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淺談對好學生的教育(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欄目: 教學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84W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清河學校   王兆芬

淺談對好學生的教育(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內容摘要】好學生不僅是成績好,更應該是品行好,各類綜合素質高。本文嘗試抓住“好學生”的情商問題進行分析,認為一部分“好學生”存在一些非智力缺陷,不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並從社會、家庭、學校的角度談對“好學生”培養存在的誤區,初步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 情商  感恩  理想化  人格  創新  獨立

很多班主任老師常常感慨道:“班主任真是難當,好學生吧,不用操心,差學生吧,操多少心都沒用,整天都是白忙!”但仔細想想,才發覺這裏面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深刻反思。

首先是“好學生”僅僅是指成績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好”應該不僅是成績好,更應該是品行好,各類綜合素質高。後者更應該佔首要地位。這正如台灣前財政部長王建煊先生在浙江辦技工學校招生時強調學生的品行的重要性時曾説過:“成績差不要緊,只要品行好,三年時間我可以教會你一技之長;但是品行不好的學生我堅決不要。”

其次是“好學生”就真的不用操心嗎?其實也未必。成績好的學生身上肯定也會存在種種缺點,只是因為家長寵愛、社會認可、老師喜歡,我們的審視的眼睛就被他們身上的成績“光環”遮蔽了,就自然發現不了他們身上的缺點或者發現了也不能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客觀上影響這些學生的健康成長。“莫讓浮雲遮斷眼”其中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

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對“好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那些“好學生”身上可能存在的缺點,更應當值得我們社會、家長、學校的充分重視,要敢於面對,認真剖析,及時糾正。以下是筆者親眼所見或親耳所聽的幾個校園片段,或許能引發我們進行反思:

片段一:放學後,幾位老師在一天緊張的工作後準備打打球舒活一下筋骨,但沒有場地了。這時恰逢有幾個學生在一個場子上打球,正好是其中一個班主任老師班上的學生(其中有幾個還是班幹部),於是該老師出面商量能否讓出場地給老師們打一打球,不料卻遭到一口拒絕:“我們要比賽,為什麼不叫別人讓場地?”該老師當場氣得差點昏過去:這就是我們辛苦教出來的“好學生”?就是這樣來回報我們的老師?

片段二:某班主任於暑假碰到以前的得意門生(現就讀於中山大學),於是異常興奮地迎上去,以為可以暢敍師生之情,但該生卻視而未見,昂然而去,留下悵然若失的班主任老師滿腹疑惑:當年我們的心血花到哪裏去了?

當然我們並不能由此而全面否定所有成績好的同學,但是不可否認,在一部分”好學生”的身上的確存在一些我們未曾注意到的情商缺陷,筆者以為本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出發點來審視這樣的部分現象,或許會有利於我們的社會、家長、教育工作者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 

1.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對學習絕對是百分之百地認真投入。但對班集體、家庭的事情卻漠不關心;對家長、社會缺乏感恩之心,對老師抱一種挑剔的態度。但就因為成績好,我們的家長縱容他們,老師也往往捨不得批評他們,過分包容他們的缺點。以致當家長稍有不遂其意時他們就抱怨連天,當老師在上課偶爾出現一些錯誤時,他們就認為老師是“誤人子弟”,揪住不放,讓老師下不了台。而他們還以為自己種種行為是天經地義的,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樣的學生在的內心並不對家長、老師的付出存感激之心,他們認為“人生就是一場交易” 而已,與家長、老師的關係也莫過如此。筆者也曾聽過一些老師反映的“好學生”的思想言論“我讀書厲害是我自己的本事,與老師無關”“老師上課不專門針對我講就是不負責任”……聽聽,這是什麼謬論!所以筆者以為出現片段二的情況也就不足為怪了。在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一些所謂的“好學生”沒有人情味,感歎那些自己平時要求嚴格,批評較多的所謂“差學生”畢業後倒對老師感激不盡。由此我們不得不更強烈地意識到教育的根本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如果“不幸”育出了那些自私的“好學生”那真是我們的社會、家長、教育者的悲哀和失敗。“馬加爵”事件即是最好的教訓。

2.心靈脆弱,理想化嚴重。

有很多“好學生”心靈相當脆弱,對世界的認知完全按照他們的想當然去評判。在學校如果在評選優秀中落選了,就不能接受。至於家長、老師要是一批評他們,反應就非常劇烈,對家長、老師從此記恨在心者有之,甚至離家出走者亦有之。只能接受順境,不能適應逆境,這是多麼可怕的一種生存理念啊!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聽慣了來自社會、家長、老師各方面的誇讚,沒有經過多少挫折的考驗。然而現代社會的競爭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須能經受挫折的磨難,能對可能出現的失敗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只有這樣失敗了才能重新爬起來奮鬥,這些 “好孩子”將來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能有所作為嗎?所以我們倒要多考慮給他們一點挫折教育,這才是對好學生真正的呵護。

3.人格發展有缺陷:表裏不一。

有些“好學生”當着家長的面一個樣,一出家門另一個樣;當着班主任老師的面規規矩矩,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學生,但揹着班主任老師,上其他課時則也時不時“表現”一番:説話、搞笑、傳紙條,看課外書。他們還以此在同學面前標榜:誰説我是乖乖學生了?我也照樣有個性,照樣另類!反正他靠腦子好使,先聽懂了再折騰,成績照樣很好。一旦出了事,班主任老師往往出於對“好學生”的“愛護”,批評起來也只是輕描淡寫,來個“下不為例”了事。教師的這種心態往往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好學生”也摸準了老師的心思,於是老師的教育就陷入一種“零效果”狀態。更使其他“冷眼旁觀”的學生的心理難以接受,感到不公平,這不利於引導學生明辨是非,還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不信任感,破壞了公平、威嚴的形象,對班級管理帶來消極影響。

4.缺乏創新意識與獨立能力。

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贊科夫在《和教師的談話》説:“在學校裏他們沒有創造性、首創精神和獨立性,甚至沒有具有勇敢和大膽的想象精神。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自己替自己作主,而是常常把自己的問題推給老師和家長去決定”“在學校裏,很少思考,更多的是背書。”這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的真實寫照。其次是一些班幹部(成績較好),平時拿老師的話當“聖旨”,缺乏自己的主見。如果只會執行,不會創新,分數再高,恐怕也難以成就一番事業。

報上曾刊登過這樣的一個事例,發人深省:天津某高校畢業生韓某,和父親一起到一家公司應聘,招聘會結束後兩人在街上走散了。焦急的韓某沒找到父親,無法找到回家的路。 

一個大學生被放在已經生活20餘年的城市大街上,無法找到回家的路,可以説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仍處於小學生以下階段。這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極端現代版。如此“弱智”的大學生將來如何走向社會?這使筆者想到了德國老卡爾威特的教育觀“少將兒子抱在懷裏,而是讓他隨便地爬,父母不應該是他的保護神。他應該明白,他不能永遠依靠父母,要靠自己。”看來,教育的非理性行為應該改改了,否則下一個“20歲還找不到回家路”的事情就會落到我們的“好學生”頭上。

由此可見“好學生”本身存在一些非智力問題,而我們的家長、社會、教育工作者在平時培養教育“好學生”時或多或少是在放縱他們。如果我們過分地推崇他們的成績而忽視對“情商”的培養,那麼,我們也是犯了一個最常見同時也將是代價最高昂的一個錯誤:我們“愛”之深卻是害之更深!因為“好學生”將來成功的要素不僅在於他們的智力因素更在於他們的“情商”的程度高低。

記得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有這樣一句話:“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筆者認為,馬卡連科這種理念的提出自然是非常具有人文性色彩,符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但是,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這種方式可能對於學習困難生更具有實際意義,對“好學生”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用放大鏡看好學生的缺點,用縮小鏡看好學生的成績”可能更具合理性。因為後者更合乎針對優等生進行“挫折教育”的理念。

希望我們的教育者能夠少一點“放心”少一點“私心”;多一點“嚴心”多一點“公平之心”。那麼“好學生”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文中所列舉的那些片段也許就會出現得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