段(1)5.12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來臨時,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四個學生的經過。

第三段(8-10)地震後,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讚頌。

2.體會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等寫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寫第三段:側面描寫

(2)第二段:環境烘托

(3)第6節最後一句:細節描寫

六、作業:

1.高質量完成本課的《習字冊》。

2.抄寫文中的詞語2遍。摘抄文中的成語

3.《補充習題》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人物的行為來理解人物的可貴品質,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人間可貴情感,體悟人間大愛,無私奉獻自己的愛。

3、瞭解汶川地震的情況,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們,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激動心情,從而激發愛國、愛人民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

2、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是“怎樣的姿勢”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教學準備】

課件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主要內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關注寫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2.通過上一課的學習,説説譚老師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讀課文的最後一節。找找他是個怎樣的老師?

(根據找到的信息板書:橫着寫普通、愛與責任豎着寫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學習第一段,感受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1.自由讀課文,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老師?從哪些詞語中讀出來的?

(關愛家人、工作積極)關鍵詞:給小女兒、早早、平常

三、學習第二段,感受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課文,先在小組內分讀課文,再在全班展示讀。

2.説説段意,比較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內容的關係,體會抓住重點內容,刪除次要內容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

(1)用“——”畫出語言,用“~~~~~”畫出動作。

(2)仔細閲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在旁邊寫上你的批註。

(3)交流:左邊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語言和動作。

設計意圖: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

(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着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歎號的表達效果。

(3)樓房搖晃得……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境描寫預示着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恆的瞬間。

(6)(5)朗讀體會環境描寫在寫作中的烘托作用。

設計意圖: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四、學習第三段,體會這一段側面描寫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如果去掉這段,你覺得行嗎?(顯然不可以,這段側面描寫使故事變得真實可信。)

2.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話語?為什麼這樣選擇?(救援人員、學生、老師)(他們的所見最後説服力)

3.朗讀課文,抓住救援人員的語言,抓住飛身,抓住生死攸關組織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四段,深情讚頌潭老師的愛與責任

1.朗讀第11小節,體會文本表達的情緒線索:親切—痛苦—讚頌

2.課後3(教參56頁)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4.倘若請你把題目中的“最後”換成文中另外的詞語,你會換成什麼?

(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英雄的姿勢師德的姿勢/千秋的姿勢/)

設計意圖: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着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讚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六、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的第2.3題,記住答案的要點。

2.完成《補充習題》剩下作業。

3.朗讀課文,每個同學都要做到有感情,優生用演講的方式誦讀。

最後的姿勢説課稿7

教材簡析: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為主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根據發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感人故事。課文記敍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讚頌的是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情,是他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寫譚老師想平常一樣早早趕到學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譚老師在地震來臨時,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位學生的感人經過。第八——十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地震後,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為第四部分,寫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申請讚頌。

課文用重要的環境和場景描寫以及第三段的側面描寫,渲染了人物,推進了情節的發展,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起到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課文通過譚老師在大災之時的動作、語言的細節描寫正面刻畫了人物形象。

(1)知識目標:認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標: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實際、有感情朗讀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寫作意圖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品德)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認識2個二類字。聯繫課文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4.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

2、能夠體會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況,瞭解當時的地震信息和參與抗震救災的活動。

2.學生蒐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譚千秋老師的人物介紹。

説教法:

(1)背景導入,創設情境

根據兒童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在小學階段採用情境教學,播放一段“5.12”地震視頻,看課文中的插圖,讓學生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有利於學生儘快地走進文本,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文本對話,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揭示課題,走近人物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瞭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的理念。長此以往,可養成學生主動學習新知、主動探究新知的好習慣。課堂上,這些圖片的展示大大地豐富了課程資源,增強了教材的可視性,調動了學生濃濃的學習情趣。

(3)扣題讀書,帶着問題自讀課文。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語文學習的規律。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學生結合語境理解重點生字詞的意思,在把這幾個詞語連在一起,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符合了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4)導讀法,導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讀感悟時,重在深入品讀地震中譚老師的動作、語言。自主圈畫批註式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通過急促的語調誦讀,感受譚老師的精神品質。震後人們的話語,側面烘托了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或關鍵詞”死死“、”飛身“、生死攸關”等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深敬意。朗讀鑑賞式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重視朗讀的訓練,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引導學生沿着感情變化的線索——親切、痛苦、讚頌,深情朗讀,感受人們對譚老師的一篇真情,讀出學生自己對譚老師由衷地敬仰和懷念。

説學法:

(1)自主探究法

學生課前通過收集相關資料,不僅瞭解了有關地震方面的科學知識,增強了教材的知識性與文化性,同時提高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2)自讀自悟

學生自己去讀書,自己去領會。學生有效感悟辦法就是讀,琢磨地讀,反覆地讀,充分地讀,讀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這同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處,深層次的東西,如細膩的感情,傳神的描寫。這樣尊重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遵順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

(3)自主圈畫批註式

學習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體會危急的氣氛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抓住五個“!“,通過譚老師簡潔有力的語言和準確有力的動作,感受譚老師對學生無私的大愛。

(4)朗讀鑑賞式

學習四處環境描寫。尊重學生對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學的難點,從學生的元認知出發,讓學生體會四處環境描寫的好處。從而明確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方法:環境及其場景描寫和側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文中有三處寫到譚千秋老師用雙臂護住學生。首先,學生找第一次描寫譚老師最後姿勢的句子。學生邊讀邊品“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鎮定、臨危不懼、以學生安危為重。課文中第二次出現對譚老師最後姿勢的描述,出現在人們的話語裏。請學生讀讀,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譚老師這最後的姿勢給人怎樣的感受?(震撼)這句話中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震撼的?這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譚老師?”譚老師——挺身而出、捨生取義、大公無私。課文第三次(最後的姿勢)在十一自然段,是學生們在回憶中咀嚼着痛苦,從學生們的角度豐滿了譚老師的英雄形象。用引讀法深情讀完這一小節,而後學生用:譚老師,我想對你説……寫寫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達到“通過品讀語言文字,能夠説出“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的教學目標。

Tags:説課稿 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