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8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書有感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書有感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觀書有感》這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22課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詩。講述的是作者在讀書後,產生的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詩中不僅寫了池塘的美麗景色,還通過看到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池塘中的水才會如此清澈這一現象,聯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才能更加開豁,更加敏鋭”這一深刻的道理。這首詩既富於理趣,又充滿詩情,成為後人廣為傳誦的名篇。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想象《觀書有感》描繪的景象,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感悟,明白讀書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明白做學問與實踐的關係;懂得不斷讀書,不斷吸取知識的重要性,並能有所啟發,與自己的學習聯繫起來。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以讀為主,讀中悟情,以讀強化感受,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受。在詩歌教學中,通過反覆的,多樣的,不同層次的朗誦,感悟詩歌的原境之美,意境之美,心境之美。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不僅僅是積累,更是溝通,是學會帶着情意去溝通。同時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教學時突破古詩死記硬背呆板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走進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達到自悟自得。

【設計思路】

學生較易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卻難以領悟。如果教師直接講給學生聽,學生雖能明白,但印象不會太深,我決定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可以採用“三讀”的方法。三讀,即“會讀”、“讀懂”、“讀通”。

1.會讀。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查工具書、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讀準字音,並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讀懂。在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小組交流,提出不懂的問題,統一在班級裏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主動去探究詩中藴含的深刻哲理。

3.讀通。細細品味古詩,能讀懂沒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後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讀通全文做好一切準備。通過想像在學生頭腦中留下詩中所描繪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中華大地,文人輩出,宋朝的時候,出了一位偉大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書:朱熹)他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出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宋)朱熹

朱熹一生勤奮讀書,還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信步走到一個池塘邊,一塘清水引發了朱熹對讀書的又一種思考,他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板書課題:觀書有感)

二、激發閲讀興趣。

1.簡介朱熹(同學小組交流)

2.教師展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朱熹一次去看望女兒。女兒女婿熱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飯時,女兒十分窘迫地端出幾碗大麥飯和一碗葱湯。朱熹開開心心用過之後,看見女兒女婿還惴惴不安,表示飯菜不好。朱熹笑道:“你們不要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實這也就很不錯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時候,也不是餐餐大魚大肉。古人云:富在辛勞窮在惰,成由節儉敗由奢。勤儉持家的家風是永遠不錯的,希望你們以後也能堅持儉樸度日。我這裏贈送一首詩於你們。”朱熹當即書詩一首:(出示)

葱湯麥飯兩相宜,葱補丹田麥療飢。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2)朱熹也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他在武夷山興建武夷精舍,授徒講學,聚友著作,鬥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論道,他寫的《詠武夷茶》、《茶阪》等詩後,使武夷茶名聲大振。朱熹的《詠武夷茶》一直流傳至今。其詩為:(出示)

武夷高處是蓬萊,採取靈芽餘自栽。地僻芳菲鎮長在,谷寒蝶蝶未全來。

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咀罷醒心何處所,近山重疊翠成堆。

(3)小結:從這兩個事例,你們覺得朱熹是個怎樣的人?你們有什麼想説的呢?

三、學習古詩。

1.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要求:

(1)對照插圖,自讀全詩。

(2)理解詩中每個詞語的意思,並簡要説説詩句的'意思。

(3)説説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4)記下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自學情況

(1)配樂範讀。

(2)多種形式的朗讀:

自由讀、範讀、指讀、評讀、齊讀

(3)你有什麼收穫?

(4)有哪些問題你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思考、理解。所謂書是自己讀懂的,情是自己悟出來的。)

3.圖文結合,合作研讀感悟

(1)古詩大多運用逗號和句號,這裏有個特殊的標點,你發現沒有?所以這句要怎麼讀呢?指名讀

(2)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麼多遍,你知不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麼呢?它有什麼特點?從哪可以體會到?你有什麼想説的?

(3)讓學生比較,質疑,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為什麼詩中卻沒有提到讀書?它和讀書有着怎樣的聯繫?

(4)教師小結: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藴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使這首詩的意境得到了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5)指導朗讀

(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又培養了自學能力,既增強了合作意識,又增進了情感溝通。同時,使他們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四、總結。

1.品讀完這首詩,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2.總結:當今世界,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補充新的知識,將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這首詩中所講的道理,在今天顯得更為重要。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