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範文(精選5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認本課生字。朗讀、背誦古詩,感受自然之美。

2.瞭解詩古的意思,體會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由鸛雀樓的圖片引入,介紹鸛雀樓及其名字的由來。

2.板書題目,指名讀題,指導

登/鸛雀樓、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要求讀準生字字音,學習生字。

2、結合課文插圖,用查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解釋字義。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

3、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4、讀一讀,想一想: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指讀古詩,教師範讀。老師的讀法與同學們有什麼不同?(老師讀的有節奏)

2、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用多種方式感情朗讀古詩: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

4.一起來讀。引讀,老師引讀,師一句生一句輪流讀,學生模仿教師讀,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直至讀準詩句的節奏和停頓。

5、拓展誦讀《風》《靜夜思》,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6、分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教師小結。

四、拓展詩意

1、當你考試得了100分時,為了不讓你驕傲,老師希望你繼續努力,可以對你説:、(、)

當你登到太行山山的半山腰時,媽媽對你説:欲看更多景,就要、(、)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是一句千古名句,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來鼓勵自己或別人!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

五、作業。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能聲情並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瞭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並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説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説這可怎麼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並且學生爭先恐後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並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同桌可以互相説一説。生:(説説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儘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於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採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並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麼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採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採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誇誇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裏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着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3

(一)圖畫導入,瞭解詩意

師:請同學們欣賞一幅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了!於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

齊讀詩題,登——鸛雀樓。(讀出節奏)

(二)多種方式讀課文

1、師範讀,學生指着字聽清每一個字的讀音。

2、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除了想一想老師剛才是怎麼讀的以外,能用上拼讀拼音認字就更好了。比如,裏)

3、反饋:你剛才通過拼讀識字認識了哪個生字寶寶?

3、優生範讀(正音,拼讀正音)

4、讀詩讀得好,不光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來。師配樂範讀(老師讀得好不好啊?好在哪裏?注意節奏和停頓)

5、生練讀

5、師生合作讀

6、聲音低高讀

7、生齊讀(配樂)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1、老師教讀(黃河、千里、一層樓、目、更、入)

2、齊讀生字(帶拼音)

3、生組詞(入、千、裏、目)

4、打亂順序抽讀生字或開火車

師:學習了生字,我們一起去登鸛雀樓怎麼樣?不過,“鸛雀樓”上的每一層都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5、當年,王之渙也和我們一樣,登上了鸛雀樓,看着眼前的美景,他不由地吟出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我們一起讀一讀,希望孩子們能夠在詩歌中把剛才學過的生字讀準,讀出節奏。

(四)登高望遠,想象説話

1、師(做遠眺姿勢):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站在鸛雀樓最頂層,你們看到了什麼樣的美景?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2、王之渙也登上了鸛雀樓的頂端,他看到了什麼呢?

指導讀詩,齊背

(五)寫字

1、觀察入和人的區別,教師範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後再寫一個,

2、觀察目和日的區別,目組詞。教師範寫,學生描紅,書寫一個,檢查後再寫一個

3、展示評價

(六)拓展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古代的文人們總是喜歡遊覽名山大川,登高望遠,吟詩作對。我國有四大名樓,除了我們今天學習的鸛雀樓,還有岳陽樓、滕王閣和黃鶴樓,在這些名勝古蹟,都留下了古代文人不朽的詩作。希望感興趣的孩子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能用拼讀的方式自己學會這些詩作就更棒了!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4

一、、教學要求

1、瞭解漢字“依”、“欲”、“窮”、“更”的造字意義,對漢字產生興趣。

2、通過學習會朗讀、背誦古詩。掌握詩意,能夠感悟出詩人在創作本詩時的情感。

二、設計思路

通過古詩中出現的重點字的漢字造字的意義的講解,還有一些漢字的小故事,讓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從而走進作者,瞭解作者創作本詩的背景及意圖,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真正的熱愛。三、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歌曲嗎?(喜歡),那我們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登鸛雀樓》

(播放音頻,網絡上的算侵權嗎?不行就自己唱,嘿嘿)

大家知道這首歌曲是根據誰寫的古詩改編的嗎?(唐朝、王之渙)

師:那大家看題目,有沒有同學知道為什麼叫“登鸛雀樓”呢?

解題:登鸛雀樓師:大家看,這兩個字裏面有一個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嗎?

能。

(隹),鸛雀是一種短尾巴的鳥,(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帶隹的字多數和鳥有關。)因為這種鳥經常愛停留在樓上休息,所以這座樓就得名“鸛雀樓”。

(PPT播放鸛雀樓圖片)鸛雀樓就在山西永濟縣。有人説,作者王之渙是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景色,其實當時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是完全看不到那個黃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説王之渙站在黃河邊上看到了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詩人不禁感歎景色太美了!可是他並不滿足,還想看到更遠的風景,於是登上了鸛雀樓。

初步感知古詩初步感知古詩師:邀請同學朗讀古詩《登鸛雀樓》(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讀古詩

1、白日依山盡

(一)解開“依”字的祕密“這句話中的‘依’都是解這首古詩的重點字,誰來説一説,你是怎麼理解的?”(暢所欲言)我們先來看“依”字,左邊的‘亻’旁就表示我們的身體或者説一個人,而右邊的‘衣’代表的是我們穿的衣服,衣服緊緊地貼着我們的身體。(可動畫或者圖片出示過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意思:理解起來就是太陽緊緊地依靠着山,緩緩地消失在山的那一邊,也就是講的實際上是太陽的極限,就在山的另一邊。

(二)畫中有話:你能在山的那一邊,畫出要落山的太陽嗎?

2、黃河入海流

“太陽的極限是在山的.盡頭,那麼黃河的極限又在哪裏呢?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互動)黃河浩浩蕩蕩地向大海奔去,最後彙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黃河了,所以黃河的極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窮千里目

(一)解開“窮”字的祕密“解開這句話關鍵的字就是“窮”字,你們覺得“窮”字是什麼意思?”(互動)有人“解開這句話關鍵的字就是“窮”字,你們覺得“窮”字是什麼意思?”(互動)有人説是“窮”是沒有錢的意思。“沒有錢那個叫“貧”,並不是“窮”。為什麼呢?你看“貧”字的下面是一個“貝”字,‘貝’在古代不但表示貝殼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裏的重器,就是那種下面兩隻腳,上面一個像青銅器一樣的重器,就是家裏最值錢的東西。結果,來了盜匪和強盜硬是給毀壞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這樣一來,富人家裏值錢的東西沒有了,家裏也就沒有錢了,變得“貧”了。(可動畫或者圖片出示‘貧’的過程。)那“窮”又是什麼意思呢?”請同學們看老師寫的這個“窮”字,它是“窮”字的繁體字。(PPT出示)繁體字的漢字小常識:漢字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據今有四千年的歷史過程,到商朝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在沒有進行漢字改革之前,人們一直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的優點是能夠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確的表達意義,因為我們的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是根據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認。後來漢字又經過了多次的變革才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字。

師:那瞭解了繁體字的小常識之後,我們來看這個“窮”字,你來猜一猜,這個字由哪三個元素組成呢?(穴字頭、身、弓三個元素組成)剛才老師説過了,古人在造這字的時候,是根據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其實就是把當時的那個場景還原。“窮”字上面的“穴”字頭,(此處可以有圖或者PPT)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條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裏面。師:大家請看屏幕上這兩個字“窮”與“究”,那要講“窮”的意思,老師為什麼又師:大家請看屏幕上這兩個字“窮”與“究”,那要講“窮”的意思,老師為什麼又寫了一個“究”呢?這個“窮”和“究”他們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進去“一探究竟”,剛開始的時候山洞比較大,人是直立着身體往裏走的,隨着山洞越來越窄,身體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着身體,把身體彎下來才能走到盡頭。所以説,這個“窮”字其實就是盡頭的意思。

(二)學以致用

1、成語“日暮途窮”:

師:你能獨立解出“日暮途窮”是什麼意思嗎?解釋:太陽下山了,暮色降臨,古人因為沒有電燈,所以不能繼續趕路了,只好找個地方先住下來。

2、成語“圖窮匕見”:

師:你能獨立解出“圖窮匕見”是什麼意思嗎?解釋:在圖畫的盡頭,藏着的匕首就出現了。這個成語源自一個歷史典故《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荊軻刺秦王的動畫,也可不放。)

(三)漢字小故事

師:“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麼意思嗎?”(千里眼),我們先來聽一個“千里眼”的小故事:“話説《西遊記》中的石猴出世的時候震天動地,凡間閃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裏,於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順風耳”前去查看,結果他們兩個人來到天邊,利用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法力,回來報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再比如説:我們平時能不能看到太陽呢?

(能)

大家知道太陽離我們有多遠嗎?(1.5億公里),什麼概念呢?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呢,你説遠不遠?

(遠)

那麼遠,我們怎麼還能看得到呢?因為太陽實在是太大了,相當於130萬個地球那麼大。所以説呢,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瞭解到其實我們人類還是能夠看到千里之外的東西的。但前提條件是這個物體得足夠大,那麼中間還不能有任何東西阻擋。

師:那麼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講極限,那就是我們人師:那麼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講極限,那就是我們人類眼目的極限。

4、更上一層樓

通過之前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這首詩實際上講的就是極限的問題,要想讓千里目達到極限,必須更上一層樓。解開這句話中的“更”字就特別的重要。

(一)解開“更”字的祕密請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這個字,在甲骨文裏是兩條魚尾巴,也可以理解為這個“更”字就是像魚刺的那樣特別密集的意思。

(二)學以致用:

(1)如鯁(gěng)在喉:

解釋:像很多魚刺一樣卡在喉嚨裏非常難受。

(2)作梗:

(3)田埂:

最後一句話是:更上一層樓,實際上並不是説再上一層或者兩層樓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斷地上,不斷地攀登,堅持不懈地,才能夠把我們人類的極限發揮到極致。

(四)、總結延伸

親愛的孩子們,今天我們利用古人造字時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的一些現象,重新解讀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實際上就是講了極限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這個“千里目”可以理解為是各種天賦,有的同學擅長唱歌、有的擅長運動、有的擅長畫畫……,但如果我們不去努力、堅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將它發揮到極致,那麼天賦也許就會被埋沒和浪費。

請孩子們課下的時候,尋找自己的“千里目”,並且在課程專用紙上寫上自、 、 請孩子們課下的時候,尋找自己的“千里目”,並且在課程專用紙上寫上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為今天的古詩進行“詩配畫”,相信你一定行的!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編寫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題來劃分各個單元,旨在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的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冊第五單元的文化主題是生活哲理。裏面的五篇課文,從簡單的生活現象入手,寫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而這種感悟本身又是極樸素的。因其樸素,才得以永存。《登鸛雀樓》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名篇。這是一首登高望遠詩。寥寥數語,把景色寫得浩瀚壯闊,氣魄雄偉。放眼宇宙之無限,寄哲理之深沉。後兩句語出自然,千古傳頌,被人們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徵。追求更高目標、爭取更好成績的激勵語。也成為許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銘。全詩氣勢奔放、意境開闊,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學生情況分析:

中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了長期合作學習的訓練以後,已經具有了一些自學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對於學習古詩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放手讓他們自由交流可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也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學習的目的。

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理念: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1、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並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瞭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情感與態度:初步理解古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能聯繫生活去感受和領悟。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2、教學重點:

創設情境,利用畫面和音樂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而達到有感情的誦讀。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合作式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向學生滲透合作交流,體驗感悟的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為了使學生們在課上更好的理解詩的意境,我提前佈置了以下兩點預習任務:

1、積累描寫祖國壯麗景色的故事。

2、預習《登鸛雀樓》,試着理解詩意,查閲相關資料。另外,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誦讀古詩的韻味,我還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有形的畫面和意境深遠的音樂。

環節設計:

一、導入:

1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過好多古詩,上學以後我們也學了很多古詩,古詩已經是我們的好朋友了。那你們能説説這位好朋友有什麼特點嗎?(學生回答,師板書: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每句字數相同。)

2、師:現在我出幾個題目考考你們,看誰能背出這些古詩?

《鹿柴》空曠的山林,斑駁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説話聲,讓我們體會到靜中有動的山林景色。

《早發白帝城》高入彩雲的白帝城,猿聲不斷的兩岸青山,滔滔不絕的長江水,讓我們領略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望廬山瀑布》一道白練飛流直下,讓我們懷疑是九天銀河從天而降,這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這一首首流傳千古的詩文,讓我們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詩不但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引起人們的思考。本課裏面的兩首古詩,就既給我們描繪了景色的壯美,又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一起體會,看誰能發現並理解它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一首古詩《登鸛雀樓》。

二、檢查預習,呈現目標。

1、出示整首詩文。

師: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相信每個人都能把這首詩讀的正確、流利,現在就給你們一個展示的機會,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古詩?

(這裏讀的時候要注意提示本詩題目的讀法:登/鸛雀樓)

2、師:請大家想一想,學習一首古詩,我們要學習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並板書在旁邊:瞭解作者、誦讀、理解詩意、背誦、默寫。

3、提出合作時的要求:

今天我們就圍繞着幾個方面,通過小組合作來學習《登鸛雀樓》這首詩。在學習中,大家要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和大家交流。同時將重點內容記錄下來,並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最後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最有收穫。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合作交流前面總結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巡視瞭解情況,並適時指導。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請一組派代表介紹作者情況。大致瞭解一下內容即可:王之渙字季凌,絳州人。唐朝著名詩人。但作品在《全唐詩》中只流傳六首。擅長描寫邊塞風光。如《涼州詞》。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常有鸛雀棲息,因此得名。

2、請一組派代表談談對詩意的理解。只要求整體感知詩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釋。重點指導學生體會詩的深刻內涵及意境。

3、指導誦讀。

(1)師: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詩的意思,下面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請大家邊讀邊想象,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指名學生朗讀,其他人邊聽邊想象畫面。讀完後請學生自由談想象的畫面及感受。

(2)師:誰能帶着這種感受給大家讀一下前兩句古詩?

再指名讀前兩句,指導學生讀出黃河的宏大氣勢。藉助課件裏的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體會前兩句所描繪的畫面的雄偉和壯麗。再請學生配樂朗誦。

師:詩人站在鸛雀樓上,極目遠望,見到遠處雄偉的高山,輝煌的落日,聽着耳邊傳來的黃河的怒吼,望着腳下波濤洶湧的河水,不覺吟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播放這個畫面的同時,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學生朗誦這兩句詩文)

詩人看着眼前這波瀾壯闊雄偉壯麗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又緩緩吟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又示意了三名學生朗誦後兩句。

(3)師:現在就讓我們跟隨詩人一起,站在鸛雀樓上,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完整的朗誦一遍這首古詩。

這裏我請幾名學生展示配樂朗誦,根據每人朗讀時的不同特點進行評價。最後齊讀一遍全詩。

4、指導背誦。

請兩名學生試着背誦這首古詩。

説一説怎樣可以很快的背下來?向學生滲透:理解記憶的方法和“熟讀成誦”的道理。

學生自由背誦。

在班內展示背誦。

五、課外拓展練習。

1、默寫《登鸛雀樓》。

2、蒐集王之渙的《涼州詞》,試着背下來。