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從厭學到樂學--對中學生厭學情緒的思考與對策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95W

劉懷彤

從厭學到樂學--對中學生厭學情緒的思考與對策

內容提要:厭學情緒是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有害情緒,它的產生從教學自身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重結果,輕過程;二、重責任,輕興趣;三、重講授,輕傾聽。解決這些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作嘗試: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二、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轉換;三、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四、遊戲性學習與學習性遊戲;五、製造機會,讓學生重拾自信。

關鍵詞:厭學  思考  對策

目前,厭學情緒正日益在中學生中蔓延,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地加以改變,小則影響個人的學業與前途,大則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與經濟建設。

如何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已成為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固然是一個不能不提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更應該從教學的本身找答案。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以為當然的教學吧!

一、 過程還是結果--教學的本與末

長久以來的應試教育,把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與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只要學生能考出好成績,那麼這個教師就一定是好教師,沒有人會考慮這個教師的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是否能激發學生興趣。這也就導致許多教師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更熱衷於猜題,搞題海戰術,從而忽略了教學的藝術性與身處其中的學生的感受,這應該是現今教學的一個重大誤區。因為結果只是一種瞬間感受,過程才是學生在漫長的學習生活中所必需面對的。唯有好的過程,才能產生好的結果。過分強調結果,而忽視過程,這是本末倒置。捨本而逐末,是一種功利而短視的教育行為,必然導致學生在漫長而枯燥的學習過程中日漸倦怠,從而喪失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二、 責任還是興趣--學習的動力與壓力

責任與興趣,究竟誰對學習更重要?對中學生這個特殊的階段來説,應該是興趣而不是責任。責任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壓力,是讓學生揹着重負去學習,運用得好,固然是一種動力。但從中學生實際情況來看,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正處在一種不成熟的階段,外在壓力更易引發學生的逆反情緒,越是別人要他接受的,他反而越不易接受。當他們反感別人強加給他們的責任時,學習也就很快會喪失動力。而興趣則是學生髮自內心的追求,唯其發於本心,才不會產生逆反情緒,所以興趣是最好的推動力。作為老師,如果離開興趣談責任,無疑是在給學生加重心理負擔,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談責任,才會兩相益彰,事半功倍。

三、 講授還是傾聽--教學主體的隱與顯

平常,有的教師很善於言辭,他們課上滔滔不絕,口吐蓮花,然而教學效果卻未必佳。老師滔滔不絕會帶來兩個結果:其一,教師自己講得越多,那麼觀察學生反應和考查接受程度的時間就越少,接受的反饋信息就越少,就越不能形成對教學效果的完全控制;其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了一個聽眾,一個完完全全的被動接受者,被冷落、不受尊重的感覺會讓主體的主動性完全喪失,也就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討厭這樣的學習。難怪法國的一位教育家説:“二十一世紀最困難也是最有價值的是讓教師閉上他的嘴。”

筆者認為,教師在“閉上嘴”的同時,還應該伸長自己的耳朵,學會傾聽。華東師範大學的胡東芳認為:“學會傾聽,是當代教師的素質要求。”他指出傾聽有五大作用:一是增加對學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識;二是減少你與學生的誤會和衝突;三是增加實現你及你的學生各自願望的機會;四是能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五是能加深自己與學生關係。而我認為更重要的還在於它給予了學生髮揮主動性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唯有多聽精講,才能很好地解決主導與主體的矛盾。

為消除學生中的厭學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常規,推陳出新,使學生重新燃起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重新啟程,揚帆遠航。為此,筆者作了一些嘗試,其具體做法為:

一、把時間和權力還給學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切忌滿堂灌、一言堂,讓學生不用思考直接受老師公佈的答案。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學不應該以把死的知識塞到學生的腦子裏為最終目的,而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應該把時間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羣言堂。課堂上,教師要大幅度地減少自己講課的時間,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當然這時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把過去宣講的時間更多的用於啟發。一個學生想不出的,就鼓動大家來幫助他,羣策羣力,以達到“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的效果。有的教師可能會説,這樣,教學任務就完成不了了。其實,教學行為不能短視,教學總的任務還是教會學生學,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孰輕孰重,相信每一個人都分得清楚,而且只要安排得當,穿插巧妙,同樣不會耽誤教學任務的完成。比如我在上《項鍊》一課時,以“路瓦栽夫人的悲劇為什麼會發生?”中心論題,啟發學生討論,學生認真閲讀了課文之後,討論氣氛熱烈。有的同學認為是路瓦栽夫人自己太愛慕虛榮。我問:“愛慕虛榮就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悲劇嗎?”有的同學説:“因為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金錢社會!”我又問:“為什麼產生悲劇的是路瓦栽夫人而不是別人?”同學們討論之後認為:“金錢至上的社會造就了路瓦栽夫人的愛慕虛榮,愛慕虛榮的路瓦栽夫人最終又被造就她的社會所毀滅。”整堂課我説的話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討論,產生的結果卻超出了教學預想。

有時候,學生的討論會超出課堂的教學目標,離題太遠,大部分教師這時就會站出來阻止,把這些學生的思維重新扯上“正道”。這樣的行為看來是毫無問題的,但這十分的不妥。其一,學生超出平常的思考是極有價值的,它是一種可貴的創新思維。其二,這正是學生積極思考的表現,切不可為了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打擊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因為學生一旦學會了思考,就等於學會了學習。

二、 改變課堂環境,完成角色的轉變。

在新海中學聽過一節公開課,其中有一位教師上《桃花源記》。他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了一個虛擬的情境:他化身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記者,來到古時的桃花源,採訪這裏的居民,而學生們作為這裏的居民接受他的採訪。在“採訪“過程中,他解決了字詞的掌握,課文的理解,甚至還教會了學生考證的方法。這堂課上得很成功。

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並不新鮮,關鍵是他把課堂變成桃花源,並化身為記者,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麼課一定要在課堂上上?為什麼教師一到課堂上就要老氣橫秋,道貌岸然,講什麼師道尊嚴?換一換環境,換幾副面孔,學生不是更有新鮮感嗎?於是我講《阿Q正傳》,課堂就成了未莊,學生和我也就分別成了阿Q、假洋鬼子和趙太爺;講《林黛玉進賈府》,我就用多媒體投影把學生帶進大觀園,看盡這裏的恩恩怨怨;講毛主席的詩詞,我又成了激情飽滿的詩人和偉人;講《勸學》,我甚至化身為後輩學子,而學生卻無一例外地成了大哲學家荀子……實踐證明,凡是這樣的課,學生無一例外地精神高度集中,教學效果特棒!

所以我認為,作為教師口袋裏不妨多準備幾副面具:講詩歌,你可以是滿懷激情的詩人,與學生一起指點江山;講議論文,你可以是一位理智思辯的哲學家,把學生帶進辯論場;講散文,你甚至可以成為出色的'導遊,引領着學生暢遊名山大川;講小説,乾脆就讓自己過一把導演癮,讓學生也作一回阿Q,王胡和小D。運用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多種手段,把課堂變成一個大舞台,並且多準備幾副面孔,學生就會有新鮮感。新鮮感有了,興趣還會少嗎?

三、 以賽促練,變逼迫為激勵。

常常有一些學生千方百計地逃避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而許多教師對此也並無什麼良方,至多是採用一些高壓手段去逼迫學生去完成他們本應該完成的任務,比如“不這樣就不準回家吃飯”,“不這樣就帶家長”等等,這也就是常説的“要我學”。怎樣才能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呢?我覺得逼迫不是個辦法。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較嚴重,逼迫只能導致他們更加厭學。相反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採用激勵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在處理學生背書這個問題上,以前我總是用班組長檢查並上報名單,然後我再抽查的方式,效果並不盡如人意。最近我試着變換了一下方式,專門拿出課來,組織學習小組間的背誦比賽,參賽選手為全體同學,不點名,由同學自行站出來挑戰其它組的任何同學,不應戰或應戰失敗的就扣本組分數,並小施獎懲。這一下,學生的積極性就全部調動起來了。一方面學生可以示弱於老師,卻不願示弱於同學;另一方面,那些企圖躲懶的學生也會被其他同學羣起而攻之,而不得不痛下苦功。於是所有同學都開始爭着背書,一些嚐到了成功喜悦的學生,甚至不用我提醒,一到要背書的課文就提前背誦,還常常問我:“劉老師,什麼時候比賽啊?”

四、 遊戲性學習與學習性遊戲

常常看電視中的一些益智類節目,我覺得那些機智問答,猜謎語,包括成語接龍等既有趣又能增長知識,表面上看是遊戲,其實都應該算是學習,應該説它們是一些最能引發學習興趣的趣味性學習。遊戲可以成為學習的一種形式,學習又何嘗不能作為一種遊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把樂趣還給學習,應該是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我在教學中逐漸引入一些趣味小遊戲,比如前面提到的機智問答,猜謎語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越來越活躍,有時甚至考起老師來。考試證明,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較以前有較大進步,而且知識面也變寬了。

五、 製造機會,讓學生成功,重拾自信。

學生厭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多年灰暗的學習經歷使之產生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是學習的材料。這個心理障礙不排除,他們是不會對學習有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製造一些機會,比如讓他們怎樣回答一個看似困難其實簡單的問題,當眾朗讀他們的一段短短的文字,一陣熱烈的掌聲,兩句讚揚的話語,幾件微不足道的小獎品,就有可能讓這些學生走出失望的泥潭,重新體會成功的喜悦,從而獲得可貴的自信。

綜上所述,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學自身的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如果教學自身仍然墨守成規,不思變革,重複以往的錯誤,就必將為學生所厭棄。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樂於創新,敢於實踐,必將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好學,樂學,會學。

參考資料:

《學會傾聽:當代教師的素質要求》  胡東芳 華東師範大學

《美國小學教育考察》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基礎教育新概念:素質教育》 教育科學出版社

《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科學普及出版社

《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  武漢大學出版社

姓名:劉懷彤

地址:連雲港市振雲職業中學

郵編:222069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