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3.31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通分》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1

“通分”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通分的意義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後面學習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奠定基礎。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1.每人寫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生彙報,教師板書兩個。(選擇異分母分數)

2.觀察一下,它們有什麼特點?同桌可以自由討論。

3.你們知道它們的大小嗎?你準備怎麼比?你們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各小組確定一種方法,開展討論研究,等一下分組彙報。

4.分組討論學習。

5.請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在此基礎上引出通分的概念。

通分的方法其實不難,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為此我將通分與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探討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大小的活動,在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通分一般採用什麼方法是在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爭論辯解的氛圍中明確的,讓學生大膽猜測,大膽設想,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所以,如果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注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適時點撥,當學生的思維遇卡時,教師巧妙催化,這樣會使學生在題中數量間自由地順逆迴環,導致學生髮散思維能力的形成,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2

新教材的“通分”是以分數的大小比較為線索,在由特殊到一般地解決分數大小比較的同時,教學通分的。而分數的大小比較,教材安排了例3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而難點是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教材中沒有安排例題,因此教師有必要補充相應的例題來充實本課新授內容。

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學生不用直觀圖,僅憑藉已掌握的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相關知識就完全能理解掌握。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理解起來則明顯難度較大,今天的.教學中,我藉助摺紙塗色的活動直觀展現分數大小來幫助學生理解。還應用生活中常見的切生日蛋糕作為教學原型,幫助啟發學生思考,從而理解了分母越大,分數單位越小的道理。

摺紙的操作活動和“切蛋糕”的形象比喻,對今天新知的掌握起到極大促進作用,學生作業正確率較高。在教學通分之前,複習了求幾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學生在解決例4中,有化成同分子再比較大小的,有根據分數與除法關係化成小數再比較大小的,也有化成同分母的。學生思維活躍,方法多樣。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公分母的現象比較普遍。教材並未要求學生必須用最小公倍數作分母,而直接用分母相乘的積做公分母找得既快,又正確。但用這種方法通分,將會導致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數據大,給計算結果化簡帶來麻煩,且十分容易出現計算錯誤。並且例4中的兩個分數的分母剛好是互質數關係,有些學生受其影響。

2、當其中一個分數分子正好是1時,學生更親睞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練習十八中,第2題中“1/3和3/7”、第4題“1/2和3/5”、第5題“1/4和3/8”、第6題“1/5和3/25”、第7題“3/5和1/4”許多學生都採取了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的方法,這體現了學生解題策略的靈活性,同時也鞏固了同分子分數大小的比較。

但在《課堂作業》中有這樣一題,題目要求“把下面每組分數通分。3/8和5/12”,班級許多同學仍舊習慣性地將化成與分子相同的分數。殊不知這並不是通分。

例題的教學只關注了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策略,卻忽視了概念“通分”的理解。由教材可知,“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子分數顯然不是通分。雖然,它也要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但不符合通分的內涵。因此在概念教學中強化只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叫通分。

在練習中增加一道判斷題,請學生辨析變成同分子分數是否是通分,為什麼?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將其中部分習題的數據適當進行調整,重點鞏固通分的方法,為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做好鋪墊。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3

《通分》這一節安排在最小公倍數 的教學之後,是對分數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和同分子分數的比較大小,緊接着出現了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要比較大小,學生有了先前約分時要利用分數基本性質的經驗,因此很塊想到了要把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變相同。但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怎樣找到公分母。學生很快想到了要將兩個分母相乘然後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將分數通成與原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大的分數。當然,學生這樣想也是沒有錯的,這也是通分啊,同樣也可以比較出兩個分數的大小來。

然而,教材上是要利用最小公倍數去通分,也就是用兩個分數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這樣通分的結果才是老師想要的!教學就是這麼死板,當學生説要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相乘的結果做公分母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當即扼殺學生的想法,但是也提出了{“最好不用這種方法,我們數學上所説的通分就是要把兩個分數的分母通成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的分數!”老師多可惡,學生的方法為什麼就不能用而一定要遵從教師的規定或者是課本的要求呢!其實回過頭來想想學生的思路,似乎更簡單,將兩個分數的分母直接相乘做公分母就可以了,省去了找最小公倍數的環節,還介紹了出錯的可能性呢!

一節課由於過多的強調了要以最小公倍數為公分母去通分,因此,後面習題環節的時間就顯得過於緊湊了些,學生對方法已經掌握了七八分,但是如果當堂課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的話,後面的作業中會出現岑出不窮的問題,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問題。教學就是這樣前怕狼後怕虎,也總是在畏畏縮縮中前行!時間總是最好的提升方法,可是畢竟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想在鞏固,只能是擠佔其他學科的時間,這豈不是又無可避免的剝奪了學生的受某種學科教育的權利嗎!老師啊,啥時候才能讓你在自己的課堂充滿自信的完成教學而不隨意開展所謂的加強訓練呢!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4

《通分》這節課是在最小公倍數、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我採用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動腦思考,動手驗證,突出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目的在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通分知識的全過程。

充分的知識基礎是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基礎,因此,新課開始引導學生複習求最小公倍數和複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填空練習,都是為通分打基礎。有了紮實的知識基礎,探究的成功才會成為可能。而且我還精心設計了三組比較分數大小的練習題,一組是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一組是分子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第三組的兩個分數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了,學生不能運用舊知直接比較,引出了一個新問題:怎樣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觸及到本課的核心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激發學生認識知識的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性。

但在本節課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我在教學時關注了各個層次的學生,可教學任務的完成卻受到了影響。

2、沒能使學生在充分的練習中使新知得到“消化”,自己沒有準確把握本節課的時間分配。

3、缺少教學機智,沒能抓住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完善自己。

《通分》數學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認為學生要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通分的方法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自學、合作交流等活動完成這節課的學習。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沒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熱鬧,而是以學生的思維訓練貫穿整堂課,讓學生在不斷的猜測、驗證、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中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比較2/5和1/4大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讓學生觀察一下,它們有什麼特點?

2、你們知道它們的大小嗎?你準備怎麼比?你們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各小組確定一種方法,開展討論研究,等一下分組彙報。

3、分組討論學習。

4、請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我讓學生大膽猜測哪個分數比較大,繼而用自己的方法驗證,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們居然找到了多種方法比較這兩個分數。(化小數的方法進行比較、化成同分母分數再進行比較、化成同分子分數再進行比較畫兩個相同的圓,分別用陰影表示着兩個分數,再觀察比較大小)。

接着我對學生採用的各種有效策略給予肯定,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軌跡,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如:在引導學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時,我不急於向學生講解,讓學生在自學、交流中自己去發現通分的兩個基本條件,理解通分的意義。還比如:在總結通分的一般方法時,我讓學生嘗試通分後,再回憶通分時先想什麼,在做什麼?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只需略加整理,就輕鬆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課中,學生一直處於輕鬆而又緊張的思維活動中,我沒有指令性的要求,沒有權威性的評價,我認為,這樣的課,才是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

在本節課教學中,我也有一些比較遺憾的地方,我總體感覺講課效果不好,我備課不夠充分,教學環節不是很嚴密。孩子們不能迅速找到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這和前面最小公倍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有關。在小組合作上不到位,沒有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討論,沒有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今後要提前培訓小組長,讓她們充分預習,在小組交流時給組員指導,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後我要不斷學習,敬請領導老師們指導我的教學,我會不斷探索,以期打造更加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