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 篇1

新課標要求:

1、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瞭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瞭解詞的表現手法,體會藝術表現力。

3、培養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

教學目標: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語言中藴含着的豐富情感,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2、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鑑賞的經驗。

教學重難點:

1、鑑賞詞的意境美,詞中藴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2、品味語言美、音樂美,掌握藝術手法。

教學過程:

一、賞讀:

(1)欣賞詞朗誦MTV(錄音範讀,配以《金粉世家》的主題曲《暗香》的音樂曲調;黃花滿地,雁排長空,李清照沉思凝望,自飲自酌的FLASH投影),營造氛圍,進入意境,品味音韻美;

(2)學生集體隨讀;

(3)女生誦讀,男生和讀。

二、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婉約詞派的代表,其詞被稱為易安體。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宰相趙挺之子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常常在一起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情感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詞風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但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充滿了濃重的哀愁。

概括板書: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境淒涼。

三、《聲聲慢》賞析:

品味意境,鑑賞佳妙,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教師預設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古詩詞十分重視字句的錘鍊,有“詩眼”“詞眼”之説。請找出《聲聲慢》中的“詞眼”。(教師引導:“眼”,傳神之所。“詞眼”,最能體現作者內心情感的字詞。)

學生自由回答然後確定——“愁”字

問題二、綜觀全詞,一字一淚,滿是悲愁,但全詞寫來沒有一個“淚”字,也只在結尾點出一個“愁”字。作者是如何傳達這滲透血淚的深愁巨痛的呢?(學生自由選取詩句賞析,自由討論,自由回答。名句做重點鑑賞,其餘簡略分析)

明確:

1、首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此14個疊字歷代詞家異口同聲贊為千古絕調。為何?(選取此句鑑賞的學生自由交流,教師總結。以下詞句鑑賞方法相同。)

教師引導:挖掘“尋尋覓覓”這四字後面隱含的信息;

挖掘“冷……”後面隱含的豐富情感。

這14個疊字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14個字雖是重疊使用,卻絕無重複累贅之感,朗讀起來,只覺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你能感覺到她心中塞滿了愁苦,她需要發泄,需要傾訴,她想一口氣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來。

細細地體味,開篇的“尋尋覓覓”是尋找的動作,詞人就好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是什麼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閒適的生活,是丈夫在世時的情意,還是心愛的金石拓片?詞人“尋尋覓覓”地找,彷彿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麼才能得救似的。這反映詞人內心空蕩,無可排遣寄託。然而尋找的結果是“冷冷清清”,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淒涼的氣氛包圍。“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由環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內。一句“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此三句,由外而內,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詞人孤苦無告的淒涼心境。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淒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

2、“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教師引導: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為何已是暮春還會感覺“寒”?

這兩句,要説的是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説環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

這是借氣候之冷暖無常,寫飄零憔悴之苦。

3、“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看到寫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説的是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説,卻言“淡酒”無力,怎麼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實是説愁“濃”,以至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淒涼,心境是何等的悽苦。(比較少女時的醉酒)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該綠肥紅瘦。

4、“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引導:古詩詞“雁”意象的固定內涵。

借“雁”之意象來傳達內心的愁苦。

雁到秋天,由北向南,詞人亦是北方人,避難南下,所以説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居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古有雁足傳書之説,而此時見雁,卻無親人的音訊,那份思鄉之愁緒怎能不油然而生。真是“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5、“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這裏“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詞人自己因憂傷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謝。古人有九九重陽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但由於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欣賞金石拓片。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裏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鬱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滲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

6、“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日長難熬,度日如年,孤孤單單地靠着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極寫愁苦已極,寂寞難耐的痛苦。一種悽清的苦況藴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

7、“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試描繪詩句展示的悽慘情景。並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梧桐葉落,細雨霏霏,細雨落在梧桐上,又點點滴滴灑到地上。這是梧桐在落淚,不也是詞人的心頭在滴淚嗎!這裏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緒,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試分析結句之妙。

詞人用口語的形式,脱口而出:這情形、這光景,又怎麼是一個“愁”字包括得了、承擔得了、説明得了?“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這裏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真可謂人生大悲哀,社會大悲痛。這結尾,即是收,又是放;即是對前文的概括,又把詩意推進一層,使通篇餘音裊裊,言盡而意不盡。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

四、師生共同歸結鑑賞方法。

1、知人論世

2、找詞眼,悟主旨

3、賞析意象

4、聯想想象

5、緣境明情。

具體分析:

1、瞭解一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身世經歷以及他的思想感情,這對我們很好地賞析其作品,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説杜甫,知道安史之亂後他過着顛沛流離、貧困潦倒的生活,就會明白他為什麼把自己比做遠浮天邊的一片孤雲,懸掛於長夜中的一輪孤月——“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也就理解了當他在浣花溪搭建起一座簡陋的茅屋時他何以會如此欣喜。當秋風捲走屋上的茅草,雨水漏濕了屋內的地面,作者徹夜難眠,面對艱苦的處境,杜甫發出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又是多麼難能可貴。歷史上多少豪宅大院比起杜甫的茅屋,不知堅固豪華多少倍,可早已湮沒於歷史中。而杜甫的茅屋,卻得到世人的敬重,被一代代保存下來,成為一處陶冶人們情操的著名旅遊景點——杜甫草堂。那是人格的堅固、精神的堅固,穿越時空,勝過單純的物質的堅固。

比喻説王維,知道他的詩中有畫,知道他晚年信佛,求靜。這反映在詩中:往往描繪一種靜謐的意境,多使用“空”字,“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空山不見人”,而“空”並非是“無”,而是表達一種寧靜、清冷、空明的意韻,且多以聲襯靜——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這對我們賞析其詩作,會有很大得幫助。

詩詞下的註釋

2、詩的題目《送元二使安西》苦喜孤客

“詞眼”是一首中最精練傳神、最表情達意的一個字。抓住了“詞眼”,領悟了主旨,也就掌握了作者的情感脈搏。

3、意境是由意象及意象中所藴涵的作者的情感組成的,品味意境要從意象上入手。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較穩定的含義。柳——惜別之情,明月——寄託相思,雁——雁足託書,盼望親人的消息,鶴——君子的象徵,蜜蜂——勤勞,菊花——恬淡自然的胸襟,梅花——孤傲,絕不同流合污。

描寫這些意象用了什麼樣的字眼,從這些用語中再體味作者的情感。明月——寒月,春風——秋風——寒風。

5、中國的文學作品講究含蓄,講究意境,披文入境,是很重要的鑑賞方法。但文學作品中,從來就沒有單純寫景的,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服務,入境並非最終的目的,入境是為了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懷。

五、引導學生對全詞的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進行歸結:

通篇是愁,然而這一愁情作者卻始終不説破,營造出一種“一重未了一重添”的悽苦氛圍,給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間。全詞寫來儘管沒有一滴淚,然而給人們的感覺卻是“一字一淚,滿紙嗚咽”。你能説説這首突出的藝術手法及語言特色嗎?

1、此詞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聲聲慢》寫的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裏的生活感受,縱觀全篇,“乍暖還寒”的天氣,晚來的急風,南去的大雁,滿地的菊花,梧桐細雨,句句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韻致。

2、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

六、結語

講離愁,講孤寂,講悲秋,李清照的聲聲慢當推榜首。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聲雁叫,一滴秋雨,一盞孤燈,李清照都能點石成金,賦予它濃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聲聲慢採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風格和錯落和諧的韻律,營造了一種化不開,驅不散的孤獨失落氛圍,讀着它,我們似乎聽得見階前滴雨,長天孤雁,看得見梧桐落葉,黃昏孤燈。無疑這是一種淒厲的美。

七、背誦全詞

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着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高一語文《聲聲慢》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理解詞上下闕的.含義

2、理解李清照在詞中的表達出的“愁”

教學重點

李清照此詞表現出來的藝術風格

【教學方法】

賞析、誦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背景導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動詞壇的名作、靖康之難以後,詞人的丈夫已故,他們精心收集的金石書畫,都已散失、詞人飄泊江南,由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弔的寡婦、國破家亡,引起的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這位女詞人的心裏點燃了愛國思想的火花、這是女詞人在一個秋天的黃昏裏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寫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獨淒涼的境況、全詞所寫,不外一個“愁”字,但與她南渡以前所寫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內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詞賞析】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於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説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後,他們過着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的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種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實現,就不得而知、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她前期的詞中,與温馨、喜悦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的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往往隔着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以女性特有的筆法來組織,因而別有一番風味,如: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醉花陰》

但其後不久,時代的鉅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這初,趙明誠任江寧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南下江寧、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曾被人誣陷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敍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心中鬱積的哀慟、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如今的情懷正如《武陵春》中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説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李清照居金華時、久經飄泊,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的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刻下抹不去的傷痕、她的詞中這樣寫道: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

“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

我們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因此,這“愁”字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二、全詞賞析

開篇的“尋尋覓覓”反映詞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狀態、環境孤寂,心情空虛,無可排遣寄託,就像有什麼東西丟掉了一樣、這東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愛情,還可能是心愛的文物或者別的什麼、它們似乎是遺失了,又似乎本來就沒有、這種心情,有點近似姜愛的所謂“人間別久不成悲”、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一種“尋尋覓覓”的心思來、只這一句,就把她由於敵人的侵略、政權的崩漬、流離的經歷、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擔的、感受的,經過長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顯示出來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點什麼,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虛,這才如夢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環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説,由環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內、接着“悽悽慘慘慼戚”,則純屬內心感覺的描繪、由冷清的環境過渡到慘慼的心靈、開頭王句,由淺入深,文情並茂地描寫出女主人公寂苦無告的淒涼心境、

緊接着寫詞人悲苦心境產生的原因、“乍暖”兩句,本應説由於環境不佳,心情很壞,身體也就覺得難以適應、然而這裏不説境之冷清,心之慘慼,而獨歸之於天氣之“乍暖還寒”、接下來,本應説借酒澆愁,但愁仍難排遣、可此處不明説,卻言談酒不足以敵急風、用意上含蓄,行文上騰挪、其實,這仍是開頭三句的延伸、所謂情在詞外、“雁過也”三句,將上文含情未説之事略加點明、正是此時,一羣徵雁掠過高空,在急風、淡酒、愁緒難消的情景中,它們的摹然闖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無空谷足音之感、但這感,不是喜,卻是“傷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詞人亦是北人,避難南下,似乎是“舊時相識”、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卻只能客寄江南,“舊時相識”在異鄉相逢,使得這種種情債彙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詞人的天涯淪落之感。

過片直承上文、仰望則天空過雁,俯視則滿地殘花、菊花雖然曾經開得極其茂盛,甚至在枝頭堆積起來,然而,現在卻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開時搞來戴在頭上,而今,誰又有這種興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風欺人,淡酒無用,雁逢舊識,菊惹新愁、“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孤孤單單地靠着窗兒,怎樣才能捱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極點、黃昏尚且難熬,那麼漫漫長夜又將如何度過呢?一種悽清的苦況藴含於平淡語言之中,發人深思、緊接着,梧桐葉落,秋色愁人,細雨靡靡,更添愁緒、這裏將淒涼的景色與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詞的意境更為深遠、

最後一句,總括上文,是説在“愁”之外另有一層深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次第”三字極其有力,一筆收住,總括上述種種情景;“怎一個愁字了得”又放開一步,開拓出一種含蓄的境界,讓人想象,發人深思、詞人滿紙嗚咽,筆筆寫愁,難道除了“愁”外,還有什麼難以言傳的心事?這明明是提醒人們,這裏除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一類私愁外,更有時代的、民族的、國家的“公”愁在、這結尾,能調動讀者的思想活動,從而擴大並深化了主題,大有“迴腸九疊後,猶有剩迴腸”的藝術效果。

三、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課外閲讀李清照的詞,體現其藝術風格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鬱悽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淒涼的景況、《聲聲慢o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覆吟唱,徘徊低迷,婉轉悽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説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瀰漫開來,久久不散,餘味無窮、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麼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於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牀,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説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獨引起的,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淒涼。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雲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淒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餘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濛之中,驀然覺得那隻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隻、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無法訴説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麼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着孤雁殘菊,更感淒涼、手託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着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淒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對比,什麼渲染,什麼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綜觀李清照這首寫於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説,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