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3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通用5篇)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1

本節課要通過真分數,假分數的認識,使學生能全面理解分數的概念。所以教學中我緊緊扣住直觀圖形和直線上的點表示的分數,使學生從直觀上清晰地認識到真分數小於1,假分數等於或大於1的特徵,這樣學生概括真、假分數的概念和特徵即為水到渠成。在學生掌握了真分數、假分數概念後,再通過設問,讓學生討論出假分數化整數的方法及算理。

新課教學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學習真分數,假分數概念。分三層。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討論、認識分子和分母大小關係的三種情況,瞭解真分數,假分數概念;引導學生比較分數值與1的大小關係,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特徵;利用數軸進一步讓學生認識真分數、假分數與1的關係,掌握它們的分界點是1。

第二部分學習把假分數化成整數的方法。分為兩層。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這些假分數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數;理解和掌握假分數化整數的方法。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2

本節課我採取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對概念的建構和理解過程,其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多種教學策略和方法的融合,引導學生經歷概念的建構過程。

富有實效的課堂教學,往往是多種教學策略的有機融合,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凸顯了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1、關注學生知識起點,有效激疑。

孩子對於分數的瞭解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因此在課的伊始,從學生熟知的分數入手,並藉助於這個可待定分數,不僅可以喚起學生對所熟悉的部分與整體關係的分數的回憶,同時又可類推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這種分數的出現,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和探究創設了問題情境,引起了認知矛盾衝突,有效的激活了學生思維和學習興趣。

2、把握教材設計意圖,探究釋疑。

縱觀整個章節的編排體系,真分數、假分數內容教材的編排意圖,除了讓孩子們瞭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跳出前面在分數認識中形成的“分數表示部分與整體關係”這一思維,形成分數也表示兩個量之間的份數關係,所以在讓學生感知如何用圓中的陰影來表示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有效的突破了單位“1”的限制,讓學生明白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其表示的具體量已超過了單位“1”,需要再增加這樣的一份,藉助於教師有效的引領,讓學生明白了單位“1”的大小、平均分成的份數與分數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再次強化了二者的重要性。之後,一個有效地設問,把誰看作單位“1”?充分估計到了學生認知上的'誤區,通過對比、觀察、辨析,讓學生深刻感悟到了同樣的圖形,單位“1”的不同,得出的分數竟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從而強調了單位“1”的重要性。至此,藉助於一波又一波的矛盾衝突和問題情境,在無疑—有疑—釋疑中深化了學生思維,加深了學生對假分數意義的理解和體驗,增強了學生的思辨意識,有效的突破了難點。

二、重視數形結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教師注重了通過圖形語言揭示概念的意義和特徵。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藉助於圓形圖和數軸,將“圖”與真分數、假分數的特徵相對照進行解釋、分析和説理,使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感悟概念的意義和特徵,體會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中的便捷性、科學性的優勢。

三、練習設計注重坡度和梯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水平。

本節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第一個層次,基礎練習,主要是讓學生鞏固對真、假分數的認識。第二個層次,提高性練習,考慮到學生在數軸上描點是個難點,有意識的將它分解為幾個層次,先是判斷真、假分數,接着藉助於對單位“1”的認識引入數軸,然後讓學生猜測真、假分數在數軸上的位置,隨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描點。這個題目囊括了本節課相關的所有知識點,將它們有機地聯繫在了一起,同時進行了有效提升和難點的突破。第三個層次,開放性練習,首先是讓學生在繁雜的分數中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發現規律,接着讓學生接觸不確定因素:(a≠0),a<6時,是真分數,a≥6時,是假分數。(a≠0),a>6時,是真分數,a≤6時,是假分數。(a≠0、b≠0),a>b時,是真分數,a≤b時,是假分數。為的就是將學生思維不斷提升,從形象的呈現分數判斷到學生形成抽象的符號化思想。整個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由表及裏、由直觀到抽象,加深了對真分數、假分數意義和特徵的認識,建立了完整的分數概念。既有效地關注了過程性目標的達成,同時又將教師的“引”與學生的“學”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和對知識的建構。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3

xx省xx市實驗小學的xx老師執教一課,朱老師提出要“幫助學生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準確把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本質特徵”。課前朱老師做出這樣的思考:“學生怎樣才算真正理解了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首先要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經歷假分數的形成過程,感受並認同假分數產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其次,從學習基礎分析,當學生面對一個真分數時,已經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並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解釋。比如,可以從部分與整體(一個物體或一個羣體)的層面進行解讀,也可以理解為兩個量之間的一種關係,即一個量相當於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我認為,只有當學生看到一個假分數時,能利用已有的經驗從不同的維度去解讀它,對它的理解程度能與真分數等同了,才算真正實現了假分數意義的構建。”

筆者在課前調查中發現, 學生們對於分數的認識大致如此:講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可以用用分數表示。比如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子的2份可以用分數四分之二來表示。但是,學生的認知中還是趨向於認同分子小於分母的情形。這就是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之間現實的而又不可迴避的矛盾。那怎樣解決矛盾?

教學片斷: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四分之一嗎?

學生個性化畫圖。

教師和學生從四分之一開始,每一次增加一個分數單位,學生很自然也很順利地完成。

師:看着這5個分數,你有覺得誰最特殊呢?

生:四分之五。因為分子比分母還要大。

師:還有誰比較特殊呢?

生:四分之四。分子和分母一樣大。

師:像這樣子分子大於分母或者分子等於分母的分數,叫做假分數。

師:前兩天的學習我們對分數已經有了新的認識。你能在括號內填上自己喜歡的數,並畫圖表示這個分數嗎?

筆者在課堂巡視時看到了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選擇比4小或者等於4的數,並能正確畫圖表示.

可以看出,學生對於分數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即“學生認識到假分數在形式上與真分數是不一樣的,但其實質都是分數單位累加的結果。”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4

這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初步建立了分數的概念之後,引導學生利用對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認識,通過學生熟悉的塗色表示分數的活動,運用類比推理得到四分之四、四分之五這樣的假分數,並通過例3的教學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假分數的感知。然後通過説理和討論,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

在練習第39頁練一練第1題右邊第3幅圖時,有些學生認為塗色部分應該用八分之七來表示,這時我讓不同見解的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通過討論明確圖中是把一個長方形看作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四分之一,塗色部分有7個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七,這樣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完成對分數概念表徵的修正和調整,又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發展數學思考。

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學反思5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分數的意義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教學內容將進一步加深並鞏固學生對於分數意義的理解,為今後學習帶分數、比較分數大小和分數加減法奠定基礎。

因為真分數和假分數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概念的形成是認識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在對事物感知和分析、比較、抽象的基礎上,概括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在概念教學環節中,我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了“塗色——描述——觀察——再描述”這一系列過程,用摺紙和塗色的方式表示出分數,學生在動手操作、主動參與中潛移默化地複習分數的意義,深化了“平均分”的認識;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切實感知了列出的幾個分數和單位“1”之間的關係,為真假分數概念的理解做好鋪墊,使真假分數的內涵和外延得以顯現。訓練學生表達對於分數意義的理解,突出將誰看為單位“1”這一難點。在説理過程中,雖然學生的發言展現出認知的矛盾,但在師生的交流中學生逐漸明晰用圖形表示假分數的方法,學生對於假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加深,使得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概念呼之欲出。整個片斷,教師為學生安排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習數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充滿交流和碰撞、有着鮮活感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