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1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6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精選15篇

大班科學教案1

教學意圖:

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把吃剩的蟹殼帶來,他們説: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着強烈的興趣。為此我設計了這次活動《螃蟹》。為幼兒提供進距離接觸螃蟹的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教學目標:

1、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

3、勇敢探索,積累生活經驗。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使幼兒掌握一些螃蟹生活基本常識。

教學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料箱,四隻大塑料箱。

3、夾子、筷子、手套每人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教學過程:

1、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裏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麼?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今天我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着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師:玩得快樂嗎?(快樂)

師: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師: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裏,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7、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這個活動中我們為幼兒創設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以蟹螯為切入點,以蟹螯的功能為主線貫穿整個活動。活動中讓幼兒與同伴盡情的觀察與交流,讓他們與材料進行充分的互動,讓幼兒真正的成為活動的主人。而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抓住他們的興趣點,適時的點撥引導,這樣才能激起孩子持續的探究慾望,發現有價值的探究點。

教學點評:

整個活動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小百科:絕大多數種類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區,也有一些棲於淡水或陸地。它們靠母蟹來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會產很多的卵,數量可達數百萬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

大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瞭解小汽車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行駛的情況,知道過大的斜坡,會使汽車翻掉。

2、通過實驗記錄養成幼兒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3、培養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三人一組、板、積木三塊。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1) 與幼兒討論小汽車在什麼情況下能夠跑的有快又遠。

(2) 介紹記錄方法。

2、幼兒進行操作。

3、討論操作結果。

教師:大家看了活動,很有收穫,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我們邊回顧邊交流好嗎?

楊:先説説設計這次活動的起因。現在的孩子不論男孩女孩都有小汽車,都玩過小汽車。從他們擁有的汽車檔次來説有遙控的、裝電池的賽車、最差的也是回力車。車有很多玩法卻很簡單。在玩得過程中也沒有得到多少知識經驗。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引起幼兒開動腦筋去玩,同時獲得有關汽車、摩擦力、慣性等方面的經驗。養成記錄總結的習慣。

活動回顧:師生進行討論

教師和小朋友進行討論怎樣使我們的小汽車跑得又快又遠。

生1:用力推小汽車就跑的又快又遠;

生2:在斜坡上小汽車跑得又快又遠。

教師:孩子討論的氣氛特別熱烈,情緒高昂,師生互動起來。

楊:因為,我覺得這個活動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有話可説。在和幼兒課前非正式活動的討論中,幼兒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這一活動內容的已有認識。現在,所研究討論的問題正是幼兒自己提出的,也是幼兒很想了解的。

教師:這正是體現了您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善於發現幼兒感性趣的事物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活動回顧:介紹記錄方法,嘗試記錄

請小朋友把汽車跑得情況記錄下來。

師:沒有到紅線的在紅線上打 √ ,沒有到綠線的在綠線上打 √ ,超過綠線的在紅旗上打 √ 。這個 × 表示什麼呢?請小朋友猜一猜。如果這次翻車了,就要在 × 上打 √ 表示翻車。介紹積木的排列方法與記錄結合起來。 紅線 綠線 紅線 綠線

<<<123>>>

教師:説實在的大班小朋友第一次嘗試記錄,大部分就能記錄,很不簡單。

楊: 介紹表格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我在介紹的次序上做了簡單的調整,從第二格紅線開始講起,逐步分析符號的意義,在和幼兒一同分析了前2格符號的意義後,讓幼兒猜猜x符號的意義,增加了遊戲的氛圍也調動了情緒。特別是最後介紹圓圈的意義,運用排除的方法,帶幼兒一次一次分析,幫助幼兒尋找最適合最正確的意義。這樣幼兒的印象比較深,比較清晰。在第一次表格(較難)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更符合幼兒的水平。因此,效果較好。

教師:一定要向您學習,學習您以孩子為中心的工作方法。因為第一次活動時,您發現了圖表有問題,馬上就進行了第二次修改。雖然部分孩子掌握的不盡如人意,導致我們老師對記錄方法產生不同的意見。從這次活動中,我們發現只要從實際出發,挖掘孩子的潛力,就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再創造。

教師:您現在覺得使用這張圖表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嗎?

楊:還有不足,橫線標記,想改成豎線標記

活動回顧:幼兒進行操作

幼兒實際進行操作,教師在每組分別指導孩子,並且隨時提醒幼兒記錄,有問題時互相交流,使每個孩子都充分的活動。

教師:孩子們玩盡興了嗎?願意跟您回來進行討論嗎?

楊:我覺得幼兒玩得很盡興。因為,我給了他們充分的實驗時間,大約有20 分鐘。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打斷過幼兒的活動 。我給了他們活動時的自由空間包括活動空間和心理空間。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意外(沒有考慮的)情況,我都沒有給予否定或不理睬。始終是充滿鼓勵地説:“你可以試試”“再去拿一張記錄表”“給你換一輛小汽車。”我始終認為教師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引導、激發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努力解決問題才是科學實驗活動的最高目標。即便這個問題是教師自己也沒有想到的。也不知道答案的。

教師: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您並未生硬幹預,而是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兒學習的行列中去,成為幼兒忠實的有能力的夥伴,與孩子一起探索、假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本身就是一種互相學習。我想我們老師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活動回顧:集體交流

教師和幼兒一起觀看記錄圖表,讓幼兒指着自己的記錄圖表,説説在幾塊積木上跑的最快最遠。

生1:我是在搭第三塊積木時,車跑得最快。

生2:我是在搭兩塊積木時,車跑得最快。(這種回答最多)

師:如果你們是小司機,喜歡在很高的斜坡

上開車嗎?

生:喜歡。

師:翻車也不怕嗎?

生:(情緒高漲)不怕。

師:我們大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可是從很高的斜坡上掉下來會摔死的,車也會摔壞的。如果你出車禍,爸爸媽媽回傷心的,希望你們珍惜生命,不要在很高的斜坡上開車。

教師:這一段交流促使孩子回顧、比較、梳理深化了記錄活動,激發了孩子參與本次活動的熱情。

楊:在幼兒充分操作、記錄的基礎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結果進行小結。是希望幼兒把實驗中的感性認識上升成理性的認識。用科學的方法推翻課前的假設——坡子越高車子跑得越快。並能把實驗中獲得的經驗運用到自己今後的生活動中。

教師:您是否設計了後面的環節“在很高的斜坡上開車……”

楊:幼兒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我的宗旨,尊重不等於贊同。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幼兒的勇敢精神。再引導幼兒珍惜愛惜生命,進行安全教育。這也是符合新綱要中的整合教育精神。把健康教育自然地結合進科學活動。

教師:您在評價時,沒有因為孩子們未按自己的思路回答問題而打斷或不予理睬幼兒的講述,而是引導幼兒珍惜愛惜生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科學教育活動中。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鑑。

楊:雖然有這個意識,也進行了嘗試,但畢竟這是公開課中的意外情況,還是擔心話題跑得太遠,求穩的心態還是有的。

教師:其實您還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如果出車禍了,爸爸媽媽會怎樣?老師同學會怎樣?這又是一個生成活動的好題材。

活動回顧:教師的體態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的語調平穩,手勢不多,隨着內容進行有張有弛。請小朋友回答問題時,教師的手勢作邀請狀,而且不停地用手撫摩孩子讓他們平靜下來。

教師:您的手勢運用的特別好,使孩子能感受到愛、尊重。這充分體現您尊重幼兒、平等的對待幼兒的態度。

楊:課堂氣氛很熱烈,幼兒經過充分的實驗,都有很多信息想和老師、小朋友交流分享。這時請幼兒回答問題,點名已不能控制局面,因此,用幅度較大的手勢,被請到的幼兒知道這請我。不知你們注意了沒有,在我身邊特興奮的幾個,我不聽地摸他們的頭提示他聽聽別人的意見。

大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的:

1、發現動物為了生存而採取的幾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2、萌發探索動物奧祕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故事《隱身妙招》。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傾聽故事《隱身妙招》。

1、師幼一起傾聽故事。

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隱身妙招》,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對了,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裏説了什麼?故事裏有些什麼動物?

2、教師:聽到了故事裏有些什麼動物?

教師結合孩子的回答小結:故事裏有大老虎、枯葉蝶,蜥蜴,青蛙。

3、教師:老虎來了,小動物們都躲到哪裏去了?為什麼老虎找不到他們?出自:大;考。吧"(引導幼兒説説這些動物的防身妙招。這些動物用了一種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幼兒回答:躲起來。

教師小結:對了,它們都躲起來,隱身。因為它們身上的衣服和周圍環境的顏色很像。讓自己身上的顏色變得與周圍環境接近,把自己躲起來,讓老虎發現不了自己。)

4、結合圖片觀察與比較:看看枯樹葉上有什麼?枯葉蝶。(原來枯葉蝶同枯樹葉一模一樣)草叢裏有誰?青蛙(原來綠綠的青蛙躲到了綠綠的草叢裏)你們能看出蜥蜴在哪裏嗎?在泥土上(蜥蜴的皮膚和泥土的顏色是一樣。)所以老虎找不到這些小動物。

二、防身絕招。

1、教師:原來,動物們都非常聰明,除了這些動物,你知道動物還有哪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幼兒自由説,如變色龍、狐狸、壁虎、烏龜、刺蝟。)

2、教師小結: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啊,聽説森林裏的小動物每個都有自己的防身絕招,你知道變色龍、狐狸、壁虎、黃鼠狼自我保護的方法嗎?現在我們去聽聽小動物的介紹吧!

教師: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扮演各種動物的聲音:如變色龍——變色,啦啦啦,我是神奇的變色龍,我身體的顏色能變,敵人來了我不怕;狐狸——裝死,要是我遇到敵人,我會馬上往地上一躺,來個裝死,誰也不會吃掉我這隻死了的狐狸(出示負鼠,負鼠也是裝死)壁虎——斷尾,我是壁虎,我遇到敵人我的尾巴會斷掉,敵人就不敢碰我了。黃鼠狼——臭氣味,哈哈,我要是遇到敵人,我會發出臭氣味,敵人聞到臭氣味就不敢靠近我了等等。

小結:小動物們很聰明的,想了許多辦法來保護自己,有的————有的————等。它們真是能幹的小動物。

3、遊戲:對錯。

教師:現在我要考考大家有沒有記住這些小動物的防身絕招,老師出示各種動物圖片,請你們舉手回答是誰?是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的?

三、自我保護。

1、教師:動物們都有保護自己的好方法來躲過危險,那我們小朋友在活動、遊戲中,是怎樣保護好自己的?——幼兒討論、交流。

2、教師:今天我們學到了一些動物的防身絕招和保護自己的方法,相信我們會變的更聰明。在活動、遊戲中,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保護好自己。

反思

計算機技術、互聯網使得教學活動突破時空的限制,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結合在一起,正由於這樣的優勢,計算機技術作為主要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正逐漸發揮出它的巨大作用,它的參與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活動過程更加生動有趣。

由於幼兒自身特點——識字不多、知識面窄,他們獲取知識的途經是比較單一的,往往是從父母、電視為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長的知識面也是有限的。這樣就很難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知識量,影響了幼兒的發展。而互聯網是一個信息資源系統,它藴含着我們所需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資源,包羅萬象。孩子們可以和家長一起從網絡上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識,這樣,在查找的過程中,孩子們和家長都從中學到了許多、許多以前不瞭解的知識。這大大地豐富了幼兒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使他們的知識面更為廣泛,也為教師的活動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探索的慾望。

大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網狀物品的作用及其應用情況,並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述。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活動準備

1、圖片--手球 乒乓球2 網球2

2、收集的各類網狀物品若干(如窗紗、菜罩、蠅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網、網兜、捕蟲網、髮網等)。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這是什麼?(蜘蛛。)

它們在幹什麼?

(織網、捕捉昆蟲。)

2、蜘蛛是怎樣用網捉蟲的?

(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觀察或經驗講述。)

二、討論交流

1、教師:蜘蛛網的用處真大,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網或像網的東西,

你們找到這些東西了嗎?在哪裏找到的?

2、請幼兒用完整的語言介紹自己看到的網狀物品。

啟發幼兒:

-媽媽的衣服像網

-裝西瓜的袋子是網狀的

-足球門像網

-乒乓球桌的中間有網等等。

3、集體討論網狀物品的作用。

教師:這些東西為什麼要做成網狀的?做成網狀有什麼好處?

教師小結:有的是為了美觀,有的是為了透氣,有的是為了讓人們看得更清楚等。

三、瞭解網狀物品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1.觀看

-兒童公園的網狀跳跳牀

-電扇上的安全網

-空調上的防塵網

-洗衣機裏的濾網

-圍牆上的鐵絲網

-網狀保安窗、紗門、紗窗、各種球網等。

2.引導幼兒説説自己平時看到的網狀物品,並説説它們的作用。

四、設計各種各樣的網

1.教師:如果請你設計,你想做一張怎樣的網,用來幹什麼?

2.幼兒在紙上自行設計各種用途的網或網狀物品。

3.小組交流所設計的網狀物品及其用途

如捕捉動物的網,用作遊戲的網,用於日常生活的網等。

大班科學教案5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發展依賴於生存的環境,幼兒每時每刻都在與環境發生交流,環境是幼兒發展的資源,幼兒只有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獲得發展。”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資源的不斷開發和浪費的日益嚴重,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已成了不爭的事實。如何讓幼兒從小樹立起環保的意識,增加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呢?我利用幼兒日常熟悉的垃圾生成教育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通過認識各類生活垃圾,瞭解哪些是可以循環再用,並通過分類操作,更好地瞭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培養了環保意識,達到玩中學,玩中做的目的,從而真正發揮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活動目標:

1、知道垃圾與生活的關係及回收垃圾的作用。

2、嘗試給垃圾分類。

3、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收集來的礦泉水瓶、可樂罐、塑料袋、廢舊電池、果皮、廢紙、樹葉等廢棄實物或照片。

2、做紙漿的工具、三個垃圾桶、白色卡紙和水彩筆。

3、有關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相關圖片和影像資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題。

1、教師:“什麼是垃圾嗎?環衞工人為什麼每天都要清掃垃圾呢?”

2、幼兒自由結伴討論。

教師:“如果我們的周圍都是垃圾,生活會變得怎麼樣?我們應該怎麼辦?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處理垃圾?”

教師:“今天,我們撿來的垃圾應該怎樣處理呢?為什麼?”

二、瞭解不同垃圾的腐化及再利用。

1、介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教師:“我們可以怎樣給垃圾分類呢?”

教師:“像塑料製品、玻璃、金屬、紙製品這樣還可以利用的垃圾叫作可回收垃圾,像腐敗的菜葉這樣沒有用的垃圾叫作不可回收垃圾。”

2、認識有機垃圾。

(1)教師:“菜葉等垃圾腐爛後會有什麼用?”

(2)學習詞彙:有機垃圾。提問:“還有哪些也是有機垃圾?”

(3)看影像資料(一):回憶菜葉的變化,瞭解菜葉等垃圾在土中會腐爛,這些垃圾可以慢慢變成肥料,讓其他植物長得更好。

3、認識有害、有毒垃圾。

(1)看影像資料(二):觀察塑料袋的變化,並與菜葉的變化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塑料袋不會腐爛,只會越積越多污染環境,動物不小心吃了會有危險,我們把這些垃圾叫‘有害垃圾’,所以要儘量不用或少用這些東西,以保護環境。

(2)教師:“我們小朋友都知道還有一種垃圾有毒,是什麼?誰來説説廢電池對我們有哪些危害?”

(3)看影像資料(三):瞭解廢電池的毒害,知道廢電池要作特別處理。

教師:“廢電池是有毒垃圾,亂扔能使一大片的土地不長莊稼或污染水源,我們要把它進行單獨回收,專門處理。

(4)經驗擴展:“還有哪些垃圾是有害垃圾?”

4、觀察“做紙漿實驗”,認識可回收垃圾。

(1)提問:“老師是怎麼做的?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結:紙可以做成紙漿再造出新的紙,紙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叫 ‘可回收垃,圾’,學習詞彙:‘可回收垃圾’。

三、垃圾分類。

1、看影像資料(四):垃圾分類、回收的錄像片段。

提問:“垃圾車把垃圾送到哪裏去了?垃圾回收後可以製成哪些新的產品?”

2、認識“回收利用”標記。

(1)出示“回收利用”的標誌,讓幼兒根據圖意猜測該標誌的含義,並説説在哪些地方看到過這一標誌。

(2)講解“回收利用”標誌含義。

提問:“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為什麼?”(紙、玻璃瓶、易拉罐、礦泉水瓶等經過加工處理,可以製造出新的產品。)

(3)啟發幼兒設計“不能回收利用”的標誌圖。

提問:“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為什麼?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垃圾?”(焚燒或深埋。)

(4)將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圖片按可以回收利用與不可以回收利用分成兩類,教師檢查幼兒分類情況。

(5)教師小結:如果我們能回收利用這些物品,就能淨化環境,保護資源。

3、引導幼兒將垃圾分類。

(1)教師:“怎樣才能讓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地處理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2)遊戲:看誰做得對。教師説出某一垃圾的名稱,如果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幼兒就做形似的動作;如果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做形似“X”的動作。

(3)出示貼有標誌的三隻垃圾分類裝桶(可回收、不可回收、廢舊電池回收),請個別幼兒將垃圾按標誌分類。

(4)組織幼兒戴上手套清理北京市的垃圾,並進行分類。

四、 學習製作垃圾標記及分類垃圾桶。

(1)出示垃圾桶,提出製作標記來區分垃圾桶。

教師:“老師這兒的垃圾桶都一樣怎麼辦呢?我們該做什麼樣的標記呢?”

(2)幼兒分組進行設計垃圾桶標記,在白紙卡片上畫標記。

(3)展示各組幼兒設計的標記,請幼兒介紹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標記。

(4)教師給每組幼兒提供垃圾桶,請幼兒粘貼標記。

(5)師幼共同欣賞彼此設計的標記並説出其含義。

(6)欣賞兒歌:

小朋友 講衞生 廢棄物 不亂扔

歸好類 可再生 節資源 保環境

活動延伸:

1、將垃圾分裝桶放在活動室的一角,督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分類處理垃圾。

2、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向父母宣傳垃圾分的意義,做個“環保小衞士”。

活動評析: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幼兒知道了更多關於垃圾的知識,瞭解了不同垃圾的處理方法,同時學會了簡單的分類。活動中,運用的錄像和實驗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幼兒的思維積極,發言大膽,而分組教學給了幼兒更多的發言機會。垃圾分類標誌圖的設計更給了幼兒主動參與及繼續思考的機會,教學效果較好!

大班科學教案6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藉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對於孩子來説,活動結果的獲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勘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樑、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麼啄破蛋殼的?

(2)啟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於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麼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於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並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並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2)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麼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

(1)啟發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麼樣的建築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並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已有較強烈的尋求問題答案的意願,但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原有的經驗會受到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就要尋找合適的媒介物來成為連接幼兒原有水平與潛在能力之間的橋樑。在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藉助了蛋殼這樣一個幼兒熟悉的物品,利用蛋殼凸面受力和拱橋橋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點,讓幼兒把在蛋殼受力實驗中獲得的經驗自然地遷移到拱橋上去,從而弄清拱橋受力大的原因。

大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輕鬆地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 固體 液體;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區分液體和固體,知道液體和固體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準備:

1、把教室的一個角打扮成超市的樣子,裏面投放食物【醋、醬油、礦泉水、油、石頭、木塊、蘋果、梨、積木、餅乾、麪包、蠟燭、糖、鹽】

2、人均紙、筆一份。

活動過程:

1、認識物體的倆種狀態——液體 固體。

A、小朋友,今天天氣好不好?老師帶你們去我們學校的超市走走吧!【聽音樂進入活動室的區角部分】

教師有意拿瓶水,讓幼兒觀察水的形態,晃一晃它會流動,它沒有固定的形狀。所以只能裝在瓶子裏,它倒在杯子裏就是杯子的形狀。

教師又有一拿了一箱積木,取出一塊來,摸一摸,捏一捏,讓幼兒仔細觀察,積木各自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狀,大小也不會變化。

B、教師小結:有一定形狀還有一定大小【大小不會變的】這種物體叫做固體。它們的狀態叫做固態。如;石頭、梨、金屬。沒有一定形狀【形狀會改變】。有一定的大小這種物體叫液體,它們的狀態叫液態。如:水、酒精、油。

2、區分液體和固體。

A、小朋友我們幫幼兒園的超市重新理理貨吧!將是固體的物品放在左邊的貨架上,將是液體的物品放在右邊的貨架上。

B、鑑別對錯,將其中理好的一部分讓幼兒辯別是固體還是液體,並將擺錯的確認後,教師加以重擺,鞏固幼兒對液體與固體的區分

3、瞭解固體和液體可以相互轉化。

小朋友有些東西常温下是固體,經過高温會變成液體。我們買些實物回活動室試驗一下吧。【聽音樂坐回自己的位置。

A、試驗一:將蠟燭點燃,然後傾斜滴在紙上會變成水成了液體。

小結:常温下蠟燭是固體,經過高温熔化變成液體,滴下後温度又恢復到常温,所以蠟燭液體又變成了固體。

B、試驗二:將糖倒入温水中晃一晃,糖會全部化在水中變成糖水,變成液體。

小結:糖是固體通過放入温水它會熔化到温水中成了液體。

C、試驗三:拿一根雪糕在教室中放一段時間後變成了雪糕水成了液體,提問幼兒將這些雪糕水放入冰箱中又會變成什麼?

小結:雪糕在冷凍的狀態下它是固體,在常温下它就會變成液體。

活動延伸:

小朋友有時固體可以變成液體,液體可變成固體,快把你知道的畫下來吧!

大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祖國各地風光雪景和家鄉冬天的迷人景色,知道冬天的特徵。

2、通過探討冬天“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和“冬日疑案”的告白,指導幼兒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體驗。

【活動準備】

冬爺爺頭像一個,關於冬天的圖片,故事視頻,彩筆,青蛙、蛇、烏龜、刺蝟動物圖片若干,玻璃杯、玻璃片若干,熱水。

【活動過程】

(一)冬天來了

1、教師問幼兒,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天)

2、冬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但是冬天到底在哪裏呢?前段時間,老師佈置大家開展尋找冬天的活動,現在,我們一起來説説冬天,找到了嗎?(貼冬爺爺頭像)

(二)尋找冬爺爺

1、冬爺爺來了,你們看,他從北到難經過了哈爾濱、來到東北、來到黃山、來到玄武湖(展示圖片)冬爺爺帶來了多美的景色呀!

2、冬爺爺也來到了我們家鄉,你們有沒有發現冬爺爺已經來了?

3、介紹我見到的冬爺爺。

4、教師提出問題。花草樹木有什麼變化?天氣和氣温又有什麼變化。出示圖片,讓幼兒進一步的瞭解周圍 的變化。

(三)、欣賞關於冬天的故事

1、看圖讀故事

黑貓警長是破案專家,這一次他又接到了報案,看看發生了什麼事?

2、看故事視頻。

3、我們一起來當黑貓警長的小助手。

討論:(1)《冬日疑案》中有哪些“?”(2)你能回答這些“?”嗎?(3)想想怎樣“破案”?

(四)塗色——尋找“失蹤者”

1、指導幼兒按要求完成塗色,看看發現了什麼?

2、討論:(1)冬天裏青蛙、蛇、烏龜、刺蝟等一些動物為什麼要躲藏進洞裏?

(2)什麼叫“冬眠”?

(3)你知道哪些“動物怎樣過冬”的知識?

(五)巧破“白氣”之迷

1、過渡:看來這次不是“一隻耳”乾的壞事,那他嘴裏的白氣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

2、按組分發玻璃杯、玻璃片,教師分組倒入熱水,學生觀察。

3、考考你:想一想,為什麼玻璃片上有水汽?

教師小結:冬爺爺給我們帶來了“十萬個為什麼”,只要我們小朋友能帶着“?”去多觀察就能尋找到答案。有些問題,我們還可以採用像剛才小實驗那樣的方法,來驗證和揭示生活中的問題,這些都是探究問題、學習科學的好方法。

大班科學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孩子們瞭解物體放到水中有沉浮現象。

2、培養孩子們對自然現象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3、培養孩子們的細緻觀察能力。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重點難點

1、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小朋友們知道水有向上託物體的力(浮力)。

2、難點是漂浮的物體在一定情況下也能下沉。

活動準備

能盛水的傢俱(如:盆、桶等)並加滿水,小皮球、小石頭、幹木塊

活動過程

1、讓孩子們輪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師先讓孩子們將小皮球放在盛滿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後叫他們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讓孩子們感受水有把球向上託的力,再把手鬆開,小皮球馬上浮到水面上。問孩子們:小皮球被我們按到水底,一放開手小皮球為什麼自動浮起來?我們按小皮球的時候手有什麼感覺?小朋友都説:手被彈開的感覺。結論:這是水中有浮力。

2、讓孩子們把石頭和幹木塊分別放入水中,觀察沉浮情況:石頭很快沉到水底,而幹木塊卻浮在水面上。提問孩子們:為什麼石頭沉到水底,而幹木塊又浮到水面上?結論:石頭重,容易下沉;而幹木塊輕,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讓小朋友們説一説,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學到了什麼。

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幼兒園大班的科學常識課,主要通過實踐來了解,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讓他們更好的感覺到學科的樂趣,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使他們樂於觀察、樂於嘗試,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2、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的加入到活動中,可以很好的從各個角度發現問題。

3、在今後做活動要準備多些設備,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做,讓他們對學習感到興趣。

4、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將會將實驗物品換一換,再讓它們嘗試更多,孩子們更深一步瞭解沉與浮。

小百科:力指物體在流體(包括液體和氣體)中,各表面受流體(液體和氣體)壓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知道動物會用保護色、盔甲、逃跑、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初步理解"仿生學"的含義。(活動重點)

2、在交流、分享動物自我保護本領的基礎上,能知道人類從動物的一些特徵中獲得啟發進行的發明創造。(活動難點)

3、萌發對動物奇特的保護自己方法的好奇心,體驗探索動物世界奧妙的樂趣。

4、進一步培養幼兒大膽表達及探索動物祕密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利用保護色、盔甲、硬刺等方法保護自己的動物圖片。

(2)動物和由其得到啟示所發明物品的操作卡片,每兩個個幼兒一份:鳥、刺蝟、公雞;飛機、叉子、烏龜、坦克、鬧鐘、鯊魚、潛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交流活動,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你和家人都一起觀察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領呢?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們會怎樣保護自己?(誰大膽起來説一下)

2、幼:我知道烏龜的本領,它遇到危險可以把頭縮到龜殼裏……

3、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幼兒所知道的動物出示相應的圖片,師幼一起觀察。

二、出示常見動物的圖片,瞭解動物自我保護的本領。

1、教師分別出示(蝴蝶、青蛙)的圖片,並提出問題:小朋友們,蝴蝶和青蛙平時都生活在哪裏啊?(花叢、陸地)它們會用什麼方法保護自己呢?(身體的顏色)師:寶貝們説的真不錯,它們身體的這種顏色叫保護色,蝴蝶很漂亮,它身上的顏色飛在花叢中就像花兒的顏色比較相似;青蛙身體上是綠色的,它在陸地上抓害蟲時不易被敵人發現;所以説蝴蝶和青蛙的自我保護方法就是利用保護色,用自己身體上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2、教師依次出示烏龜、兔子、刺蝟等動物圖片,讓幼兒瞭解它們可以用盔甲、逃跑、硬刺的方法保護自己。(教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大膽發表見解)

3、教師小結:在大自然中,無論是生活在哪裏的動物它們都有保護自己的本領,有的動物油保護色,有的動物有盔甲、硬刺等,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自我保護的方法。

三、通過聯想、操作,知道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得到發明創造。

1、教師出示坦克圖片,引導幼兒猜測這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並説出理由。師:寶貝們,它是根據什麼動物設計的?(烏龜)為什麼?

2、再次出示潛艇和裝甲車等的圖片,讓幼兒想象:根據這些小動物的本領,人們可以發明什麼?(鼓勵幼兒大膽交流猜想)小結:原來在動物界中,它們有這麼多的特殊本領啊!人們通過烏龜的硬殼發從製造出坦克,裝甲車。蝶的保護色中發明創造了迷彩服,這樣迷彩服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就不易被敵人發現了;從青蛙游泳的姿勢中,發明了蛙泳,成就了很多運動健兒的蛙泳技能。

3、幼兒每人一盒操作盒,盒裏裝有小動物和根據動物本身發明的物品,請幼兒幫它們配對,並大膽説明配對理由。

(公雞-鬧鐘,鳥-飛機,刺蝟-叉子)小結:讓幼兒理解"仿生學"的含義,人們看到了會飛的鳥,發明了飛機;根據蝴蝶的顏色,發明了迷彩服;根據刺蝟堅硬的刺,發明了叉子;這些發明創造都是模仿了動物本身特殊本領發明的,這種技術就叫"仿生學"。所以説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動物,動物的存在給人類很多啟發,才能發明出這些對人們有用的東西。讓人們的生活很方便、很快樂,我們也要愛護這些小動物。

四、引導幼兒想象還有哪些動物有特殊本領學習,結合"仿生學"的含義大膽猜想可以發明什麼物品,並討論交流自己該如何保護動物。(體現情感目標)

1、師;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知道了這麼多小動物的特殊本領,除了這幾種常見的你還知道哪些?它們可以啟發人們發明什麼呢?

2、師;小動物這麼有用處,那你該如何保護它們呢?(教師可隨時引導)3、教師小結:我們人類從動物身上學到了這麼多本領,發明了這麼多有用的東西,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它們,保護它們,和小動物和諧相處,不去傷害它們。

活動延伸:

活動區時,請幼兒在美工區將認識的動物及根據它們本領發明的東西用表徵的方式畫下來,張貼到主題牆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後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大班科學教案11

【活動目標】

1.認識毛豆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2.能動手剝毛豆,鍛鍊幼兒的消極小肌肉運動。

3.學會由外到內的觀察毛豆,並用完整的話語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

4.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6.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帶莢毛豆4筐、一個空盒子;兒歌(毛豆)

【活動過程】

導入:直接呈現毛豆

1.師:毛豆長得什麼樣子?毛豆像什麼?用手摸一摸,毛豆上面有什麼?

2.師:小朋友們猜一猜,毛豆莢裏面會有什麼?

3.師:你們想不想知道,裏面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

4.師:我們一起來看看裏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老師先示範,再請小朋友們來操作,探索毛豆莢裏面的樣子。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現毛豆莢裏面有什麼?是什麼樣子的?

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剝毛豆莢認識了毛豆朋友,知道了毛豆是綠色的,小小的,長得圓圓的,每個毛豆朋友都有一個綠色的小房子,上面還有還有毛,大家相處的非常好。

活動延伸:

毛豆朋友還有哪些用處呢?小朋友們可以回家和家長探討一下,下次把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活動反思:

老師要將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個點,把它放大,從這個點引發出幼兒可以去思考探索的點。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能積極探索頂起紙板的有趣現象。

2、探索不規則圖形紙板只有一個能被頂起來的點,立體紙盒有很多個面,每個面都一個能被頂起來的點,提高手眼協調的能力。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套不規則圖形紙板、各種立體空紙盒、一根吸管。

活動指導:

(一)談話引入,引發幼兒回顧經驗引導語:上次小朋友試過頂規則圖形紙板,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二)不規則圖形活動探索1、幼兒初步探索頂不規則圖形紙板,如果也用吸管頂,請你們猜猜紙板有幾個地方能被頂起來?在什麼位置?

2、教師提出探索記錄的要求:在紙板能頂起來的地方用筆做個幾號。

3、幼兒操作探索頂不規則圖形紙板的方法,並記錄。

4、結合記錄,師幼分享交流。

引導語:你們都試成功了嗎?在每個圖形上可以找到幾個能把它頂起來的點呢?

師幼共同梳理,幼兒獲得有關使不規則圖形板平衡的經驗。

(三)立體圖形探索

1、出示立體紙盒,提出問題,引導繼續探究引導語:這裏有許多立體紙盒,你們能將他們頂起來嗎?到底能找到幾個地方把它頂起來呢?

2、教師介紹材料,提出探究要求探索要求:頂立體紙盒是不是和頂不規格圖紙紙板一樣,也只有一個地方頂起來?請你們試一試,試完後,就在能把紙盒頂起來的地方做個記號。

3、幼兒探究頂立體圖形紙板4、師幼分享交流:從中獲得立體紙盒有多個面,每個面都有一個能被頂起來的點。

(四)活動延伸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到能不能也被頂起來呢?我們區角的時候,可以去試一試。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開始是讓幼兒瞭解各種紙,在這一環節當中,我準備了新聞紙、圖畫紙、皺紋紙、宣紙、亮光紙、蠟光紙、牛皮紙、彩色卡紙、彩色摺紙、衞生紙、複寫紙、蒙紙等等。在這幾種紙中,我發現幼兒對蠟光紙、卡紙、摺紙、衞生紙、報紙都比較熟悉,對宣紙、牛皮紙、複寫紙不是很熟悉,因此我特別介紹了這幾種紙,讓幼兒有了一個大體的瞭解。

在第二環節瞭解紙的特徵時,我採用的是讓幼兒通過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紙很光滑,有的紙很軟,有的紙皺皺的,在這一環節孩子們的表達不太好,浪費的時間也太長,感覺有點亂,需要調整。

在讓幼兒瞭解紙的特性的環節上,我精心設計了五有趣的遊戲“天空中少了誰”“給老爺爺貼鬍子”“紙寶寶變小了”“紙寶寶洗個澡”和“紙寶寶烤烤火”。自主操作中,讓幼兒感知紙易折、易撕、可吸水、易燃的特性。在實驗操作這一環節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能動腦筋、想辦法,而且孩子們對水火都很感興趣,使幼兒能在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知識。

在讓幼兒瞭解紙的用途這一環節中,本來我想讓幼兒發揮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紹紙在我們生活上、學習給我們大家帶來的用處,但是由於我過早地拿出了我也為幼兒準備了很多紙製品,從而干擾了幼兒的想象空間,所以在這一環節過程中顯得有點亂,下次需要改進。

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從整個過程看,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是今後要注意和改進的:一是講解語言要簡練準確,語音語調要高低有致,在情緒上要達到調動幼兒積極性的作用。二是在活動中教師的示範要準確嚴謹。

今後的科學活動的開展中,我將繼續積累經驗,不斷探索,及時調整着自己的教育策略,尋求更適於幼兒發展的科學教育途徑。在滿足幼兒需求的同時,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及主動探究、發現問題並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13

活動目標

1、 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的重要性

2、初步培養環保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沒有破的塑料袋人手一個

2、每小組透明塑料瓶大小各一個,吸水手帕一塊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啊,老師為你們來帶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看我的桌子上現在有什麼。

有半瓶水的大塑料瓶,兩塊一樣的小手帕,和一個小的塑料瓶

2、 不會濕的小手帕

教師示範實驗:

1)將小手帕浸入水中,證明小手帕是吸水,會濕的。

2)將手帕放入小塑料瓶中,壓倒瓶子底部。再將小塑料瓶開口朝下壓入水中。

請幼兒猜測小手帕的結局

3)拿出小塑料瓶,將小手帕取出,請個別幼兒上來親手觸摸看小手帕是否濕掉。

3、是什麼讓小手帕不會濕

師: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手帕沒有濕。是不是什麼東西把手帕保護住了呢?

師:對,就是空氣,這是不是告訴我們空氣是看不見的。

4、幼兒體驗實驗

幼兒分組實驗,體驗空氣壓入水中的感覺,體驗空氣的存在。

實驗結束後,請幼兒談談有什麼感覺(壓下去要用力,從而感受空氣)

5、空氣的味道

分發乾淨的不漏塑料袋,請幼兒去教室裏抓一袋空氣回來。抓到後馬上回到座位上,並且微微敞開塑料袋,讓空氣漏一點出來,聞一聞,看空氣是否有味道。

6、我們需要空氣,乾淨的空氣

請幼兒想象沒有空氣的世界。

挖掘幼兒對臭臭的空氣的經驗,請他們講一講,在設想以後聞到的一直是這種臭臭的空氣會怎麼樣。

7、保護環境

既然空氣這樣重要,沒有乾淨的空氣,我們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那小朋友可以做什麼呢。

保護植物,不亂認垃圾,提醒家長們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種植植物,愛護動物。

大班科學教案14

設計意圖:

自然界中充滿着神奇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風"這一自然現象來説,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們會面,是孩子們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現象。孩子們的很多遊戲:玩風車、放風箏等都離不開風。在幼兒園,常聽到孩子們在議論:我看見樹葉被風吹到了地上;大風把垃圾吹得到處都是;今天有點冷,媽媽又給我多穿了衣服 ……從孩子的話中,發現"風"是孩子需要的、感興趣的內容。追隨孩子的經驗和生活,特圍繞"風"是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孩子們進一步的探究和認識它。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善於觀察、探究自然的興趣。

2.知道風是因為空氣的流動形成的,初步瞭解風與人們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瞭解風的好處與壞處,以及人們怎樣利用風和戰勝風災。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扇子、紙、電扇、電吹風、吸管、打氣筒、氣球、礦泉水瓶、小風車、有關"風"的課件。

活動過程:

1.引出課題:(播放"風"聲的錄音)聽聽,是什麼聲音?

提問:平時,你們是怎麼知道有風的?風來了,身邊的事物會怎麼樣?

2.探索風的成因。

(1)想一想,試一試:怎樣能產生風?

教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小手在臉旁扇扇,有什麼感覺?想要風更大些怎麼辦?(用力扇動兩手)小結:空氣流動形成風,哪裏有空氣流動,哪裏就有風。扇的快,空氣流動的快,風就大,扇的慢,空氣流動的慢,風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動空氣產生風外,還有什麼方法使風兒出現?

出示各種材料,幼兒動手實驗。

你是怎樣利用這寫材料使風兒出現的?

(3)老師給小朋友扇扇子,請小朋友試一試能不能抓住風?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風?

小結:風看不見,抓不着,只能感覺到。

3. 瞭解風的好處與壞處。

(1)你喜歡風嗎?為什麼?

幼兒討論。

(2)觀看課件,瞭解大小不同的風給人們帶來的好處及害處?

教師小結:風為人們做了許多好事。風吹乾了媽媽洗的衣服;使人涼快;讓風箏飛上天;傳播種子;風車轉動帶動發電機發電……。

可是有時風生氣了就會做許多壞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樹木刮斷了;打翻了魚船、引發沙塵暴……這樣的風很可恨。

(3)可是風兒為什麼會生氣呢?怎樣才能不讓風兒做壞事?

小結:現在的人們本領可大了,想出了許多辦法不讓風做壞事,人們建起了防風林,把風擋住,還提前預報風,這就減少了風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4.遊戲:風來了。

幼兒想象自己是某樣物體,如:衣服、樹枝……,根據教師所提的風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風來了"、"中級風來了"、"大風來了"等,引導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變化。

5. "風車轉轉轉"。

幼兒每人一個風車,帶幼兒到户外玩風車結束活動。

大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2、發展幼兒的聽辨能力,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索興趣。

3、培養幼兒良好的説話習慣,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

讓幼兒瞭解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活動難點:

不同材料的物體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活動準備:

1、樂器鈴鼓、三角鐵、木魚、小鼓、圓舞板等每人一件,琴一架,大鼓一面。各種瓶子盒子、植物種子、石子、橡皮筋若干。自制樂器一件。

2、錄有悦音和噪音的磁帶,“大自然的聲音”的磁帶各一盤;錄音機一台。

3、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4、請家長在家引導幼兒注意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例如鐘聲,電鈴聲、喇叭聲等。

活動過程:

一、尋找聲音

1、通過遊戲激發對聲音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了好多的小演員來給小朋友表演節目。配班教師報幕:“現在演出開始,首先是歌曲《閃爍的小星星》。小演員很害羞要在屏風後面演唱,我們猜一猜他是誰好不好?”(教師在屏風後邊用樂器演奏。)提問:小朋友誰在為我們唱歌?(幼兒回答樂器在唱歌)你是怎麼知道的?(聽到的聲音......)我們來看一看小樂器是怎樣來唱歌的。

2、讓幼兒瞭解當物體發生碰撞時,就會發出聲音。

出示樂器,幼兒自由實驗交流,怎樣可以叫樂器發出聲音。

幼兒分組進行樂器操作,叫手中的樂器發聲。操作後請幼兒回答:你的樂器叫什麼,它是怎樣發聲的?(例如,我的樂器叫三角鐵,它是通過敲打發出聲音的)。

3、通過操作活動感知不同材料的物體發出的聲音不同。

相鄰的兩組幼兒交換樂器。幼兒再次感知樂器是怎樣發聲的,並説出和剛才的樂器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小結:不同材料的物體,經過打擊碰撞後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4、利用實驗遊戲,叫幼兒懂得聲音的產生必須是多樣物體碰撞後發生震動產生的。

配班教師報幕:“下一個表演節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為大家表演舞蹈。”教師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動。教師:“主持人怎麼花生米不跳呢?你知道為什麼嗎?配班教師:哦我忘了,花生米説要用這面大鼓來伴奏。”教師用鼓槌敲擊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問:花生米為什麼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你知道為什麼嗎?(引導幼兒感知鼓槌必須和鼓面發生碰撞,鼓面震動而發出鼓聲)。

玩遊戲,怎樣叫我的樂器閉上嘴。首先叫樂器發出聲音,然後馬上阻止震動,看看有什麼變化?(引導幼兒發現物體沒有震動就沒有聲音,進一步理解聲音是通過振動產生的)。

二、製造聲音

1、幼兒嘗試叫所有的物體發聲。

提問:除了樂器還有什麼能發出聲音呢?幼兒在自身和活動室找出聲音,並説出通過什麼方法叫它發出聲音的。

(1)請小朋友找一找我們的身體什麼地方能發聲音?你怎樣叫它發聲的?幼兒自由在身體尋找聲音。叫幼兒用完整的話説出。例如:我的小手會發聲,雙手一拍就出聲。

(2) 請小朋友在活動室尋找發聲的物體。(幼兒自由去找能發聲的物體,並叫它發出聲來 )請個別幼兒説出發聲的物體是什麼,怎樣叫它發出聲音的。例如,桌子會發聲,我用手一拍,手和桌子發生碰撞就能發出聲了。

2、操作活動。利用瓶子、盒子。石子、種子、橡皮筋等製作樂器。教師出示自制樂器,請幼兒説出它是怎麼發出聲音的,老師用什麼物品做成的。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相互討論並進行樂器製作。

提問:你的樂器是用什麼做的,它是怎樣發聲的?請有代表性的幼兒回答並進行樂器演示叫自制樂器發出聲音。

三、分辨聲音

1、分別播放兩段音樂錄音,請幼兒聽一聽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教師提問:第一段是什麼聲音?幼兒回答:小鳥的叫聲。第二段是什麼聲音?幼兒:颳風和打雷的聲音 。提問:這兩段聲音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幼兒:鳥叫的聲音好聽,風聲和雷聲不好聽。教師:你聽到不好的聲音有什麼感覺?幼兒:聽到風聲和雷聲很害怕。

2、聽錄音“大自然的聲音”幼兒找出好聽的聲音。

3、幼兒説一説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什麼樣的聲音好聽,什麼樣的聲音不好聽。教幼兒懂得好聽的聲音是樂音,不好聽的是噪音。

4、教師小結:大自然中萬物通過震動和碰撞發出了好多聲音,有好聽的聲音,有不好聽的聲音,多聽不好的聲音,有害人的身體健康,所以我們在遊戲活動當中輕輕的説話,不免噪音,養成良好的説話習慣。

四、結束活動

教師和幼兒用自制的樂器為歌曲《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進行伴奏 。

五、活動延伸

1、將幼兒實驗操作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去,繼續探索,讓它們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想象這像誰發出的聲音。

2、提供動畫片,聽一聽有什麼聲音,鼓勵幼兒利用身體與物品接觸、物品與物品接觸發出各種聲音來模仿動畫片中動物走路的聲音。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教師能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的興趣設計的嘗試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較強的科學學習活動。整個活動內容新穎,有創意,組織的形式靈活,能隨機應變。而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組織者,沒有過多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在活動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次活動提高了幼兒的思維靈活性,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大膽探索,積極嘗試的學習態度。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通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通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