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新課程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65W

 2001年,教育部頒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正式啟動了中國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到現在已經過去十三個年頭了,在這十三年中,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不少的問題。但就語文課程改革而言,問題集中表現在實踐與理論、工具與人文、課改與考改、學生與教師、傳統與革新等方面的矛盾與衝突。這些矛盾和衝突有很大一部分都和處於一線的中學語文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有較大的關係。其根本矛盾在於現有教師隊伍的素質與新課程對當代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之間差距還很遠,二者之間的差距導致在實際的教學中,實踐和理論之間形成較大的裂隙。

新課程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求

因此,培養可以較好地承擔語文新課程的優秀語文教師,成為新課程改革繼續推進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未進行課程改革之前,對語文老師也是有素質要求的,但在語文課程改革之後,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語文課程改革要求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一些符合時代需求的、新的素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不斷更新的專業知識

新課程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從課程層面來説,中學語文教師應具有紮實的語文學科知識,也即語文的本體性知識。包括語言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理論、相關文化知識等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內容、課程資源等語文課程知識。這是從事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從理論層面來説,中學語文教師應具有語文教育理論方面的知識,也即語文教學的條件性知識。主要包括語文教育心理學知識、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等。從實踐層面來説,語文教師職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把自己的學科知識轉化為與學生原有知識相聯繫的實踐性知識。這些實踐性知識如教學經驗、教學風格、教學智慧等,對教師從新手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新課程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的需求也是與時俱進的。如果一位語文教師知識更新意識淡薄,那麼他的基礎知識就會陳舊,教育理論就會貧乏,知識體系構成和語文教學也肯定不會很理想,難以適應語文課程的改革。甚至,這樣的教師連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都很難勝任,更不用提在新課程中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育知識的創造者了。如果一位語文教師有非常強烈的知識更新意識,他就會在課程改革中努力的與時俱進,及時學習和了解語言學、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努力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可供利用的教學資源;時刻掌握語文課程改革方面的新動向,熟悉語文教育理論方面的新發展,努力用這些新的知識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

二、紮實創新的專業能力

對語文教師而言,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其實就是將語文知識內化、然後再外化,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技巧傳遞給學生的能力。然而,語文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變化,面對新的教學要求,很多老師都意識到了自己專業能力的不足和對新課改的不適應,甚至有的老師覺得“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該如何教語文了”。那麼,具備怎樣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紮實的專業能力,一方面是創新的專業能力。

紮實的專業能力是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駕馭教材、瞭解學生、設計教學等語文備課能力;組織教學、運用教具、教學應變等語文施教能力;對學生成績進行考核和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等語文考評能力。

但是,具備這些能力還不能夠完全勝任語文新課程的要求。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等。這些理念的落實要求語文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體現在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上,則要求語文教師要具備創新的專業能力,也即語文教師要始終以創造性的精神對待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努力嘗試在語文教學的方法、內容、過程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創新。例如,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師應該依此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改變原來單純的歸納或演繹的講解方式,探索“情景創設”、“協作學習”等新型的教學方法等。

除了對語文教學方法、內容、過程等方面的創新外,語文教師創新的專業能力還包括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能力。傳統語文教學的着眼點多在於學生的“接受”、“繼承”和“積累”,忽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研究。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要走出傳統語文教育的誤區,多探索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有很多種形式,比如設置一個想象的話題環境和思維平台,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也需要教師的不斷挖掘和創新。

三、以科研促教學的專業發展意識

在長期重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當教學不再具有新鮮感和挑戰性,就會變成例行公事,教師也會在日復一日的教學中對教學日漸厭倦,導致自我思考意識的鈍化,自我發展意識的.萎縮,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到最後還會產生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職業危機感。

怎樣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壞的局面呢?最好的辦法是:在教育活動和教學生活中,促使自己不斷的思考、反思和總結,“邊教學,邊研究;邊研究,邊教學”。在教學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然後再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在教學實踐中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努力保持不斷超越自我、發展自我的狀態,努力成為教育實踐的研究者和創造者。

新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教師要做“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但實際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和科研的意識欠缺,懼怕變革,不重視教學經驗總結,不撰寫教學科研論文,更不知道如何從教學反思與科研中獲得實踐性知識充實、發展自己;一些教師對教育科研的理解有偏差,認為教師的首要工作是教學而不是科研,教學的核心是上好課,教育科研應該是專家或研究人員的事;還有一些教師因為工作繁忙、理論欠缺,而對科研產生排斥心理,甚至懷疑教師研究的能力。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的角色意識還沒有完全轉變,沒有意識到教師其實是教育知識的生產者、研究者和創造者,也沒有意識到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

可以説,以科研促教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好途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努力通過教學研究解決問題,從而獲得作為教師的愉悦感和幸福感。許多優秀的教師也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教育專家的。

四、合作、溝通、對話的教育教學態度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新課程的實施其實就是教育秩序的重建。在新的教育秩序中,合作、溝通、對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的追求目標。對於當代中學語文教師而言,擁有合作、溝通、對話的教育教學態度,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

教師之間的合作、溝通和對話。傳統教師彼此之間溝通很少,大都過着“自給自足”的“單幹”生活,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學生,靠自己的力量解決課程中的種種問題,甚至保留自己的絕活,互不交流和溝通,可謂“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在教學改革的要求下,教師之間不能再維持原來的“單幹”生活,必須通過與別的教師的合作、溝通、對話,才能超越個人的侷限,只有將教師之間的關係從個體之間的競爭關係轉變為積極的夥伴關係,才能在教師之間形成一種合作開發課程資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真正促進語文教學改革。

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溝通和對話。在沒有課改以前,教師與學生的家長溝通是比較少的,彼此孤立。而在新課改全面實施的今天,為了保障新課改的順利實施,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把家長看作重要的教育資源,努力實現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主體應該是教師,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對話,消除分歧、統一認識,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甚至還可以共同開發家校合作課程,通過家長引導學生的課外閲讀。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溝通和對話。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的問題,而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要將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這兩個過程相統一。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努力構建民主、平等、互動的新課堂。這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全體的參與、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則意味着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和分享。

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溝通和對話。在傳統教學中,主要依賴教師的講授,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新課標要求教師切實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啟發,共同探究,共享學習資源、相互取長補短。如合作蒐集資料、合作制訂學習方案、相互交流學習經驗、互相評價等。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